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第四十六章、第四节 汉藏联姻

    天渐渐发亮,但这场讨论还未尽兴,继续进行。

    见大家无人吭声,场上一时无有动静,偌尔曼便首先发言。

    偌尔曼:“要解读西藏历史,当然离不开远古传说。这也是人类学家正在思考的问题。人类起源,我们已多次交谈,古今中外,这也是一个很深的命题。《圣经》说,上帝用泥土造了亚当,又用亚当的肋骨造了夏娃,这对男女便成了西方人所说的人类始祖。当然,这大家都知道了。汉族传说的伏羲和女娲神,也扮演了类似上帝造人的角色。”

    喇嘛王:“你心中还有什么话要说?”

    偌尔曼:“尽管如此,与这两种人类起源的传说故事相比,史学家将遇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藏族关于藏人起源的传说,更值得可贺。”

    喇嘛王:“为什么?”

    偌尔曼:“因为它更接近科学。”

    喇嘛王:“你为什么这样说?”

    偌尔曼:“藏人起源于猴子传说,在我心中,它至少和达尔文关于人类起源的论证,有点英雄所见略同。”

    喇嘛王:“这更加证明藏人聪明!竟然和科学家达尔文先生的论证如出一辙。”

    偌尔曼:“所以说,同样的历史资料,在不同时代、不同史家手里,会有完全不同的解释。”

    喇嘛王:“那你的意思是?”

    偌尔曼:“在进藏之前,我早就有一个心愿。很想揭示一个蕴藏在我心中的命题。”

    喇嘛王:“你尽管说出去?看看大家能不能给你解题?”

    偌尔曼:“在西藏,除了远古传说,最大的一个事件,恐怕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婚的故事,深入人心。所以,我要问问。”

    纪蒲泰:“在说这个故事之前,你必须弄懂一个词,吐蕃,是什么意思?”

    偌尔曼:“那吐蕃怎么解释?”

    纪蒲泰:“吐蕃。在藏语里,吐读作杜,是大的同音字,也是藏人的自称。所谓‘吐蕃’,也就是大蕃的意思。吐蕃作为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它存在于7—9世纪,是由雅隆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奴隶制政权。”

    偌尔曼:“大王对松赞干布怎么看?”

    喇嘛王:“藏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赞普,最大的赞普数藏区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他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是汉藏联姻的最好证据。”

    偌尔曼:“对此,大王您,如何评?”

    喇嘛王:“这个故事还曲折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古时期西藏与内地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偌尔曼:“那这故事,一定很生动?”

    纪蒲泰:“吐蕃是西藏第一个统一政权。它的统一历史,是由松赞干布的祖父三代人的努力,到松赞干布时,终于功德圆满,统一政权。所以,他成为整个西藏历史上,几十位赞普中最伟大的人物。因此,他受到藏人的称赞。”

    喇嘛王:“在松赞干布时代,吐蕃的统一大业尘埃落定;在那个时代,藏文被创制,从此历史才被记录;在那个时代,拉萨红山上建造了那座横亘千载的布达拉宫;在那个时代,佛教得以传遍千家万户,遍及草场和牧区;在那个时代,吐蕃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从此,藏民百姓可以有一部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那个时代,40万精锐的吐蕃骑兵所向无敌,令最善战的大唐名将们也为之胆寒。”

    偌尔曼:“那松赞干布的故事更得说完,我才心甘?”

    纪蒲泰:“在松赞干布时代,原本蛮荒落后的西藏,让周边王朝刮目相看,甚至天纵雄风的大唐王朝,也不得不弯腰派出文成公主和亲,表示和西藏亲近,以获得边境的宁静和平——”

    偌尔曼:“正因为西藏统一的崛起,才能发生这种事情。可我很想弄清这其中的原因,请你说明?”

