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智者之心
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前后持续近三十年的希伦世界大内战更是让这位老学者痛心疾首,“、、、、、、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摧毁了希伦世界积赞数百年的文明和财富,更摧毁了希伦人的团结,摧毁了希伦人从祖先那儿传承来的质朴诚实,勇敢进取之美德、、、、、、长发波斯人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全被希伦人自己做到了!、、、、、、” 受书中言论感染,腓力也觉得半个多世纪前那场因为雅典与斯巴达争夺希伦霸权而将所有城邦都卷进去的大内战对希伦世界造成的创伤确实太严重,他在心理上自觉不自觉的站在了小册子前面所论述的希伦人的角度,也对那场战争感到大为遗憾。年轻人尚未注意到他的思想已经被伊索克伦迪的小册子所影响,因为那场战争对马其顿影响甚小,以前提起那场战争时,这个来自马其顿的年轻人关注的只是战争中那一场场让身为战士的他激动的战役,却从未想过,整个战争都是错误的。 被书中内容吸引的年轻人继续一页页的向后翻阅着。 “、、、、、、雅典人堕落了,没能做好希伦世界的掌舵人,但对于希伦世界而言,斯巴达人不是一个比雅典人更不称职的主人吗?看看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来,斯巴达人成为希伦世界的主人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吧:一边是各城邦内部永无休止的暴动,政变和城邦间此起彼伏的战争,另一方面是斯巴达,我们的盟主,对诸邦自由与尊严的粗暴侵犯、、、、、、” “、、、、、、他们那位英勇的阿格西劳斯王带着五千勇士,怀着解放小亚细亚海岸诸希伦殖民城邦的崇高理想,飘洋过海到亚洲去与波斯人战斗去了。让我们赞美这英勇与高尚的行为,他们是代表着希伦人,为了希伦人的利益而与野蛮的波斯人战斗。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给阿格西劳斯王和他的五千勇士以最高的荣耀,像我们曾经给予希波战争中为阻挡波斯大军而血溅温泉关的列奥尼多王和他的三百勇士那样。今日路过温泉关的希伦人,有那一个不到这些勇士的坟墓前献上自己最深的敬意呢?但是看看现代的斯巴达英雄们在亚洲做的事吧,他们已经到亚洲这么多年了,我们只听说他们打了一个个胜仗,可到现在小亚细亚半岛还是在波斯人的手里。现在如果你询问一个生活于小亚细亚东海岸希伦殖民城邦里的希伦人,问他们对斯巴达人的看法,他们会这样回答你:‘哦,阿格西劳斯王,我们感谢您前来解放我们的好意,但是请您回去吧,我们在波斯大王的统治下并不比在你们斯巴达人的****下过得差!’这就是小亚细亚地区希伦人的心声,他们宁肯向野蛮的波斯人纳贡,也不愿回到希伦世界接受斯巴达人的****。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对希伦世界而言,斯巴达人是比雅典人更坏的主人,他们高傲自大的将其它希伦人降为他们斯巴达人的附属和奴隶,他们从来不懂得团结整个希伦世界的力量、、、、、、” 看来斯巴达人留给伊索克伦迪先生的印象很坏啊,腓力在心里想道,怪不得这么轻易的帮将军给依费克写信。嗯,那些佣兵们说依费克最尊敬的是伊索克伦迪先生,看来雅典娜之矛佣兵团对斯巴达人也不会有什么好感,伊巴密浓达将军在科林斯城应该不会受到什么阻挡。 这篇名为《论希伦之统一》的类似演讲稿般文章的最后,伊索克伦迪这位老学者向全体希伦人发出了呼吁:“、、、、、、既然希伦人非打仗不可的话,为什么不团结在一起去打真正的敌人呢?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文明世界的周围不是有那么多的野蛮人吗,西方威胁着西西里岛和意大利半岛上我们诸希伦殖民城邦的迦太基人、拉丁人,北方的伊里利亚人、配奥尼亚人,更有亚洲那些已与我们结下血仇的波斯人。可现在我却悲哀的发现,这些野蛮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希伦却在内部彼此争斗不休的****中衰弱下去,此种现状若继续发展下去,希伦的文明之光迟早要被包围着希伦世界的野蛮人毁掉、、、、、、” 腓力也从老学者的叙述中感觉到了希伦的危机,但接着文章的结尾,却让他感觉迷茫,因伊索克伦迪先生号召希伦世界所有的城邦,包括斯巴达,都重新团结到雅典周围,组建第二个雅典联盟,并声称只有雅典才能做希伦合格的主人。 为什么是雅典?老学者也有回答,最重要的原因,一个是雅典代表着希伦文化的精粹,最能代表希伦世界,另一个是雅典乃希伦诸邦中民主观念最深厚的城邦。 “、、、、、、发达的文化和深厚的民主观是未来希伦世界盟主最重要的必备的两项条件。回想一下百年前我们刚将波斯人驱逐出这个美丽的半岛时,斯巴达人带着他们的同盟者不愿再继续战斗,雅典人领导希伦世界追击波斯败军,肃清其在爱琴海中的残余势力,解放小亚细亚诸邦等等,雅典人不是曾经做的很好吗?我说到这儿,你们大家肯定会提起上一个雅典联盟在后来的堕落和变质,但如我在前面所言,上一个雅典联盟最后的堕落变质与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窃取了雅典政权那一小部分雅典人的贪婪与腐化,但我们不能因为第一雅典联盟最后的失败而否定雅典人领导希伦世界的能力。新的雅典联盟有必要制订一系列条款,保证所有盟邦不受盟主邦的侵害,保护这个联盟不会再度变质为一个让人痛恨的****帝国。同时也要吸收希伦世界其它城邦那些最优秀的人才参与进来,与雅典人一起对这个联盟进行管理,保证联盟能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