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唐李承明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九章 兵临城下

第二百零九章 兵临城下

    八月二十一日清晨,渭水北岸,颉利可汗一声令下。十万突厥精锐像划过黑夜的雷电,像摧枯拉朽的旋风,像遮天蔽日的沙暴,凶猛锐利的突厥骑兵开始渡过渭河,从北到南全线出击。

    南岸的唐军昨天下午就接到了李世民的命令开始向附近的城池撤退了。突厥骑兵虽然来势汹汹,但并没有对唐军造成多大的伤害。

    倒霉的只是那些没有城池保护的,还在田里忙着收获的百姓。他们毫无抵御的力量,突厥人的利箭、战刀轻轻松松地就射进了他们胸膛,砍向了他们的脖颈。突厥人踏平了他们的庄稼,焚烧了他们的居屋,抢走了他们的牲畜。死去的人暴尸荒野,活着的人扶老携幼四散逃命。

    长安四周成了杀戮场,渭河南岸凶残的突厥人像一群群猎犬在追逐一群群丧魂失魄的野兔,无论是追的,还是逃的,指向的都是一个方向,周围的城池。

    长安城,东宫显德殿。李世民正在召开军事会议,分析敌情,商量对策。

    殿上众臣虽然群情激愤,但都明白在目前的情势下没有万全之策,只能找个权宜之计渡过目前的难关,再把战场的主动权夺过来。

    “颉利为人狡诈多疑,他不动则已,一动则如迅雷,使对手难以招架。因此,臣以为,对付他们切不可仓促应战,不能随着他的意图走,要设法延缓他的进攻强度,削弱他的锐气,以慢制快,以静制动,坚守关中的主要城池两个月之内不失,迅速安定黄河北岸。这样才能扭转眼下被动局面。”房玄龄道。

    长孙无忌冷笑一声道:“说的容易,山东河北素来心向建成,幽州又是李艺的老巢,他在那里根深蒂固。我们能保住河东不失就是万幸了,安定黄河北岸谈何容易。”

    房玄龄点头道:“长孙大人所言及是,不过自窦建德刘黑闼死后,山东河北已无良将。而我们在黄河北岸却有李靖李世绩两员名将。再有,山东河北的精锐士卒自”虎牢之役”和刘黑闼两度反叛以来,基本已经消耗殆尽,根本无力再经历大战。而我河东精锐却并没太大的损失,李靖的江淮劲旅和长孙顺德的洛阳军更是士气如虹。”

    他歇了歇接着说:“所以,我们主要对付的只不过是李艺的天节军。河东军、江淮军和洛阳军合起来有十二万之众,击败李艺当无问题。”

    “长孙顺德还要平定李幼良的的叛乱,他能迅速回师山东吗?”萧瑀问。

    “李幼良无能之辈,麾下士卒又不过万余,长孙顺德以众击寡当无问题。”杜如晦说。

    李世民听着,点着头,追问道:“当下要紧的是长安的防务,大家有什么详细的克敌之策。”

    “以慢制快,以静制动,有个前提,那便是要有相当实力做基石。因此,依臣之见,这三五天是关键,一是不能让步卒出城与突厥野战,保存实力,那便可使战场的危急形势得到缓冲。二则要组织精锐骑兵sao扰游击突厥,为突厥攻城设置种种障碍。”房玄龄道。

    李世民想了想,又问:“那你认为需要多少骑来游击突厥呢?”

    “至少一万。”房玄龄答。

    李世民点头道:“就依你之见,城外百姓的损失怎么样?”

    “斥侯回报,突厥骑兵四处劫掠,百姓死伤惨重。粮食牲畜更是被抢走无数。”杜如晦答。

    李世民冷笑一声道:“这都是李承明惹的祸。”

    “传令各个州郡,没有朕的命令不要出城和突厥人野战。命尉迟敬德、张公谨、程知节、秦叔宝四人率一万精骑游击突厥骑兵,任何时候不的冒进、分兵,以免被突厥吃掉。”他又说道。

    “是,陛下。”杜如晦答道。

    “陛下,现在还有一个危机就是供应粮草,长安城内储粮本就不多,现在一下子集中了十几万人马,耗费极大,又被苏烈和魏征烧了永丰仓。眼下虽然正是秋粮大熟的季节,田野的黍、糜、豆、稷都已挂果结实,但我方就是无法出城收获。军粮不足,军心便不稳,这是带兵的大忌,更是守城的大忌。”杜如晦又说道。

    长孙无忌道:“这也是没有办法事,眼下唯一之计就是粮草减半供应。”

    李世民点头道:“就此办理吧!自朕以下各级官员、将佐、士卒的粮草均减半供应。不过为了安定军心,全部士卒发都双饷。”

    “是,陛下。”长孙无忌道。

    “陛下,当此危难之际,臣请将长安城内的建成余孽全部缉拿,以防他们里勾外联。”萧瑀说道。

    户部侍郎赵弘智微微而笑,嘴角似有嘲讽之意。

    李世民看在眼里心中不快,开口讽刺道:“萧公是忠臣,此言也是为朕和长安百姓着想,赵弘智你为什么心中发笑?”

