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混唐在线阅读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逐出长安

第二百九十三章 逐出长安

    当张宝儿听姚崇做了首辅宰相的消息后,他终于松了口气。

    “先生,长安的事情基本上都安排妥当了,看来我们得为下一步做准备了!”

    魏闲云微微一笑:“你是不是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张宝儿挠挠头道:“还真叫先生猜中了,以前离开长安的时候,想着要回长安。现在在长安待久了,真算是待腻味,还是去过过军中的日子比较潇洒些!

    “你可成亲还没多久呀,就能舍得三位夫人?”

    张宝儿一撇嘴道:“难不成要让我在脂粉堆里老死?”

    魏闲云打趣道:“你也莫嘴硬了,若不是你想让他对你彻底放心,打死我也不信,你喜欢到战场上去厮杀!”

    张宝儿嘿嘿一笑,对华叔道:“马上安排,我要见赵朗真!”

    就在张宝儿与赵朗真见面的第二天,赵朗真飞马离开了长安,看他脸上兴奋与凝重的神色,就知道他的身上肯定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

    深夜里,姚崇府邸的书房内,张宝儿正与姚崇面对面站立着。

    姚崇打量着身穿黑色夜行服的张宝儿,哭笑不得道:“定国公,你好歹也算是皇亲重臣,竟用如此方式进入我的府邸?”

    张宝儿一边大大咧咧坐下,一边笑道:“老姚,现在是多事之秋,我不想给你惹麻烦,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你也莫少见多怪了。”

    待姚崇也坐定后,张宝儿直接问道:“老姚,你最近的日子不好过吧?”

    姚崇叹了口气道:“岂止是不好过,是很难过。”

    从表面上来看,姚崇在政事堂中占据了领袖的地位,张说与刘幽求也没有与他一争高下的表示。但是,如果没有全体宰相的合作,姚崇再有本领,皇上对他的支持再多加几分,他的权力也只能表现在政事堂中,却不能贯彻至整个朝廷。

    刘幽求是李隆基的大功臣,张说进入政事堂要比姚崇早的多,姚崇要想施展自己的能力,前提是必须把他们两个弄出政事堂,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仅是姚崇,就是李隆基也没个合适的理由。

    刘幽求处理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这个人没有处理政事的能力和经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事情的关键在于张说,如何找个理由将张说驱逐出政事堂,这让李隆基和姚崇很费脑筋。

    张宝儿听了笑道:“其实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办。”

    姚崇一听便知道张宝儿有办法了,他兴奋地刚要张口,却听张宝儿突然又转了话题:“老姚,营州的你事打算怎么办?”

    听到这话,姚崇有些气馁地放下了手中的镶银木箸:“陛下对营州的事一直耿耿于怀,他这次是下了大决心,如果再强谏怕是要伤陛下的自尊了。”

    营州地处大唐与奚、契丹三国边界相接之处,最初大唐设有营州都督府镇抚奚与契丹。则天皇帝时,营州都督赵文晖治边失政,营州被奚与契丹攻陷。从那以后,营州名义上归幽州都督府下的渔阳郡代管,实际上已经是废城一座了,只是偶尔有些大漠上的马贼把那座废墟当作临时的窝点。

    去年年底,有人盛传奚、末曷等边族不堪契丹的欺凌,欲投降大唐,只因大唐不肯重建营州,布置军队为他们与契丹之间的屏障,他们不敢有冒然的举动。支持此种说法最力的人就是现在深受皇上赏识的薛讷,他上书朝廷,请求进击契丹,复置营州。

    这几个月来,李隆基被自己恩赐给姚崇的权力约束得有些个不耐烦了,对这种天降机缘,他绝不肯放过。更何况冷径一战大唐损兵折将,这笔帐还没有和粗野无礼的契丹人好好算一算。

    然而,姚崇非常清楚,营州地处荒漠,少水无草,把几万军队放在那个地方,单是辎重的转运就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定国公,你怎么看?”姚崇想听听张宝儿的想法。

    张宝儿笑道:“营州的事固然重要,但老姚你要想大有所为,就必须要争取到陛下最大限度的支持!”

    姚崇皱眉道:“难道我反对重置营州,陛下就不支持我了吗?”

    “老姚,大唐经过了几十年的女主统治,终于有了一个英明之主,帮助陛下建立威信是你首要的责任。是不是要重建营州那是一两年以后的事情,但近来契丹人不断侵扰大唐边境这是事实,此时出兵征讨,也不能说是出师无名。”

    “那定国公认为,此时出兵契丹,能有多少胜机?”姚崇死死盯住张宝儿不放。

    “此战必败!”张宝儿很肯定,但他又道:“在我看来,内政重于外患,我听说最近外边有很多传言,你也不应该小觑呀!若是一旦君臣失和,实非国家之幸。”

