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会稽山在线阅读 - 第七十四章 周昭王南征

第七十四章 周昭王南征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上古儒生与大周王朝之间的关系很是亲密,无论是周成王还是周康王都曾拜上古儒生为师,当然,更大的程度上,是为了缓和大周王朝与上古儒生之间的矛盾。尽管那时的《周礼》作为一种新生的礼仪,借助着大周王朝的影响已经在天下传播开来,并且已经得到了当时各族的认可。但同时朝廷也并不反对儒生们对于儒学的研究,甚至在大商的后裔子民身上,仍然有着很多崇拜神权的人,以致于很长的一段时间,《周礼》和上古儒术并列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作为大周教化万民的工具。”

    “上古儒术和《周礼》怎么会同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一次问话的是赵姝。

    文仲略带笑意的看了赵姝一眼,“为何上古儒术和周礼就不能并存,要知道周礼本来就是从上古儒术中衍变而来。就连周公旦都自己承认过,周礼之所以能那么快的在民众中推广开来,全是因为上古儒术在民众中有着很强的基础。

    一般而言,在那时的民众中,以新生的周礼来规范生活,而在诸侯贵族却都习惯于尊崇‘上古儒生’,毕竟在殷商时期,上古儒生就是为权贵而服务的,这一排场的仪式,更能满足上层贵族那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心理,不过就算这样,双方也并不排斥,直到一件事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什么事?”赵姝急忙问道,她很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事件,使得大周王朝和上古儒生两大势力从此交恶,并开始了上千年的斗争。

    “或许双方的矛盾从《周礼》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上古儒术中包含了很多的原始巫术,肯定天命、鬼神,而周礼却有革新之势,反对一切鬼神、天命,讲求人定胜天,渐渐的,其影响力超过了存在了上千年的上古儒生。在生活中,有时也难免会产生摩擦,就在同一个家族内,还曾经发生过兄弟二人因为信仰不同,而自相残杀的悲剧。然而,真正导致双方从此交恶的引子便是周昭王南征荆楚。”

    “昭王南征荆楚?”

    “没错,就是昭王南征荆楚!那时的荆楚也就是现在的楚国,传闻乃是上古时代颛顼帝孙子重黎、祝融的后裔。等到大商王朝讨伐大夏,入主中原的时候,荆楚的先祖遭到了大商王朝的屠杀,被迫离开中原,迁移到了南方。

    后来周武王征伐大商的时候,荆楚加入了大周的联盟,传闻那时荆楚的族长鬻熊,还曾担任过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师。所以在周族入主中原之后,周成王时代,便册封荆楚为大周名下的正式诸侯,封于丹阳,当时荆楚的族长、鬻熊的曾孙熊铱获得了子爵的封位。

    但是荆楚的先祖便认为子爵的爵位过小,与荆楚族的实力不符,因为按照大周的的爵位分配,一共可以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希望周朝加封,却多次索求不如意。至周昭王时期,楚人经过长期筚路蓝缕对于丹江的经营,国势开始呈现勃发之势,愈发的对于大周王朝的封爵感到不满。

    已经羽翼丰满的楚人更是对广阔的江汉平原垂涎三尺,而且临近的鄂东地区又被发现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面对着自然生产条件优越和矿产资源丰富的鄂东地区,楚人当然不会不甘心于偏居鄂西山地。然而,自商代以来开辟的南方铜路,到周初又分封至汉阳众多姬姓诸侯国加以保护,号称汉阳诸暨,使源源不断的铜料运到了周朝王室的手中。同时又死死的锁住了楚国北上的步伐,北上的道路被锁,楚国只得向南开垦土地,经过百多年的谋划,势力已经发展长江流域。

    势力逐渐壮大了起来的楚国,必然要和周王室争夺铜料,多次派出大军前来抢夺大周的铜矿。楚国的行动对周王室战略物资来源构成极大威胁,而此时的周朝经过周成王和周康王两代的治理,国势也达到了巅峰。

    刚刚即位的周昭王,乃是周康王的儿子,为了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朝的疆域,同时攫取长江中游地区丰富的有色金属如铜矿资源,于是决定南征楚国。可是却遭到了他的老师的反对,此人正好是当时上古儒生的领袖,他的老师告诉周昭王,通过占卜得知,如果一意的南征,此行必定不详!

