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戏里戏外在线阅读 - 从前仙女穷人

从前仙女穷人

    一看题目,你觉得有点像一副对联的上联是吗?对了,它确实就是在下虚拟的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很好对,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对法。柏杨先生有一年在自家门上贴了一副自写的对联:上联是“咦,啥子地方炮响”,下联日“噢,原来有人过年”。以此形式对可以,用老旧的办法对也行,比如“时下富婆坑老农”“如今靓女傍大款”等,都说得过去。

    但我不说下联的事,还是说上联。

    少时看黄梅戏的电影《天仙配》,除了觉得调子好听、画面很美之外,作为穷人家的孩子,还能得到某种心灵或情感上的慰藉与满足。你看啊,七仙女,乃人中之人、美女中之美女,用现在的话说是美女之最,美女之代名词——你长得再美,也只能跟天仙似的,而不是她本人。重要的是该仙女不仅外貌美,心灵尤其美,是至善至美,没有任何缺点。既不又馋又懒,更不自视清高而又说三句话以上便露出浅薄相及小家子气。就是这样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儿,她在选择终身伴侣的时候,既不找公子王孙,也不找秀才、进士或状元之类的知识分子,更不找时下流行的“官二代”或“富二代”,偏偏就找了个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卖身为奴的长工——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是连打工仔都不如的,有点故意气富人的味道。你说咱穷人的心里能不美吗——尽管有点一厢情愿或异想天开。

    该仙女傻吗?非也!她小姐高坐云端,用凤眼将下界瞧了个遍,突然发现世间的一隅,竟有一个为葬父而卖身的青年人,在那里凄凄惨惨戚戚。他是多么不幸、可怜啊,可又是多么憨厚木讷而又健康标致呀!这样的人儿不是最靠得住吗?她小姐由同情而钟情,由爱怜而爱慕,遂唱道:

    我看他忠厚老实长得好,身世凄凉惹人怜,他那里忧愁我这里烦闷,他那里落泪我这里心酸。七女有心下凡去,又怕父王戒律严。我若不到凡间去,孤孤单单到何年?!

    你或许只会唱“树上的鸟儿”了,而接下来的“路遇”一场,我认为是全剧最精彩也最好听的,故容我多引几段。憨厚木讷的董永一露面,即唱道:

    含悲忍泪往前走,见村姑站路口却是为何,她那里用眼来看我,我哪有心情看娇娥!爹爹在世对我说过,男女交谈是非多。大路不走走小路,又只见她在那里把我拦阻,回转身来再把大路走,你为何耽误穷人工夫?

    严凤英的戏来了。她亦娇亦憨,几番拦阻、几番盘问,董永乃告之:

    家住丹阳姓董名永,父母双亡我孤单一人。只因爹死无棺木,卖身为奴葬父亲。满腹忧愁叹不尽,三年长工受苦情。有劳大姐让我走,你看红日快西沉!

    七女为引起他的同病相怜之情,故以虚假的籍贯表达真实的爱慕:

    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小女子我也有伤心事,你我都是苦根生。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又谁知亲朋故旧无踪影,天涯冷落叹飘零。只要大哥不嫌弃,我愿与你……配成婚!

    1964年,余从广播喇叭里听严凤英教唱过这一段。她声音甜甜的、软软的,解释在唱到“我本住在蓬莱村”时为什么要顿一下,乃是七女现想现编之故也。你就服得要命,不由得感叹,她可不是一般的黄梅戏艺人,而是真正的艺术家,是名副其实的一代宗师。

    此时翻看《天仙配》剧本,我仍为仙女爱穷人的境界所打动,当董永唱道:

    虽说是天赐良缘莫迟疑,终身大事非儿戏。大姐待我情意好,你何苦要做我穷汉妻?我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大姐与我成婚配,怕的是到后来连累于你挨冻受饥!

    七女言道:

    上无片瓦不怪你,下无寸土我自己情愿的。我二人患难之中成夫妻,任凭是海枯石烂我一片真心永不移。

    当他二位以槐树为媒、土地作证,终成婚配之后,董永却又担心:

    卖身契写的是无挂无牵,到如今哪来的夫妻牵连?倘若傅家将你作践,叫我董永怎能心安?

    七女又言道:

    劝董郎休要泪涟涟,不必为我把忧担。既然与你夫妻配,哪怕暂时受熬煎。夫是他家长工汉,妻到他家洗衣浆衫。等到三年长工满,夫妻双双回家园。

    七女当然也想过好日子,比方“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什么的,但那是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争取、实现的,并不是直奔主题,走发家致富的捷径!联想到当下社会的婚恋状况,不由你不感慨万千的。

    该剧最能打动人并为之落泪的还是七仙女最后的那段唱:

    董郎昏迷在荒郊,哭得七女泪如涛!你我夫妻多和好,我怎忍心,董郎夫啊,将你丢抛?为妻若不上天去,怕的是连累董郎命难逃!树上刻下肺腑语,留与董郎醒来瞧,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董郎夫,啊……把子来交……不怕天规重重活拆散,我与你天上人间心一条!

    也正因为太动人了,多年之后,竟有人顺着“来年春暖花开日,槐荫树下把子交”的余味儿,以现代人的价值观,作了一番庸俗的演绎,搞了一出后传之类的戏,当然也是画蛇添足、狗尾续貂,很快即销声匿迹了。其实这句话是对观众的一个交代,是为了艺术的完整,而艺术的完整不等于故事的完整,并不是让你作续的线索。

    该剧1954年曾荣获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演出奖、剧本奖、导演奖和音乐奖;于1955年底摄制完成的由桑弧执笔改编、石挥导演,严凤英、王少舫主演的影片则获1949~1955年度优秀影片奖。

    一出《天仙配》,风靡了多少年!不知有多少人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不知有多少人为戏中的情节所吸引,又不知有多少人为严凤英、王少舫的卓越表演所倾倒……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因了该剧所呈现的仙女爱穷人的价值观,试想七仙女若是爱上一个公子王孙或什么大款大腕,还会有如此久远的魅力,引起那么大的轰动吗?也可以说,正是《天仙配》的上演,才在中国掀起了“黄梅戏热”“严凤英热”。二十几岁的严凤英,一下子成了亿万人民爱戴的表演艺术家。

    严凤英是大自然的女儿,她那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味浓郁的嗓音,她那不是最美丽、却又是最自然可爱的扮相,无不散发着山野泥土的芳香,是无论怎样tv也再现不了的。没有太多娇俏的严凤英把一切神女、仙子都演绎成了质朴的“仙民”,敢爱敢恨,泼泼辣辣,这让严凤英时代的黄梅戏充满了世俗俚趣,它使后来许多自诩为大气、高贵、深刻、洋化的仿作和新作显得不正宗、不地道,舍其此,哪里再去找如此自然流露的村野之美呢?

    说严凤英是黄梅戏的“一代宗师”,也当之无愧。她的唱腔及表演太动听、太完美,直到今天,人们仍只知黄梅戏中的严派,而不知还有其他流派存在——此时,我一边写此小文,一边听着严凤英的原唱,真是一种艺术与精神的享受啊。

    与《天仙配》主题相似,仍由严凤英主演的《牛郎织女》,也极为深入人心。京剧中的《天河配》说的也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但因黄梅戏的《牛郎织女》太普及,太轰动,京剧《天河配》已几乎不再排演,成绝版了。

    我强调从前仙女爱穷人,或许与当代流行的价值观已格格不入,让现代青年不高兴了,那我换一种说法:上苍总会关照不幸的人、勤劳的人的!这样说还过得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