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饥荒
摸黑偷偷溜进了村,赶车师傅帮着卸了东西,茯苓有些过意不去便多给了些赏钱,那赶车的汉子高兴的千恩万谢的走了。 赶车人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汉子,面子长得五大三粗像个杀猪的,可里子却是个老实人兼孝子。茯苓认得他,以前他经常李大爷一起等生意,他的骡车和李大爷的牛车挨在一起,午食光景常坐在自己的骡车上,向旁边小馆子讨碗热水,掰了杂面饼子泡了对付一下。 听李大爷说,这人名叫陈二柱,话不多,是个勤快的热心肠,只是长得不讨喜,影响了他拉车的生意,不熟识的人还真不敢雇他的车。 他家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全指望他拉车养活。家中老娘卧榻十来年了,他媳妇嫌脏不愿伺候,都是这陈二柱养家之余端屎端尿的伺候着,十来年如一日。 今年世道不太平,到处乱哄哄的,这陈二柱没挣到钱,又不忍心看着一家老小挨饿,这不年初一一大早就在镇上等生意。 百善孝为先,茯苓觉得孝顺的人总也坏不到哪儿去,加上李大爷曾提起过陈二柱的为人,坐他的车倒是十分放心的。得亏碰见他,不然这黑灯瞎火的,保不齐赶车人见财起意半道上把东西劫了也说不定。 如今世道不太平,物价也就上涨得厉害,粮油的价格贵得简直让人咋舌,一斗杂面就要价20文,白米和白面都要50文一斗,一斤生榨的菜籽油就要价60文,生生翻了好几倍,奈何这粮食再贵也是要吃的,照眼下形势来看,以后粮价势必定还会上涨,到时候只怕有银子都未必买得到粮。 躺在炕上望着屋内一大堆码得整整齐齐的粮食,茯苓心里的安全感陡然上升,有了这些粮,姐弟仨省着点吃撑上个三个月不成问题。 只是心疼那白花花的银子,两千两银票外加杜之涣给的散碎盘缠,如今手里也只剩下六百多两了,茯苓不禁感叹,这钱也太不禁花了吧。 银子是有多少能花多少,这个时候还是要留点银子为以后做打算的。 粮食有了,别家几乎每天都有人饿死,自家却屯着这么多粮,想想就觉得后怕。为免太招眼,待明日还须得把粮食小心藏好,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茯苓想起当初修补地面时在与卧房相连的那间耳房里发现在菜窖子,如今刚好派上用场。这儿的人有个习惯,吃不完的蔬菜和番薯土豆之类的东西喜欢放在地下的菜窖子里,可以起到保鲜的做用,类似于现代人用的冰箱。 掀开地窖上面的木盖板,下面是一口硕大的缸,目测过藏这三百来斤粮食不成问题。 …… 想东想西,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次日一整天,姐弟仨都窝在茅屋没有出门。三个孩子累得气喘吁吁才终于把粮食藏进地窖,上面还盖上了土,又用一些盆盆罐罐的东西放在上面掩盖好。 虽然有了粮,可也不敢太铺张浪费,三人简单的就着咸菜吃了用油烙的葱油饼子,为怕炊烟太大引起村民的注意,连口热粥都没敢煮。 唉,自己不偷不抢却搞得像做贼似的,茯苓想想就窝火,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填饱了肚子的茯苓就坐在炕上缝新棉花被子、准备新棉衣。 杜府送的那套新棉衣茯苓没舍得上身,看到紫苏的棉衣和棉裤都变成了九分袖和九分裤,就把新棉衣给紫苏先穿上了,直乐得紫苏小嘴儿像抹了蜜似的“好jiejie、好jiejie”的叫个不停。 自己和靖廉这一年里也长高了一头,棉衣也早不合身了,如今天气这么冷,得尽快把棉衣赶制出来才是。 茅屋里的烧着炕倒不算太冷,一扇破旧的柴门把风雪挡在了门外。 无奈柴门透风,去年便在门上挂了一张布帘,聪明的二弟又搅拌了些泥巴糊在门上以挡风雪。 这人人自危的世道,一扇柴门又挡得了什么呢?若是有个小院就好了,还可以在院子里种些瓜果蔬菜、养养鸡鸭,有了院子也会安全很多……茯苓美美的憧憬着未来的生活。 闭门不出,宅在家里吃屯粮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 今年的冬天似乎要比往年要漫长得多,也冷得多。都说上天有好生之德,而在百姓面临断粮断炊的处境里,老天爷却在这些卑微的子民伤口上又撒了把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