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布衣王侯在线阅读 - 第九十八章 崇祯皇帝

第九十八章 崇祯皇帝

    PS:这一章写的太艰难了,查资料查了两个多小时,上传的时间也毕竟晚,希望各位书友喜欢,还望各位书友多多支持,点个收藏和关注。

    一连数天,温体仁和王应熊都在惶恐不安当中渡过,皇陵被烧本就是滔天大罪,更何况两个人还私自截留朝廷大员的奏折,一旦事发后果不堪设想。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已经打定主意把这个问题给瞒下来,那就得把事情做到绝处,宦海艰难,容不得一丝马虎。

    五日之后,温体仁和王应熊等到不是杨一鹏的报捷文书,等到的却是洪承畴的八百里加急,原来是李奕的报捷文书到了,不过这封文书不是深夜而是下午送到的,内阁大臣王应熊接到奏报之后立即向温体仁的值房内走去。

    “阁老,你看。”王应熊接到文书之后,事关机密,待温体仁摒退左右后小心说道。

    “可是杨一鹏的捷报?”温体仁看到王应熊手捧文书进来后沉声问道。

    “是捷报,不过不是杨一鹏的。”王应熊小声回答道。

    “哦?”温体仁接过文书之后仔细的阅读起来。

    半响过后,温体仁放下手中的文书继续问道:“这个蒙城知县李奕是何人?以一千团练斩敌数千,擒获敌酋,如此人才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回元辅大人,是崇祯七年的新科进士,去年刚去蒙城上任,文书是由洪承畴八百里加急送过来的,应该不会差。”王应熊博学善记,大明朝的官员一多半都在他脑子里装着,见温体仁半信半疑不由解释道。

    “看来这人还真是个人才,有了这封信咱们这一关算是过了,待我准备一下,我立即进宫面见皇上。”温体仁放下了心中顾虑,轻松的说道。

    “大人何意?”王应熊不解的问道。

    “何意?皇陵被烧乃千古未有之耻辱,可有了这封捷报,好歹能挣回一点脸面,那李奕一千团练是在杨一鹏的授意下组建的,李奕杀敌有功可杨一鹏知人善认,同样功不可没,如此一来那杨一鹏和吴振缨的命算是救下来了。”温体仁不慌不忙的说道。

    温体仁如此紧张凤阳失守一事除了吴振缨是自己的亲家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崇祯六年,工科都给事中许誉卿曾上书朝廷,让朝廷早设总督,使闯贼只能在陕西、山西为祸,不至于祸乱江南。奏折报上去之后,崇祯皇帝听从了这个建议,打算在山西、陕西、宁夏、湖广、四川等五省分设两个总督,由陈奇瑜和汪庆百担任,可兵部侍郎汪庆百贪生怕死根本不敢赴任,汪庆百乃是温体仁党羽,温体仁不得已只能奏请崇祯皇帝让陈奇瑜一人兼任五省总督。

    崇祯七年,陈奇瑜纵贼于车厢峡已经让温体仁很被动,如果凤阳失守之事传到朝廷,那温体仁就有失察之嫌,如今有了李奕的捷报,温体仁大可在崇祯皇帝面前说不是闯贼太厉害,而是各地官员不能尽心任事,与设不设总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可凤阳失守之事却是板上钉钉,这个滔天的大祸总得有人承担,大人你看谁比较合适?”黑锅总得有人来背,杨一鹏等人不背那总得找个合适的人来背,王应熊想在温体仁进宫之前把这背黑锅的人选给落实了。

    “颍州知府尹梦鳌未能阻敌与颍州城下,致使闯贼东去侵犯祖宗陵寝,罪莫大焉,不过念起守城有功,功过相抵,贬为庶人吧。”温体仁思索片刻之后,缓缓说道。

    俗话说朝廷有人好做官,尹梦鳌举人出身,在京城内毫无背景,正是背黑锅的好人选。

    “大人高明。”王应熊拜服道。

    略作准备之后,温体仁换了公服出了值房,门口早停了一具双人抬的便轿,严嵩坐上去,椅背仅到达腰部,看上去其实比较寒碜,但这却是天下读书人最高的荣誉-----准许禁苑乘腰舆,别的大臣到了宫门必须下轿,然后步行走过御门前的广场。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内阁大臣是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温体仁自崇祯三年以礼部尚书入内阁后已经五年了,在整个崇祯朝算是干的最久的一位内阁大臣。自去年起,崇祯皇帝念其老迈,特意赏了他这个殊荣,故而温体仁能坐着两人抬的小轿直接进到紫禁城内。

    朱红色的宫墙、明黄色琉璃瓦显示着这是大明至尊的居住之地,可此时夕阳斜挂,给这座气势恢宏的紫禁城平添了几分萧索之气。一顶小轿无声无息的穿行在楼台掩映殿宇的回廊之下,每个大红色的木柱旁边,都肃立着腰胯绣春刀,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士,一直到了乾清宫门口,才换成太监侍立。

    到了殿前,太监落轿,站在殿前的大太监赶紧上前迎道:“是阁老来了。”

