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顾实汗
在李北进的蒙古高原梦中,青藏高原、青海所起的作用,并不小于内蒙古。 为什么说样说呢? 还是请大家先看一段蒙古族与青藏高原和青海蒙古的关系的历史。 顾实汗,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所属的和硕特部首领。一译固始汗。 他的本名叫图鲁拜琥,为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十九世孙,哈尼诺颜洪果尔第四子。 他的祖父博贝密尔咱、父哈尼诺颜洪果尔世为厄鲁特汗。 顾实汗十三岁时即骁勇善战,率兵击溃“果噶尔”(意为白头,指信奉***教的民族)部一万(一说四万)士兵。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生母阿海哈屯去世,他倾其家产,广散布施,为母超度,博得部众拥戴。同年,喀尔喀蒙古与厄鲁特部发生战乱,他曾巧妙地调解两部之争。因此,代表西藏佛教中格鲁派(黄教)与蒙古诸部联系的东科尔呼图克图三世甲哇嘉错和喀尔喀部领袖,共同赠他以“大国师”的称号。因称“国师汗”,音转为顾实汗。 此后,他即尊信黄教,曾捐资翻译佛教经典多部。 崇祯三年(1630),他遣使去乌法与俄国地方当局接触。 崇祯七年,他部与俄国冲突。 崇祯八年,与准噶尔部领袖巴图尔珲台吉经青海,于九年抵拉萨,受**五世、班禅四世赠予的“丹增却杰”(执敬法王)称号。 崇祯九年秋,率和硕特部兵马在准噶尔部援助下,南进青海,目的在于进而占据西藏地区。 崇祯十年正月,顾实汗杀原据青海与黄教为敌的喀尔喀部却图汗,并其部众四万人,遂据青海。 崇祯十二年,灭康区白利土司顿月多吉。 崇祯十五年进藏,灭与黄教为敌的藏巴汗,掌握西藏地方政权,大力扶植黄教。 清天聪九年(1635),遣使赴盛京(今辽宁沈阳)向清朝纳贡通好。灭却图汗后,又与**五世、班禅四世计议遣使与清通好。使者于崇德七年(1642)抵盛京,备受款待。 顺治二年(1645)尊班禅四世为师并赠“班禅博克多”称号。 顺治十年受清封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 顾实汗对巩固西藏地方与清朝中央政权的关系起过一定作用。 藏佛教格鲁派名僧松巴·益西班觉用藏文写成的名著《青海史》的记载,与清朝的记载,基本上一致,不过更为生动。 自十五世纪初藏传佛教杰出人物宗喀巴大师改革佛教、并创立格鲁派(俗称黄教)后,其势力在藏区迅速发展,甘丹、哲蚌、争拉及札什伦布寺先后建立,逐步形成庞大的寺院集团,势力遍及整个青藏高原。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信奉噶玛噶举派的封建主辛夏巴家庭族在后藏建立第悉藏巴政权(掌握地方政权者),对格鲁派极端仇恨。 第悉藏巴首领噶玛·丹迥旺波(时称藏巴汗)、却图汗和顿月多吉为了反对黄教,结成同盟,立誓要摧毁拉萨的甘丹、哲蚌、色拉大三寺,消灭格鲁派。 在格鲁派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四世班禅罗桑曲吉(1570-1662)等上层僧侣进行周密计划后,先派心腹从青海绕道去厄鲁特蒙古部住牧地,请求勇武而敬奉格鲁派的顾实汗出兵援救。于是,顾实汗便以黄教护法者的姿态,挥众进入了青海,叱咤风云,左右政局,走向了统一青藏高原的政治舞台。 顾实汗颇有谋略,从不鲁莽行事。 为了搞清楚对方的主要情况,他于崇祯八年(1635),乔装改扮成朝佛的香客,从新疆途经青海进藏作实地调查,侦知敌情。正好遇到却图汗儿子阿尔斯兰率领的一万蒙古骑兵向西藏进发,准备去援助藏巴汗,消灭格鲁派。顾实汗与阿尔斯兰同行相走。一路上,顾实汗说服阿尔斯兰不要敌视黄教,阿尔斯改变了态度。他率领的蒙古骑兵聆听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的讲经说。 最终,阿尔斯的行为被噶玛噶举派告到却图汗处,却图汗恼怒不已,遂命部将暗杀了阿尔斯兰。装扮成香客的顾实汗一行平安抵拉萨。 顾实汗与五世**、四世班禅秘密商议,决定由顾实汗率大军从新疆前来青海,称消灭却图汗,再消灭白利土司顿月多吉,继而进军西藏消灭第悉藏巴。 崇祯九年,顾实汗率领本部人马,加上巴图尔珲台吉的部分准噶尔军队,进入青海境内。战役在大小乌兰和硕(今刚察县境内)之间进行。结果,顾实汗以少胜多,大败却图汗,并擒杀却图汗。这场战斗在青海历史上称为“血山之战”。顾实汗于第二年五月进攻甘孜一带消灭白利土司。战争持续一年后,顾实汗占领了白利土司统治的全部地区,今四川北部的德格、甘孜、邓柯、白玉、石渠、玛尔康等部落,都成为和硕特蒙古的统治区,顾实汗俘虏并处死了顿月多吉,释放了被白利土司关在监狱里的格鲁派、萨迦派等所有喇嘛。由此,顾实汗得到了西藏各教派(除苯教)全体喇嘛的钦佩和感激。 顾实汗顺利地消灭了却图汗、白利土司两个敌人后,第悉藏巴便成为他的最后进攻目标。 崇祯十四年(1614),顾实汗出其不意,奇兵入藏,先占领前藏大部分地区,藏巴汗率领残部退守后藏,顾实汗乘胜进军,活擒噶玛·丹迥旺波,将这位一贯反黄教的首领按照处死蒙古贵族习俗装入牛皮袋里,投入湍急的雅鲁藏布江中。