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皇帝的秘密(上)
第四百零三章皇帝的秘密上 王锐谢恩坐下,微微欠身开口说道:“臣因为前往大沽口视察海龙卫筹建一事,因此这才来迟,还望皇上恕罪!在来时的路上,臣已经问过了传旨的公公,得知陕西有六百里加急快报,有大规模的流民叛‘乱’。不知皇上召臣等前来,可是要商议此事?” 崇祯哈哈一笑说道:“若是满朝官员都能如太傅一般尽心‘cao’劳,那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不知海龙卫筹建一事究竟如何?” 王锐连忙说道:“皇上谬赞,臣不敢当!有赖皇上鸿福,海龙卫筹建之事进展十分顺利!” 崇祯点了点头,这才收敛起笑容,将话题拉回来说道:“太傅说的不错,朕着急召各位爱卿前来,正是为了陕西流民叛‘乱’一事。自朕登基以来,虽不敢说四海升平、百姓富足,但也是海内归心,外虏亦不敢再轻起觊觎之意。眼下上天降下灾祸,致使流民叛‘乱’,朕着实是心中焦急,因此召卿等前来商议对策。温卿,你可先将情况介绍一下!” 温体仁急忙躬身应是,当下将六百里加急奏报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在座的其余人其实已经对情况十分了解,小皇帝的用意当然是让温体仁说给王锐听。不过他哪里能想得到王锐对这段历史比较了解,其实不用怎么听,已经对情况大致知道。 根据后人的研究,明末那段时间,正处于1200年为周期的全球小冰期时期,因此从万历末年一直到崇祯年间,大半个中国都爆发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 尤其是陕西地区几乎无年不灾,灾害类型包括了旱、蝗、风、雹、水、霜、地震、山崩和瘟疫等等,几乎是样样俱全。 崇祯元年,陕西延安地区连续多年滴水未降,草木枯焦,百姓最初采食山间蓬草,稍后剥食树皮,最后只能吃山间一种名叫“青叶”的石头,不数日便腹胀而死。每天都有儿童饿死,每天都有儿童被偷走吃掉。延安城外有数个大坑,每个坑可埋死人数百,许多大坑都被塞得满满的。 天灾既已发生,**也接踵而来。地方官员们担心本地出现民变会影响到自己的政绩和升迁,因此不如实上报,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于是许多官员不顾百姓死活,不去设法救济安置,反而继续催‘逼’税赋钱粮,追索历年积欠,引发百姓更大规模的逃亡。 由于当时朝廷规定:一户逃税,同里甲的农户要受到连累、代纳逃户的赋役,如此自然只会引起百姓更大规模的反抗‘浪’‘潮’。 这一切都和王锐所想的一样,天灾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如果灾祸是发生在京师附近,而不是比较偏远的陕西,就绝不至于酿成如此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他毕竟不是大罗金仙,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将大明的积弊彻底清除。而且吏治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问题,将来大明即使是已经实现了盛世,也仍然会有新的吏治问题出现。 持续的大灾,再加上官府的‘逼’迫,终于令无法活下去的灾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就在两个月前,陕西府谷县人王嘉胤会同吴延贵等组织当地大批灾民揭竿而起,公开打富济贫,与官兵相抗。紧接着,陕西白水县的王二从澄城率部来投,聚集起了人马六千多人,并且每一天队伍都在不断扩大。 官府闻讯自然立刻派兵围剿,但是却过于轻敌,没将这些灾民放在眼里。而王嘉胤曾经当过边兵,对官军十分了解,而且有不少好友。他一面假意退却,一面使人官军中拉拢与散播谣言。 那些官兵也全部是穷苦出身,对灾民本就心有同情,再加上上面克扣饷银的情况十分严重,所以早就心怀不满,当下就有许多人哗变,加入了义军,并且成为骨干。王嘉胤趁机回师猛攻,令官军大败。 一时间王嘉胤的声名大振,又有不少灾民汇聚到他的麾下。他振臂一呼,四方的响应者亦是云从,其中最赫赫有名的自然就是高迎祥了。 高迎祥率众在陕西安塞起义,自称闯王。与此同时,率众起事的还有王自用、杨六、‘混’天王、不沾泥等人。陕西境内的义军竟有数十支,人马超过了两万,并且迅速蔓延到山西、宁夏、甘肃三省,呈星火燎原之势。 三边总督魏学曾见事态已渐渐失去控制,心知再也掩盖不住了,于是这才六百里加急奏报,详细说明了情况,一面请罪,一面请朝廷迅速派兵围剿义军。 