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干布,将偏居山南一隅的吐蕃王都北迁逻些之初,即筑王宫于红山顶。”

    偌尔曼:“那文成公主住成没住成?”

    纪蒲泰:“文成公主到逻些后,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传说当时,在红山上修筑了999间房舍,加上筑于山顶的红楼,共有千间之巨,还围建了每边一里,四面有门,各有门楼的城池。此后,先是因8世纪下半叶遭雷击引起大火,继而又在吐蕃王朝末毁于兵乱。当时的那些建筑大都湮灭不存,仅剩法王洞和******康两处遗存。有不足之处,还请大王明示?”

    喇嘛王:“现存的布达拉宫,基本上是17世纪以后,在原有宫殿遗址上陆续扩建而成的。”

    偌尔曼:“那都是谁主持扩建工程呢?”

    喇嘛王:“时间到了五世********喇嘛罗桑嘉措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于公元1645年春,令索朗绕登担任工程主管,重建布达拉宫。”

    偌尔曼:“真有这样的事情!布达拉宫是否建成?”

    喇嘛王:“我理解你的心情,一个外国人竟如此关心布达拉宫,令我感动。直到1653年,五世********喇嘛进京觐见顺治皇帝,并于次年受到册封。他返回拉萨后,从哲蚌寺噶丹颇章迁居当时已竣工的布达拉宫。”

    偌尔曼:“重建布达拉宫也算是一项浩大艰巨的工程。”

    喇嘛王:“那是肯定。公元1690年,五世********喇嘛圆寂后第八年,第司桑结嘉措着手组织拆除部分旧房,以建造红宫和灵塔。”

    偌尔曼:“那又动用了多少人,费了多少钱财呀?”

    喇嘛王:“当时动用了各类工匠7000余人,耗银213。4万两,康熙皇帝下令选派114名汉族和满族匠人参加施工,尼泊尔也派有工匠援建。1693年,红宫建造告竣,落成典礼,于藏历四月二十日隆重举行,宫前立无字碑,以志纪念。”

    偌尔曼:“大王,我认为汉藏联姻的故事还未说完?”

    喇嘛王:“你还有何意见?但讲无妨。”

    喇嘛王:“在我来中国之前,就听说过文成公主的故事,但进藏之前,我又听到还有金城公主的故事。大王,您可否告诉我?”

    喇嘛王:“啊,连金城公主的故事你也听说过!可见你研究藏汉历史心事多多。”

    喇嘛众臣:“既然他这么虔诚,大王就给他说说?也好让大伙学学。”

    喇嘛王:“从前,赞普赤德祖赞,有一位妃子叫赤尊,生了一位王子。这为王子非常威武英俊,就像是天神的儿子降临人间。因他的阿妈赤尊,是姜族姑娘,就给他取个名字叫‘姜檫拉温’。”

    偌尔曼:“那是何意?”

    喇嘛王:“意思就是:姜族的外甥,天神的子孙。”

    扎布:“我也想知道,他如何长大?”

    喇嘛王:“这事儿,你可能不知道呀?姜檫拉温渐渐长大,成人后到了该娶亲的年龄。赞普赤德祖赞召集大臣商量:‘王子已长大,该给他娶妻了。可藏族是猕猴的后代,如果从本民族找一个姑娘,给一位神子般的王子做妻子,是很不相配的。’。说道这里,他征求大臣的意见。”

    偌尔曼:“那王子的婚事,如何是好?”

    喇嘛王:“臣子中有人说道:‘应该给他娶一位汉族姑娘才好。因为,在咱们藏族历代赞普中,要数先祖松赞干布最为英勇杰出。他的亲家就不是咱们藏族,而是向唐太宗求婚,迎娶文成公主做妃子吗?如今在位的是皇帝中宗,他有个女儿叫金城公主,美丽贤惠。我们应该学习先祖颂赞干布,派婚使到京师去迎请金城公主,让她做姜檫拉温的妃子,最合适了。”

    偌尔曼:“这事儿,君臣们是否商量好?”

