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拖后腿
对交战双方来讲,密克罗尼西亚海战都打得有点不明不白。 主要就是,这是一场典型的遭遇战,战斗打响的时候,双方的准备工作都不足,也就不可避免的犯了不少的错误。如果不是突然遭遇,而是有所准备,这场海战的结果肯定会大不相同。 从战略的角度讲,这场海战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 虽然在海战结束之后,美军没能守住马里亚纳群岛,到了五月底,关岛塞班岛与提尼安岛上的守军在弹尽粮绝之后,向阿纳塔汉岛上的中队投降。但是美军至少稳住了西太平洋防线,而且使得中国海军在未来两年之内,丧失了进军夏威夷群岛的能力,只能把战略重点转向西南太平洋。 对中国海军来说,最大的损失就是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虽然到二零五三年底,在第二批泰山级航母服役以及恒山号与嵩山号修复之后,中国海军取得了兵力上的优势,但是这点优势还不足以发动战略进攻,因为美国海军在年底的时候获得了第二批美国级航母,有足够的力量守住西南太平洋防线,遏制中国的战略进攻。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太平洋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 对中国来说,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国通过突然发动战争所取得的战略优势已经荡然无存。 要知道,到此,战争才打了不到半年。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是在折损了三分之二的舰队之后,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战果,而美国海军是在战斗力没有任何损失的情况下,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从优势变为劣势,而且丧失了战略主动权。 从政治上讲,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对那些处于观望状态中的中立国而言,这更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重大影响。 四月二十四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谈判工作正式结束,在中国承诺派遣三个集团军帮助哈萨克斯坦守卫边境防线以及接受了其他的政治条件之后,哈萨克斯坦将以中国盟国的身份参战。 第二天,中队就越过了中哈边境。 当天,就有一个集团军进驻哈萨克斯坦,先头部队在当天下午抵达阿斯塔纳。到了四月二十六日,三个集团军都进入了哈萨克斯坦,控制了阿拉木图卡拉干达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阿列克谢耶夫卡科斯塔奈等战略交通要地,并且按照中哈协定,控制了哈萨克斯坦的主要军事基地。 可以说,中队在哈萨克斯坦的行动非常迅速。 这也是有客观原因的。 主要就是,哈萨克斯坦是独联体成员国,属于俄罗斯经济体,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哈关系不算太糟糕,但是在哈萨克斯坦国内,亲俄份子肯定比亲华份子多得多。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军队里面,大部分军官都是亲俄份子,而且有不少极端份子。 所幸的是,中队的行动非常迅速,没有给哈军中的极端份子任何机会。 事实上,这也决定了哈军在这场战争中不会为中队提供多大帮助。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哈萨克斯坦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中国很有可能不会策动哈萨克斯坦参战。原因很简单,为了控制哈萨克斯坦,中国至少需要在这个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国家部署十五万地面部队,并且时刻提防着驻扎在附近的友军,而在二零五三年,中队的规模并不大。 对中国来说,哈萨克斯坦的最大价值,就是为战胜俄罗斯开辟了捷径。 要知道,通过哈萨克斯坦,就能绕过西伯利亚地区,而且哈萨克斯坦国内拥有较为完善的铁路系统。按照戚凯威的估计,哈萨克斯坦的铁路至少能够支持六个集团军,加上正在发展壮大的战略空运力量,到二零五三年底或者二零五四年初,就能在里海北部地区投入十个集团军。 