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末代三国在线阅读 - 第35章 闭关

第35章 闭关

    关彝心中感概,道:“依老将军之见,那我等该当如何?”

    廖化白须飘动,笑道:“无妨,如我所料不差,此时大将军定然也收到了邓艾退兵的消息,我料大将军必是已经作好了安排,你我只管安心赶路便是!”

    “愿闻老将军高见!”

    廖化摆了摆手,笑道:“高见谈不上。大将军得诸葛丞相真传,深知寻常之辈绝非邓艾之敌手。因此,我料定大将军得知魏军退兵之后,必然另遣大将往追邓艾,而此人必是你三叔关索无疑。”

    “哦?”关彝见廖化言之凿凿,心中好奇更甚。

    “贤侄试想,眼下我军众将之中,多随大将军忙于收取汉中各地,唯有你三叔现驻屯于阳安关,离白水关最近。其二,你三叔熟知兵略,素有威名,乃我大汉南天一柱。再有,景谷道险塞,你三叔麾下三千无当飞军乃我军之精锐,尤其精擅于山地作战,有此三个便利,因此我料定大将军所遣之人必是你三叔无疑。”

    关彝长叹道:“老将军虑事精勤,见地深远,不愧为我大汉台柱也,小侄深为敬佩!”

    廖化哈哈一笑,道:“贤侄休要如此说,依我看,贤侄胆略兼备,文武双全,假以时日必是我大汉国之栋梁,前途不可限量也!”

    关彝笑道:“老将军过誉了,小侄年幼无知,日后还需老将军多多指教才是!”

    廖化暗自点了点头,关彝为人谦逊沉稳,功而不骄,年纪虽小,但却已隐有三分大将之气,若是多加磨练,假以时日必然能成为一代名将,重振关氏雄风。诚如此,自己作为其祖云长公如今仅余的旧臣部属,也当深感欣慰。

    一老一少正说着,猛地只见前方一道山脉自汉水之东耸峙而起,由西向北起伏不绝,一眼看不到头,极为险峻。廖化见关彝只顾着四下张望,笑道:“贤侄可知此山之名?”

    关彝心中略微一动,道:“久闻汉中之西有一山名曰定军,十余座山峰连绵隆起,山势起伏,犹如游龙戏珠,今观此山,莫非便是定军山乎?”

    “不错,此山正是定军山!”廖化哈哈一笑,道:“想当年,我大汉五虎上将之一的黄汉升老将军便是在此间刀劈曹军上将夏侯渊,为昭烈皇帝鼎立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雄山依旧,往事如烟,已然四十又四年矣!”

    关彝听得心潮澎湃,眼前闪过一幕幕刀光剑影,当年昭烈皇帝和夏侯渊相峙于汉中的高山溪谷之际,老将黄忠奉命以临高之势突袭魏军,刀劈夏侯渊于马下,为昭烈皇帝夺取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大汉江山的前辈英雄如斯,到了如今却是一片颓势,以至于曹魏大起征伐之兵三路入蜀,岂不令人哀伤?

    大队人马徐徐而动,两日之后终于抵达南郑城。入城后,关彝让陈烈自行办理一应军情事物,又让诸葛尚、鄂虎和时风先去打点驿馆住宿,自己则和廖化前往帅府参见姜维。

    待到了帅府,门前值哨的亲卫见是廖化,也不去通报任由两人进去。此时,姜维正在帅府大堂和张翼、董厥、宁随、赵统等人议事,见了两人,欣喜之下忙令人安排座位,笑道:“老将军和敬之来得正是时候,正好一块议议。”

    廖化和关彝先是见过了姜维,随后又和张翼等人分别见礼,在座的除了关彝外,皆是自来一起共事的老面孔,自然也就没有许多客套,待一一见了礼,随即各分位置坐下。此番退敌,论起来关彝虽然功劳最大,但他的年龄却是最小,职位也是最低,因此坐在了最下首。

    关彝因为廖化先前之言没有准信,心中又甚是挂念关索,刚一坐定便又站起来道:“大将军,末将闻邓艾已经退出白水关,欲沿孔函谷退回陇西,末将不才,愿领一支精兵随后掩杀,必能大获全胜。”

    廖化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心中暗笑关彝聪敏,他明明是挂念关索,却偏偏只字不提,如不是自己和他一路行来,深知他的心思,估计也要被他瞒过了。

    姜维自是不知关彝的心思,闻言笑道:“敬之建功之心,老夫深许之。只是,今番却是不须你去,我军收复汉中之后,老夫料定邓艾必将连夜退走陇西,因此我已令胡济为主将,傅佥、廖麟、高休为副将,引五千兵马星夜出阳平关,直取下弁截断邓艾归路。只是,此一节原也瞒不过邓艾。现如今李球、黄崇二将尾追邓艾之后,只是此二人并非邓艾敌手,为保万全,老夫已另外派人知会你叔父关索,请他即刻领兵出阳安关,接应李、黄二将,并策应胡济收复武都。”