    喇嘛王:“你想知道?赞普和大臣们商量好后,便派大臣娘赤桑为请婚使节,率领三十个随从人员,带上珍贵丰厚的聘礼和请婚奏函,前往内地,去向中宗皇帝请婚。”

    偌尔曼:“大王讲一下求婚的过程,以便我了解其中的内容?”

    喇嘛王:“行。娘赤桑带领着随行人员,顺利地倒了京城长安。安顿以后,便向中宗皇帝献上请婚奏涵和聘礼。皇帝看了十分欢喜,答应把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姜檫拉温,以示自己对女婿称心如意。”

    喇嘛众臣:“那金城公主是否称心满意?”

    喇嘛王:“这个金城公主听说,让她嫁给边陲吐蕃王子姜檫拉温,心中不禁疑问,不知是喜是忧。因为她不了解吐蕃的情况,更不知王子姜檫拉温的人品模样,不免有些彷徨。”

    扎布:“金城公主后来对此婚事,又会怎样?”

    喇嘛王:“幸好她有一面神奇的宝镜,能照见未来和远方的事物。于是,便取出来对镜观察。这一下,她从镜中看到吐蕃的雅垄地方富庶美丽,王子也英俊威武,因此就打消了她的顾虑,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这门婚事,准备到吐蕃来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真好,公主总算一块石头落了地。可她怎样离开内地?大家还不知底细。”

    喇嘛王:“当金城公主准备出发时,中宗皇帝一再嘱咐她,要为汉藏友谊多做些有益的事。离京前,还为她举行了隆重的送行仪式,又亲率文武百官送到始平县。”

    纪蒲泰:“由此可见,中宗皇帝对女儿金城公主的喜欢!”

    喇嘛首相:“这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

    偌尔曼:“金城公主的故事,可载史书?”

    纪蒲泰:“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据汉文史籍和部分藏文史料记载,于公元710年(唐景龙四年)嫁给吐蕃地方的赞普赤德祖赞。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在吐蕃去世。”

    偌尔曼:“可惜!又失去了一位汉藏友好使者。史书怎样记载她的事迹?”

    纪蒲泰:“据史书记载,金城公主去吐蕃后,曾派使者至长安‘请毛诗、礼记、左转、文选。’等书籍。并屡使请盟,对加强汉藏两族的友好团结,加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贡献。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赞普赤德祖赞上书中宗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史书上就是这么说。”

    偌尔曼:“由此可见,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重大政治影响!但赞普又是何意?”

    喇嘛王:“赞普,是藏语音译,也是藏族当时对其首领的尊称,意为有权势、勇猛、威严等。”

    偌尔曼:“赤德祖赞这个名称,可得给我解释清?”

    喇嘛王:“蒲泰可否知道?说给他听。”

    纪蒲泰:“遵命。我只依史料介绍。”

    喇嘛王:“也好。让大家也知道知道。”

    纪蒲泰:“赤德祖赞,又称梅阿充,汉文史籍中称为弃隶缩赞,皆藏语音译。公元710年迎娶金城公主,约704—755年在赞普位。”

    喇嘛王:“说得对。由此可见,你对汉藏联姻的故事,研究颇深!”

    纪蒲泰:“在大王面前,我还是个门外汉。请大王将未说完的故事讲完?”

    喇嘛王:“我看离天亮还有时间,就把金城公主的故事讲完。那个金城公主对文学艺术特别喜欢,出发时,她用车马载运着各种工艺典籍,和几万皮锦缎,带领着乐工,杂技等随行人员,由婚使娘赤桑引路,络绎不绝地往吐蕃进发。”

    扎布:“路途遥远,会遇到啥呀?”

    喇嘛王:“这真叫你言中啦。不幸的事终于发生啦!”

    喇嘛众臣:“啊呀,那会发生什么事呀?”

    喇嘛首相:“大家也都担心着呀!”

