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关东粮王在线阅读 -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四章

      郑庆义回到自己的小铺,又开始打点自己的买卖。这天,郑庆义坐在柜台前核打传票。吴善宝背一袋粮从后屋出来,倒进米柜。这时进来一个身穿青布褂,手里拎着个布袋子的老者。进屋后这里瞅瞅那里看看,踌躇的样子想买又不想买的。郑庆义上前招呼着:“您老想来点啥?”

      老者道:“你这高粱米多钱一升?”

      郑庆义答到:“一角五厘。您来多少?”

      “能便宜点吗?”

      郑庆义答到:“便宜不了啦,您看开春了,青黄不接,粮价眼瞅就一个劲的上涨,您要是明天来,这个价就下不来了。”

      “那到是,转一圈了,还是你这便宜些。”边说边从兜掏出一个纸贴,递给郑庆义说:“你看这贴能买多少?”

      郑庆义接过贴子,一眼就看到“富盛泉”三个字,富盛泉发的私贴,郑庆义头一次见着,感到很奇怪。

      买粮的人解释说:“我原住梨树城不远,早年卖粮富盛泉给的,儿子来这开个铁匠铺,我岁数大了就奔儿子这来了。手里有两子儿都是这玩意。富盛泉那么大铺子也黄不了我的,所以也没着急花。你要是不收,我还是去富盛泉那兑银子去。”

      郑庆义边看贴子边说:“您老别着急。不瞒您说,这贴子我还是头一次见着。富字号发贴子,那么大的铺子咋能说不好使。只是我没见过。您老拿来了,让我开眼了。”

      只见这贴子上部,第一行从右至左“奉化县”,第二行中“富盛泉”字略大些;中部的字都是竖印的,右则第一行从上至下“字、第、号”盖半截戳印“富盛泉”,下又有“灯下不付”;中间一行有“凭票取大洋伍吊”,五数是手书的,上面加盖棱形“富盛泉”红色戳迹;最后一行为“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手书)”,加盖“富盛泉记”长方形红色戳迹。整个贴子边缘上有龙形图案和去纹饰。私贴做得很严密,以防有人假冒。这种贴子在东北有些泛滥成灾,但在奉化县还就富字号发过,地户对富字号的贴子很信任。这是富字号掌柜们在钱周转困难时想的着,发贴子顶钱,因不注明持有人,谁拿着就是谁的,即可兑现又可购货,这样在一定的范围内,富字号的贴子顶银元流通。

      郑庆义不禁想到,富字号东家曹廷璞真是把买卖做绝了,补助银元流通的不足,还只赚不赔,贴子一经发出,丢失不补,磨破损坏字迹不清不付,那就白拣便宜了。

      郑庆义想的不错,每年富字号发的私贴,约有百分之三的所得。所以,发私帖只赚不赔。不过,奉天省现在为了整理金融秩序,已经明令禁止发行私帖了。

      郑庆义见这私贴票面完好无损,字迹清晰。马上说:“你这贴子保存的很好,我收了。来我算一下。”

      柜上两个人直摇头不让收,并小声地说:“你要收,瞎了咋办?”

      郑庆义没有理睬,抓起算盘将珠子归位后,边拨了算盘边叨咕:“六百文大洋一元,一百六十四文一吊,折大洋两角柒分参厘,再乘上五吊,等于壹元参角陆六分五厘,除以一角五厘,可买一斗三升,再找你一分五厘。”算盘打得噼呖啪啦三响。

      来人听说后,高兴地说:“行,零头不用找了。”

      郑庆义说:“那可不行,一是一,二是二,差一厘也不行。”

      郑庆义分咐斗官量米。直到装好给买米的人高高兴兴地打发走了。

      吴善宝见人走了,上前看贴子并问道:“还能好使?”

      郑庆义肯定地说:“有啥不好使的,没吃过肥猪rou,还没见过肥猪走?富盛泉那么大的铺子,还能黄喽?以后啊见着这玩意,有多少收多少,只要是真的,他能赖账?”

      吴善宝摇摇头没吱声。郑庆义灵活的头脑又闪现新思路:“吴老善,你看富盛泉都了发私贴,市面上的钱太杂了,民国以来,东北三省那个省不自个儿发行钱,这和私贴没啥不同。东三省官银号的奉票;吉林永衡银行的官贴;哈尔滨的哈大洋;老毛子的羌贴;日本银行的金票;朝鲜银行的老头票;还有关里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大洋;连老毛子、小鼻子也发自己的钱。在咱五站不能都好使吧。这么多样的钱谁能都带全啦。”

      郑庆义说到这儿,抬起左胳膊指了指着车站方向:只见蒸气机车头冒着黑烟,拉着车厢吼叫着往南驶去。“咱这疙瘩银行多,钱铺子也不少,可兑换钱的少。火车南来北往,你寻思寻思,北边来的人大多都带哈大洋、羌贴;南面奉天省来的人用的是流通较广的奉票;从关里来的人,他们都带中国交通银行的大洋,到咱这儿想花就得换老头票、金票。想换乘南满小鼻子的火车,也得用金票、老头票;乘北满的火车不用说就得用老毛子的羌贴。钞票五花八门,咱不会这兑换率上赚点钱?”

      吴善宝想了想说:“理是这么个理,可能赚几个钱?”

      郑庆义微笑着说:“小钱也得赚,没小钱哪来的大钱?车站那儿到是有几个钱桌子。”

      吴善宝:“你啥意思,说了半天?”

      郑庆义:“榆木脑瓜子,咱这儿离车站近,摆钱桌子!在咱门口兑换钱,方便来客,也方便咱自己。以后啊,等发了财,再开个钱铺子。”

      吴善宝:“有的钱在咱这疙瘩也不好使,换不出去那不瞎了呀。”

      郑庆义拍拍吴善宝的肩膀:“取引所有个换钱钞的,在咱这疙瘩不好使,咱到那儿换啊。把它换进来,再到取引所去换,中间总是有利差的。每天都注意点行情,没事的。”

      于是,郑庆义铺开白纸,写上“本店兑换各种钱币”,让朱瑞卿帖了出去。朱瑞卿帖出后回来就问:“这玩意儿管用吗?”

      郑庆义胸有成竹地说:“大小都有点用处,一时谁能预备那么全克,说不定就有人来换。收点利钱也是个来钱道。这事就归你管了。”

      朱瑞卿问:“那咋换呀。”

      郑庆义开玩笑地对他说:“猪脑呀,车站前有摆钱桌子的,你不会打听打听?”

      吴善宝说:“这事我帮他整,咋地也得两人,活计不多费事。”

      就这样小小钱桌子支撑起来。俗话说“锯响就有沫”。五站这疙瘩虽说地方不大,可是来来往往的人可挺多。有来买粮谷的老客,有来逛窑子政客。从外地来的人大多在这里倒乘火车。所以天天是热热闹闹。小钱桌子在门口一摆,人来人往的真有不少人前来换钱,图个方便嘛。这个钱桌子一摆,在兑换中获取手续费。义和顺又多了一个来钱道。

      天气渐渐地冷了,到了一年一度的收粮季节。郑庆义和黄三良、朱瑞卿正在收拾粮仓,准备抢收新粮。郑庆义说:“两位老哥,今年说啥也得多存点粮。”

      黄三良说:“屁大个儿地场,咋存能多少。”

      朱瑞卿说:“是啊,要是能租块地,专门加工储存就好了。”

      郑庆义说:“眼巴的前事快点干吧。到时候的时候一定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