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十国帝王在线阅读 - 章五 我有一个梦想(大结局)

章五 我有一个梦想(大结局)

    仪坤州。

    夏鲁奇站在城墙上,眺望着北方草原,在他脚下,层层叠叠的军堡群,依然昂头耸立着。不同于长兴元年,李从璟北临契丹,率卢龙军攻下仪坤州的时候,眼下的仪坤州军堡,是利用学院研制的“水泥”建造,以契丹的炸药水平,对军堡群的威胁已经不足以致命,这也是前两年,耶律德光没有突破仪坤州防线的重要原因。

    “这回契丹没有兵犯仪坤州,而是依照西楼周边的地形,摆开了防御阵势,看来耶律德光也知道无法进攻得胜,只能寄希望于龟缩防守,拖垮我军。”夏鲁奇身旁,高行周笑着说道,“毕竟契丹物资补充较为方便,而我军虽然背靠幽云,实则兵械补充还是仰仗洛阳。”

    夏鲁奇向来稳重,在稳重中带着进攻锐气,沙场之上,他能攻能守,若是敌军没有丝毫破绽也就罢了,但凡有一丝空隙露出来,就会被他抓住,而后迅速突破,此时听了高行周的话,夏鲁奇道:“此言有理,依照实情而言,耶律德光的确应该龟缩防守。但耶律德光此人,前些年还敢来犯我仪坤州,虽然彼时有石敬瑭、巴拉西等共同行动,但此人的心性可见一斑。”

    “那依大帅的意思?”高行周试探着问。

    夏鲁奇沉吟片刻,“高将军,就由你领横冲军,去冲击契丹防线。耶律德光到底是何打算,有没有布置陷阱,我等敲打他一阵,也就能试出来了。”

    高行周点点头,“正该如此。”

    ......

    西楼。

    耶律德光没有住在城里,而是住在了军营大帐,说不上甚么与士卒同食同住,但也足够表明他的态度。

    高行周率领横冲军主动猛攻的消息,被耶律斜涅赤送到了耶律德光面前。看罢军报,耶律德光沉吟不语,耶律斜涅赤问道:“在此之前,双方已经交手十余场,如今高行周率领横冲军突进而来,可见夏鲁奇是想展开大规模进攻,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应对?”

    耶律德光目光深沉,“夏鲁奇用兵老道,与之对阵,容不得半分懈怠。高行周大举杀来,只不过是他的试探之举,唐军全面进攻七老图山防线,未必就会马上开始。”

    耶律斜涅赤不解,“唐军既然大举北犯,自当兵锋直指西楼,为何如今却在七老图山之前停留,不敢轻易全数出动?”

    耶律德光冷笑道:“我军兵马,依七老图山布防,他若冒犯来攻,岂不正好给了我机会?用兵之道,虚虚实实,越是战术明确,便越是不能着急,出了岔子!”

    耶律斜涅赤露出恍然之色。

    耶律德光接着道:“这些年来,我军在七老图山修筑高墙关塞,防线坚固,彼攻我守,我军有天时地利人和,纵然唐军甲兵鼎盛,要攻克我军防线,也不是那般容易!”

    耶律斜涅赤露出笑容,“那是自然,只要拖住唐军,战事就大有可为。”

    耶律德光思索半响,忽然问:“李重政可到仪坤州了?”

    “他没有到仪坤州,远远龟缩在古北口。”耶律斜涅赤回答道。

    耶律德光露出深思之色。

    ......

    两月后。

    耶律斜涅赤急急忙忙进帐,向耶律德光禀报:“陛下,七老图山,守不住了!”

    耶律德光高居主位,闻言并无格外的神色变化,只是面黑如墨,好半响,他才问道:“还能守多久?”

    “最多五日!”

    “若是把朕的宫廷宿卫都派上去呢?”

    “至多能多坚持三日!”

    “那就派上去!”

    “陛下!”

    “耶律斜涅赤!”耶律德光忽然站起身,盯着耶律斜涅赤,“朕现在问你,你可敢走一趟古北口?”

    “古北口?”耶律斜涅赤愣住。

    “李重政就在古北口,若是能突袭将其擒获,则此战仍有回旋余地!”耶律德光目露凶光。

    “陛下......”

    “即便不能,唐军见我迂回奔袭古北口,也会回救,只要唐军背朝七老图山而退,我军就能趁势反扑!”

    “臣愿去古北口!”

    ......

