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贞观极品公子在线阅读 - 第八十章 于志宁

第八十章 于志宁

    于志宁,在薛琰所熟知的历史上,虽然这位老先生的名气,远远比不得房玄龄,魏征那般显耀,然而,在武德一朝,贞观一朝,乃至历史上的永徽一朝,于志宁在朝中都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于志宁出身关陇,家事显赫,他的曾祖父于谨官居北周太师,于志宁自己也曾在前隋出仕,担任过冠氏县长,后因山东大乱,弃官回乡。

    前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当时的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攻入关中,于志宁眼见天下大势渐趋明朗,便到长春.宫拜见武德皇帝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与殷开山等人一同辅佐时任秦王的太宗皇帝。

    武德四年,太宗皇帝被加封为天策上.将,并开设文学馆,于志宁被授为天策府从事中郎,兼任文学馆学士。

    后太宗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当时,太宗皇帝在内殿宴请近臣,问道:“于志宁在哪?”

    有司答复道:“敕令召见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只是四品官。”

    太宗皇帝遂特命于志宁参加宴会,又加封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

    纵观贞观一朝,于志宁虽然没有显著地功绩,然而,却也能时常劝谏君王,被太宗皇帝所倚重。

    例如贞观十三年,唐太宗皇帝欲犒赏有功之臣,准备任命功臣为世袭刺史,于志宁大加劝谏,道:“这样做会使后患无穷,不是长久之计。”

    太宗皇帝深以为然,采纳了他的建议,避免了大唐帝国藩镇割据的过早出现。

    在辅佐太子李承乾的过程当中,于志宁也称得起是尽心竭力,太子李承乾日益奢侈放纵,于志宁为此撰写《谏苑》二十卷,进行劝谏,太宗皇帝见之大喜,赐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又让他兼任太子詹事。

    贞观十五年,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辞官守孝。太宗皇帝将他夺情起复,命中书侍郎岑文本宣谕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太子需要教诲,请你以国事为重。”

    华夏历朝历代都以孝治国,便是新皇继位,也要依例于宫中素服为先皇守孝三月,更遑论臣子,身为臣子,即便是身具朝廷要职,一旦父母去世,也必须去职守孝,否则便会被言官攻讦。

    但是皇帝有时也会按照朝局,对需要去职守孝的官员进行夺情复职,这样算是华夏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太宗皇帝如此做法,可见对于志宁的倚重,于志宁再三请辞,太宗皇帝只是不允,只得遵旨复职。

    当时,李承乾在农忙季节命人建造曲室,数月不停工,又沉溺于歌舞,于志宁进谏道:“如今的东宫是隋朝时修建的,那时人们就说它奢侈豪华,怎能再进行雕凿装饰。工匠官奴都是犯法亡命之徒,他们带着钳子凿子等物来往进出,宫廷警卫不能盘问,警卫在宫外,奴隶在宫内,怎不令人担心呢?东宫里多次响起鼓声,乐官乐工时常被留在宫里不让出去,前几年皇上的口谕告诫,殿下能不想想吗?”。

    可是,李承乾不但不听劝告,还任用许多宦官,一同作乐,于志宁又劝谏道:“宦官身心都不健全,善于阿谀逢迎,靠着主子受宠作威作福,凭借上传下达制造祸患,所以历代都有宦官之祸,导致国家覆灭,如今殿下周围任用的全是宦官,轻慢高官,欺压朝臣,使得品级混乱,法度废弛,连路人都觉得奇怪。”

    后来,李承乾又私引突厥人,相互狎昵,而且不许宫中仆役轮休,于志宁再次进谏:“东宫仆役都有父母儿女,不许他们休息,有失宽厚仁爱,达哥支等突厥人,人面兽心,难以教化,把他们引进内室,甚为不妥。”

    李承乾闻言,大为恼怒,暗中派刺客刺杀于志宁,刺客不忍下手,于志宁这才得以幸免。

    贞观十七年,太宗皇帝废李承乾为庶人,东宫官属除于志宁之外全都获罪,太宗皇帝还抚慰他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

    不久,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再次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皇帝驾崩,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为宰相,并监修国史。

    永徽二年,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李治命将其即刻斩首,于志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而且诬陷谋反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请按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

    李治采纳,不久,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兼太子少师。

    永徽六年,李治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当时,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褚遂良坚决反对,司空李世绩暗中支持,而于志宁则一言不发,并未表态。

