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游戏小说 - 三国佣兵团在线阅读 -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不务正业的写了篇《益州之战》

    CD,一个“投降之都”。

    36年,“白帝”公孙述战死,延岑带余众出降,公孙家与延家被灭族,吴汉焚城。

    214年,益州牧刘璋投降,被流放公安。

    263年,蜀汉后主刘禅投降,移居洛阳。

    347年,成汉后主李势为求稳妥,逃出CD后再递交降书,移居建康。

    925年,前蜀后主王衍投降,送京途中被杀。

    964年,后蜀后主孟昶投降,花蕊夫人作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为什么CD爱投降?主要是因为蜀地富饶,后主们在蜜罐里长大,普遍心地善良,不忍让战争持续,人民受苦。

    但也不能因为主公的温仁,抹煞将士们为保卫蜀地而流下的鲜血,所以本文写一写刘璋势力。

    要说刘璋势力,就得先讲讲他爹刘焉的部队,刘焉虽是被朝廷任命入蜀的,但当时朝廷自顾不暇,刘焉就算不象刘表一样“单马入宜城”,能带的人也不会很多,史书上就董扶、赵韪二人,董扶不久还去世了,所以刘焉初期只能依靠益州本土人士贾龙、任歧和赵韪等,与天师道的勾结,则在暗中进行。

    之后,《后汉书》记载:“初南阳三辅民数十万户流入益州,焉悉收以为众,名曰东州兵。”数十万户相当惊人,《英雄记》所说“数万家”可能更真实些,但不管怎么说,刘焉至少能挑出上万东州兵来。

    刘焉有了底气,便杀了些益州豪强立威,引起不满,任歧、陈超首先起兵攻刘焉,东州兵身在异乡,团结效死力,斩杀任歧。

    与此同时,董卓叫蜀郡人赵谦说服贾龙起兵伐刘焉,贾龙曾经以几百人起兵,镇压了益州黄巾军马相十余万人,可谓名将,但这次刘焉募集善战的“青羌”击杀贾龙,自此益州少数民族部队成为刘焉主力。

    在马腾韩遂与李傕郭汜交手的时候,自信满满的刘焉也想插一脚,派孙肇领五千“叟兵”援助马腾,当时对蜀地的少数民族称呼混乱,叟兵有可能就是前文的青羌,不过再强悍的步兵也没办法在平原与铁骑交锋,这五千精兵就这样冤枉死掉了,顺便搭上刘焉两个儿子,刘焉因此呕血而亡。

    刘璋接手的时候,继承的部队有东州兵、青羌等异族兵,还有赵韪的巴郡兵,可谓强大,但此时朝廷任命了一个新的益州刺史,引得巴郡的甘宁、娄发等人反叛刘璋,虽然很快就被赵韪镇压,但甘宁这样的猛人离开,对益州可算是巨大的损失。

    其实这时候的刘璋还是颇有实力,还敢于令赵韪带兵进攻刘表,但由于“东州人侵暴”,又让外地人与本地人矛盾激化,赵韪屡次抗议无效,也起兵反了,几乎整个益州都被发动起来,与东州兵作战持续一年,东州人团结齐心才获胜,但刘璋军至此已经元气大伤,甚至朝廷都以为刘璋撑不住了,给他一个官位问他要不要放弃益州,进京来养老。

    祸不单行,这时候张鲁又牛气起来,靠信奉天师道的巴郡百姓支持,多次在巴西击败刘璋军,“雄于巴汉”。

    虽然益州仍有大批部队,但正如张松所说:“今州中诸将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由于主公太弱,益州的内部问题始终存在,这时候刘璋除了让位,就只能求助于外援了,尽管他也知道这有极大的风险。

    208年,刘璋送三百叟兵给曹cao获得友好回报,但刘琮降后曹cao不再礼遇刘璋,加上赤壁一战变了风向,于是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再派法正孟达各领二千人来请刘备(具体兵数见刘封传)。

    刘备入蜀时,刘璋带步骑三万人迎接,声势浩大,一来表示隆重,二来也展现实力,免得刘备动坏脑筋,这里我们也能大致估算出刘璋军的实力了。

    1、刘璋三万步骑,应为中央军。

    2、庞羲部在巴西与张鲁军交战十年,至少精兵两万,其中还有汉末被称为“神兵”的賨人。

    3、杨怀、高沛屯于白水关的白水兵一到两万,这支部队也是主要防御张鲁的。

    4、巴郡张裔、严颜等部,代替赵韪守卫荆州方向,至少应有万人。

    5、益州十余郡国,地方郡兵合计至少万人。

    6、孟达四千人屯于江陵,(这支部队本来只有迎接的任务,却被刘备留下了)。

    合计近十万人,而且为了抵御张鲁刘表,平定各族叛乱,刘璋军并非久疏战阵,尤其与赵韪一战,东州军是有很好表现的。

    而刘备入蜀时的军队呢,《先主传》说:“将步卒数万人入益州。”但这个“数”在当时并不一定指“几”,只要超过一万,数不清,就可称数万。

    后面说道:“又令督白水军,先主并军三万余人。”就是说加上刘璋的白水军才三万多人。

    《法正传》中,郑度说:“左将军悬军袭我,兵不满万。”

