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北宋仕途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成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成就

    北宋仕途第二百三十四章成就

    沈欢此刻面对赵顼的封赏圣旨也是一脸苦笑。

    王说的没错。他此时很尴尬。真的很尴尬——确切地说。他现在不过是替自己的妻子拿着这道圣旨罢了。另外还有礼部制作的礼服。一品夫人就该有一品夫人的模样。礼服都按照礼制而造。深紫色很有威严。

    送走了传旨之人。沈欢只能硬着头皮把赵顼东西交到王璇的手上。此时中秋刚过。距离王璇传出喜讯也就一个月不到。她的身孕也不过三个月而已。肚子还平坦着。看不出什么变化。只有脸上愈发愉悦与慈祥的神色才看得处她越有母性了。

    接过圣旨。她也有点慌乱了。她不是平常女子。作为王安石的女儿。又在京城那般久。对于政治一道比一般人还要敏感。正是如此。对于这道封她为一品诰命的圣旨。才没有多少喜悦。相反还有着淡淡的担忧。发愁地看着一脸落寞的丈夫。她的心情就沉了下去。

    “夫君。这……”王璇拿着圣旨与礼服。像是有东西烫手一般。不懂要怎么做。

    接着的人看着他们俩的神色。都散去了。包括沈欢的一众亲人。沈欢看看前厅并不是说话的地方。示意王璇暂停。率她来到后院的书房。

    王璇恭敬地把圣旨与礼服话随意了一点:“夫君。官家封妾身为一品诰命。到底是什么意思?”

    沈欢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他也在奇怪皇帝为何会有这样的举动。诚如大家所想。这番封赏就让他们夫妻两人的品级不对称了。即使他不会在意。可是别人会怎么看呢?想想刚才宣旨之人欲笑不笑的模样。沈欢就更郁闷了。

    难道自己做了什么让赵顼不爽地事。他现在是惩罚自己?这念头才生就消失了……理由站不住脚。一品诰命可不是街上的大白菜说给就给。很多国公夫人都不曾有这样的荣耀。没道理因为整人就拿出来兜售。那也太儿戏了!

    这一下。沈欢第一次对这个早已认识的皇帝生出了莫测的感慨。一年未见。自己连对方的行为都猜不到是何意思了。难道是对方变化太大了?或者是自己远里京城。消息塞闭。耳子不灵。都有点昏

    “夫君……”看沈欢不说话。一脸沉静。王璇更怕了。以为沈欢真在为她如今的身份生气。也坐不住了。站起来到他的身边。

    沈欢惊醒过来。也站起来。忙道:“璇儿。你站着做什么。快坐下。你有身孕在身。不能累着。”

    “可是……唉。夫君是否在为这道圣旨忧虑?”王璇还是很担忧。欢一笑。“我忧虑什么?这是封赏。该高兴才对。试问全天下有几人能有我等沈家这般的封赏!”

    王璇紧皱秀眉说道:“官家此举也太令人费思了!妾身什么都没做就封什么一品。这不是为难人么……特别是令夫君难做呀!”

    “我有什么那做地?”沈欢先是奇怪。“哦。你是怕我惭愧?哈哈。也许会有点尴尬。不过我不是那般小气之人。你就算品级再高。也是我沈家的夫人。你的荣耀。不就是我沈家的荣耀么?这一点我还是想得开地。璇儿就不必太过忧心了。”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夫君。不如这样吧:妾身让人上表把这赏赐推却掉。如何?”王璇善解人意。还是要为沈欢着想。

    沈欢不同意了。不悦地道:“璇儿你这话什么意思。官家赏赐一品诰命夫人。这可是天大的荣幸。你上表推却。不是让官家以为我沈家不识好歹么?惹了官家怒气。以后我等就惨了。俗话又说天予不取是罪也。官家是天子。他的赏赐。也当得是上天的安排。我等实在没有推辞的道

    当然不能推掉!虽然开始有点尴尬。适应之后就要想得更多了!仔细一想。沈欢爱死这个名号了!虽然一品诰命不似朝堂上大臣那般有权力。也是。毕竟品级不低。说出去除了风光外。还能震慑很多人。其中包括很多朝臣。见之亦要谨慎。不能慢怠。

    这是实打实的护身符呀!有此身份。以后只要犯地不是杀头的事都能以此做个保全。想到自己现在身处朝廷风浪之中。虽然谨慎才愁有事。可万事都有个意外。一旦自己有什么不测或者遭了难。王璇有此身份。还能保沈家一次安全。不至于全家遭殃。这简直比上方宝剑还好用了。是混身朝堂的不二法宝!