以俄军的表现,十个集团军足够取得最后的胜利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策划哈萨克斯坦参战,也正是戚凯威的用意,甚至可以说是他在向外交部施压。 只是,事情总有正反两面。 四月二十五日,哈萨克斯坦宣布参战后,俄军立即采取行动,出兵占领了哈萨克斯坦西北部地区,即里海北岸地区,控制了乌拉尔阿克托别与阿特劳,沿乌拉尔到阿特劳即乌拉尔河建立防线。 由此引发的结果就是,大陆战场上出现了第三条战线。 对戚凯威来说,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好的一方面是,获得了绕过西伯利亚直接进军俄罗斯腹地的进攻线路,也就不用在西伯利亚上鏖战了。 坏的一方面是,戚凯威手里的兵力非常有限,在暂时还不能从西伯利亚战场上抽调兵力的时候,只能用战略预备队来填补这条战线。 当时,戚凯威手里的战略预备队就是第四十二集团军。 事实上,这完全在戚凯威的预料之外,或者说他没有为此做好充分准备。 按照他的计划,第四十二集团军将用来替换第三十八集团军,而且在四月初就已做出了安排。虽然受牧浩洋在西太平洋上发动进攻影响,戚凯威暂缓了换防行动,但是在他的部署中,第四十二集团军有更大的用途,即在控制了哈萨克斯坦之后,让第四十二集团军在西伯利亚战场南面发动进攻,包围退守鄂木斯克的俄军,从而把第三十八集团军与第十五空降集团军解脱出来。 随着俄军主动进入哈萨克斯坦,戚凯威的设想泡汤了。 四月二十七日,第四十二集团军开赴哈萨克斯坦,并且在一天之内完成了长达一千五百公里的急行军。 必须承认,这是个奇迹。 在战争史上,还没有一支地面部队能在一天之内行军一千五百公里,即便是同样装备了地面战平台的其他集团军,也没有过类似的记录。 当然,第四十二集团军能够做到,并不是超常发挥。 在此之前,陆军司令部就制订了一份备用计划,主要内容就是在俄军主动出兵哈萨克斯坦的情况下,紧急向哈萨克斯坦西北地区派遣作战部队。虽然在这份计划中,准备调动的是预备集团军,而且用铁路进行运输,但是至少有了一份可以采纳的行动计划,不用临时制订计划。 更重要的是,前期进驻的三个集团军,为第四十二集团军提供了帮助。 这三个集团军都是预备集团军,只不过都是拥有完整建制的预备集团军,而且都已接受了三个月以上的作战训练。在四月二十六日,这三个集团军就控制了哈萨克斯坦的大部分军事基地,特别是空军基地。如此一来,在第四十二集团军开赴哈萨克斯坦的时候,可以用大型电动运输机把后勤设备提前运送到前线,让行军的部队能够及时获得补给,特别是为地面战平台补充电能。 如果没有这么多的基础条件,第四十二集团军肯定无法在一天内行军一千五百公里。 闪电般的行军速度,起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 当时,俄军正准备从阿克托别向东扩张防区,其前锋部队已经到达十月城,驻守该地的哈军并没抵抗。如果一切顺利,俄军将在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到达咸海北面的阿拉尔斯克,把占领区向东延伸数百公里。结果是,第四十二集团军在二十八日凌晨到达阿拉尔斯克,另外两路部队则推进到了卡拉布塔克与伊尔吉兹,对俄军的侧翼构成了威胁,最终迫使俄军退回到了十月城。 如果第四十二集团军晚到一步,今后就得多推进数百公里。 只是,到这个时候,戚凯威手里也没有可以用来发动大规模进攻的预备队了,甚至没有足够多的预备队围歼鄂木斯克的俄军。 事实上,随着战线拉长,戚凯威也暂时没有办法组织起新一轮战略进攻。 要知道,到四月底的时候,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战线已经长达六千公里,最东端在贝加尔湖西岸,最西端在哈萨克斯坦西北地区。在如此漫长的战线上,中国陆军总共只投入了十二个集团军,其中还有五个集团军为方面预备队,也就只有七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兵力不到三十五万。 对于维持一条长达六千公里的战线来说,三十五万地面部队明显太少了。 即便俄军的战斗力非常低下,也需要大约七十万地面部队才能维持这条战线。 如此一来,戚凯威接下来要做的不是发动战略进攻,而是如何缩短战线,以提高战线上的兵力密度。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陆军肯定无法在上半年翻越乌拉尔山。 事实上,到这个时候,大陆战争也进入了僵持阶段。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提出了西南太平洋战略,即在二零五三年底,大型电动运输机的保有量超过一千架舰队实力得到回升之后,投入五十万地面部队,发动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行动。 