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血沃轩辕在线阅读 - 第三部大地风云 三百二十一 科举 (免费章节)

第三部大地风云 三百二十一 科举 (免费章节)

    血沃轩辕第三部大地风云三百二十一科举

    见到众大臣的样子,朱斌微微笑了一下,他早料到会出现如此情况,可一旦等自己把心中的所有想法全部说了出来,只怕,当时这些人就会闹成了一团!

    大明内阁制形成与永乐年间。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

    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尤其是张居正的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他的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而这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实际正面临着一个从皇帝专权到民主治国最好的转折关口。

    在永乐朝以后,专制者必误国,分权者必振兴。只要内阁中人才济济,皇帝再怎么潇洒玩乐都无所谓;而内阁权力被虚化,被剥夺如大明崇祯十七年换了五十二任内阁,那就是再勤政也是要误国!

    因此在大明王朝时,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通过明朝几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它在权力平衡方面堪称完善,后来,它被英国人学习,形成了其后的内阁制和首相制。在明朝成化现的内阁首辅,其实就是首相的雏形。

    而在朱斌的构思.中,从稳定出发,目前的内阁制不宜大动,只是决定取消全部由太监担任官职的所谓“内廷”,取消司礼秉笔监太监代替皇帝“批红”的权利,内廷派往各地的所谓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等全部召回。裁撤东厂、锦衣卫这些由大太监掌管的特务机构。

    这么做的目的,是把权利集中归于.内阁之中,而不是由所谓的“内廷”来制约“外廷”,内廷和外廷两大政治势力互相争夺权利的奇怪政治局面,可以让内阁的一系列政治制度,畅通无阻的下达到各个地方。

    对于这一点改.革,大臣们基本是没有反对意见的。大明太监祸国殃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而东厂、锦衣卫这些特务机构,也早就臭名昭著。现在朱斌下令取消,不但不会有阻力,反而还是做了一件大得人心的事情。

    在这样的基础上,等到内阁稳定,能.够流畅地运送起来时,朱斌的进一步动作才会展开,即循序渐进的,把行政权一步步地交到内阁手中。让内阁成为真正意义上国策的制定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从根本上杜绝明君兴国,昏君亡国的局面。

    至于首相的任命,朱斌原想着采.用选举的方式。但考虑到这一来过于急功近利,反易使朝政出现混乱;二来,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采用这样的办法,反而容易产生拉帮结派,甚至贿选的现象,因此只能暂时延后。

    因此,在这个时候,只能依然采取皇帝任命首相的办法。但首相的担任,必须有一个期限,而不是无限期地担任下去。但是,在首相任职期间,除非出现重大的国策失误,皇帝也不能轻易废除首相。

    这一点上虽然有不同的意见,但由于朱斌保持了大明永乐年间,以及张居正改革后内阁总体的完整性,还是得到了同意,不过大家心里都清楚,这首相的位置可非他忠勇武英王朱由斌朱王爷莫属了。

    其后,朱斌提出的意见就让朝堂上炸开了锅:

    ——废除科举制!

    “下官请问王爷。”一名老年官员上来说道:“废除科举制,朝廷的官员从何选拔?难道咱们的大明王朝,就指着现在的官员一任到底吗?十年寒窗,十年寒窗,多少人整整苦读十年,就等着朝廷开科取士,现在朝廷突然宣布废除科举制,那些人毕生努力便会化为乌有。岂不让天下士子都寒了心?下官宁死也不敢苟

    这话才一出口,顿时引起无数大臣的赞同。一时间,反对的声音占据了其中绝大多数。有的人甚至严词激烈,不举动。

    其实这也难怪,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历经唐、宋,到了明朝,再经过不断发展,其已经到了科举制度一个最为鼎盛的时代!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经过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

    而在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而其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就在争论最为激烈的时候,忽然看到顾炎武站了出来,大声道:“我以为武英王所言极是。八股盛而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之焚书!”

    “小子如何敢大胆狂言!”他的老师张溥勃然大怒:“这些在朝的官员,哪一个不是辛苦寒窗读出来的。便连你,你岂不也是如此!”

    “诸位大人安静一下,听我说上几句话。”武英王终于开口说话,等众人安静了下来,早就预料到会出现这样场面的他微笑了下,说道:

    “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朝廷从民间提拔人材的举措。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咱们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朝廷选拔人材的基础,还让贫士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朝廷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咱们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众大臣心中有些不解,武英王好像是在那为科举说好话,可是既然这样,他又为何一心要废除科举制?

    “我反对的并不是科举本身,而是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朱斌的表情渐渐严厉了起来: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正是从本朝才开始的。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文体。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其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便是先帝对党争却力禁而不能止的原因……

    所以我的意思,科举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制度本身来说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官,选才制度。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材,但是选什么样的才却是个问题。”

    “下官可能已经明白王爷的意思了。”岳谨元上前说道:“王爷的意思,并不是要真正的废除科举,而是要废除科举考试的内容。”

    “不错。”朱斌点了点头:“八股文以后朝廷不会再考了,而代之的是科学、算术、天文等等知识在内,朝廷还是照样从中选材,但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