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明月东升在线阅读 - 第八章 千山书坊

第八章 千山书坊

    筹办胡秋青再赴蒙古所需银两、人手,以及用冯伯灵的镇江游击将军大印出具给辽阳的行文,苏翎又在镇江城内耽搁一日,直到第二日清晨,一切才俱都备齐。

    胡秋青将前往辽阳城换取往沈阳一带的通行文书腰牌,再奔赴蒙古。这一次苏翎特意从振武营中调集二百骑兵跟随胡秋青,名正言顺地打起振武营的大旗。这二百人都是振武营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按余彦泽的评价,这二百人随时可以加入千山堡的队列,这一次也算是一种检验。胡秋青另带着几十匹骡马,驮负的银子被遮掩得严严实实。为方便胡秋青在草原上收购马匹,这些银子都是紧急收集起来的碎银,以至胡德昌为方便存储巨量白银而私自开设的银炉整整忙了一日一夜,将胡秋青要的银子全部铸成十两、五两一锭。

    苏翎与胡秋青带队在驿道上分向而行,直奔宽甸堡。

    抵达宽甸堡外,苏翎先在黑甲骑兵营内巡视一番,见一切按部就班,并无要事,这才进入宽甸堡内,返回苏府。

    这还未坐稳,赵毅成便进得门来,问道:“大哥,那些印书的工匠如何安置?”

    “已经到了?”苏翎端起桌上的茶壶,见还是温的,便倒出一杯,一口喝下。

    “三个时辰前到的。”赵毅成说道。

    这些印书的工匠,赵毅成倒是知道苏翎曾对胡德昌交代过,不过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苏翎并未细说究竟要来何用。这回这些远道而来的工匠们来了十几人,还运回一大堆木箱、托架之类的,显然是这些工匠们赖以谋生的家什。

    这也亏得胡德昌手伸得长,这连人带工具可都给弄到了。只是要这些人做什么,赵毅成目前还没想明白。

    “有领头的么?”苏翎问道。

    “有一个胡德昌派去的人,叫吴俊轩的。据他说,这些工匠都是他寻到并一直带过来的。”

    “让他过来吧。”苏翎说道,说完,又侧头想了想,向祝浩说道:“你去请陈芷云过来一趟。”

    “是。”祝浩说完,便走出门去。

    那个叫吴俊轩的,大约不到四十的年纪,穿着一件青色棉袍,一张脸看上去倒是生的白白净净,像是书生模样。这一进到厅内,头虽低着,却是一眼便瞧倒两位着铠甲的武官坐在前方。那吴俊轩略一犹豫,便双腿一曲,跪了下去。

    “起来。”苏翎微微皱眉,这宽甸堡可很有些日子没见着下跪的人了。

    “是。”吴俊轩低声答道,随即站起,低头看着地面,等候吩咐。

    “你跟着胡德昌有多久了?”苏翎问道,常年军伍生涯,让这声音自然带着些铿锵之声,那吴俊轩听了,头埋得更低。

    “小的跟胡老爷有半年了。”

    “胡老爷?”苏翎与赵毅成都是一怔,随即明白说的是胡德昌。

    这老爷可不是随便叫的,辽东都司的各个卫所属官在给辽东巡抚、巡按等大人文书中,惯常的抬头便是一句“某某老爷”,这没有一定的级别,称老爷便是不合规矩。当然那些大户巨贾们私下里也可这般称呼,如今大明朝可没有如洪武年间那般严格。

    只是苏翎与赵毅成都很少见到属于胡德昌商贸那条线上的人,是故这听到“胡老爷”三字,都有些意外,不过,两人随后便都笑了起来。按说以胡德昌现在的身家,称呼也算合适。

    “你是哪里人?”赵毅成问道。

    “小人是苏州府人。”吴俊轩依旧低头答道。

    听到苏州府,苏翎双眼一亮,张了张嘴,但随即又恢复常态,问道:“你怎么跟的胡德昌?”