温体仁说罢后,王锐一时间沉‘吟’不语。大致的情况他虽然早已经知道,但是有许多细节还要消化一下,同时对比一下与他所了解的历史是否有所不同。 至于对策,王锐自是早已经有了。不过他却不能先说,而是要听听众人的意见。否则以眼下的形势,他一开口后恐怕就轮不到他人再有发言的机会。 大明开国二百余年,像如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因此温体仁、周延儒等人也不敢轻易开口发表意见。何如宠、钱象坤和吴宗达三人刚刚入阁没几天的功夫,还属于“新嫩”,当然更轮不到他们先说话了。 眼见无人说话,小皇帝不禁有些心急,忍不住率先打破沉默说道:“哼,这个魏学曾无能也就罢了,对如此大事竟然敢隐瞒不报,直到纸包不住火了这才想起来上奏,当真是罪不容诛!传旨,即刻将其就地革职,锁拿进京问罪!” 温体仁的双眉微微一跳,急忙躬身领旨。 崇祯似乎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语气缓和下来接着说道:“至于赈灾和剿贼一事,不知众卿可有何良策?” 皇帝既然已经直接询问,众人自是不能再继续当哑巴了。 温体仁身为首辅,轻咳了一声开口说道:“启禀皇上,眼下贼寇虽然势大,但终究只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而且究其根本,乃因灾荒缺粮所致。现如今我大明兵‘精’粮足,赈灾和剿贼并不为难,皇上不必过虑!”
他这番话其实是在耍滑头,只是给小皇帝个甜枣吃吃,具体的办法却是一点没说。 李标就要实心眼得多了,当下立刻附和道:“皇上,温大人所言极是。前番山东大灾之时,威国公奉钦命前往,不但平息了灾情,更是一举‘荡’平了贼寇。因此以臣愚见,此番只需威国公再次出马,赈灾和剿贼便指日可待!” 他的话似乎说到了众人的心坎里,所以话音刚落,其余的人也跟着纷纷点头。有困难找王锐,现在这好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只要有他出马,就算天大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凭心而论,如果王锐真肯出马的话,的确是可以平息灾情和一举‘荡’平所有的义军,以他的能力和现如今掌握的资源,绝对能够办到这一点。不过王锐却不打算这么做,主要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就是他虽然能够摆平此事,但也绝不会那么容易。因为若是不能根本解决灾民的生计和吏治这两大问题,义军就必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剿不胜剿,就如同历史上一样。王锐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一样要面对这样的局面。 而想要彻底解决这两大问题又岂是那么容易的?尽管他眼下位高权重、尽管他对粮食问题已经早有准备,但想要根除祸患亦绝非一日之功,并非靠龙虎卫的‘精’锐无敌就能够迅速办到,而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快则一年半载,慢的话三、五年也说不定。 那要耗费他多少的‘精’力和时间?等于将他完全绑死在了此事之上。历史上有多少名臣名将都是栽在了这件事上,王锐若是不想步他们后尘的话,一旦揽上了手,就绝不能有半点疏忽。可是在他看来,此事并非现下的头等大事,而且不用非得他亲自揽上手,由他人负责也一样可以慢慢解决,只是不能心急罢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终究是穿越而来,从小接受的教育一直是起义军是正面人物,而明廷则是镇压人民反抗的反面势力。现在虽然知道了事情不是好人、坏人那么简单,但却多少对他有一定的影响。 如果要镇压起义军的话,那势必免不了要杀很多人,很有可能连高迎祥、李自成等赫赫有命的义军领袖都会死在自己的手里或者是被自己生擒,这让从小就视这些义军领袖为英雄的王锐多少有些接受不了。 正因为这两个原因,所以王锐打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亲自去解决此事,而是另有对策。 小皇帝当然不知道他的这些心思了,在崇祯的心目中,王锐当然是不二的人选。因此李标的建议一出口,他也是轻轻点头,将询问的目光望向了王锐,当然是希望其能顺势主动请缨。 王锐暗暗叹了口气,只能淡淡一笑开口说道:“多‘蒙’皇上和诸位的信任,不过臣却另有良策,不知皇上可否容臣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