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三国之男才女貌在线阅读 - 第二十三章 觐见

第二十三章 觐见

    东汉都城——洛阳,是二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洛阳因为是建城于洛水之阳而得名。它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素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是“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的理想建都场所。

    西汉时,朝廷在仔细比较了长安与洛阳的利弊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将都城设在毗邻原秦帝国都城咸阳的长安。毕竟当时三辅地区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再加上长安距离草原民族要更近一些,所以也很有一些天子守国门的味道。不过洛阳虽然与京师无缘,但它在秦朝时就被统治高层定位为三川郡治,所以本身的开发基础相当不错,而且西汉朝廷虽然将都城定在长安,但因为长安距离草原民族领地太近,为了以防万一,给自己留一条退路,西汉历代统治者都对洛阳着意建设,甚至在洛阳兴建了宫室,也就是东汉时洛阳城内的南宫。西汉元帝的时候,京城长安经常受到狄戎少数民族的sao扰,当时的大臣就曾经上书请求迁都洛阳,但被汉元帝以祖宗基业不可弃为理由否决了。

    西汉末年的王莽篡朝,使古都长安陷入第一次浩劫。那时天下义军都把攻陷长安做为自己的目标。最后,绿林军抢先攻入长安,并在长安正式拥立宗室刘玄为帝。但刘玄并没有兵权做为依靠,所以当时新建立的朝廷大权还是在绿林军将领的手中。这些绿林军将领本来是农民出身,再加上不知道团结士族地主阶层,毫无执政经验的他们根本不能很好的处理内外关系。结果,绿林军和当时的另外一股大规模义军赤眉军因为利益瓜分不匀发生了冲突。双方在关中地区大战,结果赤眉军一举攻陷了长安。

    数十年的战乱使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几乎成为了废墟。公元25年,东汉的建立者光武帝刘秀统一了混乱已久的大汉十三州,中兴汉室。考虑到长安城已经破败不堪,而且朝廷的力量尚不足以和草原民族做太大的冲突,所以刘秀选择了形势环境都相对稳定的洛阳做为东汉的都城,同时为了表示自己不忘本,将长安定位东汉的西京。

    洛阳城的兴建在刘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刘秀在位期间只是将原有的洛阳南宫进行修葺扩建。到他的儿子东汉明帝即位后,东汉朝廷经过多年来的休养生息,元气已经回复很多。为了使洛阳能够成为和当年长安相媲美的大型都市,汉明帝开始对洛阳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从汉明帝开始,直到东汉和帝,长达百年的时间内,东汉朝廷先后建设了北宫、永安宫、濯龙园等一系列皇家宫室园林,洛阳城也最终形成了东西宽约6里(东汉的一里约等于现代的415米),南北约9里的长方形“九六城”结构,城门也增加到大都市应有的十二座城门。尽管此时的洛阳依然要比当年全盛时的长安要逊色很多,但也已经比建国时扩建了一倍有余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在刘宇和孙琳这样的后世人眼中,这个城市的规模还是远远比不上现代大都市的规模。毕竟洛阳的占地面积只有22万平方米,别说比不上已经开始建设六环的首都北京,就是普通的东南部省会城市,也要比它大上两三环呢。这倒不是说古代人的建设水平不行,而是因为汉代的人口的确是不多,当时的全国人口只怕也就和后世的四川或者山东一省人口那么多。再说,古代城池是要用城墙环绕,用来防备外敌入侵的,而城墙就限制了整个城市的发展,总不能一扩建就拆城墙吧。

    话说回来,如果说洛阳城还有什么能够吸引刘和孙琳的话,那就是它那甲于天下的雄伟城墙了。生长在现代社会的刘宇两人,他们所居住的城市里早就已经没有城墙这种东西了,因为那东西实在是妨碍城市的发展。当年北京刚刚光复的时候,还保存有完整的明清两代一直在修缮建设的古城墙。可惜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中央为了扩大城市规模,修建北京二环城区,将北京城那雄伟的古城墙拆毁殆尽,到90年代时,北京城内仅余下东便门城楼处的两处明城墙,还有西便门、德胜门、正阳门几处孤零零的城楼和箭楼。出生在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能够看到的城墙,恐怕就只有西安的明代古城墙了,但就算是西安古城墙,也只是原有规模的一部分,至于真正完整的都市古城墙,在现代中国就已经绝迹了。

    不得不说,代表着中国古代筑城文化精髓的都市城墙,的确是给人一种厚实沧桑的感觉。有了这城墙的衬托,本来不算大的洛阳城(其实在当时已经是很大了)竟然显得无比的气势恢宏。

    “当年拆掉北京城墙真是损失呢。”遥望着高达十米的城墙,孙琳坐在马车上不无遗憾的说道。刘宇远远的看着在城墙上来回巡视的京城禁卫军,还有那迎风飘舞的旌旗,心里也是颇有感慨,如果当年能够采用梁思成的规划,将北京城墙保留下来的话,一定会成为著名的旅游圣地的。真是可惜了。

    “老公,我们先去洛阳城里到处转转吧!”毕竟是第一次来到汉代的京师,孙琳做为女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旁边的郭嘉把弄着刘宇闲来无事时制作的折扇笑着说道:“夫人,这洛阳城可是天下第一繁华的所在,城西的金市,是天下商贾聚集的地方,在那里可以见到很多新奇的东西,甚至一些番邦的商人也会在那里出售他们民族的特产呢。”