    纪蒲泰:“当时是唐朝天下初定,还有扫尾战争,隋末连年战争的创伤正在得到医治。所以,中国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姗姗来迟。那时的吐蕃,正迎来了其历史势力最大的黄金时期,它统一的势力向西一直延伸到尼泊尔,向北延伸到新疆,向南延伸到南诏,向东则延伸到甘肃。”

    喇嘛王:“在甘肃的洮河流域,这两股政治势力,相互试探的触角第一次接触到了一起。”

    偌尔曼:“两个政权相互试探,是很有争议,但他们之间,谁能胜算?”

    喇嘛王:“以我看,松赞干布是吐蕃历史上,最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这不仅体现在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上,更体现在他审时度势的智慧上。”

    偌尔曼:“这位君主的治国安邦的能力,都表现在哪里?”

    喇嘛王:“在当时,他拥有数十万能征善战的铁骑,但他大多数时候,是以这些铁骑作为后盾,并非贸然前进,只是作为外交的势力,睦邻友好,与周边的政权——尤其是唐帝国——保持着一种和平的状态,继往开来。”

    偌尔曼:“松赞干布为什么会有这种平和的心态?”

    纪蒲泰:“因为,当时中原的文明通过河西走廊,传到了逻些(拉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明,令松赞干布心向往之。他是一个开放的君主,一个孜孜不倦向外界学习的人。因此,在艳羡大唐文明的同时,他想到了和大唐联姻。”

    偌尔曼:“所以,我对此更要刨底问根?”

    喇嘛王:“在正式叙述松赞干布和大唐联姻之前,有则故事在藏区各地流传。这个故事的情节在《西藏王统记》一书,也有记载。”

    纪蒲泰:“那说明它在十四世纪以前就流传了。”

    喇嘛王:“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几段内容,还有用藏戏、壁画、长诗等艺术形式来表现。”

    偌尔曼:“那大王将这个流传的故事,说说看?”

    喇嘛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不是史记的正式记载,切莫乱评判。”

    偌尔曼:“民间故事只要好听,就很好玩。我不会求证它的真实性。”

    喇嘛王:“行,我就讲给大家听。很久以前,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西藏还没有家种的五谷,吃的是野生燕麦,百姓生活很苦。藏王松赞干布听说,中原汉地光景好,吃的、穿的啥也不愁。”

    偌尔曼:“这难道是他想与大唐联姻的理由?”

    喇嘛王:“岂止是这,他主要是听说,唐朝有个文成公主,人年轻,漂亮,聪慧,善良。所以,他就想,要是把她娶到藏地,就是藏人的福气,内地一定会派人来帮助这个蛮荒之地。若是这样,西藏的老百姓,就有好日子了。”

    偌尔曼:“那藏王派人去了没有?”

    喇嘛王:“松赞干布派人去内地求婚。他一个大臣,叫嘎瓦聪明能干办法多,所以就把他派去了。”

    偌尔曼:“他去内地,一定会带聘金?”

    喇嘛王:“大臣噶瓦动身时,藏王让他带了许多礼物,金银、珠宝、大象、骏马,几乎是要啥有啥,尽是些贵重东西。”

    偌尔曼:“只有带上贵重的东西,才显出藏王求婚的诚意?”

    喇嘛王:“是的,他们还带着真心实意。”

    偌尔曼:“那这支求婚队伍是否顺风?”

    喇嘛王:“那能。当消息一传出去,那时,不光是西藏派人去了,还惊动了周边地区的国家。就在大臣嘎瓦到内地的时候,印度、波斯等好些国家也不甘落后,相继派了使臣到内地去求婚。”

    偌尔曼:“这些国家都这么想?”

    喇嘛王:“各国使臣到了中原后,一起觐见了唐朝皇帝。唐王对他们讲:‘你们不远千里,来到内地,都要求娶公主。但是,我就只有这一个姑娘,不想让她嫁到远方,离开爹娘,嫁到你们那儿去啊!”

    偌尔曼:“事情弄到这份上,最后的结果会怎样?”

    喇嘛众臣:“是啊,大王,还是请您讲讲?”

    喇嘛王:“后来,经过各国使臣的努力,唐王终于动心,决定让求婚的使臣们比赛,他说:‘球会的使臣们,谁最聪明,我就把公主许配到你们那里去。”

    外交大臣:“大王。唐王用什么办法,来检验他的的智慧呢?”