    关彝闻言大喜,看了一眼廖化,暗赞姜维果然是麒麟之资,谋略过人,预先做好了部署。他在江油戍和邓艾几番交手,深知邓艾之能,关索虽然勇略,但即便加上李、黄二将,却也未必便是邓艾之敌手,更何况邓艾退守白水关之后,沿途收聚败兵,麾下尚有两万战斗力极为强悍的雍凉精锐,双方兵力相差无几,若是一旦交起手来,胜负委实还未可知,这也正是关彝心中担忧的地方。

    不过,姜维令胡济与傅佥等人引兵出阳平关直取下弁,却是打在了魏军的七寸要害之上。眼下局势,钟会溃退之后,邓艾已成孤军之势,若想不被汉军两面包钳,惟有即时退回陇西,是为上策。否则稍有迟缓,汉军自阴平与武都两面夹击,魏军便成为了瓮中之鳖,届时只得任汉军宰割了。真要到了这一步,便是子牙重生张良再世也只能徒呼奈何。

    一念至此,顿时放下了心中忧虑,道:“大将军早已运筹帷幄,末将拜服!”

    姜维摆了摆手,笑道:“此番退敌,敬之当居首功,若非敬之一把火烧掉了魏军的粮草辎重,我军焉能如此快速便收复汉中?老夫即刻写表申奏朝廷,为你及一众有功将士表奏请功。”

    “此乃天佑我大汉,更是三军将士用命,末将如何敢当?”关彝慌忙摆了摆手,虽说此番收复汉中确是以他的功劳最大,但眼下可不是表功的时候。毕竟,在大汉军方中关彝只是一个小字辈,在座的将领中几乎都是资历深重,劳苦功高的老臣,真要认真起来,自己的这一点些微功劳与他们的百战沙场相比起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

    再有,自己两个月来接连立下了几番大功劳,虽然为自己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但同时也让自己成为了别人关注的焦点,谁又能知道这其中谁是朋友谁是敌人呢?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军旅生涯迎接自己的将会是什么。因此,在这一干军方众将面前还是低调一点好。

    姜维见他如此谦逊沉稳,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又添了几分喜欢。

    只是,这种喜爱之情转瞬即过。如今,魏军虽然被全线击溃,但汉军自身的损失也极大,先是广武县被魏将田章偷袭,驻防的三校人马全部阵亡,再就是阳安关失陷时,傅佥所领的五千兵马除了跟随他出关接战阵亡的一半人马之外,其余的都跟随蒋舒投降了魏军,再加上数次大小战斗阵亡的人马,汉军的损失不下万余人,这对于家底远比不上曹魏的大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再有就是自魏兵入境以来,汉中各处城邑尽数罹难兵革,房倒屋倾,百姓逃散,田亩荒芜,诸多事宜需要善后处置,委实让姜维没有高兴的理由。

    “魏军溃退,眼下当务之急是处置一应善后事宜,诸位将军有何高见?”

    董厥看了众人一眼,站起身来道:“以末将之见,魏军此番三路伐蜀,皆因我大汉国力衰退,朝政不稳所致。因此,为防备魏军复来,末将建议关闭蜀中各处通道,广招各地流民,开荒屯田,休养生息,如此既可拒敌于国门之外,又可足食养兵,安定人心,此乃强国之道也!”

    关彝眉头微皱,暗思不妙。董厥所言虽是建议,但言中之意却是隐隐暗指姜维穷兵黩武,空耗国力,民心不稳,以致魏兵趁隙三路入侵。这和当初他和诸葛瞻等人上表弹劾姜维的理由如出一辙,看来这董厥果然和姜维的政见大有不同。不过,董厥在众将面前如此说,必会让人认为他是故意在拆姜维的台,特别是姜维本人,只怕更是不肯容忍,若是闹将起来,两人势必又要生出嫌隙来。

    心中思虑,有心要站起来说几句缓和的话,但转念一想,眼前这些人,多半都是军方重将,战功卓著,资历深重,他一个后生晚辈,人微言轻,说出来的话只怕不但无人听从,反而会让他们笑话。心中踌躇,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哪知姜维神色如常,淡淡地笑了笑,道:“龚袭所言有理,不过若是要关闭各处通道,事关重大,尚需奏报陛下之后方可决断!”

    董厥亦是怔了一怔,原以为这番话说出来,姜维即便不是勃然大怒,也应当会针锋相对,但姜维的反应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不过,姜维的话倒是让董厥难以反驳,关闭通道,其实就是断绝商贸互市,信息往来,这对于国力弱,显然是有极大影响的,因此这的确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姜维纵然使持节,主掌大汉军国大事,也需要禀明朝廷之后方可施行。否则朝廷若是追究下来,只怕是谁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

    不过,董厥自认心中坦荡,他之所以当着众将之面直言不讳,也皆是出于公心,为国家大计建言而已。事实上,诸葛武侯在世时,姜维和董厥皆在丞相府任职,两人私交甚好,及至姜维主掌兵事之后,董厥累迁为辅国大将军。

    细论起来,两人在政见上的分歧还是始于景耀四年(公元261年)诸葛瞻任行都护迁卫将军之后,诸葛瞻和董厥认为姜维累次出兵,却又无甚进展,以致益州国力疲敝,因此表奏嗣主,请求任姜维为益州刺史,削夺其兵权。虽然嗣主最终没有答应诸葛瞻和董厥等人的请求,但此表上达天听之后,却直接导致姜维和诸葛瞻等人就此分成了两个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