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雪域飞歌在线阅读 - 14.和狗睡了一晚上

14.和狗睡了一晚上

    分到农牧系统的宋建华一到单位就追着领导要事做。可领导忙着紧张的秋收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他的要求,扔给他一堆文件和资料,让他慢慢熟悉西藏的农牧政策和基本情况。

    宋建华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文件和资料翻看了一遍,而且还做了大量笔记,把关键数据摘抄到自己的小本本上。虽然对西藏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气候特征都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但这都是纸上的信息,他急于深入实地看到具体情况。

    第二天,宋建华从食堂拿了几个馒头,灌了一壶水走到郊区。左顾右盼时,一辆拖拉机开过来,他追着跳上去,连说带比划地要农民带他去附近的村庄看看。

    拖拉机来到近郊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正忙着收割青稞。宋建华心中暗暗叫好,向赶车的老乡吆喝一声便跳下车去,拍拍屁股上的牛粪灰就跳到青稞地里。

    地里的每束麦穗都金黄饱满,沉甸甸地低着头。宋建华面对这有着悠久种植历史,被藏族人民称为天神赐给人类的神奇植物激动不已。他摘下一束麦穗仔细掂量,明显感觉比老家的小麦分量重。他用力搓散数数颗粒,又目测了一下种植密度,当估算出亩产超过二百斤时,惊喜地欢叫起来。邻地的农民放下镰刀看着他,好奇地打量着眼前这位不知从哪里跑来的汉族小伙子。

    宋建华细细端详着手中神奇的高原植物,发现青稞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从外形上看极像老家的大麦。叶,厚而密,色较淡。再捏捏麦秆,发现茎干粗壮,表面光滑,空心且韧性强。他又刨出根茎,仔细辨别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发育生长情况。回忆着书本上说的: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达到小麦的50倍,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的作用。想到只有它能顽强生长在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烈的高海拔地区,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宋建华从心里对饱含西藏人民情感和文化的青稞充满了敬意。尤其了解到青稞就是中原地区有着五千年种植历史的大麦的祖先时,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根,觉得自己就是这块土地远归的儿子。

    可是,从资料中知道,由于受到自然气候、技术水平、耕种面积和农业水利设施的影响,青稞的总体产量并不尽人意,西藏的农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也远远低于全国水平。宋建华一边转一边看,发现农田受地势的限制,大都零散地分布在山坡和河滩上。一条水渠曲曲弯弯,灌溉面积并不大。整个村庄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水利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农民大都是手工劳作,靠天吃饭。既然这么缺水,为何不培育一种能抵御风沙,节水耐旱的青稞新品种呢?他觉得今后自己要干的事情虽然很多,但已经找到了关键!

    宋建华从麦地里走出来又钻进羊群。他抓住一只健壮的公羊,用力扳着羊角和它较量。公羊怒目横视,两只前脚有力地抓刨地面拼命挣扎。母羊吓得惊慌失措。小羊“咩咩”乱叫。宋建华在家就经常这样和自家的公羊较劲,目的是观察羊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一般他都能连续撂倒好几只羊。但是今天明显感觉遇到了对手,胸口像有一团棉花,小臂不能持续发力,稍一松懈,狡猾的公羊反把他放倒在地。宋建华吃了一嘴泥,说:“不算不算,我今天是高原反应!”母羊们“咩咩”叫起来,像在嘲笑他。

    宋建华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又瞄准一头黄牛。说它是黄牛好像又不是,毛发短细,尾巴小巧,但是又和想像中的牦牛相差甚远。这次他不敢轻易出手,而是从刚才公羊刨松的地面捡起一块石头扔向它,想通过黄牛的奔跑速度查看它的体格状况。可是,黄牛只“哞”了一声,甩了甩尾巴瞪了他一眼,依然依恋秋日里所剩不多的青草,一步也不肯挪动。宋建华再次捡起一块石头时,刚才还站在山坡上对着牛唱歌的放牛娃跑了过来,对他“哇哇”乱叫一通,还举起了鞭子。宋建华并没有被吓跑,叽里咕噜地给他讲了自己追赶牛的用意。放牛娃听不懂,又“哇哇”几声,卷卷的头发一跳一跳的像在舞蹈。宋建华笑嘻嘻地夸奖他的卷发好看,见放牛娃还瞪着眼睛,又赞扬他动人的歌喉,并学着他刚才的调子哼了两句。这次放牛娃听懂了,笑了起来,又唱了几句。

    太好听了,宋建华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动听的歌声。感觉每一个音符都余音袅袅,回味无穷。歌声在山坡起起伏伏,在树梢飘来绕去,在云端盘旋回荡。每一个婉转的长音都像一把长长的钩子,紧紧拉扯住了自己的肠子,千转百回地揉肠挂肚。宋建华把他拉到一边坐下,央求他唱了一曲又一曲。