    “小的原在苏州府经商,贩些苏缎、云锦、杭罗为生,也做些茶叶、土产生意,后小的听说往日本贩货获利颇厚,一时贪心,便雇船出海。谁曾想刚出海没多远,便遇上风浪,沉了船。小的命大,在海上漂了两日,被人救起,留得一命。不过小的身家全都在那艘船上,田产都押给了别人,还欠着三千两银子,便不敢回去,一路辗转到山东谋生。这才遇到胡老爷。”

    苏翎瞧了瞧吴俊轩,见其脸上倒看不出这番经历留下的痕迹,也算是福大命大之人。说这番话,大概也是经胡德昌指点过的,胡德昌毕竟事务繁忙,这回无法亲自前来办这件事。

    “这事胡德昌是怎么让你办的?”赵毅成又问。

    “因胡老爷要往江南买布,便让小的一起回苏州府,胡老爷说若是小的办成此事,便帮小的垫付三千两的欠债。小的受此大恩,自当尽心办事。”

    重赏之下,必然不会缺人办事,胡德昌的手便是如此伸出去的。按说这一般的商人不会这般行事,但胡德昌可是背景不同,但凡苏翎交待的事,没有一件不尽心尽力,花多少银子,从不会在乎。

    “你熟悉这书坊的事?”苏翎问道。

    “小的家宅附近便有几家书坊,自小便看惯了的。小的还曾贩卖过几次经书、典籍刻本,不过所得不多,便未再做。”

    这吴俊轩还真是商人本性,什么都要参与一下,估计与胡德昌有的一比,天生便是经商的命。

    “说说你带来的这些人。”苏翎继续问道。

    “是。”吴俊轩添了添略干的嘴唇,接着说下去。

    “此次小的带来的人,有刻版工五名,刷印工三名,擢配工三名,装订工四名,制笔、墨工各一名,总计一十七人。另所需雕版等工具、器械一并都备齐的,还有纸、墨等也都随船运至。”

    赵毅成一笑,问道:“你这岂不是搬了家书坊来?”

    “正是。”吴俊轩倒没觉察出赵毅成的笑意,接着说道,“这些人原本都是一家书坊的,因原主人嫌无利可图,便全都典了出去。小的便将人、物都接了来。”

    “他们肯来辽东?”赵毅成追着问道。

    吴俊轩再次欠身答道:“胡老爷给了三倍的酬劳,并说只需干满三年,便可回去。”

    “他们不怕辽东的战事?”苏翎紧跟着问道。

    “这个......”吴俊轩迟疑了一下,接着说道:“将军,这些人若是有去处,自是不会赴险。这一是因胡老爷给的银子多。这些人都非苏州府本地人,比如其中的黄姓刻工,便是歙县人,家中数代都是以此为生。这些工匠,只要哪里给银子多,便会去哪里。二来,辽东虽然听闻战火不断,但既然能招募印书工匠,胡老爷自然能保全他们的性命。”

    这也算是一种形势估算吧,工匠们自有自己的盘算。再说,若不能保全性命,谁还有闲工夫去印什么书?这些人虽不知道胡德昌到底是谁,但这般手笔,那自然是世家大户们的做派。且坊间传闻朝廷十几万大军正磨刀霍霍,大有一战而胜的事态,那些建奴焉知不会随之烟消云散?

    正说到这儿,只见陈芷云走进厅内。

    “大哥,”陈芷云依旧是去年的那件雪白裘衣,脸上倒是比去年红润许多,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就连低头站着的吴俊轩也在无意中的一瞥之下,将头低得更深了。

    “坐,”苏翎笑着招呼着,见陈芷云揉着手腕,便又问道:“不是让你不要写那么久的么?”

    陈芷云摇摇头,笑着说:“不要紧的。”

    陈芷云除了专责照顾那些千山学院的学童之外,近日一直带着那些已经可以写得一手好字的学童,以及另外召集的不算太多的人,抄写武官学院归总出来的各项条例。这些条例一部分来自苏翎得到的那部戚继光戚总兵的著述,大部分,则是苏翎等人改动后的条款,不仅如此,原千山堡由胡显成掌管的管事们,也需要一本成册的汇总集录。但这手工抄写,一是费时费力,二来,有些内容却也不能是任人能知的。

    “这回你们不必忙着抄了。”苏翎指了指吴俊轩,对陈芷云说道:“这人叫吴俊轩,从苏州府带回一些工匠,专门印书。这以后,就归你管带了。”

    陈芷云当即答道:“是。”眉宇间挡不住的喜色。这不说她自己辛苦,那帮半大的孩童,没有一日不叫苦的。这印书她虽未见过,但她自身便携带有几本书,在识字的大户人家里,书籍是不会缺的。跟着苏翎以后,这书却是难寻,再说,陈芷云目前已完全丢弃了大户小姐的气势,走到哪里都是一副落落大方的模样,看书的闲情,也没有以往那般多了。不过,陈芷云不像苏翎,有做不完的事,多数的夜晚,都只能独自面对漫漫长夜。

