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都市小说 - 凤穿残汉在线阅读 - 第十八节 荆主刘备

第十八节 荆主刘备

    
    
    林飞这席话俨然就是说给黄月英听的。除了反驳司马徽的诛心之问外,林飞也想向黄月英证明自己未曾违背墨家思想。果然,这次黄月英听罢林飞所言,终于忍不住出声附和道,“月英有幸拜读齐主所著《齐民辑要》,其中所载东莱水车、翻车、独轮车、风车等皆是利国利民之器。讲武堂《数学》、《形学》、《化学》、《物理》等著作更是精妙绝伦,令月英眼界大开。”

    黄月英提到的书籍有些是林飞所赠,有些则是她慕名托人购买所得。由此可见墨门方面也在吸收学习东莱的杂学。可林飞却知光靠关起门来看书墨门根本无法跟上东莱杂学发展的速度。所以他旋即又语重心长地向黄月英坦言道,“格物万象,究理天人。格。至也。物,物理也。吾家君上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广纳能人异士于讲武堂探究万物原理。如此方有《齐民辑要》、《数学》、《形学》、《化学》、《物理》等著作接连问世。”

    “格物致知?可是出自《礼记大学》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黄月英追问道。

    “正是。”林飞点头应答道。

    其实《大学》文中仅在黄月英所引用的这段提及过“格物致知”,之后便再没有作出任何解释,同时并没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到目前为止也就东汉鸿儒郑玄将这段话注解为,“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而在两千年后人们对“格物致知”的解释则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两者显然有着极大的差异。

    不过墨家是个注重实践的学派。蔡吉的“格物万象,究理天人”显然更能引起黄月英的共鸣。甚至就连司马徽都忍不住捻须呢喃道,“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齐主此论倒是与墨家后学不谋而合。”

    林飞见状以为司马徽态度有所松动,于是他赶紧趁热打铁道。“吾家君上素来仰慕墨学。墨门若北迁齐国定得齐主重用,墨学必能随之发扬光大。”

    哪知回过神来的司马徽却是再次婉言拒绝了林飞的提议,“难得齐主如此厚爱墨学。只可惜墨门众长老鉴于黄巾之乱,已无心过问世事。墨门后辈弟子中,汝与紫琅已在蔡齐出仕,德衡效力曹魏。月英乃是女子,即将出嫁为妇。其余弟子或是年幼,或为荆州人士故土难离。北迁之事不提也罢。”

    司马徽这次倒是说了一段大实话。墨门招收弟子的条件颇为严格。能出师者更是凤毛麟角。加之如今的墨门已彻底荆州化,不仅招收的弟子大多出身荆州。就连墨门的收入也多源自荆州本地世家。同样的在北方的林飞、萧柏等人也不可能遵照钜子之命离开齐国重回总坛候命。诚然墨家在诸子百家中素以团结著称,但在墨子过世后墨家依旧发生了分裂。直到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墨家的几个派别方才重新组建成墨门。所以早在南下之前林飞便已隐约预计到墨门这次会再次分裂。而此刻听完司马徽所言,他终于认识到有些事是无法避免的。

    于是下一刻林飞一振长袖抱拳道,“既然钜子与长老无心携墨门北上,飞也不便再多加勉强。”

    另一头司马徽虽回绝了林飞北上的邀请,但他也并不想彻底得罪齐国。毕竟本着近攻远交的原则,荆州的势力与齐国在地缘上乃是天然的盟友。所以墨门总坛在不挪窝的前提下,对以林飞为首的北方分支还是需要保持一定联系的。想到这儿,司马徽兀自深吸了一口气,进而冲着林飞语重心长地说道,“墨家尚贤,正杰既已认准齐主为贤君,自当以先钜子孟胜为表率。”

    孟胜是东周末年的墨家钜子,其著名事迹是为了守义,与约180名弟子死于楚国阳城君的封地。司马徽以孟胜的事迹来勉励林飞,显然已是将林飞视作北方墨家的领军人物。林飞浸yin官场多年,当然能闻琴音而知弦意。且见他本着就此分道扬镳的态度,最后一次朝司马徽恭恭敬敬地俯身一拜道,“多谢钜子教诲。”

    林飞与司马徽的这场会面虽以妥协收场,但墨门却是自此分作了南北两派。不过当林飞孤身一人迎着扬扬洒洒的雪花走出山门时,忽听身后有人用呼喊道,“正杰师兄,稍等!”

    林飞闻声,驻步回望。就见先前那对迎客双胞胎中的一员,一溜小跑着来到他跟前,抬手递上一本册子道,“月英师姐命余将此册转交师兄,望师兄北归后勿忘初衷,将墨学发扬光大。”

    《岘山笔谈》——望着封面上那列熟悉而又娟秀的字迹,林飞一时间只觉手中这本并不算厚的册子足有千斤之重。

    事实上看好荆主刘备的远不止司马徽一人。且就在司马徽回绝林飞的同时,蜀使张松已随徐庶南下长沙求见刘备。话说张松之所以会选择南下见刘备而非北上找曹cao。除了刘备比曹cao拥有更好的名声之外,多少也与这位荆公的汉宗亲身份有关。而随着张松踏入南荆地界,他更是愈发庆幸自己选择了刘备。

    时值腊月。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牛车载着张松等人一路南下,眼见沿途所经郡县,百姓虽不及荆北富庶,但也寒者有其衣,饥者有其食。在江陵等枢纽大城,张松甚至还看到了专为收拢流民而设的粥铺。令他情不自禁脱口赞叹道,“值此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之际,南荆仍能设粥铺赈济饥民。贵主仁义如斯,足令天下诸侯为之汗颜。”

