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有人使绊子
(求各位兄弟支援,祝我一臂之力,冲榜求点击求推荐求收藏啊) 很快,新一轮的宣传攻势来临了,而且范围更大,覆盖面更广。 如果说之前的报刊推广,只是先锋出版社靠着自己的面子,以及赣市第一大出版社的名头,勉强让各个报刊媒体买了账,进行了推广宣传的话,那么这次的宣传风暴就显得主动诚心了许多,各大报刊的赞美也真实了许多。 这次都市早知道不愧是老牌强报,速度非常的快,新的文章马上就出炉了,《四天,我们见证了又一个**蔡的诞生》这是当天文章的标题。 而赣市的都市新闻报也不甘弱后,同样的文章随后就出现在了报纸上:十八岁的天才青年邹凯,神话般的崛起,以一阵旋风吹进了读者的心房,傲然的挺进了作者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能够在作者界立足,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个天地。 不仅如此,赣市的晚报给予了邹凯更高的评价,《邹凯就是邹凯,他谁也不是,唯一的邹凯》,这个标题展现出来的内容让人惊讶,直接就把邹凯放在了完全跟一流作家等同的地位,他不是谁的后继者,而是自己的开创者。 相信有些人可能不是很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NBA的巨星科比,在成名之后,不断地有媒体夸奖他,称他为小乔丹,乔丹的继承人。这算是个非常巨大的荣誉了,意味着科比获得众多媒体跟球迷的认可,他的实力得到了承认。 但是科比是何等心高气傲的人,对于这个称呼非常的不满,在各个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媒体采访的时候,不止一次的说过,我就是科比,我不是谁的二世,我是我的一世。显然,他更希望的是,人们对于他的认知,把他放在跟篮球之神乔丹同等的地位,而不是所谓的继承者,小乔丹。 随后,他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之后,所谓的乔丹继承人称号越来越少有人喊了,更多的人称呼他的本名了。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世界足球先生罗纳尔迪尼奥,在之前也被人称为罗纳尔多第二,小罗,活在罗纳尔多的影子里,随后也被正名。 很显然,只有不再被人认为是新一代的谁谁谁,而你就是你自己的时候,获得的认可更大,赣市晚报的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 当然,不招人妒是庸才,反过来说就是,天才肯定是被人嫉妒的。自然的,身为被各大媒体歌颂的邹凯,早就被默认为是新一代的天才青年了,肯定也要被人嫉妒的,在一片唱红的声音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唱衰的声音。 先锋出版社身为赣市的第一出版社不假,但是却也不是一家独大,并没有一统赣市的出版市场,相对的竞争对手也有不少。而《一网情深》是先锋出版社出版的作品,获得的成功越大,越被人看好,就越让他的竞争对手不舒服。 《都市那些事》是赣市排名前五的大报纸,关系跟南盾出版社跟亲密一些,听说两家的社长私交非常的不错。而南盾出版社是赣市的第二大出版社,实力比起先锋出版社也只弱那么一点,算是先锋出版社的死对头。 南盾出版社一看自己的对头,出版的作品一路走红,颇有一骑绝尘之势,哪里还坐得住,立即就联系了《都市那些事》,对《一网情深》以及邹凯本人进行抹黑。作为民生类的报纸,虽然去评价一本小说显得有些不伦不类的,但也不算太出格,很快,新的文章出炉了。 经常报道一些与百姓生活休戚相关的事情,《都市那些事》受众面显然非常广,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一篇以《邹凯与他的小说》为标题的文章,让很多人都看到了,内容如下: 最近本报记者发现,好多的青少年们,都在谈论着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一网情深》,是一个叫做邹凯的十八岁少年写的。出于好奇之下,笔者也买了一本回去阅读。 说实话,书写的勉强还可以,对于作者这个年龄来说,算是不错的作品。不过笔者发现,市场上好像很多人都在对这个邹凯致予很高的评价,给予了各种各样的赞美。笔者认为,这有点过于拔高这位作者了。 首先来说,以笔者的眼光来看,《一网情深》这部作品,情节拖沓,把握的不怎么好,勉强算是符合一个三流作家的水平。其次用词很不严谨,有很多花里胡哨的话语,该书的作者应该是想要卖弄一下自己的文采,但显得过于啰嗦了。 