    “你们带的有书么?”陈芷云向吴俊轩问道。

    大约是从未料到会有陈芷云这样的人物出现,尤其是在两位武官面前,吴俊轩说话便不如适才那般流利了。

    “有的。《水浒传》、《幽闰记》、《红拂记》、《琵琶记》、《王合记》等曲本,还有一些经书、诗集。”

    “你去取来。”陈芷云似乎有些急着看这些听名字便觉得有趣的书。在江南,这些书自然可随处买到,在辽东,可是罕见难寻。

    “不必急。”苏翎拦住吴俊轩,转头又对陈芷云说道:“这些人就由你去安置,选一处大些的地方,让工匠们将他们的家什都安置好,先将你手头的印出来,越快越好。”

    “是。大哥。”陈芷云脸色一红,微微低下头。

    “你这就去吧,先安置好这些人,再去看你的书。”

    “是。”陈芷云随即起身,将吴俊轩带了出去。

    待陈芷云出去,赵毅成便问道:“大哥,你寻这些人来,便只为印这些?”

    这印书虽然重要,不过以眼下千山堡所需,那花的银子未免太多了。

    “不止。”苏翎看向赵毅成,说道,“这剩下的,便要你去办了。”

    赵毅成凝神细听,这苏翎交待下的事,不少都是出人意表的,这次,又会是什么?

    苏翎沉吟片刻,接着说道:“你选几个精灵点的人,或是寻几个戏班子中会编书的,将咱们千山堡的事,变成故事,印成书,先在南四卫散发。或者......”

    赵毅成没有接话,一边想着前半句,一边等着下面的。

    “或者挑几句对咱们日后有用的话,印成帖子,广为张贴。”

    赵毅成想了一会儿,才说道:“大哥说的是让千山堡的好处广为人知?”

    “嗯,类似这个意思。总之要让人羡慕,让千山堡成为一个家家有地,人人有衣的地方。”

    “这是对一般百姓的?”赵毅成问。

    “当然,那些大户,”苏翎说道,“还是要按咱们以往的策略办。但这帖子、故事,便是要为咱们日后的事做一个铺垫。”

    赵毅成大约是明白了这最后的一句,低头细细琢磨。

    “大哥,”赵毅成抬头看着苏翎,问道:“有句话一直想问。”

    苏翎扬了扬眉,说道,“你说。”

    “冯伯灵说袁大人要给大哥一个镇江参将武职,咱们最初商议的,不过是想寻个粮饷的出处,不过,大哥,我还是想问问,咱们这就算是重归大明么?”

    苏翎一听,笑着说:“这辽东的战事不了,我们归不归都没有意义。毅成,你记住,我以往曾经说过的,咱们兄弟要想有一个安稳的家,不论是哪里,都是打出来的。这天下没有白吃的饭,不管是大明,还是别的什么人,都不会白给我们好处。那袁应泰若不是象咱们估算的那样,能给这个参将?”

    赵毅成点点头,这点是没有疑问的。袁应泰袁大人可不会因为苏翎、赵毅成,改变文官对武官的看法,更何况是逃军的底子。

    “所以,不论我们采用什么对策,我们,始终是我们,没有人能站在我们头上。”

    苏翎说得很重,这即代表了以后的态度。

    赵毅成明确这一点后,再次将话题转回去。

    “大哥,若这样的话,这故事、帖子可得斟酌一下,不能太露骨了。”

    苏翎点点头,说:“所以,最好找几个说书的,或是戏班子的人。这些人肚子里不少故事,又能随口新编,让他们琢磨,效果会更好。眼下只要传出去这个故事便可。至于那些帖子,这印出来的量,足够贴到每一个集市、村子里去。不过,写些什么,便要你去想了。”

    “大哥给举个例子?”

    “比如,这在辽东,谁是恶?谁是凶,谁又是善,谁又能让人吃饱饭。”

    “这么说,要将对咱们有利的消息夹杂其中?”

    “对。”苏翎说道。

    “那......”赵毅成说道,“先将努尔哈赤做的恶事都贴出去。”

    苏翎笑了笑,说:“这由你定。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如今有了这书坊,印个几千张不是难事,既快又省事。只管将我们需要散布的消息四下散出去,以后或许还有更多的用处。”

    既然如此,赵毅成很快便举一反三。

    “大哥,那努尔哈赤那里是不是也可以散步一下?”

    “当然可以。你让哨探们小心从事,努尔哈赤掠去的汉人中,识字的也有不少,尤其是那些降兵降将,这声势如何造,你们好生琢磨。”

    “是。”赵毅成答道,看其神色,似乎已经在琢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