    “有劳曹公公通禀一声,臣有要事向皇上禀报。”迎接温体仁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太监曹化淳,他在当今皇帝还是信王时就已经陪侍左右,天启年间由于受到大太监魏忠贤排挤被逐出北京城,后来崇祯皇帝即位后立即把他召回,尔后一路高升,如今已经是司礼秉笔太监,算是做到了一个太监的顶峰,故而纵使是大明首辅温体仁也得对他客客气气。

    “阁老稍等,待我进去通报一声。”曹化淳告了一个饶后比划了一个进去的手势,两个守门太监便用双手使着暗劲,将各自面前的那沉重的黄梨木大门缓缓提起,然后慢慢往里移两扇门一点儿声响都没有地被慢慢移开了。

    片刻之后,曹化淳出来道:“阁老请进吧。”

    温体仁颤巍巍地迈步越过高高地门槛,进了大殿之内。大殿内檀香缭绕,大明至尊正在一张大案之后批阅奏章。

    温体仁一进去便推金山倒玉柱,叩道“微臣温体仁叩见吾皇万万岁。”

    朱由检,是万历皇帝的孙子,天启皇帝的弟弟,十七岁由信王即皇帝位,虽然他还是一个不到二十五岁的青年,可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老很多,多年的cao劳让他未老先衰,二十五岁本事人生中最气血旺盛之时,可此时的崇祯皇帝脸色苍白而憔悴,小眼角已经有了几道深深的鱼尾纹,眼窝也有些发暗。一连几夜,他都没有睡好觉,今天又是五鼓上朝,累了半天,下午一直在乾清宫批阅文书。在他的祖父和哥哥做皇帝时,都是整年不上朝,不看群臣奏章,把一切国家大事交给亲信的太监们去处理,到了他继承大统,力矫此弊,事必躬亲,不过事与愿违,当年他的爷爷和哥哥常年不理朝政,大明朝这个烂摊子反而能凑活着过,可轮到他当家做主时,他越是想“励精图治”,越显得力不从心,一事无成,只见全国局势特别艰难,一天乱似一天,崇祯皇帝的心也是一天比一天着急,这内阁大臣也是换的越来越频繁,不过殿内的温体仁还算得崇祯赏识,从崇祯三年入阁起一直干到现在。

    看着殿下跪着的温体仁,崇祯皇帝搁下手中的御笔,松了松自己筋骨后说道:“长卿来了,快起来吧,这么晚进宫,想必有什么急事,说说吧,又有什么地方出乱子了。”

    “陛下容禀,臣今日接到凤阳奏报,兹事体大,只能进宫当面呈报皇上。”温体仁跪倒在地,双手高举着杨一鹏的奏折。

    “中都凤阳?”崇祯纳闷了,示意身旁的小太监把温体仁手里的奏折呈上来。

    崇祯皇帝接过奏折在大案之上展开,当看到凤阳失守,陵寝被烧之时,崇祯脑海中嗡的一下炸了,原本苍白的脸颊变得通红,只觉得胸中的那股怒火将他的五脏六腑给烧熟了,气急败坏的崇祯将大案之上如山的奏折一把推倒在地,嘴里大声的咆哮道:“速速将那贼首捉拿进京,朕要将他千刀万剐。”

    朝代还在,祖坟却被人刨了,翻遍史书也就明朝独一份,这也难怪崇祯皇帝如此失态。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千错万错都是我们做臣子的错,请皇上千万保证龙体啊。”眼见崇祯发怒,温体仁在地上不停的磕头。

    许久之后,盛怒之下的崇祯皇帝终于慢慢平息了心中的怒火,厉声问道:“主辱臣死,主辱臣死,皇陵被烧,那我该杀谁的脑袋,是直隶总督杨一鹏还是你这个内阁首辅?。”

    “皇上息怒,直隶总督杨一鹏听到凤阳失守之后星夜驰援,洪承畴也已经带兵赶到颍州,而且已经有捷报传来,请皇上过目。”温体仁从怀里又掏出了李奕的报捷文书递了上去。

    崇祯皇帝走下大案,亲自从温体仁手里接过文书,也不回到大案之上而是站在原地阅读了起来,李奕所写的报捷文书内容详实,把整个蒙城之战真实而详细的记录在上面,文书上把战前的准备,战时的过程以及战后的总结写的清清楚楚,总是崇祯皇帝不知兵,可还是能把战斗的经过了解的一清二楚。终崇祯一朝,光内阁换了五十多个大臣,除了大臣们的不作为外,很大原因是崇祯皇帝根本摸不透自己的大臣的底细,不了解自己的天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皇帝虽然富有四海,可能看到的不过是一封封的奏折,故而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只能通过不断的换大臣来缓解内心的忧虑,可通过李奕这篇文书,崇祯皇帝终于了解了剿匪一线的情况,原来闯贼不是天兵天将,只要计划得当一样可以击败,但闯贼也不是土鸡瓦狗,只要官军稍不留意就被杀的大败。

    “为什么别处剿匪如此艰难?而蒙城不光守住了城池还杀敌数千,就因为这个蒙城知县用了心,是真心实意为朝廷分忧,把这篇文书发下去,我要让天下的臣工看看,看看这个蒙城知县是怎么当官的。”崇祯皇帝高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