    念及如此。沈欢倒要感谢赵顼的美意了。不官这封赏到底存了什么意图。想到最后总是好事一件。也没有担心的必要了。再说了。司马光还在朝堂屹立不倒。他没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也就是说暂时还安全。

    全力劝了一番。让王璇不必多想。免得对身子不好。现在她有孕在身。在沈家有着超然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沈氏来说。以前在她地心目中。儿子才是第一位的。如今嘛。这个儿媳才是第一之前的。比儿子宝贝对了……当然。如果王璇生了个女儿。会怎么样就难说了。对于这点。不单王璇明白。就是沈欢也了解。虽然无奈。不过对于传统观念来说。他也没有办法了。

    王璇看丈夫好像真不在意的样子。这才稍稍放心。心头了大半。最后在沈欢的宽慰下回院子休息去了。

    待妻子走后。沈欢刚才脸上的笑意没了多少。又恢复了之前的沉静。外人只看热闹。但他不能不想得更多。也许不懂内情之人真的只会看他们夫妻品级不对等的笑话。可是沈欢却发现。现在形势对他有点不好了——不是说很危急。却有点被动。

    不论赵顼是存了什么意思来做这道封赏。只要命令一下。他沈欢就难免引起朝臣地注意。而且是颇为全心地注意。大家都明白。这个一品诰命不会赏得随意。那么就会猜想这个沈欢夫妇在海州到底做了什么才足以有此封赏。

    先说王璇。在海州。最轰动的就是最怀孕地消息……这个就不必猜测了。是人都知道喜讯至多就赏些财物而已。看看官家让人带来的大内奇珍。就知道有后至多是什么程度而已。另外的大事就是代笔写了。著书立说当然也是件大功。不过这只是小说而已。与儒家微言大义没有什么关系。算起来。比沈欢当年的还要不如。也没有就此封赏的道理。

    接着还有什么呢?应该没有了吧。至少连沈欢这个熟悉妻子之人都不清楚她还有什么功绩了。若说还扯得上关系的。就是她地身份了。除她还是王安石的宝贝女儿!王安石的名头就不必怀疑了。在仕林。他有“三十年地大名”。足以成一代宗师;在官场。他是参知政事。位置只比司马光低上一点点。若论权势。以他现在变法主持人的身份。权势之大。在朝庭里连司马光都要逊色一些!

    王璇作为王安石的女儿。能入官家的法眼倒也说得过去。可是。若以此作为封赏的理由。太过勉强了。估计就连王安石都会嚷着反对。因为太没道理了!

    王安石现在在朝堂地位子很敏感。一方面他深得官家信任。给予比宰相还大的权力由他去实施变法举措;另一方面他又有限制。他毕竟不是正名宰相。上头有司马光压着。做什么都要缩手缩角。不能尽兴。因此。一说回来。他地地位也有点尴尬。只要官家对他不高兴。也许他之前做的一切都要付诸流水。

    好在官家对于他的变法手段还是比较信服。从没有怀疑过他。而且赏赐有加。对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使用。沈欢现在很高兴。高兴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历史没有重演——至少到现在为止。司马光已经做到宰相之尊了。都熙宁三年了。还在朝堂屹立不倒。没有让王安石坐大到一言堂的地步。怎么说这都是他这个穿越者的功绩。他一定程度上改于赵顼的改造了。这个年轻的皇帝。虽然还有急性子的缺点。不过总算有点理智了。在沈欢的影响下。在做事情之前都能稍微思考一下正反的情况。这是可喜的。

    几年的策略。对于王安石一方的限制还是成功的。为此连沈欢自己都给牺牲到外地钓鱼了!说赵顼地改变。那也不是没有道理。像这此对王璇地封赏。沈欢就看不出具体的深意了。

    官家对王安石还很信任。为此不惜赏赐来安这位大臣之心。像提拔他地儿子就是一例。不过若说用封赏王璇来让王安石宽心。这个理由说出去别说王安石要笑话。就是沈欢都不信。官家更不会自欺欺人了。那么。别人当然也不会信!

