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在线阅读 - 第三百七十五章 至圣明君

第三百七十五章 至圣明君

    刘病已好奇地问道:“路温舒是何些人也?”

    魏相笑道“说起他,陛下可知道,还有一个典故的。”

    刘病已来了兴趣:“哦,爱卿快说来给朕听听!”

    魏相”声情并茂“的讲道:“少年时期的路温舒,家里其实很穷,父亲只不过是当地的一个守门小吏,没什么钱,但是他非常喜欢学习,没有钱送他去读书,也买不起书让他读,为了填补家用,小小年纪的路温舒,不得不替人放羊来赚点钱。“

    魏相顿了一下,续道:”路温舒虽然不得不放羊,来赚点钱补贴家用,但是他还是很想读书,而且因为自己没钱买书,只能问人借,但是他能看到的书,很多都是竹简上的,非常不方便,而且厚厚的一竹简,其实也没有多少字,要在放羊的时候,读书就很麻烦,有的时候他就在想,要是我能够一边放羊,一边读书就好了。再加上他找别人借的书,看完之后就得还了,经常忘记不能复习,学习的效率很差,所以路温舒很是苦恼。“

    刘病已想起,当日和张彭祖,回杜县老宅时,看到的放牛娃,那种虽然生活条件贫苦,但是那种努力学习的精神,倒和路温舒有几分“异曲同工”。

    “直到有一天,他在放羊的时候路过一个池塘,看到了满池的蒲草,不禁想:‘这蒲草看着还不错的样子,宽宽长长的,要是用它来抄书就很方便啊。’魏相继续讲述着:”于是他采了很多的蒲草,把它们编成了,和写书的竹简相当的大小,然后连在一起,开始抄写书籍,自从有了这样,蒲草编成的书籍之后,路温舒每次读书,就方便了很多,可以一边放羊一边读书,而且常常能够拿出来温习,因此路温舒很快就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刘病已不禁感慨了一番他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两人又聊了一会后,刘病已打开竹筒,细细观看:“我听说,春秋时齐国,出现公孙无忌杀死齐襄公之祸,却使齐桓公因此兴起;晋国发生因骊姬的谗言而造成的灾难,却使晋文公后来称霸于诸侯;近世我朝赵王不得善终,吕氏一家作乱,却使孝文皇帝被尊为太宗。从这些往事看来,祸乱的发生,往往能造就出贤圣之人。大乱之后,必然会出现,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变革措施,贤圣之人以此昭示上天的意旨。”

    “以前孝昭皇帝去世时,没有后嗣,昌邑王yin邪悖乱,这正是上天,为造就至圣明君开辟道路。我听说,将继承正统称作即位,因尊重正统,对开端必须慎重。陛下登上至尊之位不久,与天意正相符合,应当改正前代的失误,以显示是继承正统,删去繁杂琐碎的法令条文,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顺应天意。“

    “至圣明君指的是朕吧,不愧是个文化人,此顶高帽子戴得舒服!”刘病已读着竹筒,仿佛看到路温舒站在宣室殿里,对自己“娓娓道来”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

    ”我听说秦朝有十项重大失误,如今有一项尚存,即司法官吏的严苛。刑狱是天下重要的大事。处死的人不可能复生,截断肢体的人,也不能再接上复原,所以中说:‘与其杀死无辜的人,宁可偶尔失之宽纵。’如今的司法官吏们,则并非如此,他们上下相争,都以苛刻为贤明,判刑严厉的,获得‘公正’的美誉,而执法平和的人,却往往多有后患。“

    看到这里,刘病已联想到,许广汉两次犯罪的悲惨经历,感觉自己也深有同感。

    ”所以,负责司法事务的官吏,都想将案犯定为死罪,并非憎恨犯人,而是保全自己的方法,在于致犯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鲜血在街市上流淌,受刑的囚犯一个挨着一个,处以死刑的人,每年数以万计。仁慈圣明的人对此感到悲哀,太平盛世不能到来,都是由于这个原因。按照人之常情,在平安的时侯,都愿意活着,痛苦的时侯则希望马上死去,严刑拷打之下,什么口供得不到!所以当囚犯无法忍受痛苦时,审案官就修饰词语进行暗示;审案官为使囚犯的供词对自己有利,就干脆明白告诉他,应该如何招供;为了怕向朝廷奏报时遭到批驳,就‘想方设法’使定案的理由充分完备周密。“

    路温舒继续写道:”上奏之后,既使是皋陶听了,也会认为该犯是‘死有余辜’。为什么呢?因为屈打成招,审案官员们,罗织捏造的罪行既多而且明显。因此,俗话说:‘既使只是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作为监狱的象征,也不能走进去;既使只是将木头人做成审讯官,也不要去面对。’这些都是人们对严刑酷法痛心疾首的悲愤之词。希望陛下减省法令,放宽刑罚,太平之风才能呈现于当今。”

    刘病已认为他写得很有道理。十二月,皇帝陛下颁布诏书道:“近来,官吏们舞文弄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都是朕的错误。案狱处理不当,使有罪者愈发作恶,无辜者遭受严刑处罚,父子兄弟悲伤愤恨,朕对此甚为难过!如今派廷尉史参与各郡的司法事务,但职权小俸禄少,应再设置廷尉平四名,俸禄为六百石。务必使审判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

    于是每年秋天,当对一年中的案狱做最后决定时,皇帝陛下经常到宣室殿,住那里实行斋戒,亲自裁决。皇帝陛下诏令各郡、国,将本地因受刑或病饿而死的囚犯,详细信息呈报给朝廷。由丞相、御史对地方官员在刑狱方面的作为,进行考评,排出等级后奏报给皇帝陛下。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的前途和其刑狱断案水平直接挂钩,而且上头又有各种监督和考评。皇帝陛下这些措施可谓抓到了地方官员的要害,效果自然是“立竿见影”,原来司法事务上的那些弊端大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