    “定国公,你的意思我明白了,让我想想!”看来张宝儿的话对姚崇大有触动。

    近来姚崇忙于应付各种杂乱的事务,却忽视了对李隆基的重视。

    李隆基目前虽然是一如既往地对姚崇的各种主张全力支持,但似乎在感情上有了不应有的疏远。张宝儿的话中隐含着一层重要的意思,这一点他本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李隆基本人才是推动朝政改革的最大动力,没有他,自己什么都做不了。为李隆基竖立威信,把他塑造成一个真正的中兴之主的形象,也就会很自然地堵住了长安城中正在盛传的姚崇揽权,架空陛下的谣传。

    “定国公,我明日就去见陛下,同意对契丹发兵。”姚崇思忖良久道。

    张宝儿拍着姚崇的肩头道:“老姚,明日我同你一起去,你既然做出了让步,我也不能让你空手而归,看着吧,我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

    姚崇还没来得及大吃一惊,李隆基先是大吃了一惊。

    当李隆基听了张宝儿的话,不由地瞪大了眼珠:“什么?姚阁老同意出兵了?”

    在李隆基看来,姚崇是绝不可能同意自己出兵意图的,他好不容易才将姚崇请出山,不想用强迫的法子逼姚崇同意自己的想法。这些天来,李隆基一直在为此事而闷闷不乐。今天突然听张宝儿告诉他,姚崇同意出兵了,让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臣怎么会骗陛下呢,不信陛下问姚阁老!”张宝儿说罢指了指一旁的姚崇。

    李隆基看向姚崇,姚崇点点头:“臣考虑再三,同意陛下出兵!”

    李隆基一听姚崇这话,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他对张宝儿跃跃欲试道:“宝儿,你是懂兵之人。姚阁老说此次出兵会失利,你怎么看?”

    张宝儿毫不犹豫地给李隆基泼了一盆冷水:“必败无疑!”

    “啊?”李隆基愣在了当场,好半晌他才怔怔道:“既是如此,你们还……”

    张宝儿向姚崇使了个眼色。

    姚崇会意,他对李隆基道:“陛下,大唐军队已经到了不整顿不可的地步,而要整顿军队就必须找出其弊端,要真正找出让军队强大的法子,就必须在实战中去寻找,这是我们必须要付出的代价。既然迟早都要付这个代价,那还不如就放在此次。”

    李隆基意气风发道:“姚阁老说的没错,此次朕准备御驾亲征!”

    姚崇摇头道:“陛下,臣虽然同意了此次出兵,可现在朝堂之上还有许多比这更重要的事情,陛下切莫本未倒置了。”

    张宝儿也劝道:“是呀,陛下,我们的本意是从实战中真正找到大唐军队的薄弱之处,若陛下亲征,那很多弊端就无处可觅了。再说了,我与姚阁老都预测此次出兵必败,陛下若是御驾亲征而又失败而归,这对士气打击极大!望陛下三思。”

    “这可如何是好?”李隆基眉头紧皱。

    “陛下,要不让臣替陛下去吧?”张宝儿在一旁道。

    “你?”李隆基脑袋飞速地运转,良久,他定下决心道:“本来朕是准备让薛讷领军的,既然宝儿你愿意去,那就由你挂帅,让薛讷做你的副手!”

    张宝儿笑着摆手道:“陛下,你想哪里去了。臣的意思是以校尉的身份,参加此次战役。至于大军,还是由薛讷来领吧!”

    “这?”李隆基有些犹豫,张宝儿对自己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若张宝儿有个什么闪失,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张宝儿劝慰着李隆基:“陛下放心,我可不是一个人去打仗,还有好多人陪我一起去呢,若事不可为,至少逃命还是没有问题的。”

    “好多人?”李隆基没有听明白。

    “陛下莫非忘了臣当年在潞州召的那些童奴了?”

    “你的意思是!”李隆基心中一动。

    “没错,臣以潞州团练的名义参战,肯定没人知道。”张宝儿胸有成竹道。

    “宝儿,你可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能有什么闪失,朕这里离不开你呀!”李隆基叮咛道。

    张宝儿笑道:“陛下,臣知道了。臣走之前,还有一句话想与陛下说一说!”

    “宝儿,你说吧!”

    “陛下,要想让大唐强盛起来,就必须要给姚阁老创造一个可以一展身手的环境。”

    “你是指张说与刘幽求他们?”李隆基问道。

    张宝儿点点头。

    “宝儿,你说的是。可是他们都是有功之人,若没个合适的理由,恐怕……”

    张宝儿伸了伸懒腰道:“既然臣要离开长安了,那就再为陛下尽一份力吧!”