    可就是因为当时于志宁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页)及时的表明立场,被武则天所恶,不久便被贬出长安,病死在任上。

    历史上的于志宁给薛琰的感觉就是个古板,严肃,不知变通的人,然而,他能在君王有失政之举时,勇敢的站出来,加以劝谏,可见这人倒是个好官。

    因为在当下这个大时代,平民百姓的性命在那些达官显贵的眼中,不过蝼蚁一般,可于志宁却能在朝堂之上,为李弘泰这么一个平民百姓说话,可见,其心仁善。

    太宗皇帝以于志宁为国子监的监令,将为大唐帝国培养人才的重任交托在于志宁的手中,一来是因为于志宁本身的才学,二来则是因为于志宁不徇私,不枉法,刻板忠直,可以避免那些无才无德之人,将来混进朝堂,危害天下。

    昨日,于志宁被太宗皇帝诏进宫中,对他言,薛琰将入国子监进学,对薛琰,如果放在之前的话,于志宁或许都想不起来这人是谁,虽然薛琰的爵位要高过他,可是在长安城中,勋贵何止百千,他又如何会知道,一个已然失势的武阳郡公。

    可是,随着那活字印刷术被进献给朝廷,薛琰这个名字在于志宁的心中,可就排上号了,于志宁是个能臣,如何看不出活字印刷术将带给天下怎样的改变,一旦推行天下,到时候,百姓们便能够更加方便的接受教化,进而更快的实现他心中天下大治的梦想。

    于是,今日一到国子监,于志宁便派人在门口守候,只要薛琰到了,便立刻知会他。

    方才,有人来报,言薛琰到了,于志宁连忙出了门,想要见见这位发明了活字印刷之术,为天下寒门学子造福之人。

    谁知道,刚到前院,便见到薛琰与魏叔玉发生了冲突,又正好听到魏叔玉口出狂言,这位一心治学的大儒闻言登时大怒,也不理会魏叔玉的老夫是他的顶头上司,上去就是一戒尺,狠狠地打在了头上。

    “狂悖小儿,这国子监是让你来好勇斗狠的吗?”

    魏叔玉被打,脑袋一时发懵,回过身正要发作,却见来的是监令于志宁,登时气势全无,方才那趾高气扬的派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

    “恩师赎罪,学生一时失态!”

    于志宁却不肯绕过,他出身关陇,与出身山东的魏征自来政见不合,在朝堂之上,多有龌龊,恨乌及屋,对待魏叔玉也从没有好脸色。

    “一时失态!?倘若老夫方才不到,你是否要大打出手,伤了你的同窗?”

    儒门最重同窗友爱,当然了,后世同室cao戈的儒家学子也有不少,但是在这国子监,可是这位监令于志宁说了算,眼见魏叔玉居然要对同窗动手,这位老大人岂能忍得住。

    魏叔玉闻听,一时无言,方才他被薛琰的气势所逼,一时乱了心神,确实打算要出手教训薛琰,可那也只是一个念头,还没有付诸行动的,况且,他今日来寻薛琰的晦气,也不过是想要羞辱对方一番,还真的没有过动手打人的打算。

    “汝父深得海内民望,为当今圣上所倚重,却不想你这厮居然如此不堪,今日便罢,待有下次,老夫绝不轻饶!”

    于志宁言罢,冷哼一声,也不想和小辈纠缠,他虽与魏征政见不合,可身为国子监的监令,他也不想让人指责趁机报复。

    魏叔玉的一张脸满是苦涩,因为一旦今日之事,被他父亲魏征知道的话,持家甚严的魏征,少不得一顿狠狠地教训。

    于志宁不再去理会魏叔玉,看了薛琰一眼,见薛琰不言不语,一副庄重的模样,心中微喜,昨日,他也听太宗皇帝说起过,太子李承乾与薛琰友善,倘若李承乾能在宫外得薛琰这般挚友,时时规谏,倒也是件好事。

    “你便是薛琰!?”

    薛琰恭恭敬敬的对着于志宁拱手下拜一礼,回道:“回禀大人,小子正是薛琰,拜见大人!”

    于志宁大大方方的受了薛琰一礼,抚须道:“好!薛宝卷能得此麟儿,便是在九泉之下,也该含笑了!”