    喇嘛王:“考验的第一次,唐王派人牵来一百匹马驹,一百匹母马,叫使臣们找出马驹的mama,看哪匹马驹是哪匹母马生的。”

    偌尔曼:“这么多马,要想辨认,那可是个难题?”

    喇嘛王:“是啊,这得靠每个使臣的主意。当时,别个使臣都抢先跑去,他们把毛色相同的分在一块,只当是黄色的马驹就是黄色的母马生的,黒色的马驹就是黒色母马生的,白色的马驹就是白色的母马生的,结果都分错了。”

    偌尔曼:“那是不是最后的结果?”

    喇嘛王:“那能啊。西藏的使臣嘎瓦,最后去分。他先把马驹同母马分开关起来,隔了一夜,才把母马一匹匹地放到马驹当中去,马驹一看自己的mama来了,忙去吃奶。”

    扎布:“这倒是个好主意!”

    喇嘛王:“就这么一匹匹地放,一匹匹地找,不一会儿,全分出来了。”

    偌尔曼:“头一次,嘎瓦是成功了。”

    喇嘛王:“可唐王说:‘光是这一次不行。’。于是,又派人找来一百只小鸡,一百只母鸡,叫使臣们把哪只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都给认出来。”

    喇嘛首相:“这就看哪个使臣能,怎样才能分清?”

    喇嘛王:“在场的使臣都觉头疼,有的说:‘这种事情,小鸡又不是我看着孵的,怎么会认得出啊!’。也有些使臣不光叹气,还到鸡群里胡乱抓一气,弄得小鸡母鸡乱飞一阵,也没有一个对头的。”

    扎布:“那这场配鸡还不撒戏?”

    喇嘛王:“看你说的。主角还未登场,你着什么急。嘎瓦喂过鸡,他晓得吃食时,小鸡老爱跟母鸡在一块儿。于是,先把小鸡、母鸡分开,到喂鸡食时,把母鸡一只只叫到小鸡群中,小鸡一见母鸡,就跟着啄食去了。不到半天功夫,全认出来了。”

    喇嘛众臣:“这个办法好!”

    喇嘛王:“可是,唐王又出了一个难题。”

    喇嘛近臣:“大王,那唐王怎样难为使臣们呀?这我可得记下。”

    喇嘛王:“他要各个使臣,在一天内把一只羊rou全吃光,皮子还得鞣出来,还要喝一坛酒,自个儿走回住处去。”

    偌尔曼:“这种事儿,也真不容易。谁的饭量有那么大,酒量有那么足,本事有那么好,皮子不但鞣出来,还要自己回到住处去?”

    喇嘛王:“那时候,别的使臣连半只羊也没吃完,连半坛酒也没喝光,就胀得胀倒,醉得醉倒,一个个东倒西歪,洋像出尽,都不行了。”

    扎布:“那都谁能过关?赢得唐王喜欢。”

    喇嘛王:“嘎瓦呀。他去的时候拿一团线,把一头拴在住处的门闩上,边走边褪着线团到皇宫去。”

    偌尔曼:“他拿着一团线,打的是啥主意?”

    喇嘛王:“他足智多谋,边喝酒吃rou,边鞣羊皮,不知不觉地就把羊rou吃完了,羊皮鞣出来了,酒也喝光了。他虽然有些醉了,可是他边走边缠线团,还是走回去了。”

    偌尔曼:“嘎瓦算是胜了?”

    喇嘛王:“唐王派人来看嘎瓦,十分惊讶。唐王一听,也非常诧异。第二天,他又给使臣们出难题。给了一块很大的玉石,要他们把上边的一个洞眼,用线穿起来。”

    偌尔曼:“这唐王真会出馊主意,他明明给他们的就是一块试金石?”

    喇嘛王:“你呀,也是想的歪主意。这个玉石上是洞眼呀,很小很小,从这面到那面,曲曲弯弯,孔道很长很长。”

    扎布:“大王,使臣们都是男人,拿针线可不是拿手活啊?”

