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义利三国在线阅读 - 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以蒋通这种穿越者的德性,修建一个可以提供万人参考的考场,肯定不会只修一层——那得占多大的地。实际上他把这个考场设计成了足足五层,每层密密麻麻的设置了许多小的考房。规模巨大的考场里,任何一个考生所在的考房。在考场正中的考官们看来,就犹如一个个蜂房般密集而不起眼。

    在一个个不起眼的蜂房里,无数的考生们拿着考题,或沉思,或焦虑、或奋笔疾书,或迟疑不定。

    而位于考场东区三层一百三十六号考房里的楚国平阿人蒋济或许是这里面最洒脱的一个。

    生于188年的蒋济这一年十五岁。去年刚刚完成在渤海师范学院长达八年的学习毕业。毕业后的蒋济申请了鲜卑蒙学的教师职位,可惜因为年龄太小,身高不合格,骑术也不合格,被刷下来了——漠北草原上的办学环境比西河的匈奴老巢还要恶劣十倍,蒙学教师去了那里,是很有可能要经常提刀厮杀或者骑马逃命的。被刷下来之后,心高气傲的他拒绝了吏部给的去一个内地县衙做主薄的安排,而是主动申请去了护鲜卑中郎将田豫下属的一支骑兵部队做了功曹——小爷的偶像是蒙学教师队伍的先行者易春易仲生,小爷以后一定要成为整个鲜卑族群顶礼膜拜的大圣人!

    大汉第一次汉族科举开考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蒋济本来是不准备参加的——他都已经出仕了,何必还去和别人抢饭碗?可是当年在渤海的好几个同学都致信前来,说是大汉第一次汉族科举,渤海师范学院作为大汉第一学府,要是没有一个人参考岂不是堕了学校的威名——怎么,你们这些高干子弟只敢关起门来读书而不敢和我们这些世家子弟的家学渊源相比么?

    因为有了这个原因,一向以脾气好著称的渤海师范学院山长荀谌也坐不住了。于是宣布渤海师范学校所有正学四年级的学生全部参考。为了增加把握,将状元的荣誉切实的拿到手。荀谌还亲自修书给几个刚毕业不久的杰出学生写信,让他们也来参考。而去年毕业考试前三名中,第二名蒋鲲和第三名郭淮已经远航美洲,那么这第一名的蒋济是无论如何都要下场了。

    因为这个原因,蒋济在考场里很是洒脱。一方面,他没有考不上就无法出仕的压力。另一方面嘛,渤海师范学院的教育本来就是浓厚的穿越者风格。这样的学校出来的佼佼者和一群土著参加穿越者组织的考试——那题目不要太简单哦。

    因此,当别人在对着题目冥思苦想的时候,这厮却在自己的考房里点燃了小炉子,煮起卤rou来了。

    他在这里倒是滋润了,可是香气浓郁的卤rou味四处飘散,彻底的惹恼了旁边考室的一个年轻人。

    庞淯庞子异,凉州酒泉人,这一年二十三岁。出身在一个官宦之家,可惜后来因为家道中落,生活很是窘迫。不过毕竟家学渊源,才华还是不错的。在去年,远在凉州的他看到司闻曹贴出的科举考试通知后,立即禀告母亲,然后带着不多的盘缠,一路风餐露宿,穿过战乱不休的凉州全境,辗转两千里,历时半年有余才抵达雒阳。

    抵达雒阳后,因为大汉朝廷即将还都。所以雒阳的人气在短时间内急剧增长,随之带来的是物价飞涨。本来在路上折腾了半年的庞淯已经是囊中羞涩,差点就断了粮。要不是蒋通知道不少参考士子家境贫寒,一改历朝历代的科举中考生自带干粮进场的陋习,而是统一由考场给考生供饭的话。庞淯就准备就着清水硬挺三天了。

    庞家人的脾气那是相当的刚烈的。在真实的历史上,庞淯的外祖父赵安被别人杀了,不巧的是家里碰上瘟疫,赵安的三个儿子全部病死。于是赵家唯一活着的,赵安的女儿、庞淯的母亲就做了刺客干掉了仇人。这件事情轰动效应之大,搞得当时的县令宁愿不要印把子了也不愿把庞淯的母亲抓起来。至于庞淯成年之后搞出的为邯郸商哭丧,怒斥张猛的事情,那更是千古美谈。

    不过现在这个时空已经被蒋通彻底改变了,庞淯为邯郸商哭丧的事情估计是不会发生了。总而言之,这位爷的脾气就两个字:刚烈!

    当然,庞淯虽然刚烈,可是不傻。违反考场规矩,直接呵斥隔壁蒋济的事情他是不会做——那样会被驱逐出考场。他思考了一会,摇响了自己考房的铃铛。

    少顷,一个身穿浅黑色官袍的监考官员出现在门口:“何事?”