    喇嘛王:“究起原因,原来,当着中宗皇帝许婚和金城公主从长安起程的消息,传到吐蕃地方时,赞普赤德祖赞和大臣们,以及全体平民百姓都欢喜不尽。特别是王子姜檫拉温更是激动异常,朝思暮想。当时,他禀过父亲赤德祖赞,带着众多随从,骑上骏马,离开家前去迎接金城公主。”

    扎布:“那王子心里有说不出的幸福!”

    喇嘛王:“谁料想,王子在途中打马奔驰的时候,不小心从马上摔了下来,不幸死去了。”

    偌尔曼:“这可是重点噩耗!这不幸之事,还不把金城公主击倒?”

    喇嘛王:“这种事儿,搁在谁身上也受不了!那时,金城公主和婚使娘赤桑以及汉族、藏族的随行人员,已经来到汉藏两族交界的地方。”

    扎布:“大王。这支队伍又会怎样?公主又怎样想?”

    喇嘛王:“得知噩耗,金城公主万分悲痛。无奈之中,她又拿出宝镜,一探究竟。谁知,镜中原来的那个年轻英俊的王子不见了,出现的是一位其貌不扬、满脸胡须的老人。这让金城公主伤神,她想:是自己当初看错了面貌,才使镜中的人物颠倒,少变老,还是宝镜有毛病造成混乱?还是发生了意外不幸!她为此万分悲痛,手中滑落了宝镜,摔成两半,陡然间,变成了两座大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偌尔曼:“这可真是历史的奇传!原来日月山之名,出自宝镜。那金城公主以后干了什么事情?”

    喇嘛王:“为了表示自己的思念,金城公主用银琵琶伴奏着,用笛子伴奏着,唱着悲歌抒发哀情:‘西方印度虽有神圣佛法,但得经过尼泊尔,那个地方隔着喜马拉雅山太远,太险,我想去印度求佛太难,想到婚姻是在太伤心;想到中原汉地,虽有星算学,但离父母路途太遥远,我要回家见亲人也很困难,想起这些都让我难过;现时吐蕃虽有赞普,但目前大臣太凶狠,因此吐蕃的大臣罪恶大,这让我想起害怕!’这就是公主心里的话。”

    偌尔曼:“金城公主为什么会唱出这样的话?难道吐蕃地方有叛乱啦?”

    纪蒲泰:“这事儿,我给你说吧。藏文历史书中,在金城公主的歌词里,特别对吐蕃的大臣加以指责。”

    偌尔曼:“她为什么指责大臣?难道大臣中出了坏人?”

    纪蒲泰:“这可能反映了当时吐蕃地方政权内部争权斗争剧烈,贵族大臣都想独专政事,危及王室权力的情况,表达了王室对贵族大臣的敌对情绪。当时,祖母没禄氏辅佐赞普赤德祖赞,极力争取唐中央政权对吐蕃地方王室的支援,请婚金城公主,汉藏联姻即其措施之一。下面还是得听听大王的意思,继续讲文成公主的故事。”

    喇嘛王:“当时,那歌转传到拉萨,大臣们听见,便禀告了赤德祖赞。他听了也很难过、同情,赶快派使者去对公主说:‘我的神子一般的儿子姜檫拉温,是配得上给你当丈夫的。可他在迎接你的路上不幸去世了。如今,你是愿意照藏族的风俗习惯,来这儿嫁给我呢?还是愿意回自己家乡,请你自己考虑决定吧!”

    喇嘛众臣:“那金城公主怎么办呢?请大王讲吧?”

    喇嘛王:“金城公主听了这话,心里想道:‘这是我的命啊!可惜年轻英俊的王子,为迎接我而去世了。从内地临来时,父皇嘱咐我要为汉藏两族的友谊,多做些事情,我要遵命照办;再说,姑娘只能出嫁一次,所以,为遵父命,我不该返乡回家!于是,便对使者说:‘为了汉藏两族友好,到吐蕃地方去我下决心了!请你回去禀告赞普。’。说完,打发使者先回去,自己便带领随行从众,继续前行,不久到了拉萨城。下面还是让首相说说以后的事情?”