    喇嘛王:“有些使臣以为好穿,可是任凭怎么穿,也穿不到头。这可让使臣们发了愁。当时,嘎瓦也给难住了。他坐在大树下想办法。恰巧,一只蚂蚁从树洞里爬出来。他灵机一动,有了办法。轮到西藏使臣穿玉石时,嘎瓦把线栓在一只蚂蚁的腰上。然后,在另一头洞口边放些蜂蜜,再把它放洞眼上去慢慢吹气,蚂蚁为吃到蜂蜜,一步步地往里爬,整整四天功夫,才从那个洞眼爬出来。”

    扎布:“啊,大王,我明白了。蚂蚁腰为什么细呀,就是那时候穿洞眼,给勒细的。”

    喇嘛王:“你真是会意。蚂蚁替嘎瓦把玉石穿通了,功劳很大,所以,嘎瓦才把蚂蚁带回家,从此,西藏就有蚂蚁了。”

    偌尔曼:“这个创意很好呀。那这次使臣是否可以把公主迎娶走啦?”

    喇嘛王:“那能呀。嘎瓦把穿好的玉石,送给唐王看。唐王说:‘还不算,考验还未完。’”

    喇嘛众臣:“那西藏的使臣怎么办?”

    喇嘛王:“等了几天,唐王有出了难题,对各个使臣说:‘现在,我把五百个姑娘来,文成公主也在里面,你们都去挑选,哪个认出来,我就把公主嫁到哪一国去。”

    纪蒲泰:“这次,各国使臣会有啥主意,把公主迎娶回去?”

    喇嘛王:“嘎瓦当时也没主意,心里着急。”

    扎布:“这事儿,还真难办!”

    喇嘛王:“虽说嘎瓦以前到过内地,可他也没有见过文成公主。”

    喇嘛首相:“他怎么会有把握认得出呢?”

    喇嘛王:“后来,他出重金找到一个汉族老mama,对她老人家说:‘唐王叫我们去认文成公主,有五百个穿戴一样的姑娘在一起,我怎么认得出呢?老阿妈,帮帮忙吧。”

    喇嘛近臣:“嘎瓦的请求能实现吗?这种很难的事儿,我得记下。”

    喇嘛王:“老mama愿意帮助嘎瓦,因为,她的女儿在宫里当侍女。就告诉嘎瓦:‘在认公主的日子,一半姑娘在前边,一半姑娘在后边,文成公主在中间。她的脸蛋好看,眼睛黑亮,牙齿整齐,眉鼻秀丽,凝思神秘,头上有两只蜜蜂在绕圈,一只是金蜂,一只是玉蜂。”

    偌尔曼:“嘎瓦竟遇到这样的好事情?”

    喇嘛王:“一是他的命,二是他聪明。挑选的头天晚上,别的使臣到处打听,可没有得到半点风声。”

    外交大臣:“那他们还不祈祷神灵?”

    喇嘛王:“神灵不给他们沟通,因此,他们很难成功。挑选的时辰到了。宫殿站着五百个姑娘,穿戴都一模一样。使臣们都拿着一杆小旗。”

    偌尔曼:“他们拿小旗,是何意思?”

    喇嘛王:“使臣要选中哪一个姑娘,就把小旗插在她的背上。”

    喇嘛众臣:“那最后的结果怎样,文成公主能否选中,带回西藏?”

    喇嘛王:“你们先不用慌。当场,别的使臣抢先挑选,每个人都找到了一个姑娘,但都不是文成公主。”

    扎布:“那是他们糊涂,没福,才挑选不出文成公主。”

    喇嘛王:“可嘎瓦胸有成竹,拿着小旗在姑娘们的身边,走来走去,在拿定主意。但他还是装着决定不了的样子,因为,他早就看见,有两只蜜蜂在一个姑娘头上绕着。他认出她就是文成公主。就从容不迫地走到公主身旁,把小旗插上。”

    纪蒲泰:“文成公主被选上,唐王还有什么可讲?”

