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房地产的发展史
买了车,陈实就准备考驾照,李雅莲也要考,不可能只有陈实一个人有驾照,jiejie顺便也报名了,因为她知道今后开车应该会经常开车,因此三人一同去报名。 驾校在白云区,距离市中心比较远,做公车要一个小时,出租车也要三四十分钟。 驾照的考试可是相当严格的,必须考三科,一是笔试,主要考交通法规及相关知识,一百分满分,九十分以上合格。二是场地驾驶,在场内,实车。只分合格和不合格。实行九项必考,包括倒车入库,窄路调头,侧方位停车,坡道定点停车和起步,直角拐弯,曲线行驶,紧急刹车,隧道,收费站取卡。九项必考项目全部通过,才能通过科目二考试。三是道路驾驶,公路或模拟场地,实车。考试全部实行电子眼监控交警考试,路考考试更加公正。 自2013年1月1日,新交规实施以来,考试增加了灯光使用考试,左右拐弯以及通过人行横道等项目,路考之后增加安全文明驾驶常识理论考试,与科目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增加了图片分析、判断。考试有50道题,每道题2分。满分100分,90分及以上合格。 不过现在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比起后世来,多数是人为的cao作,当然,其中就有很多投机的牟利的,有些甚至拿钱就能买到驾照。 陈实可不想花点钱买驾照,因为这毕竟是关乎生死的事情,若是随便花点钱买驾照,等出事的时候就知道后悔了。若是不懂交通规矩,什么时候被扣分都不知道,这还是轻一点的,重要的是车祸的发生往往就是不遵守交通规矩导致的。一个遵守交通规矩,老老实实考到驾照的人,绝对比一个投机倒把花钱随便买驾照的人安全得多,出车祸的几率小得多。 陈实很珍惜自己的小命,因此还是老老实实的学习。驾校很多都是一个星期开几堂课的,因为老学驾照的大多数的上班的白领,人家没有时间天天耗在这里,所以周末抽空来学一下就行了,如此几个月下来就能学会,一般都能考过,即使不过的也用不着着急,好好学,认真点就能过了。 考试中,最重要的是笔试,只要笔试过了,其他两科是很容易过的,因为动手cao作是有人手把手的教,比起笔试来要容易,笔试起码要背诵法规,记性不好或者不爱学习的人就很难过关。 为了开车,陈实当然是认真学。 周末,他们三人学了两堂课,然后要等待下一个周才继续学,本来陈实和李雅莲可以连着学的,但是因为要照顾jiejie,不能把她给丢下了,以后若是她一个人来上课,出个意外就不好,所以他们决定一起去上课,如此也好有个照应。 周末上课,周一的时候jiejie去学校,陈实就准备去看房,因为要搬家,他必须要找一个位置好的别墅,必须要有山有水,要安静不吵闹,要交通便捷距离购物的地方不远。 陈实和李雅莲首先找来林城的地图,先研究地图,看看什么地方适合居住。陈实看重金阳新区,这是个还没有开放的高新区,现在虽然不繁华,但是陈实知道过不来五年,这里将会是林城重点扶持开发的地方。不过李雅莲却不同意,她认为金阳现在太荒芜了,一点人气都没有,买房子留着以后住倒是可以,现在若在住在那个地方的话,不但购物不方便,而且也没有什么人气,哪里街道也不繁华,比起市中心来相差十万八千里。 陈实问李雅莲选中什么地方,她说看中花溪区,因为这里风景好,距离市中心不远,开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到,而且花溪还有一个开放的公园,随时都可以游山玩水,哪里有湖水,有山有小船,周末可以在湖边烧烤,喝上一点酒,很是悠闲。 陈实想想,现在金阳确实太荒芜了,买房可以,但是绝对不要过去住,因为没有人气,因为不方便,现在连车站都还没有搬迁过去,一切基础设施都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不适合。 他道:“那就花溪区吧!咱们现在就去找中介问问,看看附近有没有什么好的房子。” 房地产是个好项目,陈实忽然想到,这是个绝对赚钱的项目,只要不是傻子,手里有点钱都能赚钱,只要有资本,房地产绝对是暴利行业,虽然他不会开法房地产,但是炒房总是会的,虽然吃不了房地产的大头利润,但是能喝点汤就可以撑死他了。 我国的房地产是从1981年开始的,“在沿海开始搞商品房开发的试点,在这以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的,包括政府造房子也是用于福利分配,没有房地产市场。由于当时搞试点比较成功,后来就小范围的开始试点开发。1992年领导南巡视察后发现特区搞市场经济建设之后城市的面貌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房地产开发非常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于是他就吹响了中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由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是在南方沿海大城市,但时间不长,由于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严重的泡沫。 1993年领导视察,发现房地产市场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迅速形成了非常严重的泡沫。于是领导一声令下:停止银行贷款。银根收紧后使刚刚起来的房地产市场立马遭到重创,造成的结果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8年上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波澜不兴。 