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朕即国家在线阅读 - 第27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27章 勿以善小而不为

    乾清门外,一大早就进宫的徐光启终于等到天子回宫,便快步跑到内右门参见。

    徐光启现年58岁,老年斑已经开始爬上右脸颊,眼睛小而突出,眉毛淡雅,黑色的胡须被梳理的整整齐齐,配合薄唇与高鼻梁显得精明能干。他此时身穿黑色圆领素服,头顶乌纱帽以白布包裹并用垂带代替两翅,腰束麻绳,脚蹬麻鞋,一手抱胸一手负于身后的他站在乾清门外依旧昂首挺胸,即使连夜从通州赶回也依旧精神抖擞。

    刚晨练回来的朱由校见是昨天杨涟提到的徐光启,不敢托大,便上前将之扶起,问道,“你真是徐光启?”

    “老臣正是。”

    “啊,终于见到真人了,恩,陪朕一起用膳吧,边吃边说。”朱由校用气喘吁吁的王承恩递过来的面巾试干汗水,诚恳的邀请道。

    徐光启一大早进宫,并未进食,也有些饿了,见天子相诏也就不推诿,躬身说道,“臣遵旨。”

    回到养心殿,朱由校洗澡更衣之后来到东配殿履仁斋里。这里在清朝时被改为佛堂,而朱由校是后世被洗脑的没有信仰的人,就将它改为了用膳之所。

    履仁斋正中有一长桌,桌上林林总总摆有掌印卢受办理的三五十种吃食,除靠北设御座外再没有其他凳子。

    桌上有鸡鸭鱼rou等常见之物,蔬菜有藕、蒿笋、竹笋、蕨菜;水果有石榴、苹果;茶是松萝;因时下正值菊花盛开之际,菊花糕是必备之物;此外卢受按照客印月的建议还备有炙蛤蜊、炒鲜虾、田鸡腿等原来朱由校钟爱之物……不一而足,总之后世这季节能见到的现在都有,只是制作比平常人家更精美、器具也是景德镇官窑的精品。

    御膳每天的花销在25两银子左右,倒不尽为飞禽走兽,只是在数量上取胜。当然有些食物因产量稀少又偏远所以很贵,如云南的鸡枞菌,每斤就要数两银子,这只是个例。在安全上,膳夫所煮羹汤,先要经过御膳房五六人尝过,名为试咸淡,实为试毒,之后才会进呈御前。

    此前,争国本之事后,万历消极的躲在后宫,连内阁方从哲都难得见上一面,更别说徐光启了,此时他见见满桌珍馐,又想到练兵缺饷缺器械的窘境,说道,“皇上,经吏部推荐、神庙敕臣管理练军事务已半年有余,见士马孱弱、器械朽锐,官兵赡家银两尚不能足发,使人心涣散不能固守也。臣今日见陛下所用膳食不无铺张之嫌,《三国志》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陛下既心系边关将士寒苦,差臣前往巡视,臣斗胆请陛下为百官之表率,裁减宫中用度,以充军饷。”

    朱由校没想到上来就被指奢靡,有些不自然,卢受看不过眼,解释道,“徐大人,御膳自神庙时就由司礼监秉笔随堂负责准备,乃我等臣子的心意,陛下也多用此犒赏内外辅臣,此宫中旧制,何来铺张之说。”

    “卢公公,若陛下每日三餐用度节省一半,则足够数十士兵多一件趁手军器、够上百士兵就多一件御寒之衣、够上千士兵饱餐一顿,臣固请陛下为省民力,从小事做起。”

    朱由校这些天并未在意三餐之事,在慈庆宫也吃的比较简单,这满桌的菜也是第一次见到,徐光启身为御史倒是恪守职责,赶紧打圆场,“二位一把年纪了,就别争了,不就是缩减三餐嘛,朕准徐爱卿所请便是。”

    广厦万间夜眠只需五尺,良田千顷日食不过三餐。朱由校穿越而来,并非好口舌之欲之人,尚未养成奢靡之风,便对卢受说道,“卢掌印,往后朕一人的膳食就按四菜一汤、两荤两素的标准准备吧。至于宫人,着光禄寺也本着节俭的角度出发,不得铺张浪费,违者治罪。徐爱卿,你看这样行吗?”

    徐光启见天子闻过则改,躬身恭敬的说道,“陛下从谏如流,实乃黎民之福也。”

    让有些不甘心的卢受搬来锦凳,让徐光启就坐左手边后,朱由校君臣二人便开始用餐,徐光启只吃自己跟前盘子里的菜品,并不翻动,而且细嚼慢咽、有条不紊。

    “徐爱卿……”朱由校本想问徐光启练军之事,见自己一说话,他便把碗放下,咽下口中的食物,做倾耳静听装,心有不忍,就打消了边吃边聊的心思,笑道,“算了,还是用膳完再说吧。”

    这时君臣尊卑深入人心,就如同后世和高级别领导吃饭一样,下属很难做到心平气和,秉持“食不言、寝不语”的徐光启饶是虚长几十岁,第一次同天子同桌用膳,还是无法真的做到真正的洒脱。