    四日后,古北口,深夜。

    关隘上火把通明,冷风习习,李重政矗立在星海下,一直望着北方,也不知在想些甚么。

    “殿下,时辰不早了,还是早些去歇息吧。”丁黑见李重政一时半刻没有要离开的意思,不禁出声劝道。

    李重政没有转身,他负手抬头,望向辽阔星海,“我大唐十数万将士,在七老图山与贼血战,本宫身为太子,又是招讨使,哪里能够酣睡?”

    丁黑也知道李重政的脾性,索性不再多劝,“军报上说,大军即将突破七老图山,若是此战胜了,十五万大军兵临西楼,耶律德光也就没有负隅顽抗的机会了。”

    他这话刚说完,李重政陡然目光一凛,凝视关外。

    关外,点点萤火,悠忽点亮,汇聚成海,向关隘潮水般袭来。

    不时,有游骑奔回,在关前即大喊:“贼军来袭!”

    寂静的城头,顿时沸腾起来。

    丁黑面色大变,“太子殿下,快走!”

    李重政仍旧望着关外,不紧不慢的反问:“走?去何处?”

    丁黑急切道:“自然是退回州城!贼军夜袭关隘,必是有备而来,古北口很可能有一场惨烈血战,太子怎能身处险境?”

    李重政回过头来,看着丁黑,认真的问:“你觉得耶律德光傻不傻?”

    丁黑一怔,“太子此言何意?耶律德光当然不傻!”

    李重政笑了笑,复又看向关外,那火把连接成的海洋,已经分外波澜壮阔,马蹄声轰隆如雷,震得关隘都似在颤抖,“既然耶律德光不傻,此番奇袭古北口,只会是为本宫而来,惟其如此,他才能扭转契丹的不利战局。既然是为本宫而来,他怎么可能想不到,我有可能从古北口退回州城?既然想到了,他又怎么可能不做布置,安排人马半道设伏?大敌当前,本宫从古北口退回,能带走多少人马?若是半道遇伏,岂不正中耶律德光下怀?”

    丁黑愣了半响,“契丹兵马要闯关而入,在我们背后设伏,不可能没有动静啊!”

    李重政徐徐道:“等着吧,不到天明,就会有军报传来。”

    李重政所料不差,耶律德光为赢得此战,做了许多准备,其中就包括针对李重政的“斩首”行动。佛晓时分,有军报传到古北口,说一股契丹兵马,于昨日袭击了倒水沟军堡,从彼处而入,正向古北口杀来。

    听到这个消息,丁黑惊出了一身冷汗,若是昨夜当真撤了,跟这支契丹人马碰上,必定危险万分。

    李重政却道:“犯不着庆幸,那支贼军没有碰到我们撤退,必然会从背后袭向古北口,眼下,我等面临的,是被两面夹击之局。”

    丁黑闻言急得满头大汗,“如此,太子的处境就危险了......需得立即遣使仪坤州,让夏帅遣军回救!”

    李重政从坐塌上站起身来,“是该遣使仪坤州,不过却不是让夏帅遣军回救,而是让他一鼓作气突破七老图山,杀向西楼!”

    丁黑大惊失色,“太子殿下,你......你这是意欲何为?”

    “意欲何为?自然是灭契丹的国!”李重政来到丁黑面前,与他对视说道,“耶律德光奇袭古北口,兵行险着,这说明在正面战场上,他已没有丝毫胜算!当此之际,大军正该一鼓作气,拿下契丹国,岂有因一人之难,令三军半途而返的道理!”

    丁黑急得团团转,“可你是大唐太子,你若有些许闪失,那可是关系到国本......关外贼军势大,背后又有呼应,古北口形势危殆......”

    “形势危殆,那就奋力一战!”李重政仰首挺胸,气宇轩扬,“丁黑,你是父亲身边之人,当知父亲南征北战二十载,为大唐流下了数不尽的鲜血,然父亲可有一次退缩?而今,贼军杀来,也是该本宫为大唐流血的时候了!此战,本宫决不后退,也绝不拖大军后腿!”

    丁黑急得伏地而拜,哭诉道:“殿下!贼军势大,身为太子,不能涉险啊,一旦你有甚么闪失,陛下也会痛心!”

    房里房外的侍者护卫,皆伏地而拜,大喊:“请太子三思,勿令陛下痛心!”