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也就是意味着所人们要取得住房,都要到市场上去买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这政策的第一效应就是“赶末班车”——凡是有钱的单位纷纷购买现房,把当时市场上所有当时卖不掉的现房一扫而空。这时的房改政策提供了巨大的有效需求,而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又创造出巨大的有效需求。不断地降低利率,还有按揭门槛降低,当时首付只要30、20,有的银行甚至提出零首付。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于是1999年至2003年为中国房地产业高速增长期。2003年到达高峰,暴露出房价过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导致严重的社会矛盾,房地产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开始实施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收紧土地与信贷两个闸门,以调控供给为主。 2005年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主要特征是供给与需求双向调控,以调控需求为主。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2006年,成交量开始上升,但是好景不长,因为当长三角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在下雪的时候,北京、深圳、广州这些城市却是一片艳阳天,房价涨得很快,就像以前的长三角,结果导致3月份调控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 2006年的宏观调控主要特征是以调整房地产产品结构为主。目前的房地产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由以投资主导向以消费主导转变、由短期投资向中长期投资转变、由以土地为中心向以产品为中心转变、由以增量市场为主向以存量市场为主转变、由普涨普跌现象向有涨有跌现象转变、由笼统市场向细分市场转变。 1998年开始起到的房地产市场到2003年,这一轮的上扬达到高峰,然后从2003年到2007年都在头部横盘整理,2004年调控供给、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估计到2007年底差不多调整完毕,然后,随着2008年奥运会这个东风的作用,中国新的一轮房地产,在把头部转化为底部以后,又有一波上扬。这个过程当中所有的风险被释放、泡沫被消减、结构被调整,不合理的状况被缓解,积压的房子被消化,这就为下一轮发展夯实了基础,从2008年开始新的一轮平稳增长,这是一个台阶式的上扬,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特征。” 这是陈实从后世的百度上能随便搜出来的文章,他现在虽然记忆不是那么清晰,但是大体的思路还是知道的,并且,现在的房价比起后世来要低很多,他只要长期持有,绝对能赚到钱,只要不搞短期倒卖,绝对不用担心房地产破灭。 在后世,有很多吹嘘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的人,不过每一次吹嘘都只是吹嘘而已,相信房地产会大跌的人都悔恨不已,而胆子大点的人则发了大财。 经济学家们往往用西方或者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来警告国内市场,可是无论别人怎么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不按照他们吹嘘的方向走,反而越来越高。 西方经济学理论对我国的房地产不管用,无论是哪个经济学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没有人能弄清楚我国的房地产为何会这样只涨不跌。当然,这里讲的跌就是泡沫破灭,小跌还是有的。 陈实记不清楚房地产的涨和跌,但是他知道最终的结果是涨,那么他就可以投机了,就可以买房坐等升值了。特别是在一线城市,这种地方的房地产市场是绝对跌不下来的,就算是国家调控,限制购房卖方,但是市场就是一片上扬,完全没法跌下来。 陈实估计这点可能和国人数量太多有关系。外国的房地产市场之所以会大跌,泡沫会破灭,有一大因素可能就是外国的人口基数太少,而我国有十三亿的人口基数,每年城镇化的人非常的多,再加上炒房团,这房地产不涨也要涨。 当然,这只是陈实胡思乱想的结果,真实情况如何,恐怕连国家领导人都搞不懂。 今后十几年,我国经济会腾飞,这很大的部分都是房地产带动的,无论是钢铁还是水泥都和房地产脱不了关系,因此今后我国发展的黄金时段,可以说是一场被房地产拉着跑的时段。在这个时间点上,若是不投资一点房地产,那么他就不能算是重生人士了。 重生人士怎么可能不囤积一点地产呢? 陈实和李雅莲两人找了之前陈实买房的那家中介,然后说了自己的要求后,之前卖房给陈实的江萍带着两人去看房。一路上,江萍给陈实和李雅莲介绍着这栋别墅的环境,一路说个不停,李雅莲也问个不停,陈实就插不上话了,只要有李雅莲在,他可不敢太放肆,若是让李雅莲误会了,那如何是好? 很快他们就来到别墅,这栋别墅刚修建不久,还是新的,虽然已经装修过了,但是没有人住过,这很明显就是炒房的人买下了的。从前陈实很痛恨炒房团的人,不过现在他可能要当炒房团的一员了,这让他不知如何是好。 那时候他和李雅莲住的小房子,不过二三十平米,想要买一个大点的都没有能力,因此陈实就抱怨炒房团的人把房价炒高了,所以私下里没有少骂人,可现在他居然要成为炒房团的一员,这真是天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