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歪门斜道在线阅读 - 第十三章 任命锦衣卫军师

第十三章 任命锦衣卫军师

    听到天启帝准许打手心,群臣心里一阵惊悚,如此辱没大臣,他们不少人产生归隐之心,当官额俸禄并不能让他们富裕,真正富裕的只有那些见不得人的收入,现在天启帝刚刚即位没多久就开始查贪官,而且查得力度还真不是盖的。

    只是官都当了这么久,回到故里他们能干什么?种田?

    此刻心中那些官的心里只有一个苦字。

    洪武二十九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水平: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从一品,七十四石;正二品,六十一石;从二品,四十八石;正三品,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一十六石;从五品,一十四石;正六品,一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七石五斗;从七品,七石;正八品,六石五斗;从八品,六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这个规定,用粮食作为俸禄的计量单位,除了粮食以外,也按照品级给官员发一定数量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但只是一种补充而已。一直到明朝灭亡,数值都基本不变。

    其实,如果真按照朱元璋规定的这个标准来计算,明朝官员的俸禄,并不比前代低多少。即便是县官,每月领取七石大米,也是足够开销的。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到了永乐年间,虽然纸面上的俸禄没变,但官员们的实际工资却大大减少。其原因就是大明迁都之后拿不出那么多粮食发工资了!所以,只好通过“折色”这种手段,来发放俸禄。

    本来明朝的首都是南京,紧靠着江南鱼米之乡,国家的赋税重地,粮食充足,自然可以发俸禄。但是迁到北京之后,大批人马都跟着去了。北方生产不出那么多粮食,只好靠大运河的漕运,从南方往北京运粮食。长途运输,损耗不小,这么珍贵的粮食,用来供给京师人口的口粮,已是捉襟见肘,又哪来那么多粮食发工资?

    到了永乐皇帝哪里更绝,春夏折钞,秋冬折苏木、胡椒。

    把苏木、胡椒之类的香料当作工资发给官员了!苏木,胡椒自然是西洋番国进贡的,后来郑和下西洋,又带了一大堆回来。可是这些玩意,既不能吃,又卖不出去,官员们拿在手里,都是面面相觑,恨得咬牙切齿,心中骂皇帝十八代祖宗。

    再说那大明宝钞,也就是纸币更是坑爹。

    弘治年间,一贯宝钞,“仅直银三厘、钱二文”;到了万历年间,即使是数百贯宝钞,也“不值数十文钱”,老百姓根本不承认这货,还比不上钱庄里的银票。

    一个国家搞出来的国家钱庄发行出来的货币都贬值得民间不承认,也不得不说大明的配套法律与大明经济调控问题很大。

    因此大明官员的薪资实际上到手并不多,可以说一个清官真的是穷得叮当响,为了解决生活上得问题,大明的官恨很多都有灰色收入,比如嘉靖朝内阁首辅徐阶,就是当时江南最大的地主,家族田产二十多万亩,“产业之多,令人骇异”。加上其他行贿索贿、人情往来,在明朝想做个生活滋润的官,其实也容易得很。至于那工资有没有都不重要,所以很多读书人削尖脑袋来当官。

    杨博士打了当官得三棒,现在也改回敬一下这些当官的,于是他埋下一课税改*:“皇上,草民有一个提议,自太祖定下官员俸禄之后直到现在没有任何变动,到了永乐皇帝哪里,官员的俸禄折色太严重,以至于很多当官的都无法考俸禄维持开支,所以草民斗胆请皇上与大臣们深入研究与商议一下俸禄发放问题,否则在俸禄上没有彻底解决官员的温饱,tānwū**一样会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