    喇嘛首相:“遵从大王之命。当听到消息,赤德祖赞和臣民们都兴高采烈,欢欣鼓舞,载歌载舞,列道为金城公主举行了有史以来,极为盛大的欢迎仪式。”

    偌尔曼:“公主到了拉萨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喇嘛首相:“进了拉萨城,住进王宫。在兔年,金城公主生了个儿子。那时,赞普赤德祖赞正在扎玛尔布宫中,公主的使者向赞普赤德祖赞禀报说:‘公主生了儿子’。赞普听了非常高兴,立即赶回雅垄旁瑭,去看初生的儿子。”

    偌尔曼:“这个好消息,赞普一定很得意。”

    喇嘛首相:“事情不象你想象的那样。谁知他回来时,金城公主生的儿子,被纳囊家族的妃子喜登抢了去。”

    偌尔曼:“这种料想不到的冤屈大事,赞普赤德祖赞怎样处理?”

    喇嘛首相:“当喜登来抢婴儿时,金城公主气急悲伤,撕心裂肺地哭喊着说:‘这是我生的孩子!’。。”

    偌尔曼:“这下可以证明孩子是她亲生?”

    喇嘛首相:“谁料想到,纳囊妃子早已存心不良,有抢孩子的念头,也挤出奶汁来。因此,闹得众人搞不清楚孩子究竟是谁生的。”

    扎布:“这事儿真可恶!”

    喇嘛首相:“最后,还是被纳囊妃子持强抢走了。”

    偌尔曼:“我想知道最后的结果?”

    外交大臣:“这事儿,你听我说。出了这种疑难的事情,赞普赤德祖赞和众大臣,为了判明孩子到底是哪位妃子生的,便将婴儿放在平坝一头的洞中,让公主和喜登去抱,看谁先抱着,便算是谁的。”

    扎布:“那谁先抱着呢?”

    喇嘛众臣:“这种事儿,得有个输赢?”

    外交大臣:“那就得看谁心疼?当时,金城公主救儿心切,拼命先跑到那儿,把儿子抱在怀中。喜登后到,见孩子被金城公主抱去,又恨又急,心想:‘尽管抢吧。孩子死就死了吧,反正不能让她抱去!’。想罢,便不管死活地向公主怀中去抢。”

    扎布:“那公主还不遭殃?”

    外交大臣:“是啊,善良的公主见她气势汹汹的样子,生怕把孩子抢伤了,便大声斥责说:‘孩子本来是我生的,你这泼妇!别把孩子抢伤了,我这就随你的意,让你抱去吧?’。说完,便极不情愿地放了手。”

    偌尔曼:“失去儿子,这可苦了金城公主!”

    喇嘛众臣:“心头rou被抢走,那能好受!”

    外交大臣:“可不是么。喜登把孩子夺到手中,得意洋洋地走了。”

    扎布:“那如何是好?”

    外交大臣:“大臣们看到这种情景,都暗中断定孩子是金城公主生的。但是,因为纳囊妃子权大势众,一时间,无人吭声,都不敢明说。赞普赤德祖赞又不能直言,当时也暂时想不出很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纪蒲泰:“那此事就一直拖下去?不了了之。”

    喇嘛王:“未必。转眼间,王子周岁了,到了该举行‘迈步庆祝宴会’的时候。赞普赤德祖赞心想:要趁这个机会,判明王子的亲生母亲。注意已定,他就把汉族亲友和纳囊亲友都请来参加‘迈步庆祝会’。”

    偌尔曼:“那就看最后的结果判明的对不对?”

    喇嘛王:“在庆功宴会,赞普自己坐在中间的黄金宝座上。金城公主和喜登妃子坐在他的左右。纳囊的亲友都在右首坐成一排;汉族的亲友都在左边坐成一排。大臣们也都围坐在四周。”

    喇嘛众臣:“这场面可有看头!”