    ※※※※

    回到养心殿,朱由校在御座就坐之后,将一奏疏递给徐光启,“徐爱卿数年前写的《甘薯疏》,朕已经拜读过了。甘薯十二胜……朕对爱卿广种甘薯以救饥荒的论断十分赞同。”

    朱由校为见徐光启让文书房将他所上过的折子都细读过,可以说是做足了功课,以做到有的放矢。

    徐光启第一次单独朝见天子,也一样惶恐,昨夜接到宫中传旨,还详细梳理过最近自己的练兵事宜。哪知道天子竟然提起自己十多年前的奏疏,有些不可思议,“陛下,这确为臣为守父孝时的旧作,曾有同僚捐赀[zī](同资,以为饭钱、零用钱)刊印,前些年据说在东边朝鲜国见到过,哎,没想到陛下还找到了原本。”

    朱由校想到了原来明末病死、饿死、战死的无数先人,有些伤感的说道,“这么写年过去了,不知甘薯有没有得到推广,若遇饥荒,真希望它如同爱卿所言,能活人无数。”

    “陛下,我朝因为地域广阔,要自然推广自然要费些时日,即便朝廷无法拨出钱款引导农户种植,假以时日,也可以遍布全国的。”

    朱由校点点头,换了个话题,“新军编练的如何啊?”

    徐光启摇摇头,“一言以蔽之,缺银子。臣近半年在通州练兵,常因缺兵缺饷缺军械而头疼,试想若天下富足,建奴何足为虑?”

    “呵呵……”朱由校见徐光启总惦记银子,不由苦笑,说道,“爱卿倒是一语中的,不过朕这儿可没银子给你去练兵。昨天宣召,来本就是想找爱卿出出主意,如何让边关将士安然度过寒冬的。”

    徐光启摇摇头,表示没辙。

    朱由校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这不是广泛种植高产作物就能解决的问题,得从土地这一根本入手,见徐光启有顾虑,表情严肃的说到,“朕本意是让爱卿以巡视边关冬衣之名,督促皇考所发内帑之赏银能落到士兵手里,避免冒领、克扣等现象。但这也治标不治本,待你回朝,朕会任命你为河南督抚,试点新政。”

    明朝地方管理为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务。而督抚只是临时委派,更有以七品御史为巡抚的先例。

    徐光启为詹事府少詹事,正三品。这些年并无多大的建树,练兵也并不如意,朱由校就想让他借此次代天巡狩,杀几个人来提升威望,回来后任命为河南总督兼巡抚,推行新政。

    徐光启对时下军中弊端深有体会,老弱病残充斥其中,本想为钦差后定会杀鸡儆猴的,这是后话,他此时对新君让自己为河南督抚更为好奇,“陛下,朝中人才济济,何不就地委派,为何又非派臣前往?”

    “一言以蔽之,朕只信你。”

    徐光启见天子学刚才说话,会心一笑,不再深究,“陛下要推行什么新政呢?臣怕办不好差事,有负圣恩。”

    “你能办好的。”朱由校见他懂,便继续说道,“朕数日前曾和尚宝司袁可立探讨过天下赋税的问题,这两天也仔细推演过,觉得要增加赋税,还有一途就是: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这是朱由校从《雍正王朝》里学到的,至于军屯的土地,因为涉及到军队的稳定,暂时也不能动。士绅一体纳粮,是因为当下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这得从王承恩哪里了解到的“投献”制度说起。

    朱元璋建国不久,即赐亲王、勋臣庄田,又赐百官公田,以其租充禄。勋贵们受赐的“公田”,载在“金册”,并不报官入籍,享有免除税粮和差役的特权。与金册对应,“鱼鳞册”为登记私田,因绘图状如鱼鳞故名;“黄册”登记户口版籍,为赋役凭据,每十年更新一次。

    勋贵有免税特权之后,有的以巧取豪夺农户私田或无主之田妄称己业,有的接受想避税农户的私田予以庇护;官绅等也有样学样,向皇帝讨要田土,将周围的庶民耕地变成钦赐。因为特权及徭役重过赋税的原因,庶民也愿意将田土投献给勋贵,就可以在其荫庇之下免充国家差役。

    这样就导致鱼鳞册上的田亩越来越少,到万历三十年时全国登记的赋税之地只有1161万顷了,这还是张居正重新丈量后的数字。

    明以五尺为步(即155cm),步二百四十为亩,亩百为顷,即37200平方米为一顷,换算成亩即为6.5亿。后世可耕面积是20亿亩,为疆域和少数民族地区刨去三分之一,金册土地加被侵吞、隐瞒的土地应该和鱼鳞册所载土地持平,换句话说,时下全国有至少一半的土地是不纳税的。

    徐光启岂能不知时下之弊,不过他暂时还没想到这一层,因为要让勋贵纳税便是抢人饭碗,更是挑战皇权。

    朱由校见他眉头紧锁,似在权衡,便继续说道,“朕思虑再三,最终将试点选在河南,因为那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大面积的种植高产作物,如甘薯、玉米、花生,还有烟草、棉花等;爱卿既为河南道御史,当知黄河水患之害,你兴修水利奏疏也可以亲自施为,而且可以把刚编练的新军带上,一为提供劳力,二为新政保驾护航;最重要的一点是,福王叔在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