    这些理由都不信。麻烦就来了!想来想去。给这个封赏。也只有考虑王璇的另一个身份了——沈夫人。沈欢的妻

    沈欢已经可以想象在众人笑过之后。那些有心人肯定会对他的海州的一切感兴趣了。一有兴趣。就要注意。就要仔细去寻找与思量。先不论功劳不功劳。毕竟能在一个三品之官的家里封一个一品诰命。足以令人浮想联翩了。

    沈欢扪心自问。他在海州做的一切。是否为了大家呢?也许。公心不少。私心亦有之了什么吧:

    一到海州。利用水泥。修建大街与海坝。为此以拍卖的形式。以冠名的诱惑。诱使众多富豪花钱买这种冠命权。获利之后修建私塾与养老院。让孤儿有书读。让老人有地方住有人养。

    这一年下来。整个海州有了足够多的私塾与养老院。大街上。农村里。孤儿寡老基本上不再孤苦。这种福利。还连带了外州的流民都进入了海州来混日子。这简直就是古人圣贤描绘的“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地理想国度呀!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大家自愿的原则进入的。商贾为了名利出钱。有了名之后。欢喜了;民众不想孤苦。甘愿进这些私塾院落。而官府也获得了政绩。也就是说。这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无论谁来了。都要赞叹这里治理得很理想!

    这也算沈欢的成就之一了吧。再看奇怪方面的发展。这里不能不对水泥这东西说声谢谢了。有了水泥。海坝建了起来。除了耐看外。还耐用。几处大海坝。就像保护神一般。保护了潮水的冲击。这一年。往常海州海水泛滥就要淹没大片农田百姓家破人亡的景象少了许多!

    还有各出水泥路的修通。更是让大家对“州车劳顿”这个词有了免疫。甚至都不知走在水泥大道上。纵使雨水天气。也没有泥淖地忧虑;马车也少了许多颠簸。这种便利。经过口口相传连外人都知道了它的方便。于是不少南北来往的商贾。都甘愿从这里经过了。为海州的关税增长了好几倍。就连民生。也多了消费。实在是一举数得地善举!

    这也算沈欢的一大成就吧。现今已是八月中了。连修建中的海州到扬州的水泥大道。还在热火朝天的场面之中。一个月快过了。这里也传来好消息。水进展顺利。已经有一半地路程铺完了水泥;最后就有一小部分是新道。多山路。要推平就费点时间。总体来说。在年前就可以让两地通车!

    若是建成。届时大大缩短了海州到扬州的路程。方便两地之人地来往。以海州现在修建的海港。届时此路一通。扬州的商贾。肯定会从此运物到海州出海。或者连江宁等地也会选择此路通达。已经可以想象海州往后货通南北与货运海外的盛况了。也许。等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凭其地利就是超过扬州成为当世大州大城也有可能!

    治民生。利经济。两者并行。而且都大有利处。若是一人只得一种。都足以向外炫耀了。现在沈欢在一年里不动声色就发展得有模有样了。不得不说。穿越就是金手指。当然。若仅是这些手段。对于沈欢来说。也没有可夸耀之处了。除此之外。他还鼓捣出一个海军计划。为此偷天地画了一副环球地图——除了周季这个大胖子有幸一观外。就连皇帝也只是看了一半而已

    全图的功用从周季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沈欢的大饼画得周季连半夜做梦都要流口水!为此不惜到出奔波都要拉起他地大海船队。他立志要让自己的船到达海上的每个地区。做海上的“王”!现在沈欢也得到消息了。周季这家伙在京城过完中秋。就会举家搬到海州来。想必此时已经在来的路上。

