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北汉燕王在线阅读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坚辞不受

第二百七十二章 坚辞不受

    关于封王的事情,敖烈亲自提笔给刘协回了一封奏折,表明自己已经位极人臣,不适合在担当更大的职位。况且大汉自开国以来,就没有封过异姓王,虽然敖烈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不是外戚,可毕竟已经改为外姓,封王实在是有些不合时宜。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刘协的诏书和敖烈的奏折,犹如走马灯一般来回传递与洛阳与通州之间。刘协十分恳切的再三询问敖烈,是否愿意封王,但敖烈却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刘协的册封。最后刘协无奈之下,只好暂停了对敖烈的封王。

    敖烈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落人口实,免得被刘备那样的人,冠以功高欺主的恶名。像刘备那样表面仁慈道德,实则包藏祸心的大有人在,他们眼馋于功利,却得不到期望的功利,就会嫉妒一些比他们成功的人,比如敖烈。从而进行言语上中伤,偏偏在他们伪善的假面目之下,有不少不明所以的人,会听信他们的话,从而形成一股舆论压力,会对敖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点,敖烈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现在自己坐拥北方五州,势力地盘已经是天下诸侯中的第一人了,对自己心存不满或者忌惮自己的人,大有人在,如果自己封王了,必定会成为点燃那些人心中不满的导火索,哪怕是已经和敖烈约定好同盟攻略的曹‘cao’,说不定也会转而站到自己的对里面去,敖烈不想被孤立,更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对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坚辞不受了。

    而且从敖烈的本心来讲,他也不太看重封王不封王的,现在的敖烈手握雄兵,治下有着数不尽的优秀兵源,随时可以把他们征召入伍,转化成‘精’兵,军事力量尤为强大,还有开府的特权。又以大都督身份,总领北方五州的军政大事,这样的身份地位,和封王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少了一个王位的虚名而已。前世的敖烈,只是一个爱好探宝的探险者,虽然今生因为家庭的关系走上了从军的道路。但在内心来讲,敖烈还是向往过清闲日子的,等打下了清平盛世。统一了大汉的疆土,说不定敖烈就会把江山‘交’给刘协,或者更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自己到名山大川之间逍遥快活去了,哪还在乎什么王位不王位的?

    就在敖烈和刘协来回通信的时候,鲁肃在一个月前带着三万汉军来到了通州,正式走马上任了。同时鲁肃还带来了大量的工匠和一些‘花’匠,准备对通州进行规划建设,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建设城镇,加强通州百姓防御力的同时。也能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那些‘花’匠,是敖烈特意吩咐鲁肃带来的。用意是让他们选择大漠水草丰盛的地方,大量的种植‘花’草树木,实施绿化,防止土地沙漠化。作为穿越者,敖烈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

    另外,还有两万乌桓人以及一些高句丽人和扶余人。甚至一些开明的汉人,也随同鲁肃的大军一起来到了大漠,他们愿意在大漠上定居下来,共同建设大漠,把大漠打造成全新的通州。这些人的到来,也给荒芜的大漠平添了一份生气,让一片黄沙覆盖的大漠,有了重建的希望。

    鲁肃到来之后,首先是让带来的工匠们,在狼居胥山附近建设城市,以后,这里就是通州的行政中心了。等到狼居胥城建设好之后,鲁肃还会分别在祁连山和焉支山再建设两座大城,供境内子民居住,之后再陆续建设一些小型的城镇,让更多靠游牧为生的人,有坚固稳定的住所,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

    在建设城市的同时,鲁肃每天都要到匈奴俘虏中去转一圈,和他们聊一些家常,讨论一下牛羊的生产养殖等等琐碎的话题,并潜移默化的把汉人的习俗一点一点的渗透到谈话中,让匈奴人对汉人的生活,渐渐充满了向往之情,很多老人和孩子,在鲁肃的感化下,自愿投入到城市的建设中,为自己即将拥有的家园,尽一份力量,而那些匈奴‘女’人,则是自发的聚集在一起,通过配发到她们手中有限的食物,进行加工改良,烹制出带有浓重匈奴人气息的美食,送到忙碌的工地上,犒劳那些挥汗如雨的工匠。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汉人和匈奴人相互的仇视逐渐被抹平了,在通州,他们为建设共同的家园而团结到了一起,共同的努力着。

    之后,鲁肃这才颁布了通州的律法,一切规章制度,都严格的按照燕京律来实施。在鲁肃的前期努力之下,燕京律的颁布、实施,没有遇到任何的障碍,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就取代了大漠原有的习俗,成为了通州唯一的法典。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鲁肃的努力,数十万被俘虏的匈奴人,已经不再自称匈奴人了,敞开了心扉开始接受汉化,并努力的使自己融入汉人的习俗中。见到鲁肃竟然用这么短的时间,就解决了匈奴人的隐患,敖烈和诸葛亮等人都是啧啧称奇,同时也就解除了对匈奴人的看押,任由他们自由活动。

    时间又过去了一个月,敖烈觉得通州的一切事物,在鲁肃的打理下,已经步入正轨,开始有条不紊的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就彻底放下心来,决定班师回燕京了。摆在敖烈眼前的最大敌人,依旧是袁绍,敖烈也不可能在通州耽搁太多的时间。