戚凯威肯定不会答应,因为他的计划是在下半年进军俄罗斯欧洲地区。 以二零五三年中期的形势来看,牧浩洋与戚凯威都有点好高骛远。 虽然进入五月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都已参战,而且都成了中国的盟国,只剩下土库曼斯坦还保持中立,主要是美俄联军在五月初屯兵土伊边境,使得土库曼斯坦当局不敢轻易变卦。 当然,这也与中队有关。 原因很简单,当时进驻中亚的中队,中国也就只有五个集团军,只有一个集团军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其余四个集团军都在哈萨克斯坦,因此在土库曼斯坦方向上,中国的军事实力非常有限,根本无法为土库曼斯坦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也就没能说服土库曼斯坦。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队在大陆战场上的战略扩张已成强弩之末。 当时,连戚凯威都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即在军队规模仍然较为有限的情况下,扩张的风险急剧增加,必须放慢脚步。 事实上,到二零五三年五月,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三百万。 问题是,中国陆军的战线也比五个月前扩大了两倍以上。更重要的是,征召了三百万军人不等于获得了三百万能够作战的战士。原因很简单,武器装备的产量跟不上,很多部队都没获得必要的主战装备。 当时,中国陆军中,总共只有十八个集团军获得了主战装备。 在这十八个集团军中,只有十二个集团军装备了地面战平台,另外六个集团军的主战装备都不够先进。 更重要的是,这十八个集团军都已派上战场。 在大陆战场上,已经投入了十二个集团军中东战场上有四个集团军伊朗战场上还有两个集团军。 也就是说,中国陆军实际上没有多余的作战部队可用。 虽然地面战平台的生产速度已经加快,但是要到二零五三年七月份,才能达到国务院制订的战时生产标准。如此一来,要到年底的时候,才能武装六个集团军,即每个月武装一个集团军。 显然,在年底之前,陆军得停止前进的步伐。 事实上,这也证明牧浩洋的战略设想不够现实,即到年底的时候,就算陆军不再发动战略进攻,也只有六个集团军可供调动,而攻打澳大利亚至少需要五十万作战部队,也就是大约十个集团军。也就是说,要到二零五四年四月份,才能凑齐十个集团军。问题是,到了四月份,已经是春天了,戚凯威不可能放弃在二零五四年击败俄罗斯的想法,也就不会同意在澳大利亚用兵。 当时,牧浩洋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戚凯威在五月份的时候,向黄瀚林提交了一份报告,声称只要获得了足够的支持与保障,陆军能在二零五四年攻占莫斯科,牧浩洋也没有提出异议,但是牧浩洋并不相信,陆军能在二零五四年彻底打垮俄罗斯,因为俄军很有可能放弃莫斯科,退守圣彼得堡,从而使陆军继续在大陆战场上增兵。 按照牧浩洋的估计,陆军大概要到二零五五年夏天,才能彻底击败俄罗斯。 到时候,用在大陆战场上的地面兵力肯定会超过两百万,而陆军在二零五五年夏天之前的作战兵力也就只有两百万左右,也就是大约四十个集团军。也就是说,如果其他战场上的战斗没有结束,陆军将出现兵力紧缺。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陆军根本不可能在西南太平洋还是提供帮助。
对牧浩洋来说,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陆战队身上了。 问题是,到二零五三年五月,只有四个陆战师获得了地面战平台,兵力在八万左右,相当于两个陆军集团军。更重要的是,新生产的地面战平台主要提供给陆军,陆战队获得的只有陆军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即便到了二零五四年底,陆战队的作战部队规模也不会超过五十万。 即便能在二零五四年凑齐五十万陆战队,也不见得能够打下澳大利亚。 要知道,牧浩洋做出的评估是以二零五三年底的情况为准,而到了二零五四年底,美军在澳大利亚的部署肯定会大幅度增强,而且谁也不能保证,在二零五四年的海战中,中国海军依然能够保持优势。 别的不说,二零五四年,美军将有六艘航母服役,而中国海军的第三批泰山级要到二零五五年才能服役。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爆发战果悬殊的海战,到二零五四年底,美国海军将重新夺回兵力优势。 