    喇嘛王:“西藏使臣解开了所有的难题,达到了唐王的满意,他暗暗称奇,心想:一个使臣都这么聪明能干,不用说,藏王就更智慧能干了。于是,他答应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去。”

    偌尔曼:“啊,这就是颂赞干布派出求婚专使,前往长安求见唐太宗,要求迎娶公主的故事。”

    纪蒲泰:“迎娶的事儿,并不是很顺利。迎娶文成公主,共有两次。第一次是638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去长安,请求迎娶公主,并以此约为婚姻,汉藏联盟,永保和平。”

    偌尔曼:“为什么会有两次,难道第一次没能成功?”

    众喇嘛一听,都一愣怔,他们也不知道,迎娶文成公主会有两次。

    喇嘛王:“这事儿,我还真没听说过。所以,你得讲出为什么?”

    纪蒲泰:“因为第一次,唐太宗小看了西藏这个奴隶王国的势力,他轻率傲慢地一口回绝。到了639年,颂赞干布为出一口气,派出他得力的大臣——大相域松,前往尼泊尔,迎娶了该国的尺尊公主。两年后,颂赞干布再次派出求婚专使,前往长安,表达了迎娶公主的愿望。这次,他没有失望。我讲的都是史料上的记载,我还想让大王将民间迎娶公主的故事讲出来?您看如何。”

    喇嘛王:“这些都是传说,还是以史料为准。”

    偌尔曼:“民间故事也很好听啊!”

    喇嘛众臣:“大王若是没说完,还是满足大家的心愿吧。”

    喇嘛王:“公主动身前,一个内地的大臣,对唐王说:‘让公主先走吧。最好把西藏的使臣留下。他聪明能干,办法多,再说,西藏若是和内地有什么办不了的事情,可让他出谋划策。唐王觉得有理,就暂把嘎瓦留下。”

    扎布:“文成公主先走了?”

    喇嘛王:“她带着人马先出发,到西藏来了。她从内地带了青稞、豌豆、油菜子、小麦、荞麦五样粮食种子,带来了耕牛和奶牛,带来了白的、黑的、蓝的、黄的、绿的五种颜色的羊。还有许多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来了。”

    扎布:“那就是说,从那个时候起,西藏才有了五谷,老百姓才学会了耕种和工艺。可西藏为什么只有白羊、黑羊?”

    喇嘛王:“是的,你听我讲。谁知,半路上,这支进藏的队伍过一条大河时,正好碰上涨大水,把羊给冲跑了。公主很着急,直叫‘白羊、黑羊快回来!’。焦急中,却把那三种羊给忘了。结果,那三种羊被冲走了,一直没有回来。”

    喇嘛众臣:“啊,原来是这样,所以,现在西藏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羊。”

    喇嘛王:“进藏的路还很长,文成公主到了工布。在工布一个叫‘路纳’的地方,遇见一条小河,过不去,公主找了一根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过去了。后来,西藏的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甲纳桑巴’。”

    偌尔曼:“甲纳桑巴的意思是啥?”

    喇嘛王:“是内地桥的意思。”

    偌尔曼:“啊,意思是公主亲手造的桥,造福百姓。”

    喇嘛王:“你就是聪明。过河后,一只小鸟飞来说:‘公主,公主,这儿过不去。’。望着深沟险壑,队伍无法通过,只好停了下来,等待公主决策。”

    扎布:“这可是上天又出的难题,不然的话,为什么小鸟会说,过不去?”

    喇嘛王:“这也难不倒文成公主,她拔一把羊毛撒在大地上,队伍就过去了。”

    喇嘛众臣:“所以,后人说因为文成公主,撒了这把羊毛呀,因此,路纳地方的牛羊,一直都长得又肥又壮。文成公主带着队伍,又过了一座山。所以,西藏老百姓,就把这座大山叫着‘甲惹’。”

    偌尔曼:“甲惹又是何意?”