统治西藏地方约24年(1618——1642)的噶举噶玛政权正式结束,使格鲁派摆脱了危局。 格鲁派集团在顾实汗的支持下取得了巨大胜利,在宗教势力上、经济实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顾实汗也因此统治了整个青藏高原。清顺治二年(1645),顾实汗给自己的老师罗桑曲吉赠给“班禅博克多”称号。“班”是梵文班智达(学者)的简称,“禅”是藏语大的意思,“博克多”的蒙古语中对智勇兼备杰出人物的尊称。从此后确立了班禅活佛转世系统。罗桑曲吉去世后被认定为班禅四世。又向前追认了三世:第一世班禅克主杰,是宗喀巴大师上首弟子,第二世班禅索南确朗,第三世班禅罗桑丹珠。这是西藏地方政治、宗教历史上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 顾实汗以黄教施主的保护者的身份,成为握权整个藏族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汗王,形成了由蒙古汗王和格鲁派领袖联合统治藏区的局面。 顾实汗坐镇拉萨,建立西藏地方政权。 这个新的世俗政权的各级官员,都是为大汗和格鲁派领袖尽忠尽力的蒙古族、藏族的有功人员组成。顾实汗把这些人封为贵族,赐给庄园和农奴。 顾实汗牢牢控制军队指挥权,他的亲信部队,驻扎在拉萨北面的当雄一带,由大汗直接统辖,后称为“当雄八旗”。 这支军队为屡次应付突如其来的兵变,立下了战功。 顾实汗建立西藏地方政权后,命索南饶丹对过去第悉藏巴的法律作了改革,制定十三法律,并对这些法律逐条作解释说明,进一步从法律上巩固和硕特蒙古贵族与格鲁派僧侣集团上层执力的既得利益。 顾实汗对西藏地方政权作了局部调整,在保留自元代以来萨迦派掌握西藏地方政权时设置的13种官职基础上,又新增设了噶(行政官员)、化本(武职官员)等职官,健全西藏地方政权的行政机构。 为了巩固后方,顾实汗把青海辖境分为左、右两翼,自西宁西边的东科尔寺(今青海湟源县内)起,沿今湟水上游、青海湖、布哈河、布隆吉河迄额济纳河为界的东部和北部为左翼,西部和南部为右翼。左翼包括今海北、柴达木西北部、甘肃西部及额济纳河流域,右翼包括今黄河南部,海南、玉树果洛及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分别由他的10个儿子率部驻牧,成为和硕特的根据地。规定青海当地和川西部的赋税,全部归青海的硕特部支用。 顾实汗以他的远见卓识和敏税的政治眼光,于崇德元年(1636)果断地派遣使团,与满清政权建立联系,受到皇太极的隆重接待。 顺治二年(1645),顾实汗派出他的第六个儿子多尔济**巴图尔台吉到北京,表达了和硕特蒙古对顺治帝的归顺意愿,此后,顾实汗和五世**几乎每年谴使北京,贡使不绝。 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派专使进藏,敦请五世**前往北京。在顾实汗的努力下,**与班禅的代表赴京,受到顺治帝的格外优待。五世**因水土不服,住了两个月后请求返回。 清政府派出八旗官兵送**一行到内蒙代噶地方,送赐金册、金印,封五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达赖喇嘛”。册文、印信均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写成。由此,清中央政府正式确认了达赖喇嘛的蒙藏地区的宗教领袖地位。这是中国民族史上的重大事件,意义深远。 清政府册封五世**的同时,又派使臣赴藏给顾实汗送去金册、金印、封他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金册、金屯用汉、蒙、满三种文字写成。 清政府册封顾实汗,实际上是对和硕特蒙古贵族在西藏建立政权的正式册封。从此,顾实汗作为清政府的“屏辅”统治着整个青藏高原,实现了他通好中央王朝以自重的夙愿。而清中央政府通过顾实汗间接地统治整个藏区,也顺利地实现祖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统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它的价值超过了金册金印的本身。 顺治十三年(1656),一代英豪顾实汗病逝拉萨,时年74岁。 顾实汗作为统一青藏高原的和硕蒙古首领,历史自然有公论。 他的一生至少有三件大事值得我们肯定。 第一,早年坚决抗击和抵制沙俄分子的侵略,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不畏**、敢于抵御外辱的英雄气概。 第二,在统一青藏的同时,加强西北各民族之间关系,促进了藏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结束了动荡的青藏地区,使整个高原藏区逐渐走向安定统一的局面,加强了与清中央政府的政治联系,为清政府进一步统一青藏地区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到了现代,特别是1991年的民主改革后,蒙古与西藏的联系不断加强,与西藏佛教的联系也在不断地加强,这是为什么呢? 