    郭嘉在那里说的兴致盎然,孙琳听得两眼放光,而刘宇则是唉声叹气——郭嘉!少说两句会死吗?感情不是你陪她去逛街。猛地想起一事,扭头问孙琳道:“说起来,许氏水晶宫在那个市集也有分店吧?”孙琳愣了一下,旋即反应过来,欣喜的说:“这段时间没怎么过问商场上的事,差点就忘了,许氏在洛阳的确是有分店,嗯,说是分店,其实应该说是大汉最大的玻璃店了。我记得好像是在城西金市的中部,正对着永和里。”

    “永和里?”郭嘉在一旁插嘴道:“那可是大汉的朝廷大员还有各地巨商的居住区呢。”

    “是吗?”孙琳不甚了然的说:“听许观说,他们在永和里旁边的步广里买过一处宅子呢,好像就是为了供我们进京的时候使用的。”

    “唔,”刘宇高兴的说:“也就是说我们在洛阳城已经有房子了?不错,我刚才还在琢磨今天是不是要去住客栈呢。”

    几个人正说得起劲,郭嘉突然停了下来,手搭凉棚向前望了一会儿,转头苦笑道:“主公,估计我们没时间去逛市集了。”

    孙琳一听,有些不高兴道:“怎么了?”

    郭嘉向前一指,刘宇和孙琳仔细向前看去,就见远处城门处旗幡招展,对对大汉仪兵手持旌旗仪仗在城门处侍立,而大批身穿官服的人正立在城门外,好像在等待什么。刘宇和孙琳对视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惊呼道:“百官出迎?!”

    郭嘉微笑道:“看来朝廷对主公真的十分器重,皇上竟然派出朝中百官出城迎候主公,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啊。”

    刘宇可没有郭嘉这么高兴,这的确是够风光,可未免有些风光过头了吧!简直都有些逾越礼治。这样招摇,不是存心给自己树敌吗?这百官怎么可能人人真心出迎,那些不得不来的人恐怕会嫉恨自己的。刘宇心中苦笑,既来之则安之,随机应变吧。

    要说这百官出迎的主意,正是张让向汉灵帝建议的,张让的出发点不错,他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刘宇的功绩,原因无他,刘宇是他保荐上去的,刘宇的荣耀就是他这个保举人的荣耀。那么怎样才算是最为隆重的迎接呢?在张让的印象里,那自然没有比百官出迎更显耀的了。

    张让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向汉灵帝一说,正为如何封赏刘宇这个宗室兄弟犯愁的汉灵帝刘宏感到很合自己的胃口。事实上,当汉灵帝刚刚知道立下大功的是宗室子弟的时候,的确曾为宗族中能出现这样的英雄人物感到欣喜,不过这些天过去,汉灵帝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就是因为这个变化,使得刘宏破例同意了这个稍逾礼制的百官出迎提议。

    总之,汉灵帝和张让都觉得自己的这个决定很为刘宇长面子,可没想到却害的刘宇头痛不已。不过木已成舟,刘宇也只好早早的在距离城门还有好长一段距离的时候就带着孙琳还有郭嘉下车步行,他毕竟还没狂妄到敢在车上接受以三公为首的朝廷百官迎接。

    大汉朝廷以三公为百官之首。此时的三公分别是曾经往虎牢关宣旨的太尉邓盛、袁绍的叔叔司徒袁槐,以及刚从大司农提升上来的司空张温。刘宇来到城门附近时,见邓盛等人正迎上来,连忙紧走几步,来到百官队前,向邓盛等三公深施一礼道:“宇何德何能,劳动列位大人出城相迎!”

    邓盛捋须笑道:“使君不必多疑,此乃当今圣上因使君功高盖天,特地颁下圣旨,令我等出城迎候。如此圣恩浩荡,使君日后可要更加尽心报效朝廷啊。”

    刘宇打拱道:“宇自当肝脑涂地,以报圣恩于万一。”

    接着,袁槐、张温也上前与刘宇见礼。他们三公的态度各有不同。邓盛是很看好刘宇的,所以态度最为热情;张温和刘宇没什么交情,但看在他立下大功的份上,对刘宇的态度还算是比较热情;而袁槐脸上就冷漠了很多,见礼时只是勉强的笑了笑。这也不奇怪,毕竟他们袁家年轻一辈中最杰出的人才——袁绍,带着两万五千人马在虎牢关下被贼军打得落荒而逃。可这个刘宇只用了不到一万人马就成功的歼灭了全部黄巾贼寇,这不是摆明了在说他们袁家的人都是废物吗?就凭这点,袁槐也高兴不起来。只不过刘宇现在圣眷正隆,又是宗室中人,所以袁槐还是不得不对他稍假颜色。

    其他的朝廷官员,刘宇也就不一一和他们见礼了,在和大司农等九卿打过招呼之后,便由太尉邓盛引路,一行人浩浩荡荡前往皇宫面圣。

    刘宇心中暗自琢磨,这可是自己来到汉朝之后第一次觐见皇帝!说不紧张是假的,不管再怎么昏庸也好,那可是汉朝的最高领导人啊,要知道自己在未来世界,还没有见过国家主席的真人呢。

    自己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封赏呢?刘宇的心中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