    喇嘛众臣:“甲惹就是公主山的意思。”

    喇嘛首相:“可是,文成公主到了‘达尤龙真’地方的时候,一只乌鸦飞来,说了坏话,它问:‘公主,公主,你要到哪里去?’。”

    偌尔曼:“公主怎样回答它?”

    喇嘛首相:“公主说:‘我要去找藏王颂赞干布。’。可是乌鸦嘴里吐出了坏话:‘哎呀,藏王都已经死了,你还去干什么?’。说完,乌鸦就飞走了。”

    偌尔曼:“这如何是好!难道公主不去了?”

    喇嘛首相:“公主进藏的决心是挡不住的。她听说藏王已经死了,心里说不出的难过。就在达尤龙真那儿,修了一座石屋住了下来。为了表示她的真心,还咬破了指头,在石壁上写了血书,来纪念藏王。那时,文成公主真是难过极了,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没管它。因此,那块地方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树木稀,南岸的树木密,两边长得不一个样。”

    偌尔曼:“啊,原来还有这样的名堂?我原意为是地理气候变化不一样。往下讲,文成公主的故事还真长。”

    喇嘛王:“民间传说吗,越说越多。过了些日子,文成公主想:‘就是藏王真死了,我也应该去看看呀!’,碰巧,那时候神鸟天鹅,从远方飞来说:‘公主,公主,不要难过。快到拉萨去吧,藏王的身体很健康!公主,公主,不要住在这儿,请到拉萨去吧,一切都会吉祥如意!’。这就是路上的奇遇。”

    偌尔曼:“那公主后来呢?”

    喇嘛王:“公主听了,对神鸟天鹅十分感激,赶忙带这队伍动身,前往拉萨去了。”

    偌尔曼:“天鹅带来的信息真好!”

    喇嘛王:“可是,走着、走着,乃巴山把路给挡住了,小路曲曲弯弯,续续断断,大伙走起来很不方便。也不知何时才能走出大山?”

    偌尔曼:“那怎么办?”

    喇嘛王:“文成公主知难而前,就动手把乃巴山背道旁边去了。”

    偌尔曼:“那文成公主象神仙,力量大如山?”

    喇嘛王:“你若不信我言。她背山的时候,一只狗向文成公主咬来,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留有文成公主的脚印和狗爪印呢!”

    偌尔曼:“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到时候,我一定实地考察,以辩虚实。”

    纪蒲泰:“那只不过是民间传说,听听就是,不必较真。”

    偌尔曼:“真的你说说?”

    喇嘛王:“是啊。我说的都是野史,正史你说出来,也好让大伙明白?”

    纪蒲泰:“书归正传,据史料记载。641年,在唐朝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持节护送下,文成公主及唐蕃专使,和随行人员数千人辞别唐太宗李世民,踏上了前往吐蕃的迢迢之路。这支队伍在经青海日月山抵达吐谷浑后,于河源建起馆舍,而早已得信的松赞干布,已于此前从逻些出发,在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到了公主。当时,在执子婿之礼,见过李道宗后,松赞干布把文成公主带回逻些,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偌尔曼:“这样重大的联姻事件,充分表现了汉藏友谊,值得继续保持下去!”

    喇嘛王:“是啊。文成公主入藏,值得赞扬,这对西藏历史有深远影响。而且,她不是一个人入藏,而是带着中原先进的文化,对青藏高原第一次输入文明,从此,改变了西藏的历史进程。”

    纪蒲泰:“是呀,这是内地先进的生产力,第一次输入边陲藏地,使西藏逐步走向富裕。据史料记载,她从内地带往西藏的能工巧匠,多达数百人。因此,中原的各种先进技术,由这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传入西藏,并在西藏生根发芽,才使西藏因之一日千里,迅速发展才有今天。”

    喇嘛王:“所以,藏族人在说到文成公主时,莫不满怀崇敬和感激之情。这都是文成公主使西藏发展有功!”