    看着这些跪倒一片的人,李重政目光决然,不容置疑道:“我大唐,坐拥天下三百余州,有无数英杰俊彦,有无数英雄豪杰,李重政身为太子,不敢在天下英雄面前丢我大唐的脸!今日,本宫若向夏帅求援,贻误战机,贻害战局,那才会真的令陛下痛心!今日,大敌当前,贼军犯边,本宫岂有不战沙场之理!今日,大唐的太子可以战死,但大唐的尊严不容辱没!”

    “太子殿下......”

    “本宫心意已决,尔等毋庸多言,若有热血男儿,且随本宫一道,上城杀敌!”

    言罢,李重政来到门口,耳闻关隘上的交战厮杀声,张开双臂,一字一顿道:“来人,为本宫着甲!”

    ......

    戚同文站在洛阳城前,抬头凝望高耸入云的城墙,看见城墙上伫立如神兵天将的甲士,心潮如浪起伏,他复又看向宽阔如江海的定鼎门大街,眼神触及到车水马龙的人流,悠忽间不禁热泪盈眶。在他身旁,同行归来的李谷,也是双手轻颤,眼眶泛红。

    戚同文喟然而叹:“定鼎元年,我等奉命前往河西,先行改善河西农事,为河西长治久安做准备,哪曾想,这一去就是七年......”

    去时还是弱冠少年,如今已是青年俊彦的李谷,满脸风沙残留的痕迹,彼时的洛阳布衣书生,尚有稚气未退,而今,早已是活脱脱的边地粗糙壮汉,他眼中闪烁着荣耀的光芒,“七年之间,踏遍河西、安西,数经生死险境,如今终于再见巍峨神都,方知此行不负初心,方知此行虽有千辛万苦,终是不负男儿志气,不负国家所托!”

    戚同文同有所感,颔首道:“七年前,我等挺直腰板去了河西,而今,我等也可以昂首挺胸再入定鼎门!”

    在定鼎门外,早有官吏在等候迎接。戚同文与李谷说话的当口,相迎的官员已经快步走了过来,为首便是章子云,他对戚同文一行人深深一礼,“诸位先生,此行辛苦,陛下已在宫中等候,请随我入宫。”

    戚同文与李谷相视一眼,不约而同整整衣襟,昂首大步走进定鼎门。

    他们已然知晓,此番再入定鼎门,大唐的青史上,必然会留下他们的名字。

    ......

    见过戚同文与李谷后,李从璟接到了北边传回的军报。

    他在崇文殿看完这份军报时,雨落洛阳城。

    手持军报,肃立殿门,望着雨中的洛阳城,李从璟久久不曾挪动。

    耶律斜涅赤率领契丹精骑,迂回奇袭古北口,太子李重政率古北口守军,在被两面夹击的不利态势下,与敌血战三日。

    三日后,夏鲁奇突破七老图山,兵锋直进西楼。直到这时,夏鲁奇才令李从璋回援古北口。

    李从璋赶到古北口的时候,雄关已成地狱,尸积如山,血流成河,火光遍地。

    太子李重政站在血火关头,问李从璋,大军是否已经突破七老图山。

    李从璋回答,大军已经突破七老图山。

    太子笑了笑,而后倒了下去。

    此一战,太子不避矢石,亲上战阵,与敌血战,刀伤四处,箭伤六处,其它伤口七处,终率劣势兵力,打退耶律斜涅赤进攻,直至援军赶至,才累倒在城头,一睡两日方醒。

    雨声渐大。

    李从璟又看了一边军报,临了露出一个笑容,“这就是我大唐的太子,这就是我大唐的儿郎,这就是我大唐盛极天下、威服诸邦的资本!”

    ......

    定鼎七年冬,李重政、夏鲁奇率禁军十五万,并及卢龙军,灭契丹国。

    ......

    定鼎八年,于契丹国故址设辽宁行省,以耶律敏为布政使。

    耶律德光,押送洛阳。

    同年,于鞑靼部设蒙古行省,以阿狸为布政使。

    巴拉西,送洛阳。

    定鼎九年,渤海国大明安自请为大唐行省,李从璟许之,设吉林行省,以大明安为布政使。

    同年,蒸汽机在洛阳学院面世,引发科技浪潮。

    定鼎十一年,郭威率禁军,汇同李彦超,出兵吐蕃。

    定鼎十二年,平吐蕃,设西藏行省。

    同年,改元复兴。

    复兴元年秋,宰相莫离上奏,请重建大明宫,李从璟许之。

    ......