    喇嘛王:“见大家都已坐定。时机一到,赤德祖赞便拿起一只金杯,将杯中盛满美酒,然后交给王子,对他说:‘我的儿今天你要面对众亲人,是要你自找自己的亲生母亲,两位母亲所生的王子只一个,人虽幼小却是聪明无与比伦,快把这只满注美酒的黄金杯,献给孩子你的真正的舅家亲,谁是你的亲生母由此判伪真!’。说完,便撒手让王子去认自己的亲舅舅。”

    扎布:“王子不大,就看他的造化,菩萨保佑,让他找到亲舅!”

    偌尔曼:“那就看王子跑到哪头,是左还是右?”

    喇嘛众臣:“大王,小王子跑到左边,还是右首呀?”

    喇嘛王:“听我说吧。那时,坐在右首的纳囊氏亲友们,手里拿着披风、首饰、花衣服等等,小孩喜爱的东西,逗引着王子说:‘快到舅舅怀里来,让舅舅抱抱,这些东西都给你!’。在场的所有人,都看着王子的动静。”

    扎布:“那王子会不会跑过去?”

    喇嘛王:“可是,王子对此根本不于理会,对他们和他们手中的花花绿绿的玩意,连看也不看一眼,就大声说道:‘赤松德赞我是汉家的好外甥,纳囊家族怎能当我的亲舅舅!’。说完,就举着盛满美酒的金杯,迈着刚会走路的瞒跚步子,笑咪咪地走到左边,把酒杯献到汉族亲舅舅手中,投入汉族亲舅的怀抱里。事情就是这样,连‘赤松德赞‘这个名字,也是由王子自己取定的。”

    扎布:“这可是个好事情!王子的亲生母也可以最后判定。”

    喇嘛王:“金城公主见此情景,不由得满心欢喜。忙跑到王子跟前,把赤松德赞紧紧抱在怀中亲吻着,连声叫着:‘我的好儿子,你终于见到亲生母了!’,她的眼睛流下了充满亲情的热泪。赞普赤德祖赞和大臣们也都非常高兴,众嘉宾们也见证了母子亲情。因此,在这庆祝王子周年迈步的盛大宴会上,大家都开怀畅饮,载歌载舞,洋溢着无限的欢乐、和睦与幸福。这就是我所讲故事中的文成公主。”

    喇嘛近臣:“大王,这金城公主的故事,我已完整地记录了。”

    偌尔曼:“这故事又一次证明了汉藏联姻,友谊渊源流长。那一岁的王子给自己取名字,也真稀奇!可他取的名字,一定有来历?”

    纪蒲泰:“赤松德赞:汉文文献称为娑悉腊赞或乞黎苏笼赞,皆为当时的藏语音译。公元754年——797年在赞普位。关于他的生母,敦煌古藏文史料记为纳囊氏喜登。而《巴协》一书则说是金城公主。其后的《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书,皆依金城公主之说。但从汉文史书中,找不出关于金城公主生赤松德赞的记载。”

    偌尔曼:“那这不成了疑案?”

    纪蒲泰:“目前最古的敦煌的藏文史料记为纳囊氏所生,除此之外,再找不出更早更多的证明。所以看来,这种说法是较为可信的。当然,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还需研究藏族史的学者加以考证定论。这就是我所能回答你的疑问。”

    偌尔曼:“是啊,这也无需多说,作为历史传说故事,说是金城公主生的,这充分表达藏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强烈友好愿望和感情,则是可以理解的。所以,金城公主的故事也很好听,也很动人。”

    喇嘛王:“因此,这则故事也以口头的形式,流传在藏族人民中……”

    偌尔曼:“两位公主的故事讲完了。在藏区,中国古代藏族政权的最伟大最高统治者是松赞干布,他和文成公主联姻的故事,也是首开先例,生动地反映了西藏和中原的友好和平。因此,我更想全面了解松赞干布继承赞普之位时的才能?”

    喇嘛王:“天虽渐渐黎明,我看大家还有好心情,那就再作最后的论证,让你们的心愿完成。”

    喇嘛众臣:“大王,真圣明!”

    喇嘛首相:“我们愿听西藏的历史进程?”