    偌尔曼:“所以,有人用充满情感的笔法写道:‘藏王打开了公主的嫁妆,简直不敢想象,他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文明实体,看着所有的东西,他不禁眼花缭乱,还禁不住的感叹!公主的陪嫁,有医学、历算、书籍、佛经、佛像、蔬菜、谷物、种子、骡马、骆驼、牛羊,还有建筑、酿酒技术、唐朝音乐、歌妓舞蹈。”

    喇嘛王:“尤其是那水磨,用水力磨青稞,让藏人惊喜不已。松赞干布见状大喜,大力推光起来。从此,藏人磨面少了人力,多了机器。”

    偌尔曼:“文成公主给西藏带来的文明科技,真了不起!”

    纪蒲泰:“远远不止这些,还有纺织和刺绣,因为当时西藏的文化生产力还很落后。于是,公主亲力亲为,与侍女一起,毫无保留地将这些技术传授给藏地妇女。因此如今,用这些工艺纺织和刺绣出的氆氇、毯子、毡垫,使用沿袭至今。”

    喇嘛众臣:“直到如今,我们藏族人还对文成公主十分感恩!”

    偌尔曼:“要让我说,这是一次中原文明成果向雪域佛地大规模输入的集中地,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人为的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的文明开拓。”

    喇嘛王:“要让我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文成公主给西藏人带来洪福,她的贡献永远不朽!”

    纪蒲泰:“在公主完成所有的使命后,在680年,她在逻些仙逝。”

    喇嘛王:“在藏人的眼中,这位伟大的女性为完成使命,任劳任怨不遗余力,服从命运和历史的安排,一切从头来,从富庶繁华的父母之邦,远嫁雪域高原,和松赞干布生活了十年。”

    偌尔曼:“这位公主真不简单!更加值得称赞。”

    喇嘛王:“松赞干布去世后,她在高原寡居了30年,以一个雄才大略的女王身份,一直带领藏族人民勇往直前。”

    纪蒲泰:“文成公主作为汉藏的桥梁与纽带,她已经是一种崇高伟岸的象征!”

    偌尔曼:“那文成公主是否住在布达拉宫?”

    喇嘛王:“你这个法国小伙还真能。竟然还想到布达拉宫?”

    偌尔曼:“我若是有机会,能进入布达拉宫,那真是三生有幸!”

    喇嘛王:“你若是到达拉萨,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首先映入眼帘的必定是雄伟的布达拉宫。”

    纪蒲泰:“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

    偌尔曼:“那它的建筑技术在世界上一定超群,震撼人心?”

    喇嘛王:“布达拉宫起基于红山南坡,依山而建,修筑到山顶。它下宽上窄,结构浑然,巧夺天工,气势宏大,誉满天下。红白相间的宫墙,金金碧辉煌的宫顶,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壮观。”

    偌尔曼:“那布达拉宫为什么建在红山?”

    喇嘛王:“布达拉宫所建在的山,通常称为红山。藏语是‘玛波日’。藏传佛教典籍这称之为‘第二普陀山’,因此,又被称为布达拉山。”

    偌尔曼:“大王,那布达拉是何意呀?”

    喇嘛王:“我一说,你就明白啦。藏语中的‘布达拉’,即梵语‘普陀’的译音。汉语中也译‘普陀落山’或‘普陀洛迦’,意译为‘持舟山’。”

    偌尔曼:“持舟山有何渊源?”

    喇嘛王:“渊源原意是指佛教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住处。以此命名的缘由,在于藏传佛教认为,********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至于‘布达拉宫’的藏语名称,有‘孜布达拉’。在此我需说明一下,孜,表示最高、顶尖、至尊之意。还有‘颇章布达拉’或‘孜颇章’,颇章意为宫殿等等,通常径称‘布达拉’。”

    偌尔曼:“啊,大王一说,我明白啦。可大王还未说文成公主住没住布达拉宫呀?”

    喇嘛王:“你还没忘记呀。布达拉宫的始建年代,可上溯到公元7世纪30年代。这些历史事件都有记载。我看,还是请蒲泰说一下吧?因为,他也是个藏学家,这些事情他肯定清楚?”

    纪蒲泰:“那我就只好再次班门弄斧。据藏汉文史书记载,雄才大略的松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