    “皇上圣明,自能洞察微臣肺腑。在微臣心中,根本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忠臣。”赵弘智道。

    “什么,你说什么”李世民怀疑是他听错了,人臣在主上面前,怎么敢说他不做忠臣呢

    殿上众臣是大惊失色——赵弘智此话,让任何一个稍有猜疑之心的皇上听了,必会惹来杀身之祸。

    “我是说,我从未想过要做一忠臣,尤其是要给陛下做一个忠臣。”赵弘智平静地说着。

    “那么,你是要做一个jian臣、邪臣、逆臣么”李世民阴沉地说着。

    “我不愿做忠臣,更不愿做jian邪逆恶之臣。”赵弘智道。

    “那你欲身为何臣”李世民一脸迷惑的问。

    “愿陛下使微臣做一良臣。”赵弘智道。

    “良臣良臣不就是忠臣吗”李世民更是不解。

    “不然。良臣,稷、契、皋陶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身负美誉,名传当代,光照后世。其君亦至贤至圣,子孙传袭,万世无疆。忠臣身遭诛杀,无补当代,遗恨后世,其君亦至昏至恶,子孙灭绝,国邦沦丧。微臣不唯自身愿作良臣,且愿陛下满朝俱是良臣,勿使一人为忠臣。”赵弘智正色说道。

    李世民犹似昏睡中被人猛击一掌,心里顿时清醒无比,以前有些迷茫不解的想法,也立刻明悟起来。

    “身为明君,不在于朝中有无忠臣,而在于有无良臣。君上若无良臣为羽翼,必是昏暗不明。昔日征战,在于明识良将,今日为君,在于明识良臣。若满朝俱是良臣,何愁国势不强,突厥不灭”李世民兴奋地说着。

    “皇上明见,非微臣所及。”赵弘智拱手对着李世民深施一礼。

    “朕欲明识良臣,求至贤至圣,该当何为”李世民身为皇帝之尊,居然也对赵弘智行了一礼。

    殿上众臣望着赵弘智,心里满是钦佩羡慕之意,均想:“此人日后必封侯拜相,建不世功业。”

    赵弘智虽然谦逊地侧身避开皇上所行之礼,却并未显出受宠若惊的神情,侃侃而道:“皇上欲识良臣,己须先明。唯有明君,才能明识良臣,君若昏暗,虽良臣近在眼前,亦不能识。君所以明,在于兼听,君所以暗,在于偏信。兼听者,目达四方,耳听八极。偏信也,目闭耳塞,虽智力过人,亦难明达。远者秦二世偏信赵高,天下溃叛而不得知。近者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贼遍天下而不得闻,以至国灭身亡,为英雄所笑。故为君者,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喃喃念着,心中感慨万千。

    “是啊,朕现在已不是谋取天下的大唐秦王,而是治理天下的大唐天子。朕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只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议定大事了。那样就是偏信偏信则暗,则耳目闭塞,纵然他智力过人,也将如同秦、隋一样二世而亡。”李世民想。

    “对,不,朕决不可偏信,自塞耳目。朕要为不世出的千古明主,就应该兼听,使满朝文武都是良臣。朕要大会群臣,共商治理天下之总纲,使国势强盛,击灭突厥,威服四夷。”李世民愈想愈兴奋,心中的忧烦与焦虑一扫而空。

    “建成余党,一个也不能缉拿,不但不能缉拿,朕还要重用他们。把他们全部安排到重要的位置上。”想到着李世民高声说道。

    “不行啊陛下,您这样太冒险了!”长孙无忌和萧瑀齐声说道。

    李世民摇头道:“拿下他们只会让长安城内的百姓和官员人心惶惶,那样更危险。照朕说的办吧!尤其是那个京兆尹裴秀达,让他去掌管北门。”

    “陛下”长孙无忌道。

    “放心,裴秀达绝对可靠,他不会拿自己满门几百口人的性命冒险的。”李世民笑了笑说。

    李承明和阿史那萧骨带着一万四千骑直奔长安城下。

    此刻的李承明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他披麻戴孝骑着“赤风”带着千余名身着白衣的铁骑绕城飞驰,破口大骂。薛仁贵和王虎臣手握长槊,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