    外交大臣:“请大王把这段历史讲清,以便大家牢记心中!”

    纪蒲泰:“那大家就用这种方式,迎接黎明!”

    扎布:“我已感觉得太阳在冉冉升起。”

    喇嘛近臣:“那我就记下最后一笔。”

    喇嘛王:“当年,13岁的松赞干布继承了赞普之位。那时,他在一批忠诚正直顾命大臣的辅佐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偌尔曼:“他继位时可没多大,也只是刚刚长出胡须的年龄!统治部落联盟而成的奴隶制政权,他能否成功?”

    喇嘛王:“松赞干布治理国家的政治措施,主要是进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其一,军事的掌控,松赞干布仿照中原隋唐时的府兵制,建立了一整套的军事组织。”

    偌尔曼:“大王,请说得具体,好让我知道他采取的措施?”

    喇嘛王:“首先,他将他势力所及的吐蕃国境,分为4个如,即藏如、约如、卫如和叶如。这些如相当4个大军事作战集团,作为王国军队的四翼。再则,四如分设长官、元帅、和副将等职,他们既是军事长官,也是地方行政长官。四如以下,分设千户和下千户,其中卫如辖7个千户和一个下千户,其余三个如分辖8个千户和一个下千户。”

    偌尔曼:“这样分散的军事组织,他怎样指挥?”

    喇嘛王:“极度聪明的松赞干布,有高深的智慧,为了方便指挥,各个如的军队所用的马匹,和旗帜颜色各不相同,以此作为标志。”

    偌尔曼:“他当时统帅的兵力有多大?”

    喇嘛王:“这个嘛……我只能这样回答。虽然文献中没有完全正确的统计数字,但按我估计,所有兵力相加,也在40万左右。”

    纪蒲泰:“按大王所说,这也是当时中国各个部落政权中,最强大的一支军事力量!”

    偌尔曼:“不可想象!一个边陲国家拥有的兵力,竟这样强大?这种军事实力均让周边国家害怕!他还有什么措施使国家富裕?”

    喇嘛王:“要想富国强兵,那就是国家的政治治理。松赞干布设置了各级官府,创立了尚论制。”

    偌尔曼:“大王,尚论制是什么?”

    喇嘛王:“这个么……你听我告诉你。在藏区,王朝最高统治者,当然是赞普,赞普之下,设总管政事的大相一名,大相以下,设副相一名,做大相的助手。一下设都护一人,管理王朝外部事务;另外,设内大相和内副相,及内小相各一名,负责王朝内政;整事大相一名,负责刑法。”

    扎布:“啊,这官员可真多呀!以前,我可从未听说过呀?”

    喇嘛近臣:“那是你从未涉及过政务呀?这些上层统治者的事情,你怎会听到呀!”

    扎布:“呀,看我这笨脑瓜,上边的事,我怎会知道呀?往下说吧。”

    喇嘛王:“兄弟,我可没怪罪你?在吐蕃王朝中担任官职的人,按照惯例,要在他们名字前面标明论或尚的字样。”

    偌尔曼:“大王,我得打断您。那论或尚的字样,是何意?”

    喇嘛王:“这两个字各有意义。标论者,意味着他是和王室没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标尚者,意味着他是和王室有婚姻关系的贵族。松赞干布为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行,他依照佛家的十善法,制定了王国的法律体系。这20则条文不仅是法律,相当一部分还是道德甚至社会礼仪与处世原则。它既宣布要对jian恶之人严惩不贷,同时也对一般的行为规范作出了说明。”

    偌尔曼:“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化,没有很高的文化,松赞干布怎能管理好国家?”

    喇嘛王:“是呀。所以,藏文的创制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纪蒲泰:“大王言之有理。藏文创制的历史功绩,远在军事和政治之上!因为,没有藏文,就无法记录藏地历史。”

    喇嘛王:“你说的不错,很实际。据史载,当松赞干布基本统一各部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心改变藏族人结绳为约的落后状态。因此,他派吞米桑布扎翻越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学习。”

    偌尔曼:“那吞米桑布扎带着何样的成绩回来?”