    正当宋建华听得意犹未尽时,放牛娃突然发现自己家的牛跑远了。他捡起一个石子套在鞭子中央,站起来甩得“呼呼”作响。正当宋建华看得眼花缭乱,放牛娃不知怎么一甩就把石头扔了出去。石子不偏不倚真好落在牛身左边。牛迟疑了片刻,慢腾腾走回来。放牛娃又扔出一鞭,把右边的牛也赶了过来。宋建华很想看看他手中是什么神秘武器,为什么每次都百发百中,可是放牛娃一转身跑了。

    宋建华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土,慢悠悠走到村头。他拍拍笔直挺拔、挂着金黄叶片的杨树,又来到水渠边尝了几口有牛粪味的渠水,掏出本本写了几个字。天快黑了,他还不想走,又转到村里想看看家禽牲口的养殖情况。可是在房前屋后左闻右嗅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一间猪舍和鸡棚,也没有看见一只鸭子一只鹅。难道他们不喂猪养鸡,不放鸭赶鹅?他又跑到农民放杂物的院墙角落翻找鸡鸭的饲料,可是只找到几个烂土豆和一堆发酵后丢弃的青稞。

    天黑了,一只狗懒洋洋地从地里走回来,象征性地对他吼叫了两声就钻进麦秸垛堆砌的窝棚。宋建华看了看漫天璀璨的星光,知道自己无处借宿,也跟着狗钻了进去。出人意料的是狗并没有驱赶他,还给他腾了一块地。宋建华感激涕零,忙从挎包里摸出一个馒头扔给它。可狗只冷漠地看了他一眼就闭上眼,睡了。宋建华心安理得地躺下来和狗靠在一起。狗身上的温度很高,让他感到既舒服又温暖。不知怎么,他突然有了抱住恋人那样的感觉,又自觉害臊,脸红心跳地往后靠了靠。可那种感觉再次来袭。和恋人依偎在一起是什么心情呢?他在想,可是没有谈过恋爱,更没有和异性亲密接触过,真想像不出肌肤相依、耳鬓厮磨是何种滋味。应该很甜蜜幸福吧?要不人家怎么说销魂呢!

    夜晚和白天的温度是两重天。宋建华躺在窝棚翻来翻去怎么也睡不着,便琢磨起这里的植物来。青藏高原由于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晚上温度又很低,植物的呼吸能力减弱,又有利于青稞养分的积累,所以青稞的亩产量会很高。但由于受土质和气候的影响并不能大面积种植,总产量无法提升……想着想着,他睡着了。

    早上醒来,狗已不知去向,但扔给它的馒头还在。宋建华拍拍馒头上的灰,挑出几根狗毛,把馒头塞进口袋。走出狗窝看见外面艳阳高照,云蒸霞蔚,太阳已经从金黄的青稞地里跳出来挂在弯弯的山羊角上,望不到边的青稞地镰刀银光闪闪,“突突突”手扶拖拉机一摇一晃地向田间开去。他伸了个懒腰,就跑到地里帮农民收割青稞去了。

    这一干就是好几天。宋建华细皮嫩rou的手划破了好几个口子,眼镜片也被麦芒刮出一道道划痕,嘴角还起了好几个水泡。

    回到单位,大家知道他这几天的经历后都不可思议,纷纷摇摇。可他毫不在意,又向同事请教起这几天遇到的疑难问题来。当问到这里的土壤结构、有机含量和水质成分等具体数据时,同事有的摇头,有的含含糊糊说不清。

    第二天,宋建华又背上馒头一壶水跑到另一个村,挨家串户去看农民刚刚收回来的土豆、豌豆等经济作物,还详细询问了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有关数据,并一一记录下来。临走,又抓了点泥土灌了一壶水,准备带回去化验,然后心满意足地往回走。

    刚进城就看见路旁一个工地尘土飞扬,打桩机“轰轰”发出沉闷的声响。几块水泥板上蹲着一群工人,正端着碗对着夕阳吃饭。其中一个很像陈西平。宋建华肚子咕噜噜地叫起来,从马车上跳下来边喊边跑:“陈西平!”

    陈西平听见喊声从水泥板上跳下来,问:“你咋来了?”宋建华也不回答,见他端着一碗粉条炖猪rou,二话不说抢过来就吃,一旁的工人们直笑。陈西平嘱咐宋建华慢些吃小心噎住,可宋建华并没有放慢速度,飞快地扒着碗里的rou,又夹起一筷子粉条塞进嘴里。陈西平见他饥不择食的样子,又从工棚端来满满一碗rou,还用筷子串着两个馒头,说:“吃这碗,rou多!”

    宋建华也不推辞,跳上水泥板,学着工人的样子蹲着大口大口吃起来。吃完了rou,两个馒头也下了肚,这才放慢速度转着碗边把rou汤喝尽。他把碗舔得干干净净放下筷子,用袖子擦了擦嘴站起来,说:“蹲着吃饱,站起来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