    庞淯先指了指隔壁,再指了指自己的鼻子。

    监考官很快就明白了庞淯的意思,点了点头,转身走向了蒋济的考房。

    “呵呵,监考官,请问,考场规则中有哪一条明确规定考生不得自带食物入场?”

    “确实没有。不过汝之吃食气味过于浓烈,已经影响到旁边的考生应考。这就违反了考场规则。”

    “真是无聊透顶,香气扑鼻还影响考试?旁边坐的是哪里来的穷酸!罢罢罢,吾这就熄了火炉。”

    “多谢配合。”

    “不谢。嗯,监考官,吾要出恭。”

    “呃,好吧,随我来。”

    蒋济跟着监考官出了自己的考房走向茅房。路过庞淯考房的时候狠狠的盯了庞淯一眼。而庞淯也毫不露怯的怒目而视……

    待得上完茅房,蒋济回到自己的考房后,眼睛微微一转,一道弧形出现在他的嘴角。手里一扬,一瓶标签上写着“青州烈酒”的瓶子出现在他的手里。然后,他毫不犹豫的扭开了瓶口不说,还把酒瓶给摆在了自己考房的门口……

    抛开这边蒋济的恶作剧不管,考场西侧的一群考生,也是心思各异。

    在考场西侧的二层一百多个考房中坐着的考生,其籍贯全都是一样的:河内郡。

    说起来,河内郡自汉末乱世开篇,就以民众匮乏、穷困潦倒著称。盘踞在这里的诸侯王匡、张杨,都没能发展起来。造成河内郡如此局面的原因,表面上看,好像是董卓迁移了大量百姓,此地又靠近西河,屡屡遭到匈奴人的劫掠。但其实深层次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河内的高门大姓实在是太多了。这些高门大姓的存在,形成了众多隐匿人口的黑洞。乱世一开,中央政府力量减弱,不能有效保护自耕农后。这些黑洞陡然发力,把诸多的小民全都吸收到了自己的坞堡里。表面上看起来,中央政府的账面上人口都没有了,其实真正死亡的还不到一半,剩下的全都被世家大族给吞没了。

    蒋通和曹cao官渡之战前,双方都没有多少精力来对河内郡实施有效管理,可以说那是河内郡世家大族最后的美好时光。等到蒋通击败曹cao后,将河内郡从河南尹划出,交给并州刺史杜畿管辖后,诸多青州人充斥在河内郡的官场。执行了严格的青州各项政策。别的不说,就说收取人头税和户税,就搞得一大批中小世家破产。

    蒋通是当之无愧的世家仇敌,而在被其整治过的世家中,河内世家可以说是最惨的。

    从建安三年起,河内的叛乱此起彼伏,可是现在西面的李傕郭汜早已灭亡,北面的匈奴被蒋通压制得一点脾气都没有。河内世家的叛乱,根本找不到外援。很多时候,他们一旦叛乱,只要郝昭等并州军政负责人带领本地州郡兵往叛乱的坞堡一站,把青州新政的政策一宣读。不用州郡兵动手,坞堡里面的农奴就会发动起义,斩杀家主分田地了。

    整个河内的叛乱,到建安五年后就基本上绝迹了。随之而来的是河内郡官方掌控人口的暴涨:从七万人上升到了三十五万人。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河内世家的普遍衰落。

    可是,可是!万恶的大魔王蒋通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在严格计算人头税,实施均田制和占田令,切实保护自耕农外。居然还推出了科举制:这厮不但从经济上,连政治上也要挖断世家大族的根啊!

    又要发动新一轮的叛乱吗?实在是不敢了——没看见以前发动叛乱的家族都全家死绝了嘛。整体搬迁到其他诸侯治下吗?先不说整体搬迁蒋通允许不允许的问题。也不说很多世家大族繁衍生息了几百年,搬家大不易的问题。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可是看看天下大势,还有哪家诸侯能够单独对抗蒋通?逃到哪里都逃不过蒋通这个大魔王的魔爪啊!

    那还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应时事,趁着平民穷鬼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无法大规模普及教育的时间段。派出家族内的精英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就此进入大汉朝堂,然后积蓄力量,总有一天,要掌控大汉权力中枢,把蒋通变的天再翻回来!

    于是,河内郡获嘉县的杨家派出了曾在边让身边学习过的杨俊。河内闻喜县的裴家派出了以裴潜为代表的一大批裴家子弟参考。而河内温县的司马家,伯达、仲达、叔达、季达等四个年龄在15岁以上的子弟全部前来参考。比起真实历史中,司马懿迟迟不肯出仕的事迹,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就算派出这么多人来参考,但如此浓郁的穿越者风格的试题,就真能考出好成绩么?

