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中华一帝在线阅读 - 【01】 改造京城

【01】 改造京城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均属昆仑山脉,处于龙脉上,两山脉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是由永定河、潮白河和拒马河等河流冲积而成。

    综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俯中原,诚天府之国”。山湾环抱的北京平原,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原。在地理格局上,“山环水抱必有气”的北京,是理想的都城。

    自金代营建中都城开始,经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已经有八百多年的都城史了。特别是清代,北京城发展到鼎盛,宫殿、皇家园林、街坊和道路建设完备,城市布局成熟完善。

    城廓有四重,最里面的是宫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宽760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东、西和北面各一门,宫城周围有护城河,称为筒子河,宽达52米,水深6米。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5万平方米。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中部为太掖池,皇城有六门。

    再往外就是内城,周长45里,九门,东西长6.65千米,南北宽5.35千米,面积35.57平方千米。正南为正阳门(即前门),左崇文门,右宣武门;东之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之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

    外城位于内城之南,长二十八里,门七,东西长7.95千米,南北宽3.1千米,面积24.49平方千米。内、外城面积合计为60.06平方千米,大于明初的南京城,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北京自古就有“燕京八景”之所,其实到了清代,秀丽风景和名胜古迹之处,多不胜数。特别是永定门之南二十里外的南苑,还有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西郊园林风景区,三山是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是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杨春园和清漪园,共有园林景色一百单八处。

    在人们的印象中,清代的京城是天下最美丽的城市,是人人向往的都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市容环境和卫生极差,道路不平,沟壑污秽不堪,城墙破损,还有许多破烂不堪的房屋。

    除了正阳门外是石砌的道路外,其他的街巷都是土质道路,风沙天气和阴雨天气都对环境造成污染。天晴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则污泥满地,臭气薰天。因而,无论是长居于京城的人,还是外来的士子官僚、商人,对此都有极为深刻的感触和无奈。

    这种土质道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明清时期的城市中相当普遍,一方面是砖石道路太昂贵,国库难支;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善。

    对于街道的管理,明清两代均设有街道厅,隶工部管辖,负责对损坏的街道及污秽状况修缮和整理。道光末年,国库亏损,再加上战乱不断,已经没有能力整饬了。

    李书星未登基前,就想对改善京城的卫生条件和整治环境了,打算造就一个风景美丽、适合居住的大都城。他走遍了京城内外百里方圆,转遍了所有的河流和道路,考察了各种城市基础设施。登基后,召集了全国各地的工匠、水利专家、建筑专家、园林专家和风水专家,研究都城改造方案。

    李书星之所以要大规模的改造京城,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保护人才。除了直隶、山东和江苏北部外,全国各地都在闹暴动,人口伤亡极大,其中不乏身怀奇能的人才,李书星想通过这种方式保护他们,让优秀的中华精髓得以传承。

    二是保护名胜古迹等文化。战争的灾难不单单是人口和经济损失,还有一些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文化传统,如果不能妥善保护和修缮,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三是出于环境保护,改善生存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所依赖的原料越来越匮乏,树木被大量砍伐。因而造成水土流失,河道决口,灾害频繁发生,生存环境遭到严重威胁。

    四是出于政治目的。大规模的改造都城,给国民吃一个定心丸,稳定人心,表明朝廷安如磐石,国力强盛,有能力消除国内的叛乱,恢复和平稳定的局面。另外,给战争难民提供一个务工的机会,让他们的生活得到保障,有了活下去的希望,避免误入歧途,被那些乱军吸纳。

    最后,是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因为李书星的新政和移民政策,京城已经十室九空,人口匮乏,对城市发展不利。为了吸引天下商家和人才,有必要把京城打造成最安全、最发达和最富有的城市。

    通过三年的和考察和规划,数十人的专家团终于拿出一份详细的整改方案,内容涉及城区划分、河道明渠整改、地下排水系统整改、道路交通整改和居民房屋改造等方面。

    交通道路是一个城市的经脉,贯穿着都城的各个角落,连通全国各地。清代北京城以通向各城门的街道最宽,为全城的主干道,大都呈东西、南北向,斜街较少,皇城两边的中城地区街巷最为密集,达三百余条。