面对这一境况,牧浩洋感到非常无奈。 可以说,他不得不放弃进军澳大利亚,或者说是从东南亚进军澳大利亚的想法,只能再次把重点放在海战上,即从西南太平洋向南推进,首先夺取所罗门群岛,进入珊瑚海,再进军澳大利亚。 这条战略进攻线路,有一个极为明显的好处:需要的地面部队更少。 当然,问题不仅仅是地面部队不够。 最大的问题,应该是运输能力欠缺。 事实上,地面兵力与战略投送能力是交战双方都得面对的难题,而且是在战略层面上制约双方的主要因素。 相对而言,这两个问题对处于战略进攻的一方的影响更大。 比如,在战争爆发后,美军就受地面部队不足以及战略运输能力不足影响,在多个战场上错失了扩大战略进攻的机会,最终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只能转为进行战略防御,以减轻战线上的压力。 现在,这两个问题落到了中队身上。 回头来看中国在中亚的行动,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的行动,就能发现,中队的所有行动都与运输能力有关。说得明白一些,哈萨克斯坦的最大价值,就是其铁路运输系统为中队提供的帮助。 问题是,中国陆军正处于转型阶段。 从战术上讲,中国陆军的进攻行动不再围绕着地面交通线进行,而是把空运当成了主要的运输手段。 也就是说,战略空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陆军转型的重点。从价值上讲,这彻底颠覆了地面战争的面貌,也彻底改变了陆军的战术体系。 牧浩洋与戚凯威都知道这次变革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所以都在努力推进变革,而没有因为战场形势需要放弃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陆军能以多快的速度在战场上推进,主要就由空运力量决定。 问题是,在战争爆发初期,中国的战略空运力量还处于起步阶段,也就是还不具备支援陆军发动战略进攻的能力。 即便到二零五三年底,大型电动运输机的总装备量也只有一千架左右。 如果以支持十个集团军在前线作战,而且空运承担百分之四十的运输量,至少需要两千架运载能力为二百四十吨的大型电动运输机,或者是一千六百架运载能力为三百六十吨的大型电动运输机。 这下,问题出来了。 新式大型电动运输机要到二零五三年底才能投产,几家主要的飞机制造厂都在转产,即准备生产新式大型电动运输机,并没有积极提高dy1型电动运输机的产量,或者说没有全力提高产量。 如此一来,最快要到二零五四年底,dy1型与dy2型的总量才有望突破两千架。 也就是说,要到二零五四年底,中国的战略空运力量,才能支持陆军在某个战略方向上投入十个集团军。 当然,这是十分保守的估计,或者说是以第一阶段战争动员为准做出的评估。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完成了三个阶段的战争动员,国家全面进入战争状态,各类武器装备与战争物资的生产效率达到了设计值的百分之百,相对于在第一阶段战争动员的基础之上提高了一倍。结果是,到二零五四年,中国空军获得了三千架dy1与两千架dy2,战略空运能力比预计的提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事实上,陆军的动员速度也大大超过了预期。 到二零五四年底,陆军的作战部队将超过三百五十万,比之前估计的两百万多出了百分之七十五。 至于陆战队,到二零五四年底,作战部队也超过了四十个师,大约八十万官兵。 也就是说,到二零五四年底,中队有足够的能力在两条主战战线上发动进攻,而不会存在兵力与运力不足的问题。 到时候,真正拖后腿的不是地面部队,而是舰队。 要知道,地面战平台与大型电动运输机的生产效率能够迅速提高,可是战舰特别是大型战舰的建造速度却很难大幅度提高。也就是说,海军不可能像空军与陆军那样,在战时出现爆发式增长。说得准确一点,海军的爆发式增长有一个延迟期,一般在两到三年左右,即在战争爆发后两到三年,海军的增长速度才会大幅度提高。在此之间,海军实力很难得到实质性增长。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要在和平时期维持一支大规模舰队的必要性。 美国人很重视这个问题,而且做了充足准备。 可惜的是,中国海军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或者说中国海军因为没有打世界大战的经验而没有意识到会遇到这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