    他的老师说的很是中肯,‘圣明的君王应该尽力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是四处炫耀武力来增加百姓的困难,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而雄心勃勃,想要重复周武王霸业的周昭王不听劝告,亲率八国之师一意南征,南征行动计划周密,经由唐、厉、曾、夔等地,一路高歌猛进,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

    从第一次的南征中,尝到了甜头,很快周昭王就组织了声势更为浩大、军威更为雄壮第二次南征。这一次他的老师再次前来阻止周昭王,老师告诫周昭王,通过占卜得知,若他执意南征,将会违背上天的旨意,一定会大败而归,而且他本人也会溺水而亡。对此,周昭王没有任何的表示,反倒惹来了朝中不少其他大臣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上古儒生用旧力乱神的士术来干扰大周王朝的国运。

    自从周公旦编写《周礼》之后,随着大周国力的增长,追随者也越来越多,肯定人性,反对鬼神,在很快的时间内,其势力就超过已经存在了上千年时间的上古儒术。“上古儒术”和“周礼”开始出现冲突,矛盾加剧,每次在朝堂之上,两方的人物都吵闹得不可开交,完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最后双方的代表人物甚至威胁要把大周一分为二,重新上演当年“三监之乱”的那一幕。

    周朝的大军在周昭王的指挥下,趾高气扬地直扑汉水而来,骄兵必败,这一次周人再也没能续写上一次的辉煌,为自己的骄横和轻敌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周朝的军队遭到了空前的惨败,主力部队精锐损失殆尽,更为惨烈的是,作为最高统帅的周昭王居然在撤退的混乱中落入汉水,溺水而死,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其老师所语言的那般。

    继位的周穆王把周昭王之死归结于上古儒生,认为是上古儒生与楚国合谋害死了周昭王,毕竟是当时荆楚的军队中,也有不少大商的后裔。再加上朝中一些本来就对上古儒生心怀不满的一些大臣的推波助澜,一场针对上古儒生的劫难就这样开始了。

    周穆王下令,坑杀全国的儒生,焚烧全国的儒文,百姓之中若有继续研习儒术,收藏儒生者,观看儒文者,一律杀无赦。接着周穆王又颁布了《埔刑》、作五法,来禁锢仍旧敢研习儒术的万民。

    中原之外的不少蛮夷各族同样还有研习上古儒术者,为了表达周礼的崇高,周族还把仍旧尊崇上古儒术的周边各族以蛮夷待之,这便是华夷五方论的由来,不光如此,周穆王还不断派出大军征讨周边仍旧尊崇上如儒术的周边部落。

    尽管如此,上古儒生毕竟根基深厚,有不少的民众与各族仍旧遵照着上古儒生的传统,就算以大周王朝当时的实力,也不能全部诛灭那些上古儒生。只是从那以后,上古儒生便渐渐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转入地下。

    或许是因为长久的隐藏,一个再强大的组织也有衰亡的一天,从那以后的上古儒生的势力越来越是衰弱,只是在他们的手中却一直保存有最为原始的上古儒文。很多人认为谁得到了那些原始的上古儒文,谁就能够颠覆当今的周礼,拥有与大周王朝对抗的实力。以致于近百年来,不少野心勃勃的人都想要夺取那些上古儒文。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大周王朝之所以想要不惜一切代价的毁掉上古儒文,实则不过是以为周朝认为上古儒文与周礼太过相似,而有损于周礼的威严而已。就算是人们真正得到了那些上古儒文,也不过是了解到一些不知名的隐秘而已,却无损于大周的统治。如果那篇上古儒文真的有着那么大的魔力,那些上古儒生们也不会在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败给了大周王朝。”

    “可是,人们需要知道真相。”在静默中,顾千玄悠悠的说了这么一句话,使得另外三人都同时看向顾千玄。

    注意到三人的目光,顾千玄接着说道:“无论有着怎样的目的,都应该让那些世人见到那些上古儒文里面的内容,无论是选择周礼还是上古儒文,都应该是人们自己的选择。”

    “顾将军,看你的意思,如果你得到了那些上古儒文,一定会把他们公布出去,就算是引得天下大乱也不在乎了。”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就算看到了那记载于上古儒文里面的内容也不一定会真的引得天下大乱。如果天下真的要大乱,你也是天下人自己的选择,又岂是一些虚无的上古儒文可以决定的。”

    顾千玄的这句话引得赵姝的一阵怒目,但还是没有多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