    李书星规划了五条环城公路,沿着城外护城河的一圈是二环,从二环向外约十里是三环路,南苑北门(即大红门)外为四环,再往外就是五环。环路的宽度为三十七步(清代五尺为一步,一步合1.6米),路基宽度为二十五步,两侧各有六步的绿化地带,种植树木和花草。路面材质采用刚试验成功的水泥,这种新型建筑材料花费了朝廷不少财力和人力。

    水泥发明于1824年,由英国建筑工人阿斯普丁研制成功,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基本上和现代的普通水泥相差无几。还有一名英国水泥天才强生,也发明了同样性能的“英国水泥”。

    李书星让驻扎在英国的军情局特工和使臣,通过各种方式弄到水泥配方,并收集到生产细节和使用方法,然后通过不断的试验,最终于中兴元年获得成功。因为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方面的局限性,产量一直上不去,这一次京城改造,极大的刺激了水泥的生产和发展。

    城内外的主干道拓宽为二十六步,小街道仍然为十二步,两侧同样有绿化带,路面也是水泥材质。但是,南北中轴线上的正阳门御道,向南向北延伸到五环路,路基宽度拓展为二十五步,两侧绿化带各有六步,材质用特质的石板铺就。

    另外,把T型广场改造成宽南北长900米,东西宽500米的大广场,天安门外修建一条宽度为六十五步(104米)的大道,向东向西延伸到城外的五环路,东西两面城墙上,增建三门洞的城门。

    随着城市道路的整改,污水处理系统和地下排水系统将不可避免,清代皇宫大内的排水系统最为完善,无论遇上多大的暴雨,都不会出现积水的情况发生。

    污水处理系统主要排泄粪便的,采用烧制光滑的陶管道,直径三尺,主管道位于街道两侧,支管道连结到城内各家各户,最总流向内城九门附近的污水处理站。深埋地下五尺,相隔百米建有竖井,用于疏通维护,上加铁制井盖。

    排水系统主要分为地上明沟排水和地下暗道排水两部分。当大雨来临时,高处的水顺势流入城内河流,或通过道路两侧的“钱眼”状镂空石板排入地下水道,最后流入护城河。

    京城的另一改造热点就是河道治理和环境保护,一百几十年前的北京河道纵横,湿地极多,有自然形成的,也有人工挖掘的。因而,空气并不像现在那么干燥,稍加注意保护和治理,大有江南水乡的味道。

    李书星要求,在着五环路外建立一道森林湿地防护带,宽度为四里。如同一条绿色长城,既能阻挡外界的风沙,又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形成休闲娱乐的带状公园。大致范围是依据河流而建,南面与南苑相连,西面位于永定河两岸,西北角连接三山五园风景区,北面是清河两岸,东面是温榆河一带。

    这些河流及五环内的所有小河流都要清淤,堤岸用石块和水泥修筑,两岸以花草树木绿化。特别是外城的护城河,成为治理的重点,岸顶距水面八米左右,水深约为四米。河道截面成梯形,河底宽度为三十米,上口宽度为四十米。

    护城河修有石材质的护栏,制作精美,两岸栽种垂柳,植花种草,形成绿化地带。每隔二百米设台阶一处,便于人们沿台阶下到平台,每隔五百米设一码头,便于船只停靠,供游人从平台下到码头平台接近水面。

    护城河距离城墙二十米,其外侧是一百米的环城绿化带,依据周围的环境,或者建立亭楼,或者建立小憩广场,力求达到完美。

    整个工程预先投入为八千万两白银,根据实际情况,逐年分批投入资金,工期为六年。为了加快进度,大规模的招募灾民、流民、难民和各地闲散劳力,总计有三百多万人,工匠达十多万人。

    李书星带着后妃和大臣一同移驾到圆明园,京城改造工程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