看了以上的介绍,想必你也明白了大半。 当然,蒙古与西藏的历史上的联系,除了顾实汗外,还有更多的人物和事件,这里先不介绍。 李北进的想法是,要让有志于蒙古回*归的国人,要理解,加强对青海和西藏的关注,有利于回*归的事业。 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再简单地看一下青海蒙古族的情况。 青海蒙古族 青海蒙古又称柴达木蒙古,是生活在青海湖一带的蒙古人。 一般称他们为和硕特蒙古,但也有来自喀尔喀与土默特,鄂尔多斯的部落。他们在服装上藏化但仍用托忒蒙古文。 虽在元代蒙古人已进入青海,但在明代才大规模进入。 元亡之后,青海境内的蒙古人大部分退回漠北,留居青海湖西北和柴达木地区的蒙古人,明朝设“西宁塞外四卫”进行安置。1510年至1559年,一批又一批的蒙古人进入青海湖沿岸地区。 1636年,原游牧新疆境内的蒙古族和硕特部,在首领固始汗率领下,也进入青海。不久,打败藏巴汗后,征服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封建割据的蒙古汗国。固始汗镇守西藏,将青海辖境划为左右两翼,分给其十个儿子作为领地,俗称十台吉(“台吉”系汉语“太子”的转音)。后来,建立了蒙古部落联盟,固始汗之子达什巴图尔为部落联盟之长。 1645年,清朝派兵进军西北,镇压陕西、甘肃农民起义军后,进入青海,占领西宁,青海东部纳入清朝统治范围之内,而青海西部仍处于和硕特蒙古联盟控制之下。 1697年,联盟之长达什巴图尔率青海和硕特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康熙帝封他为“和硕亲王”,封各部台吉分别为贝勒、贝子及辅国公等。至此,青海西部正式纳入清朝版图。青海蒙古成为清朝的藩属,清政府完全控制了青海全境。 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承袭亲王爵位,成为联盟之长。 1723年5月,罗卜藏丹津乘康熙帝去世,雍正帝即位,部分官军东撤之机,胁迫青海蒙藏各部会盟反清。同时,又让塔尔寺住持堪布诺们汗号召西宁以及各处寺院喇嘛,共同起兵,发动叛乱,进攻西宁等地,形势非常严峻。 同年10月,雍正帝派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率平叛大军征讨。第二年2月,罗卜藏丹津兵败,逃入准噶尔。6月,清政府彻底平息了青海全境的叛乱。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毁灭性地打击了青海境内的分裂势力,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而且也使甘肃、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稳定。 平定叛乱后,清政府吸取了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了对青海地区各族的统治。 1725年,首先废除青海蒙古部落联盟,将其收为内藩,把青海蒙古划编为29旗,授原各部台吉担任札萨克,治理一旗事务。 为了控制和笼络王公贵族,规定了严格的会盟制度和朝贡制度。会盟制度规定:各旗每年会盟一次,只有在会盟时,在钦差大臣或办事大臣监督下,选举盟长,不得私下推举。朝贡制度规定:各旗王公、贝勒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自备马驼赴京朝贡觐见。 同时,还规定互市制度。即每季度第二个月,在那拉萨拉(今日月山),与内地和藏族进行互市,由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墙”。并且,划定各旗游牧地界,不得互相统属,不得私自往来。在蒙古各旗与西宁府辖地之间,划定界线,增设与加固隘口,派兵驻守。 通过上述措施,清朝加强了对青海蒙古的控制。 他们比其他蒙古人接受更多藏族文化。 他们是西藏与蒙古的又一桥梁。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10年青海蒙古族有128829人,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李北进认为,蒙古的回*归,不仅仅是行政区划的变更,经济的一体化,更是精神的认同。 如果说,内蒙古汉化更多的话,青海蒙古的个性保留的更多一点。 这可以让外将来在寻找文化和精神的认同方面,多一个选择。 李北进想,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青海和西藏的情况下,必须集合更多的青海蒙古人参加到外蒙古的回*归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