    喇嘛王:“经过几年的虔诚学习,吞米桑布扎学成回藏。这位智者以梵文字母为蓝本,再以孟加拉语为辅,结合吐蕃语言实际,创造了藏文字母。他回国时,松赞干布在布达拉宫设盛宴,为他接风洗尘,并命令全国民众努力学习自己民族的新文字。”

    喇嘛首相:“据传,松赞干布本人为了学习藏文,几乎摒弃了一切游乐,苦修三年。”

    纪蒲泰:“时间和历史,就像两条不平行的线条,终有交叉的一天。当吐蕃和中原的唐朝各自向前发展时,时间到了634年,它们交叉了。”

    偌尔曼:“在那个历史阶段,到底发生了什么?”

    喇嘛众臣:“是啊,讲讲吧?”

    纪蒲泰:“当时,唐朝天下初定,隋末还处在连年战争。而此时的吐蕃,也迎来了历史上势力最大的黄金时期。所以,这两个新生政权的触角第一次相互试探,因此,到了638年,松赞干布派专使前往长安。这才发生了迎娶文成公主的故事。”

    扎布:“啊,原来如此!”

    喇嘛王:“西藏从此成为与中原王朝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兄弟。”

    纪蒲泰:“在唐帝国处于鼎盛期的黄金时代,到公元678年,在争夺西部控制权的战争中,唐朝的18万军队,在青海湖附近被吐蕃军队击败。公元751年,在靠近撒马尔罕附近,与阿拔斯哈里发王国的塔啦斯(Talas)战役中,很不幸,一支小股的唐军又被敌军击败。”

    偌尔曼:“那敌军为什么这样厉害?”

    纪蒲泰:“我一说,你就明白。当时,那场战争只是一场边境小冲突,但是,阿拉伯军队的数量确实远远超过唐军。”

    喇嘛王:“以多胜少,这不算是英豪?”

    纪蒲泰:“而有时是,唐朝却通过使用武力威胁,而不是真正的流血战争,辅以灵活巧妙的外交手段来慑服对手。在当时看来,这个策略很成功,但也让唐帝国隐患在危险的地境。”

    喇嘛王:“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为什么会处在危险境地?”

    纪蒲泰:“因此,唐朝的统治地位常常取决于外族王室,及其民众对它的忠诚度,不能对唐朝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而这些人又得不到中国人的重视,由于遭到轻视,于是,这些外族人便对唐王朝离心离德,甚至埋下仇恨的种苗。”

    偌尔曼:“这就是所谓的大国沙文主义!让唐朝有时也处在危险境地?”

    纪蒲泰:“就是这样的道理,各国间的交往应当是平等的,不应当存在歧视,这样才无战事。虽然这种统治上有它的脆弱性,但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帝国,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却是毋容置疑的。它代表着东方先进文明的崛起,历史进步的记录,国家富裕繁荣的象征。”

    偌尔曼:“若让唐帝国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相比,与那时罗马帝国陷落后的欧洲‘强国’相比,唐王朝富强的优越性,已达到了令人吃惊、不可思议的繁盛程度。”

    喇嘛王:“那你就说出其中的理由吧!”

    偌尔曼:“那我就说出啦。当时强大的法兰克帝国,可以说是八世纪和九世纪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查理曼大帝统治下的人口,据资料统计,可能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可在唐明皇时期,中国人口高达6000万。几乎在同一时期,拜占庭帝国的人口也只有1000万到1300万。”

    纪蒲泰:“即使唐帝国后中东地区人口,最多最强大的倭马亚哈里发帝国,统治的人口最多也超不过3600万人。当时,唐王朝拥有的常规军总数,大约在50万到75万之间,远远超过倭马亚帝国。”

    喇嘛王:“听你们这么一说,我才明确唐王朝在鼎盛时期,国家在人口、财富和军事总体实力方面,都远远胜过当时世界上的所以国家。”

    喇嘛王:“我们总算明白了!什么是繁荣富强的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