    他们的大计划也即将展开:去往高丽与辽国的海船。算算日子。估计会在九月初回到海州。届时。稍作整顿。就会与已经在海州待命的二十艘海船一道开往南洋!百万贯成本的计划就要实施。没有周季回来坐镇指挥还真难以成事。

    周胖子。又要辛苦你了!沈欢不无消遣之意地想着。

    海上另一计划当然是海军的建立。对于沈欢这个后来人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有了霸权!拘囿于与辽国西夏这一亩三分地。与之纷争不止。耗尽了民力与财力。也太过悲哀了!还不如先建起海上霸权。以海贸之利反攻两个路地。那五十万贯已经在郭逵手上。再过些日子。算上之前地水军海船。也许能达到五十艘的规模。足以装载一万多地兵力——当然。前提是要熟悉水性与海上作战的规律。还要确保海船的安全。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为了锻炼海军。早些日子郭逵又商定了下半年出南洋的计划。

    跟着周季的海船一起到南洋。这是郭逵为了让海军尽早熟悉海上规律的一大计划。为此他忍痛拨出十艘海船。一千多的兵员。尾随商业海船一起出海。说实在地。他是存了占便宜的心思。他的海军在海上的cao作能力。比那些多年在海上讨生活的水手来说要差了许多;跟着出去。不无让人家照看的意思。随着去学习。来回一趟比在海湾练上一年还要有利吧。接着下一次又是另一批跟着出去。几个来回。也许三五年的时间就能产生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了!

    当然。军人是军人。不能做商贾之事。为了保证商船的利益。沈欢明着告诉郭逵。海军跟着出海可以。但是不能随船携带自身地货物到南洋贩卖。否则会损了海商的利益。他日会两败俱伤。军人的职责是保护本国百姓。他日海军有战斗能力了。可以自力更生。那就是由商人出钱雇佣一同出海保护商船。

    一得安全。一得利。都于往后的发展。互惠互利。这才是沈欢给他们制定地终极目标!不过若说海军计划让沈欢颇是自得的话。那么报纸与大学就能让他洋洋得意了。

    欧阳发这个年轻的才子。很不幸上了沈欢的贼船。走在了一条很有前途的道路之上——办报纸!

    地刊行。让天下不少人都知道了海州这个地方。也知道了沈欢与欧阳发的大名。可以说。沈欢在海州地作为。大多是通过这个日报让天下之人了解的。而沈欢也有意让发一些他需要向世人宣布的消息。

    随着日报规模的扩大。海州模式已经在不少州县有了影响力。像从海州出去的扬州知州姜谦。就照办了海州的发展模式。这个海州与扬州的水泥大道。就有他在其中推力地结果!报上刊登的沈欢的言行。也影响了少人的思想。特别是矛盾与唯物两论的发表与讨论。让不少人见识到了无神的作用。一些人已经开始去实践了。

    这些都可以看出报纸的舆论作用!报纸是舆论。是咽喉。也是民声。沈欢需要报纸来做一些功效。最处的打算当然是以此来限制王安石变法举措在地方的影响——确切地说是为了防止王安石变法条令对地方的坏地影响。你如实报道。也不加什么议论。只看事实。有利就继续。害处你总不能遮掩了吧。

    朝廷有御史。可是按照历史那样地话。大多正直的御史都会让王安石下边之人排挤出朝。换上来一帮小人。这样会让朝廷成为一言堂。古今中外地历史都表明了。一言堂的政治对于民生最后都不会有好处。就算那个发言之人再贤明也是这样!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沈欢需要一种东西来限制这种情况往坏的方向发展。于是报纸应运而生了。报纸就是民间的御史。朝廷不许说。报纸可以如实刊登。只要上面人看了。就会注意。就会讨论。这样的话沈欢也就满意了。为了给大家办报纸一个正当的理由。他还经过几年的精心策划。从杂志开始。就打下了让官家同意出版条例的发行。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说了会如何。这里都有规定。强如王安石都难以制止。就是官家发怒。也要考虑这律令是他说出的结果。