    说罢,张宝儿将自己的计划与了李隆基与姚崇。

    二人听罢,眼睛瞪得溜圆,好半晌回还过神来。

    张宝儿并不理会他们二人的神情,得意洋洋道:“这样,他们就可以离开政事堂了,臣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去做潞州团练的校尉了。”

    李隆基与姚崇相视苦笑无语。

    ……

    这天傍晚,张说身着便装,乘着一辆被遮挡得密不透风的油壁车,悄悄地来到了宁王李成器的府上。

    宁王的邀请他张说完全可以拒绝,可他却不得不前去赴宴。

    张说明白,他是反对姚崇入朝最力的人,这一点路人皆知。依姚崇一向的作风,如果单单罢免了自己的相权已经是侥天之幸了,而张说绝不愿意放弃他奋斗多年终于赢得的这个尊崇的地位。他希望宁王能为为自己说项,那将会是另一种局面了。

    李隆基登基以来,由于他身为三皇子的独特身份,使他在表现自己的孝道与对兄弟的友爱之情上无所不用其极。所以,陛下长兄宁王一旦出面为张说说情,李隆基十有八九就会不再为难自己了。

    这个时候,长安四门的催行鼓敲得正紧,每个人都在急急地赶回自己居住的街坊,没有人会留意这样一辆不起眼的马车。

    按理说,张说没必要如此小心,可自从姚崇回到长安之后,他总觉得小心无大错。

    当张说走进宁王府的厅堂之时,他顿时愣住了,桌前并非只有宁王一个人,除了宁王之外,还有三个人。

    张宝儿率先起身向张说打招呼道:“张阁老,就差你了,我们可都是沾了你的光,能吃宁王殿下一顿饭可是不容易呀!”

    张说还未来得及说话,张宝儿身边的一人站了起来:“张阁老也来了!”

    张说同样惊讶:“是刘相公呀!”

    张说没想到,说话的竟然是刘幽求,目光延伸,他又看见了钟绍京的脸:“还有钟相公?”

    政事堂五名宰相竟然到了三位,而且都是与姚崇不和之人,这让张说多少嗅出点不寻常的味道。

    “好了,大家坐。”张宝儿有些喧宾夺主的味道:“今日宁王殿下请诸位宰相来,没别的意思,就是因为各位平日里为国cao劳,过于辛苦,所以犒劳一下大家。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咱们吃饭前定下个规矩,不谈政事……”

    听到这里,张说的脸色刷地白了。

    张说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其他的事情都好办,唯独结交宁王这件事他无法自辩。他在这件事中最可怕的疏忽,就是忽视了宁王原本是皇上的长兄这件可怕的事实。在大唐建元不足百年的历史上,曾经历了十几次与皇位有关的政变。政事堂三位宰相避开众人耳目,深夜到访陛下的长兄,会招来什么样的祸事,可想而知。

    一切都完了。

    饱读经史的张说心里再清楚不过了,他犯下的是灭门之罪。

    即使陛下碍于腾腾众口,不便以结交宁王的罪名治他的罪,但流放到远恶州郡之后,必定会有希旨谄上的地方官员替陛下了却这桩心事。

    张说再看向刘幽求与钟绍京,似乎并不清楚这其中的利害,他们还忙不迭地附和道:“对,对,我们不谈政事!”

    张说摇头长叹地声,说的轻巧,五个关键人物聚在一起不谈政事,有谁会相信,这不是欲盖弥彰是什么?

    张说本想立刻转身离去,可他终究还是没走……

    ……

    终于到了新春。

    这一年里,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以至于让好事的长安人的神经几乎崩溃。如今好了,在这岁末年初之际,没有人整日盯着邻居们的嘴,以求告密的材料,陛下年轻有为,物价也没有飞涨,这对于天性乐观的好百姓们来说,就算是莫大的幸福了。

    所以,朝中大臣们的几项人事变动,并没有引起百姓们太多的注意。

    首当其冲的便是原先的首辅宰相、现在的中书侍郎张说,被李隆基降职为相州刺史,罪名很简单,攀附皇亲。李隆基没有再去追究他与宁王的事,虽然相州刺史地位上与当朝宰相判若云泥,但张说还年轻,还有起复还京的机会。张说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是怎么逃出生天的,只是多拜佛,多烧香,乞求姚崇不要再想起他来。他在与姚崇的争斗中,成为了彻底的失败者。

    至于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被罢为太子太保,尚书省右仆射钟绍京被贬为睦州刺史,这也是早晚的事,对政事颇为精通的长安人向来相信自己的判断,宰相这个职位不是有功就可以干的,它要求当其职者要大才如海。

    政事堂除了首辅宰相姚崇与魏知古之外,宋璟以御史大夫兼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消息对于那些品性端庄的官员和苦求上进的读书人来讲是件喜事,宋璟为人虽没有趣味,但选官无私,任人唯贤。当然,也有些人有种种担心,怕的是性格疏放,勇于任事的姚崇与为人刻板的宋璟难以共事,虽然两个人都是难得的大才。

    最后一个宰相的任命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年届七十的门下省侍郎卢怀慎检校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当然,在这众多的人员任免中,有一个人是被处罚最重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定国公张宝儿。

    按理说,宁王罪责最大,若要追究也得先追究宁王的责任。可是李隆基却放过了他的大哥宁王,而是将张宝儿逐出了长安,并限他在规定的时限内前往大唐边军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