    数日后,敖烈带着大战余生的四万汉军,以及近十万的于夫罗、呼厨泉两部匈奴人,踏上了返回燕京的道路。刚刚走了没几天,暗影成员就给敖烈送来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曹‘cao’终于对徐州用兵了,他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率军十万猛攻徐州,徐州牧陶谦带病作战,在连番大战中损兵折将。心情极度苦闷,在两军‘交’锋的第九日,在徐州城中吐血数斗,不治而亡。没有了陶谦,徐州的军心也就散了,曹‘cao’攻克徐州也只是旬日之内的事情了。

    这次曹‘cao’突袭徐州的时机把握的极好,敖烈率军北征,不在燕京;刘备仓皇南逃。投奔刘表;袁绍优柔寡断,坐失良机;孙策初领江东,势力未稳,几个对曹‘cao’威胁最大的诸侯,都不在最佳状态,给了曹‘cao’这样一个扩大地盘的绝好机会。可笑的是。表面上珍惜名节的刘备,竟然恬不知耻的从大义的立场出发,给曹‘cao’写了一封信。劝阻曹‘cao’攻打徐州,殊不知当初是谁第一个逃离徐州的。对于刘备的螳臂当车,曹‘cao’自然没有理会,甚至连信都懒得看一眼,直接当着送信人的面,把刘备的书信撕成了粉碎,等于是重重的在刘备的脸上‘抽’了一记耳光。在事后,刘备也没有在做出任何反应,眼睁睁看着曹‘cao’猛攻徐州,连象征‘性’的援军都没有派出。

    在名义上。曹‘cao’打徐州是为父报仇,没有人能说他的做法不对。为父报仇乃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曹‘cao’的父亲曹嵩确实是死在陶谦部下张闿的手中。对此,敖烈也只能是一声长叹,却无法阻止曹‘cao’的攻击。但是,敖烈依旧亲笔书写了一封‘私’信给曹‘cao’,信中没有劝阻曹‘cao’攻城。只是劝说曹‘cao’不要把‘私’恨发泄到普通百姓的身上,打下徐州之后不要进行屠城之类泄愤的事情。在历史上,曹‘cao’确实对徐州进行过屠城,一则是为了发泄杀父之仇,二则是他没有那么多的粮食供养战俘。

    鉴于此,敖烈特意给曹‘cao’写了这封信,在进行劝说的同时,还表示,如果曹‘cao’粮食方面短缺的话,可以把一部分徐州人遣送到幽州境内,敖烈会派出部下接收这些人,从而给曹‘cao’减负。敖烈无法在千里之外,拯救徐州,但是他依旧竭尽所能的想要拯救徐州的子民。敖烈相信,对于自己的意见,曹‘cao’一定会格外重视,绝不会像对刘备那样轻视,因为,曹‘cao’想要消灭袁绍,还要倚重敖烈的力量呢。

    不出敖烈所料,数日后,敖烈大军还没有到达燕京,暗影成员再次传来了消息,徐州已经被曹‘cao’攻克了。在破城之后,曹‘cao’依旧进行了一整天大规模的屠杀,使徐州军民锐减了十万之众,但是因为敖烈的书信被及时送到,曹‘cao’权衡再三之后,听取了敖烈的劝告,没有让屠杀继续下去,并把敖烈的书信传扬徐州各郡,告诉境内的军民,是敖烈的这封信救了他们。

    至于曹‘cao’为何要把敖烈的信传扬四方,用自己的残忍彰显敖烈的仁德,曹‘cao’也是大有深意的,一方面,这样可以震慑徐州军士,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命随时捏在曹‘cao’的手里,进而对曹‘cao’唯命是从不敢有丝毫抵触之情;另一方面,曹‘cao’征集起徐州十三万老弱,给他们五天的口粮,让他们北上投奔幽州,这批老弱,在曹‘cao’看来,除了消耗粮食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用途了。在彰显敖烈仁德的同时,把这批老弱名正言顺的甩给敖烈,曹‘cao’是想让这批老弱去消耗敖烈的粮食,为敖烈增添负担呢。

    尽管敖烈窥破了曹‘cao’的用心,但还是在行军途中下达了命令,让坐镇幽州的荀彧等人派出人马去接收这批老弱。和曹‘cao’的看法不同,敖烈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他自身的价值。对那些老人而言,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对生活的经验和感悟,远远不是青壮可以比拟的;至于那些弱小的孩子,那可是代表着未来啊,敖烈没有理由把未来的青壮拒之‘门’外啊,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有可能在日后成长为敖烈麾下的中坚力量甚至是‘精’兵;还有其中的一些‘女’人,敖烈可没有重男轻‘女’的心思,有‘女’人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女’人是生命的缔造者。所以,这十三万老弱,敖烈打算全盘接收下来,之后再把他们安置到明州或者通州去,正好这两个州缺少人口呢。这十三万无家可归的汉人,势必会把通州和明州当做自己的家,和那里的人们一起,尽心去建设自己的家园,争取早日让明州和通州,在经济上赶上大汉其他的州。

    对敖烈的命令,荀彧执行的也很彻底,立刻让刚刚返回燕京没多久的太史慈,由陆路去迎接这批难民,同时让甘宁驾驶三十只大型楼船沿海路去接应。争取早一日把这十三万难民,接回到幽州来。

    ps:

    ps:敖烈坚持没有封王,不过这只是大一统路上的一个‘插’曲,最终还是要封王的,等解决了袁绍,时机就差不多成熟了,让我们一起来见证,敖烈封王的那一刻吧!大琨再次对朋友们的支持表示感谢。世界杯快到了,可惜没有中国队,贝克汉姆说中国终有一日会夺冠,但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