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望海潮
放下手机,陆小凡收到了一张请柬,原来是知州邀请城中知名人士一同夜游西湖,在湖上共进晚餐。 陆小凡心中暗爽,经过与李益峰的交锋,自己已经被武林城真正的圈子所熟知,这张请柬就是最好的证明,知州什么概念,已经是相当于现代地级市的行政长官了,能被这样的人物邀请,陆小凡自然要去了。 不过陆小凡现在的身价也正如东华帝君计算的那样,除了拿到李益峰的那一百万两,锦院采购的十万两,仓库里还有价值三百万两的杭罗,与几天前相比,整整翻了二十倍,也足够勉强挤进武林城一流富豪的行列。 上船的地点定在涌金门外的码头,传闻这里的湖面曾经冒出过一头金牛,所为这个城门也就称为了涌金门。 “陆老板,请!”知县在门口迎接,见到陆小凡到来,热情的迎接过来。 “李大人,您太客气了!” “李大人,你好歹也是个县令,这么亲民,对一个勾栏小子这么恭敬。”一个鄙夷的声音从陆小凡身后想起,正是郭霆带着吴福天走了过来。 “陆老板现在是武林城新富豪,不比以前了,郭公子,英雄不问出处嘛!”李县令也说得是实话,真要论出身,往上数几代,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 “雕虫小技,赢了李益峰这个蠢货,还以为自己很牛了!”郭霆满是不屑、 陆小凡没有理他,对于这种装逼的行为,他从来不屑,因为他深谙装逼之道,打脸只用实力。 “小凡,你怎么还站在那里啊!”钱灵儿从穿上出来,看到陆小凡,立刻放下身段跑过来,主动挽住了他的手,旁若无人的往穿上走去。 我靠!钱灵儿什么身份,居然主动拉住陆小凡的手,这让无论是船中的人,还是正在上船的人都大跌眼镜,郭霆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 前一秒,他还在讽刺陆小凡是勾栏小子,出身低贱,下一秒,钱灵儿就主动亲近,已经不顾自己的形象了。 想到自己几番亲近钱灵儿,被钱灵儿无情拒绝,钱家更放出话来说钱灵儿的夫婿非人中之龙不可。 自己想无情的嘲笑一下陆小凡,结果发现被狠狠的无声打脸,而且自己嘲笑陆小凡有多狠,被打脸的程度也就有多大。 画舫很大,开在湖中非常平稳,菜肴十分精致,而令陆小凡十分惊讶的是,知州居然是大文豪苏轼。 奇怪,苏轼是宋朝中期的人,怎么会出现这里,而且苏轼也没有做过知州,只在武林这边做过通判。 “小凡,你在想什么?”钱灵儿见陆小凡发呆,询问道。 “没有什么。”陆小凡赶忙遮掩过去。 “各位,苏大人是大文豪,今天游玩湖上,怎么可以有酒无诗呢!不如我们请陆小凡老板作诗一首如何?”郭霆笑着对看向陆小凡。 “听闻陆小凡老板出身勾栏,词曲皆通,吟诗想必也不是难事。”苏轼最大的毛病就是爱文,一听说要吟诗,当然是求之不得。 “对,对,陆老板技艺超群,这绝对不是难事。” “陆老板,我们洗耳恭听!” 其他人附和道。 阴谋,绝对是阴谋,郭霆明明知道陆小凡不同文墨,居然主动提出让他作诗。 “那我就献丑了”陆小凡站起来,手里捏着酒杯,走到船头。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清风明月,衣袂飘飘,真有几分仙风道骨,诗人模样。 “好,好!波澜壮阔,布局精妙,真是绝妙好词。”苏轼一听就抚掌叫好。 “好,好!”众人也随声附和道。 “苏大人,这词不是我写的,而是这位柳兄写的。”陆小凡走到船尾,拉起了在一旁备受冷落的柳永。 陆小凡刚才进画舫,就看到柳永坐在下首,应该是被邀来作陪的。 “看来我太高看陆老板了,闹了半天,还是个抄袭货啊!”郭霆正在被陆小凡的词打脸,好不容易抓到机会,讥笑道。 “是啊!是啊!一个唱曲的能做什么诗。” “低贱就是低贱,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郭霆的一群下人趁机讨好主人,在身边唧唧歪歪的说开了。 “苏大人,近日我观陆老板几番仗义,把欺压良善的李益峰父子打得落花流水,一时倍受鼓舞,所以作了这词,抒发一下胸中的豪情,寄托对武林的喜爱。”柳永据实回禀。 啪! 又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甩向了郭霆,打得他脸上麻麻的。陆小凡虽然不是《望海潮》的作者,却是《望海潮》的激发者。 郭霆的脸色要多难看就有多难看了,从他见到陆小凡开始,接二连三的想打陆小凡的脸,却每次都被陆小凡无声的打脸。 装逼不成翻被抽,郭霆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大人,正事要紧。”在一边的提刑宋慈瞧出气氛的尴尬,提醒苏轼道。 “各位,近日邀请各位游西湖,一是赏月,二是有一事相商。我问各位一句,这西湖美吗?” “美,当然美了!” “可惜好景不长啊!”苏轼叹息道。 “大人此话合意?” “莫非有什么祸从天降?” 众人一见苏轼叹息,纷纷问道。 “西湖虽美,却如美人懒梳妆,几处河道湖面淤塞,导致流水不畅,只怕这美景已经无多了。”苏轼担心的说道。 场面顿时又冷了下来,船上的人都是武林城中一流的富商,智慧过人,苏轼的话自然是听明白,无非是劝捐。 “大人若要疏浚西湖,我捐一百两。”郭霆带头出声。 “我也捐一百两。” “我也捐一百两。” “我也捐。” 众人齐声应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