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功勋
第375章功勋 越是靠近自己的祖国,肖龙心中对江泉当初所设立下的逃跑预案就越是敬佩不已。 这个可怕的敌人确实有着无比缜密的心思,竟然将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况,包括大海上的天灾,都思考在了里面。 从太平洋那座军事小岛,一直到几乎横跨半个太平洋,而后绕道宫古海峡进入华夏南海,再往上终于和军方联系上,肖龙这一群人总共遇到了不下二十次的危机。 甚至其中包括四次米**舰询问,其中有一次最为凶险。 因为在货船上,竟然有原军事小岛的管理人员费尽心机找到了一次使用船上电波的机会,并且将电波内容发送给了最近的米军驻冲绳岛军队。 当时就有军舰从冲绳岛离开,往他们这货船而来。 而如果被这军舰发现这艘货船上竟然都是华夏军人,而且还是特种部队,那肖龙这一群人就绝不可能回到国内了。 但这种事,江泉在预案中也提到了,肖龙按照其上的cāo)作指示,竟然联系到了米军驻冲绳岛上的一位上校,并且通过他,将这艘军舰给召了回去。 由此可见江泉在米国内部的渗透有多么可怕! 可惜这张在米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报网,注定随着江泉的死去,而彻底消失,再也无法为人所用了。 肖龙默默看向远处的海平面,在尽头隐约已经可以看到有三艘南海舰队的军舰驶来。 一艘巡洋舰,两艘驱逐舰,都是全副武装,上面的导弹和鱼雷,还有机枪,全都满配。 至于在海面下,更有一艘武装潜水艇静静游曳而过,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在最后关头,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要知道在这艘船上,可是有着所有江泉手底下的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有那些珍贵的研究数据,是华夏这次的主要目标,决不能有任何的闪失。 在海外,肖龙他们全靠自己,现在回国了,进入了自己的疆域之中,自然要保证绝对安全。 货船缓缓朝军舰靠去,一直到完全被接收,肖龙才向军舰舰长见面。 两人敬礼握手之后,肖龙详细汇报了这艘货船上的信息,包括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人数,以及那些珍贵的电子研究数据。 那名舰长很清楚这艘货船上携带的东西是何等重要的机密,所以没有任何怠慢,就直接让军舰护卫着货船一直到某军港停靠。 随后肖龙才拨通了和上级联系的电话,汇报了整件事,上级领导立即表示科学研究院和军方会立即来到军港,保护他们还有那些人员前往更安全的地方。 至于那些珍贵的研究数据,自然是被随同带往科学研究院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事,肖龙就不会参与了。 全体潜龙部队的战士,剩下来只有三十二个人,而在这些人,有不少永远失去了自己的腿或者手,现在就安排在军港医院的病房里躺着。 肖龙在等军机的过程中,一直就陪在自己的这些战友边,他知道这些战友其中多半都会选择退役,剩下的,也顶多呆在部队里,或者做一个教练,或者就做一个后勤兵。 坐在一位没了腿的战友前,战友已经睡着了,肖龙默默地看着,伸手帮他将被的角给掖上了。 余皇进来告诉肖龙,说丛燕京来的军机已经到了,等着他出发。 肖龙默默看着病房里的这些潜龙部队战友,突然感觉鼻子一酸,什么话都没说,只是要了一根笔和纸。默默在上面写了一行字。 “老兵不死,潜龙不死。” 肖龙将这张纸留在了头,默默朝整个病房的所有战友敬了一个军礼。 病房内的战友,醒着的看到了,全都默默敬了军礼,睡下休息了的,虽然没有说话,却总有一股说不出的沉重感。 相比于那些已经永远安眠在军事小岛上的战友,他们又何其幸运? 肖龙没有忘记这次参与战斗的所有人,他让余皇将所有人的名字都写在了报告中,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都要有和他一样的荣光。 张夜没有和肖龙余皇一起前往燕京,他呆在军港内,准备接下来和科学研究院一起护送那些人员前往燕京。 而肖龙当天乘坐军机,从建福省某军港直接飞到了北方战区作战指挥中心,在这里,肖龙得到了两位上将的接见,并且由一位军委副主席直接颁给荣誉勋章。 在之后肖龙开始汇报整件事的过程,会议室内,所有人都默默看着肖龙,听着这一段惨烈的战斗。 在现代社会,大规模的战争基本上不可能出现了,在大国之间,其实就是非本土地域的小战役和特种作战而已,很多况下,双方心知肚明彼此的份,但就是不说破。 从中东到非洲的各种小战斗,都可以看到有大国博弈的背影。 但像这么惨烈的战斗,还是非常少见,华夏最优秀的特种部队潜龙,就这样损失了那么多战士,在场的将军都不是纸上谈兵的人,他们也见过很危险的战斗场面,自然知道其中的残酷。 汇报完毕后,会议室内沉默了许久,一位上将非常沉重地说了一句话。 “他们不会白白阵亡的,国家和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们。” 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或许就像一个笑话一样,但只有肖龙这些人才会知道,国家和人民真的不会忘记,为这片土地流血的人,不就是为了这句话么? 肖龙听秦老头和自己说过一句话,他说曾经他有个战友,在执行任务前对他说过这么一句话。 “有时候在外面执行任务,枕着枪睡觉,每次做梦,生死就会很远,家人,故土,祖国就会很近,就会笑。” 这是真的。 肖龙站在那里,想着那天在黑夜里战斗的战友们,他心中就忍不住颤抖。 有时候肖龙执行任务,就喜欢独狼前行,顶多就是和秦老头一起,因为生死太过于沉重,谁忍心看到这样的惨烈况? “我记得之前,有同志说要提议他进红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