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十六章 免费药物
翠柳和翠柳的男人驼背周老三正在鱼塘边盖房子,一块一块砖抹上泥浆,砌的整整齐齐,小鱼塘已经初具规模,这两口子都是是一把干活的好手。 见陈重来了,驼背周老三憨厚的笑了笑,他还是很喜欢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娃子。 旁边正在活泥巴的翠柳,擦了擦额上的汗:“陈大夫来了。” “嗯,翠柳婶,给,这是一万块钱,算我入股了。” 没想到一万块钱来的这么快,翠柳连忙把脏手在衣襟上一擦,高兴的把钱接了过来。 虽然是入股,但陈重的钱相当于雪中送炭,翠柳是要用这钱买鱼苗。 “真是太谢谢你了,我都不知道说啥好了。”翠柳脸色红扑扑的,额头上还沾着点泥巴。 “客气啥。三哥盖房子,你是不是要天天看着鱼塘?” “嗯,为了这鱼塘费了不少心思,没人看着可不行。” 可能是想到她为了这个鱼塘差点被村长张得财占便宜,翠柳咬了咬白牙,又说道:“老三他种地,我自己看着鱼塘,不信赚不到钱。” “嗯。” 见翠柳这么上心,陈重点了点头。看着碧绿的鱼塘,好像已经看到鱼苗长大了,在满水池里蹦跶的欢。 回到卫生所没一会,一辆黑色小车停在了门口。 门帘掀起,一双穿着高跟鞋的脚,先映入了陈重的眼帘。 然后是短短的职业套裙,村里女人没人会这样穿,陈重笑道:“王会计大驾光临桃花村,有啥指示?” “当然有指示了。” 来人是王萍,她提着两个大袋子走了进来,袋子里装的全是药。 “阿司匹林!还有进口头孢!……” 陈重惊喜道,这些药都是他舍不得买的,因为价格太昂贵了。 “见了药,跟见了媳妇一样,瞧你那点出息。”王萍白了他一眼,说道:“这都是张婷张主任私人赞助你的。也不知道你有啥好的,让张主任这么挂心,还让我特意把药给你送过来。” 陈重嘿嘿一笑,把药分类拾掇,放进药柜。 见他忙活,自己连口水都没有,王萍不满意道:“有了药,把我这个功臣都忘掉了?老娘开了一天车,到这个偏僻的地方来,腿都酸了。” 陈重笑道:“来,我给你治治。” 说着,坐在王萍对面,脱了她的高跟鞋,把她的脚放在自己腿上,按摩了起来。 “别说,你这手法不比城里的按摩师差。”王萍评价道。 过了一会,她一双眼睛水汪汪的望着陈重,问道:“这几天想我了吗?” “想了啊,日思夜想的觉都睡不好。”陈重笑道。 王萍是他的财神爷,得好好供着。 “哪想了?”王萍说着就要抱陈重。 “别,万一来人看到了可不好。”陈重说道。 “你怕桃杏来吧?”王萍冷眼问道:“你俩是不是好上了?老实交代,你跟她那个没有?” 陈重装傻道:“跟她哪个?” “就是那个,男女在一起的那事。” 王萍一直琢磨不能让自己姐妹桃杏抢了先。 “亲了,抱了,还没那啥。”陈重答道。 听到这个消息,王萍心中一喜笑道:“你瞅我咋样?能瞧上眼不?” “你长的漂亮,身材又好,追你的男的肯定多吧?”陈重笑道。 “那是,不过都你没能耐大,没你长的帅。” 见面对自己的挑逗,陈重还能这么淡定,王萍心里觉得这个小村医更有意思了。 她捂着额头装作头疼的样子,说道:“陈重,我头疼的都快裂开了,你能帮我看看吗?” “可以。” 陈重摸了摸她的额头,没有发烧,又把了把脉,没有得病的症状。 他刚要开口说话,王萍一下抱住了他,鲜红的嘴就想亲上来。 陈重明白了,王萍没病,就是想跟自己那个。 王萍身材不错,但一看就是那种不知道有多少男朋友,陈重不想沾。 但是王萍能让乡里给他批钱,是财神爷,他又不好拒绝。 就在王萍马上要亲上的时候,不远处走来一个身影,陈重心道:“这下有救了。” “桃杏来了,你快起来,”陈重急忙道。 王萍往窗外一望,果然桃杏提着饭盒来了,立马整理好衣服,端坐在椅子上。
“哎,你来了咋不提前给我说一声?”桃杏见到老同学王萍来了,高兴道。 “来的急,乡里让我过来送药,就没跟你提前说。”王萍笑了笑,但心里恨得厉害,因为桃杏在,她今天是没办法跟陈重那个了。 “对了,张主任知道你医术好,过几天她会带个病人来你这看病,你好好准备准备。” “嗯,好的。” 王萍交代了一声,又说乡里还有事,就开车离开了。 王萍走了之后,陈重又鼓捣药柜里的药。 算算下来,两三千块的药一分钱没花,他正高兴呢,桃杏揪起了他的耳朵,质问道:“我刚瞅王萍看你眼神不对劲,你跟她咋啦?” “我啥也没干,上次去乡里取钱,给她的领导瞧好了病。你瞧,这些药都是那个领导奖励给我的!”陈重解释道。 桃杏叉腰质问的神情,好像陈重已经是他男人了一样,像只小母老虎。 听他能给乡里领导治病,桃杏白了他一眼,说道:“好,就你能耐大。” “嘿嘿。”陈重傻笑,算把事糊弄过去了。 吃完午饭,李春花公公打完针也回去了,这会得空,陈重想了想王萍的话。 她走前说了,张婷张主任会带人过来瞧病。 能让张主任带来的人,不是亲人也是朋友。她又是批钱又是给药,着实对陈重不错。 不知道她啥时候来,虽然是偏僻小村,也要给乡里领导留个好印象。 陈重把卫生所里里外外收拾了一边。 东西摆放整齐,玻璃擦的锃亮,地上扫过之后,用水打细细泼了一遍。 归置好,陈重擦了擦汗,点上一根烟打量,对自己这一片小天地还是挺满意的。 日头西下,地里的蛤蟆呱呱叫,一天劳作的村民回到家,每家每户传来锅碗瓢盆的声响,像是和谐的乡村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