    等官家百年之后。他成为先帝。或者几代先帝。后面的皇帝更没有反对的胆量了。而沈欢也深信。通过众多报纸的监督。朝政或者天下一定会朝着某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会再重演后世的历史了。为此他甘愿放弃对印刷机器的垄断。公布天下。让更多的人加取得了印刷利器的人。回到各路各州。除了印刷书籍外。不少人也搞起了杂志与报纸来。虽然还很幼稚。规模也小。不过沈欢的桌面上也摆着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报纸了。

    这是可喜之事!在沈欢看来。这是他对这个时代的隐性投资。成功也许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与报纸一样的投资就是在建的大学了。据说第一期的建筑基本上完工。可以允许上千的学生入住与学习了。

    欧阳发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了大学招生的广告。在一连半个月的宣传轰炸。每期都要介绍这个大学地宗旨。还有招生简章。随着时间的延续。估计远在岭南之地的有心人都能知道这一消息了——如果报纸能到达那里和他们有人也看报纸的话。

    欧阳修是校长!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欧阳修的名头在这个时代的文坛。无人可及!他的号召力非同一般。据说报纸消息没传出去几天。就近的各种学子就涌到了海州来做打听。询问这个大学地各种消息。

    欧阳父子已经做好打算。大学就选在九月十五这一天开学!欧阳修请的一些学者已经有不少在海州住了下来。只等开学了。另外那些新式的科目。欧阳发经过沈欢的教育。;而周季则可教些数学。当然。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就算加上沈欢。也玩不转这偌大一个大学!

    这些日子。沈欢招来一些识字的工匠。教他们各种新式的科目知识。让他们学会。再去传授。比如那个生物化学。沈欢还高价请来名医。与之一道钻研。打算在大学开一个新式的医学。这门医学。以血液循环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进行钻研。

    总之。这一切都代表了沈欢的期望。是他思想地精髓!如果一直办下去。他深信从其中出来的人才。将会不同于这个时代!这一点不同。就是他地希望所在了。现在一点不同。接着再一点不同。后来又一点不同。点点相加。就是大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也许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这算是沈欢最大的野心了他一辈子都看不到这种情况。可是。等他死后。这一切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像这个报纸。会不会给封掉。或者会不会在上面出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宣言。他都不能肯定。也不会知道了吧。

    他也不会管这些是对是对。历史自有他的选择。像那个牛逼的法国国王说的“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一样。一切都与之无关了!他现在也只能默默地为这一切做一些准备罢了。

    时间一步步走了下去。日子紧跟着脚步移到了九月。虽靠着海。深秋已临。海风渐渐歇了。从西北刮来地凉风。逼近了脚步。把温煦的海风败退到远处。

    天凉了。海州的民众只是多加了件衣服。不过冷却的天气却不能制止海州的热闹。这一个月来。海州开客栈与饭馆的商人会发现。客人多了。收入也多了。而且他们还会发现。这些客人。cao着各地的口音。与海州不同。而还有很多种。不是一个地方来的。当然。作为商人。来者是客。只要有钱。管你是什么地方来的!待他们听多了。就会总听到“大学”的词汇。再一打听。好了。明白了。原来都是奔这个要开学地大学来地!

    海州大学——这是欧阳修取的名字。连碑文牌匾都是他题地字;本来沈欢是打算套个什么“大宋皇家大学”的名头。可欧阳修说这样容易犯忌。没有圣旨在手;就算真有圣旨了。又容易办成官府的书院。学的都是经文。那样就失去了办此大学的初衷了。

    沈欢一想也是。只好同意改名。当然不敢套他的名字。而欧阳修也不会做这种事。思来想去。惟有借这个地名了。海州大学。也是个不错的名字。而且点明是海绩。也算是沈欢的功劳嘛!

    取了名字。做好牌匾。用红布蒙好。只待开学之日揭幕开学了!原定是九月十五开学。不过九月开始。就允许有志入学的学子报名了。过了重阳。还会用三天的时间来做一些考核。通过了就算是此大学的学生了!