    春日,风和日丽。洛阳宫城,李从璟与莫离在阁楼中对坐畅饮。

    “历经近十载,大明宫终是建成了,离身上又卸去了一个重担。今日来与陛下畅饮,也是想借此时机,跟陛下告老还乡,回晋阳去闲居。”莫离饮尽了杯中的石冻春,放下酒杯的时候,对李从璟如是说道。

    李从璟呵呵笑道:“从定鼎五年到复兴十年,宰相还没做够二十年,就想着要偷懒了?”

    莫离抚了一把胡须,笑道:“宰相是没做到二十年,但离如今,却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这个时候回乡养老,还能再到处走走,看看我大唐的大好河山,若是再等一些年,怕是就走不动喽!”

    李从璟又饮了一杯,咂咂嘴,不无调侃道:“辞了官,你倒是能落个清闲自在,我就不行了,便是想去四处看一看我大唐的锦绣河山,也是没个机会——总不至于到处巡游,或是微服私访吧?”

    莫离笑道:“万里河山,不都在陛下心中吗?未必一定要在眼前的。”

    李从璟笑骂了莫离几句,“年轻的时候没见你阿谀奉承过,临到老了倒是油嘴滑舌起来。”

    言罢,李从璟忽然陷入了沉默,良久,才喟叹道:“从晋阳少年郎,到如今的帝王将相,莫哥儿,这三十多年来,亏得有你在身旁啊!”

    莫离心有所感,也不禁大受触动,“晋阳少年郎,孟平,章子云,那些年身在市井,或者窗前温书,或者混迹街头,嬉笑怒骂,可真是意气风流。”

    李从璟点点头,“淇门建军,多了李绍城、蒙三、王不器、卫道、李荣、赵象爻、丁茂、史丛达、林英林雄兄弟......当然,还有桃大当家,第五姑娘。”

    “神仙山桃大当家,不仅把臣和孟平等人卷到了山上,神仙山下单骑长枪,还差些将百战军主将挑下了马。当年风姿让人至今思之,犹且神往不已。”莫离半是感慨半是打趣。

    李从璟继续追忆,“到了怀孟,就有了郭威,有了两万百战军,而后就有了皇后,有了丁黑,出战河上,奔袭大梁,又是许多人许多事,思之不及。”

    莫离笑道:“出镇幽州,就有了四大才子,八大骁将,办演武院,便有了无数杰出将校,安重荣、赵弘殷......”

    李从璟站起身,来到窗前,“三十多年,太多人和事,如今历历在目,言之不尽啊!”

    莫离也起身,站在李从璟侧后,同样望向窗外,“三十多年,当年的志向,可都实现了否?”

    酒温香仍在,只待当年人。

    临了,莫离向李从璟行礼告退。

    待得莫离走出阁楼,行于走廊之上,李从璟转身望去,似乎又看见了当年那折扇白袍的翩翩公子,潇洒无双风流万千,他禁不住喊道:“莫哥儿!”

    莫离停下脚步,转过身来,看到阁楼里的李从璟,那个昔日青衫长枪的少年郎,似乎正站在晋阳小院的屋檐下,刹那间他喉咙硬如磐石,深深一礼,“李哥儿!”

    ......

    夕阳西下。

    余晖洒落在李从璟肩上,李从璟矗立在阁楼上。

    桃夭夭抬起头,望见了阁楼上的李从璟,那个在此刻显得有些孤单的身影。她又看了一眼远去的莫离,不知不觉间鼻头有些泛酸。她比谁都清楚,是这两个人,联手缔造了如今的盛世大唐。

    荣耀背后,繁华尽头,总是只有孤独。

    走上阁楼,桃夭夭站到李从璟身旁,轻轻拉住他的手,紧紧放在手心。没有半句言语,她只是怜爱的凝望着他,就像他凝望着他的帝国。

    感受到手心的温度,李从璟温和的笑了笑,“年少时,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人的一生,要怎样活才算有意义,我的一生,又该如何渡过,临了才不会对自己不满意。”

    “我想了很多年,后来我有了答案。我想,在我老去的时候,在夕阳下,与珍爱的妻子并肩而坐,泛舟河上,相偎相依,然后我回首我一生,有过一番施展了自己抱负的事业——那便是圆满了。”

    李从璟转头看向桃夭夭,眸子里只有她的脸,“我知道这个想法有些奢侈,我要的有些过于多了,所以我很庆幸,庆幸我今天得到的。”

    桃夭夭笑得像个孩子,把头埋在了李从璟胸前。李从璟紧紧抱着她,看向窗外的世界,“做了该做的事,遇到了该遇到的人,我想,无论是千年之前还是千年之后,这都是最圆满的人生了。”

    ......