再有一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的就是大学生的情缘故事,属于完全寄托于想象力的作品,对作者的年龄来说,显然过于勉强。当然,也不是说没经过的事情,就不能写出小说,那置金庸,古龙,黄易等大师于何地。 但是敢于这么写的,显然都是文笔出众,实力强大的作家,拥有着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我认为邹凯还不具备这种实力。写一本完全虚构的书,如果书中的世界本来就不存在还好,但去写大学生活这种很多人都经历过的场景,就会显得过于脱节现实,事实上,邹凯在这方面确实掌握得不太好。 文章到这就结束了,最后,南盾出版社为了证明文章的正确性,让报刊的几位出名评论家加以评论,还采访了一位所谓的当代大学生,对文章加以佐证。 那位大学生的原话是:《一网情深》里面写的生活太不真实了,我大学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我的同学们也没有听过,当然我知道这是虚构的嘛,可是类似的生活也同样没有人经历过,这就说不过去了。看来完全架构于想象中的现实小说,不怎么样啊,名不副实。 其实只要看过《一网情深》这本书的人,对于这篇报道自然是不会相信的,明显的通篇胡话,吹毛求疵。经过故事优化编辑器改造出来的小说,说情节把握不好,文笔不行,也不知道写那个文章的记者,眼睛是不是长**上了,看东西都是反过来看的。 还有一个什么建立在想象中的世界,写的脱节生活,就更搞笑了。写小说不是写实,写小说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给人描绘一个生活场景,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写法,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一本情爱类的小说,主要描述的是美好的爱情,谁关心真实不真实。
当然,《一网情深》也没有这么方面的缺点,当初可是特意修改过这本书的年代,绝对完全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没经历过不代表不合理,那个请来的大学生,说的话根本没有一点说服力,理论完全站不住脚。 说实话,就算没有看过《一网情深》那本书,只是看报纸,也会发现评论没有列举任何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整篇文章发表的看法,全部来源于记者的主观臆断,以及评论家发表的个人意见,只能说那些也只是建立在名气之上的影响力,而不是事实依据。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篇唱衰的文章,是出自《都市那些报》这个大报纸,文章还有名家配以点评,这庞大的名人效益,建立起来的影响力,想要让人相信,并不困难。很多的人看到一篇文章,不一定会去深思文章本身的对错,只要写文章的人,出版文章的报社厉害,自然就能让人信服。 所以,这篇评论文章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大部分人称赞的情况下,显得特别的惹人注目。连带的,报纸销量都提升了不少。不管《都市那些事》发表这篇文章是标新立异也好,哗众取宠也罢,但跟主流风向标不一样,本身就具有了足够的吸引力。 很多人在看过称赞《一网情深》是超级好书,邹凯也是跟**蔡相当水准的一流作家的文章后,原本打算掏钱购买,但这边评论一出来,就全部都犹豫了起来,改成了观望。 张恒就是观望中的一员,他刚上大一,暑假闲的无聊,想买本小说看。看到报纸上到处都是夸奖《一网情深》的,也听同学介绍了,本来打算购买,却又看到了《都市那些事》上面评论,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实在拿不定主意,不得已,张恒只好给同学打电话:“李龙,你说的那个什么《一网情深》真的好看么,怎么报纸说也就一般啊?” “放心吧,绝对好看,我都看过了。” “真的?可是连《都市那些事》都说不怎么滴,还有好些个名嘴也发表评论,说很普通的一本书啊,跟那个什么作者邹凯的十八岁年龄倒是相得益彰。” “是么,还有这事?那随便你吧,反正二十几块钱的事。”电话那头的李龙,听张恒这样想,也就没有再推荐,他看的很好看,不代表别人喜欢,再说他又不是邹凯忠实粉丝,犯不上死命帮人推书。 “你说的轻巧,二十几块钱可不少了,先看看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