    可以说,对于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而言,考试第一天的经典填空、经义解释、诗词歌赋什么的,根本难不倒他们。但是到了第二天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就打退了一大批世家子弟。这一堂考试,反而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烟火气息浓厚的平民子弟占了优势。

    而到了第三天申论考试的时候,世家子弟的优势又回来了:申论,讲究的是高屋建瓴发表阐述。世家子弟们的父祖、叔伯兄弟都是高官,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只要不是太废物,看问题的层次肯定比平民子弟高得多。

    所以,蒋通的本心其实并不想这个时候就开科举,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平民阶层的力量还没有积蓄到足够,这个时候开科举,其实还是世家子弟占优。

    不过世事难预料,即便是穿越者,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妥协和苟且。

    建安八年四月五日。雒阳皇宫。

    “陛下、丞相,经过两百位考官的阅卷、统分、复核后,共计一万零三十六份试卷已经全部批改、登记完毕。根据本次科举的规则,礼部选取了总分排位前五百位的试卷作为拟录用人选。臣现在已经将一千五百份试卷全部带来,请陛下、丞相坐镇。礼部官员当场拆开糊名,以确认是哪些考生中举。”

    “善,请礼部尚书开拆吧。”

    一份份试卷的糊名被拆开了,作为皇帝,刘协当然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去看。他要看的,往往只是前十来名考生的试卷。

    总分第一的考生,果然不出蒋通所料,是自己的族侄蒋济。也对,蒋济本来就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霸,平日在学校里那是经常应对这一类型考试的。一共300分的总分,这厮只是在一些主观题中被象征性的扣了几分,最后得分高达291分。毫无争议的成了状元。

    刘协看了看蒋济的试卷,笑呵呵的道:“丞相,这就是当年朕初到河北时,对朕阐述义利合一理念的那个蒋济吧?果然是个人才。”

    “陛下圣明。”

    “朕听说此子年方十五,去年报考鲜卑蒙学教师,因为年幼,体格不够强健被刷了下来。然后主动去了幽州边境从军。如今他考了状元,朕觉得,若是此子本人没有意见,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幽州军中好了。不过这职务上倒是可以升一升。”

    “陛下圣明。状元从军,正是我大汉尚武精神的体现。理当如此。职务嘛,他现在是个什长,就提升为军侯吧。”

    “善。嗯,这第二名是……司马懿。嘶~~~总分居然达到290分。而且诗词歌赋、申论的得分比蒋济还高,若不是行测丢了些许分数……河内温县司马家……果然名不虚传啊。”

    唉~~~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啊。听到这样的结果,蒋通很是无奈。

    蒋通当然知道司马家的都是些什么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也罢,只要我还在,司马懿就蹦不出什么名堂。再说了,我怎么能够因为他在历史上干过的那些事情就一直对其有成见呢?这已经是改变了的历史了啊。我是堂堂的穿越者啊!

    “接下来是第三名,法正法孝直,扶风郿县人,今年27岁。呵呵,扶风那么远的地方也有士子参考么?哈哈哈,丞相,亏得荀友若把蒋济叫回来参考,否则本次科考的前两名都不是渤海师范学校的了。”

    不是俺们渤海师范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而是这些家伙都是妖孽!

    “唔,第四名终于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生了,刘異。今年23岁。即将毕业。”

    “呵呵,臣也要恭喜陛下,此人乃是长沙定王之后,乃是陛下的族人。”

    “此话当真?嗯,丞相,朕想将其安置在瀛洲蒙学好好历练一番,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这刘異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啊。派到日本去教蒙学可是有点浪费了。不过蒋通从来都不喜欢对刘协硬顶:“就依陛下。”

    之后的五到十名,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徐邈、宗预、杨俊、裴潜、庞淯、应瑒乃至第十一名的王粲,全都是在《三国志》里有传记的家伙。现在一股脑的全部钻了出来。这时的蒋通和刘协,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种“天下英雄进入我瓠中”的畅快感。

    “丞相,如此科举,真是让人感到极度的……嗯,愉悦啊!原来我大汉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科举,可否明年再来一次?”

    “呵呵,陛下,这点臣不能苟同。”对着年轻的皇帝,蒋通微微的笑了一下:“陛下,这一次科举,是我大汉开天辟地第一次,民间积累了很多年的元气,在这一刻集中爆发,由此才能得到这么多人才。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井喷。若是明年再行科举,估计中举的人才总体质量就会下降很大一个档次了。”

    “唔,丞相言之有理。是朕着急了。那依丞相之意,这科举什么时候再开?”

    “五年,五年之后吧。陛下,朝廷最近几年扩张太快,内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平民阶层的培养更是需要时间。北方的草原也还需要朝廷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整顿。待得五年之后,大汉内部的主要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草原秩序整理到位后。臣计划同时向扬州、荆州、益州出兵。让大汉重归于一统。到那时,再行第二次科举。”

    “善,就依丞相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