    薛琰知道,他那位便宜老爹薛贾的表字便是宝卷,听于志宁言语,似乎与他那便宜老爹的关系不错。

    于志宁接着又道:“你今日方才进学,随老夫来,先拜了儒家圣人,再行拜师礼!”

    于志宁说完,转身便走,薛琰见了,也急忙跟上,对魏叔玉等人那愤愤的眼神视而不见,满脑子都是于志宁所说的拜师礼。

    要知道,在华夏古代,新生入学不仅有隆重的“开学仪式”,而且备受重视,“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

    根据《礼记》和《弟子规》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则历经千年未改,通常的“开学仪式”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繁琐的内容。

    所谓的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

    入学时,新生要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然后,“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而后便是要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

    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rou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其中“束脩”二字,后世有人解释为十条干rou,据《礼记少仪》记载:“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郑玄注:“束脩,十脡脯也。”

    束脩在春秋以前就存在了,《论语述而》中已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再之后就是净手净心,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按先生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洗法是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最后就是朱砂开智,朱砂开智也叫朱砂启智或朱砂点痣,是开学仪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体做法是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因为“痣”与“智”谐音,朱砂点痣,取的其实是“智”的意思,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一想到那繁琐的拜师仪式,薛琰便一个头两个大了,他这人最怕的就是麻烦,前世上大学,就因为听说新生入学办理手续相当麻烦,他居然不愿意去,最后还是大学校长亲自开车到了他家,将他接去,代为办理了所有的手续,才抱住了薛琰这个天才学生。

    如今穿越到了大唐,薛琰却不想还要经历一个更加繁琐的仪式,心里立刻就不耐烦了,想走,可是一想到太宗皇帝的圣旨,他又没有那个胆量,只能老老实实的跟在于志宁的后面,步入了正堂。

    可问题是,仪式繁琐也就算了,束脩他可没带,本来以为自己是半路入学,来这里跟着读书也就算了,就没想那么多,谁知道,于志宁居然让他行拜师礼。

    行拜师礼,没有束脩算怎么回事儿啊!

    人家辛辛苦苦的教书育人,纵然是为朝廷培养后备人才,可是也不能喝西北风啊。

    好吧!

    对于于志宁这等朝廷重臣来说,那点儿束脩根本就不算什么,讲究的不过就是个仪式,是学生的心意,可现在的问题是,薛琰连心意都没有。

    日后还不被这老古板的于志宁给记恨上?

    可是,现在回去再准备也来不及了,怎么办?纵然聪明如薛琰,这会儿也没了主意,他总不能大喊一声“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然后就凭空变出十条干rou来。

    薛琰心头着急,回头看着房遗爱,不断地使眼色,希望这位好友能帮着他解了这尴尬,可是房遗爱这会儿光顾着和魏叔玉等人瞪眼斗牛,完全没理会薛琰的神色。

    况且,就算是房遗爱突然开窍,看出了薛琰的窘迫,却让他去哪里变出束脩来?

    于志宁进了正堂,转身却见薛琰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心中顿时不喜,道:“薛琰!入我儒门,便为儒生,当主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你左顾右盼,全不专心,却是为何?”

    薛琰闻言,连忙躬身一礼,面带尴尬之色,道:“学生只因来的匆忙,不曾备下束脩呈与大人,所以才~~~~~~~~”

    于志宁闻言,点点头道:“那等繁文缛节,不必放在心上,老夫为大唐社稷教诲后学末进,岂会在意那区区的束脩。”

    薛琰闻言,心头大喜,连忙再拜,道:“多谢大人体恤,学生感激不尽!”

    嘴上说的恭敬,心里早就乐开了花,于志宁都说了,不必在意那些繁文缛节,他现在只盼着于志宁这位老夫子能够言行一致,待会儿千万别拿着那些乱七八糟的礼仪来整治他。

    整理了一下衣冠,稳了稳心神,跟在于志宁身后,跨进这间正堂,他可就是儒门弟子了,想来都觉得好笑,前世他最烦的就是思想僵化的儒家,可没想到,如今他居然也成了孔老二的信徒。

    孔老二啊孔老二,你能受我这穿越者一礼,也是你老人家的福分造化了。

    心里想着乱七八糟的事,可偏偏脸上满是郑重之色,让于志宁看了,也不禁连连点头,暗道:孺子可教也!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