    一旁的徐庶见张松对南荆的赈济设施赞不绝口,连忙谦虚地坦言道,“子乔有所不知。南荆各城粥铺实乃本地世家宗党出资所设。吾家君上不过是依诸葛军师之策。对开仓济民者施以重赏罢了。”

    徐庶轻描淡写的短短几句话在张松听来却是发聋振聩。令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须知若是由荆南官府用官粮开设粥铺,那至多只能证明刘备是个体恤百姓的仁义之君。可照徐庶现在的说法,遍布南荆诸城的粥铺分明是本地世家宗党奉刘备之命所设。这就说明刘备不仅拥有一颗仁义之心,还俨然已将南荆本地世家宗党收为己用。反观自家主公刘璋却是一心只想着敛财,既不知民情民意,也不晓民忧民怨。上行下效之下蜀地的世家宗党也是丝毫不问民间疾苦。他们或是过着骄奢荒yin的生活,或是笃信鬼神将大把的钱粮供奉给各色神棍巫婆。两相对比之下,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其实张松哪里知晓,南荆的世家宗党之所以会如此积极地配合刘备赈济流民。既不是因为他们比蜀地的世家宗党更有觉悟,也不是受了刘皇叔的“感化”。事实上张松这一路上所见的和谐景象,完全是诸葛亮过去数月来恩威并施的成果。而这一切还得从诸葛亮奉命整顿钱荒说起。

    之前由于刘备虚铸大钱,致使南荆的百姓纷纷用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规避官府的盘剥。而那些有资产与外界做大宗贸易的商贾富户则一面大肆囤积铜钱,一面以金银和东莱五铢进行交易,进而引起钱荒。诸葛亮深知自己临危受命整治钱荒的最终目标是平抑市价,安抚民怨。所以他并没去找升斗小民的麻烦,而是将矛头直接指向那些囤积铜钱的商贾。诸葛亮首先以“囤积居奇”为罪名将数名行为不端的商贾绳之以法,令寻常百姓纷纷对官府整治jian商的做法拍手叫好。而南荆的世家宗党却知诸葛亮此举乃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毕竟论起“囤积居奇”他们可比商贾黑心得多,甚至被诸葛亮法办的商贾之中就有他们的代理人。一时间南荆的世家宗党皆惴惴不安,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扣上“囤积居奇”的帽子。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上而言,法办几个jian商不过是敲山震虎。未等南荆的世家宗党想出应对之策,他又突然宣布南荆对外贸易皆由官府专营,不经官府许可私自与他国商贾交易者斩立决。此令一出南荆朝野震惊。习祯直接上书指责诸葛亮订法太过苛刻,结果被刘备当庭驳回。眼见刘备如此力挺诸葛亮,南荆一干世家宗党也只好夹起尾巴,全力配合诸葛亮整顿钱荒以求换取专营权。而诸葛亮考虑到年关将至,南荆尚有百姓流离失所,于是便向刘备进言让世家宗党出粮出力安置流民。

    也亏得南荆本地宗党势弱方能被诸葛亮如此调教。否则换做中原那些个动辄家谱能修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豪门大族,又岂会任由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搓圆捏扁。不过张松可管不了这些。这会儿的他俨然已将南荆视作蜀国的救星,一心只想着如何能尽早见到刘备。

    仿佛是听到了张松的许愿,此时此刻在牛车的西南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冒出了一队人马。但见为首的领队之人生得天庭饱满,两耳垂肩,赫然正是刘备本人。得知荆主刘备亲自出城相迎,受宠若惊的张松赶紧招呼停车,与徐庶一同三步并作两步着走下牛车恭迎刘备驾临。

    不多时刘备的兵马便已抵近牛车,张松当即长袖一抖,以一口略带蜀音的官话,恭恭敬敬地朝马背上的刘备俯身一拜,“蜀使张松见过荆公。”

    刘备见状连忙勒住缰绳翻身下马,快步上前扶起张松道,“先生不必多礼。素闻先生见识通达,才学不凡。得知先生驾车南下孱陵,孤经不住想要一睹先生风采,还请先生莫要见笑。”

    眼见身为一国之君的刘备如此平易近人,再联想到自己多年来因外貌所遭受的诸多歧视,张松顿觉心头一暖,连连口称不敢当道,“松才疏学浅,当不得国君如此谬赞。”

    “哈哈,先生自谦也。孤已为先生备下接风之筵,还请先生莫要推辞。”说完刘备一把牵起张松的手,将其扶上了马车。

    刘备所说的孱陵城坐落于江陵与长沙之间。历史上吴将吕蒙以“白衣渡江”,袭杀关羽之功,就被孙权封为孱陵侯。而在这个时空孱陵城则是刘备治下一座重要城池。冬天日头落得早,当大队人马簇拥着刘备与载有张松的牛车入城时天色早已暗了下来。而为张松举办的接风之宴就摆在孱陵城的县衙之中。

    莫看时下刘备已贵为一国之君,但依南荆目前的财力却又撑不起国君的场面。像是今夜接风宴所用器皿简陋得都赶不上中原一些大户。此外为了节省粮食,并将有限的铜钱花在刀刃上,诸葛亮近期还颁布了《禁酒令》,规定南荆各地严禁酿酒、贩酒,甚至连喝酒者也会连带遭到处罚。所以这会儿的刘备只得略带尴尬地向张松致歉道,“为保百姓有粮度日,南荆全境禁酒,还请先生见谅。”

    此时的张松早已深深折服于刘备的人格魅力,自然不会介意这等小事。且见他朗声一笑,端起茶碗道,“那松便入乡随俗,以茶代酒先敬国君一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