    海州城里一下子多了很多年轻人。都是奔这个大学来的。除了海州本地之人外。差不多有一半是外地学子。当然。基本上都是从得到消息。一个多月的轰炸。总算见效。他们都有着饱满的热情。也有担忧不能过关的忧虑。不管熟与不熟。聚在一起都是讨论这个。

    在这众多热情的学子之中。武华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有着比众人还有热烈的感情!因为他今年只有十二岁。按大学规定收地学生一般都是十五岁以上。也就是说。他要入学。不够一般的规定。不过大学又有另外的规定。说不满十五岁者。特别天才可以特别考虑。只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要大学里大多老师点头同意方可。

    十二岁的武华还很稚嫩。虽然他强装沉静老成。可是年纪毕竟是太小了。脸蛋又嫩。实在没有大人的模样。这些天。他经常跑到海州各出酒楼。听大家说这个大学的景况。他很在意大家的说人夸赞大家的建造者沈欢的好话!

    哦。忘了说了。他是沈欢地学生——正宗的学生!沈欢年轻收的十五个学生里头。他就是其中的一个男孩。算是其中最大地一个。他是海州本地人。父母都是老师巴交的农民。六年前不幸在灾害里身亡了。而且又没有其他亲人。武家只剩他一个人了。

    一个六岁的小孩。能有什么生存的能力?好在有些村民还算好心。时常给他一点接济。奈何大家都穷。实在也没有多少东西可给。他只好出外乞讨。有上餐没下顿。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有富人在当地修了私塾。他是孤儿。年纪又小。是在入私塾地行列之中。

    自此之后。他总算结束了流浪的生涯。安定下来了。在私塾里。虽然吃得不算很好。却也足够饱了。也有衣穿了。比之往常要强了百倍不止。还有书读。他穷苦惯了。认识到读书地好处。因此特别发奋。在私塾里比很多小孩都要努力。由于出色。入了欧阳发的法眼。给选到了海州城来!

    到了海州。他才知道为什么地方的富豪会出钱建私塾与养老院了。原来都是新任知州沈大人的奖励政策。给他们出名的机会。得到了惠利的武华。在海州把之前对富豪的感后来……就是这样了。他成了沈欢的学生!

    武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特别勤奋。在沈欢的学生里头。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又因为少年老成。大有沈欢的风范。深得他的喜爱。对于他的教育也比较上心。若有问题。讲解得也比较仔细。以前的武华因为吃不好。身体比较瘦弱。这八九个月下来。在沈府吃得好穿得好。身体满慢回复。十二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下子就窜了老高。比外头一般地孩子还要高了;身体滋润。脸色红光。穿得华丽。都与富家公子没什么两样前。倒不需沈欢把头低得厉害。不过此时的沈欢。眉头倒皱得厉害。一脸不解地看着武华这个半大地孩子。

    “你说什么?”沈欢以为自己听出了。“你要去大学上课?”

    “是的。老师。”武华低着头承认刚才他是说了这话。这是初九的早上。重阳节。南方有祭祖。沈欢老家在河南。回不去。无事之下。一大早就召集这些孩子上课了。早上课完。出来的时候。武华跟了出来。在走廊上叫住他。说出要上大学的愿望。

    沈欢有点不悦了。道:“怎么。难道嫌本人教得不好?”

    “不是不是!”武华急了。他对沈欢的尊敬。与父亲比他大十岁而已。然而他更清楚。若没有眼前这个师父。他只是一个乞儿。说不定哪日就死在哪个角落了。哪有今天的生活!

    沈欢吸了口气。强令自己镇定下来。看着武华无辜的眼睛。不由感慨了。武华这个孩子。在他的学生中。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勤奋的。当别的孩子在欢笑玩乐的时候。他能静在一旁看书练字。上课的时候。也爱思考。对沈欢的新式科目。总能问一些令沈欢惊艳的问题。也许是小时侯的苦难。造成了他的沉静。老成的模样。都像小大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要去大学上课?”沈欢和声问道。他倒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学生产生了要到大学去的兴趣。别的孩子都希望能在自己门下承欢。这个学生到好。要走出去。这种不同。一比较就显得奇特了!另外。沈欢还有一些怨气:难道在他门下就学不到东西。他就教不出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