    大明宫落成的时候,洛阳城万人空巷,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无论是外邦商贾,还是各国使节,都争相涌向大明宫。

    李从璟大宴群臣,并于宴席开始前,发表了那篇传遍海内外的演讲。

    “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为我们的文明,画上了第一个符号。”

    “四千年来,在无数先人的血汗与智慧上,这片土地出现了伟大的汉唐文明。汉唐文明,不仅会彪炳史册,流芳百世,更应该传遍天下,恩泽万民。”

    “如果那一日果真到来,身为唐人,朕与尔等皆可以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毫无疑问,汉唐文明,乃天下第一之文明。纵然眼下不是,日后也会是。因为汉唐文明兼容并包,开放博大,自强不息。我们先进,但我们仍旧不耻下问,我们强大,但我们依旧谦逊好学。”

    “因是之故,大唐的江山社稷,理当光芒万丈,没有瑕疵。”

    “若是有一个官吏还在贪赃枉法,大唐就不该满足。”

    “若是有一个唐人还衣食堪忧,大唐就不该满足。”

    “若是有一个唐人的尊严还在受到侮辱,大唐就不该满足!”

    “若是天下之大,还有甚么学识是唐人不知道的,大唐就不该满足!”

    “若是天下之大,还有一块地方是唐人未曾踏足的,大唐就不该满足!”

    “若是天下之大,还有一个邦国对大唐不敬,大唐就不该满足!”

    “朕有一个梦想,大唐能够恒强不衰,永受四海万邦之朝贡!”

    “朕有一个梦想,唐人皆知是非善恶,皆识礼义而友爱,皆有报效国家之念!”

    “朕有一个梦想,每一个走出国门的唐人,都能让人一眼看出来,这就是唐人!”

    “朕希望你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希望你们记住祖先的光荣与屈辱,希望你们知道自己身上流淌的血,到底是甚么颜色!”

    “朕希望你们无论何时,无论面对甚么境遇,都要记住,守护我汉唐荣光,守护我汉唐文明,守住我们唐人之所以是唐人的底线!”

    “朕希望你们所有人,希望每一个唐人,都扛起大唐的旗帜,永不满足已获得的成就,永不畏惧还未战胜的敌人,永不停止征服的步伐!”

    “因为你们是唐人,是一直在前进的大唐人!”

    ——————

    全本完。

    ——————

    完本了。

    临了,诸多不舍。

    回首那些故事那些人,俱都历历在目,真不想与他们道别。

    一个日夜相伴的老友离开了。

    不圆满。但我知道,这就是路的尽头。

    这些日子,有尝试过继续往前走,终究还是无奈的发现,我只能走到这里。

    既然如此,与其拖着,不如给上终点,画上句点,留一段美好的回忆。

    而我知道,在的世界里,故事没有停止,那些人还将继续前行。

    ......

    这本书写了很久,出乎我意料的久,当然,原因是我更新渣。

    当初决心写五代,是打算立足南唐,走南方路线的,几经周折,落笔在李从璟身上,颇为仓促。所以书的前期,准备不足,史料缺乏,考究也少,有故事没历史。

    写这本书的过程,是对那段历史深入研读的过程,也是学习如何写好历史文的过程,如果现在让我再开一本唐末,我有把握写成精品——至少也是精品。

    因了历史文日益苛刻的政策,很多原本做好铺垫,打算浓墨重彩的地方,只能一笔带过。

    或许是这本书写得太久,杨吴的内容写完后,已是精疲力竭。特别写完石敬瑭后,转入新书准备期,两边拉扯,就更是力不从心。还有些个人原因,导致原本该写好的东西,没有很好的写出来。

    无论如何,这本书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留下诸多遗憾的地方。而今再回首,心头只剩下一些感谢,感谢订阅、打赏读者的一路支持。对你们,我心中有愧。虽然不想说这无能的话,但真的很抱歉。

    历史文是家国情怀,是男儿志气,是年少时纵横天下,把历史与黎民扛在肩上的梦,感谢你们陪我做完这个梦。你们是热血好儿郎,若是有酒,真想与你们对月当歌,大醉三千场。

    ......

    新书肯定有,只是出现了让我始料不及的波折,所以,虽然我很想永远在纵横写下去,但到底还能不能在纵横,我也没有把握,届时再通知——如果能够留在纵横,我会写一些后记和番外,详细交代一下某些人物的命运。

    ......

    再拜顿首,谢谢大家。愿大家头顶常悬明月,照亮脚下的前路与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