    刘备当时刚刚平定荆州,带一万多人入川是最合理的。

    这样一支孤军入蜀,没有本地人支持,如果我是刘璋,也不会觉得有多大问题的,刘备反客为主的概率太小了。

    如果刘璋有心,先发制人,刘备这支部队在没有补给的情况下,几天就会溃散的。

    虽然史书上多次提到庞统法正等人催刘备动手,但这真的是一着险棋,刘备不会轻易采纳,所以到益州后他一直以收拢人心为主。

    刘备约于建安16年冬(211)入蜀,在涪城与刘璋“欢饮百日”后,《先主传》说“明年”(212)到葭萌,呆了大半年,期间张鲁和关中十部跟曹cao打得欢,张鲁没空打刘璋,所以刘备也没啥事做。

    212年冬十月,曹cao征孙权时,刘备提出回荆州支援,张松写信暴露被杀,“璋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即使想撤离益州都难了,他只能冒险一博。

    接下来就按战争进程,依次介绍刘璋一方的将领。

    杨怀、高沛:在刘备入蜀前就一直镇守白水关,防御张鲁。

    《庞统传》和《华阳国志》中,庞统说:“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

    所谓“名将”,表明这两位是有一定战绩的,个人认为,由于张鲁为主要敌人,所以杨怀高沛应是益州数一数二的强将,只可惜没机会施展本领就挂了。

    同传:“即斩怀、沛”

    《华阳国志》:“又遣杨怀、高沛守关头(御张鲁)。”

    “白水县有关尉,故州牧璋将杨怀、高沛守也。”

    “即斩怀等。”

    《先主传》:“召璋白水军督杨怀,责以无礼,斩之。”

    《零陵先贤传》:备设宴请璋子祎及怀,酒酣,备见怀佩匕首,备出其匕首谓怀曰:“将军匕首好,孤亦有,可得观之。”怀与之,备得匕首谓怀曰:“汝小子,何敢间我兄弟之好耶?”怀骂言未讫,备斩之。

    当时有白水关和白水县城,杨、高二人有可能各驻一地,杨怀的官职明确为白水督,高沛无载,暂猜测为白水关尉,看书不仔细的人,可能会跟罗贯中一样,将两人都视为白水督,这在当时的兵制是没先例的。

    值得注意的是,后几条史料,都只说了斩杨怀的过程,高沛如何被斩?这点存疑,不能象演义一样想当然地让两人同时被杀。

    其实这点很重要,在双方关系紧张的时候,杨怀高沛同时赴宴就显得太弱智了。

    如果只有杨怀赴宴被杀,高沛被突袭杀死,剧情会丰满许多呢。

    杨怀既然被《零陵先贤传》收录,应为荆州零陵郡人。

    宴会上另外一个客人“璋子祎”呢?刘璋不是只有刘循刘阐两个儿子么?

    《吴书》:“阐一名纬,为人恭恪,轻财爱义,有仁让之风,后疾终於家。”所以刘祎就是刘阐,这是个老实人,而且刘备需要一个人质,也不想激怒刘璋,所以把他留下当俘虏了吧。

    之后刘备让黄忠、卓膺南下攻刘璋(华阳国志中提到还有魏延),自己北上白水关收服守军,把白水军的妻儿都当做人质,然后带着降军会合黄忠。

    有个小问题,刘备是被请来打张鲁的,为什么他的驻地葭萌在白水关的南面,也就是后方呢?

    一来刘备不肯主动与张鲁碰,二来葭萌和白水的东面,巴西郡的大部还被张鲁控制着,北上会被张鲁军侧击,两面受敌。刘备驻在葭萌,能够支援白水和巴西两条战线,倒也挺有道理。

    演义在这一点就上了当,罗贯中想刘备既然先杀杨怀高沛,说明这两人在去CD的必经之路上,所以把白水关改成“涪水关”,放在葭萌南边的涪城,大错了。

    怕大家看晕,就简单一句——刘备在自己驻地杀了杨、高,然后北上抓兵,再南下攻城。

    《庞统传》说,刘备“还向CD,所过辄克。”

    这句话纯属瞎掰,在刘备进驻涪城之前,必须经过梓潼县,但却没有“克”。

    王连:字文仪,刘璋时任梓潼令。

    《王连传》和《华阳国志》记载相同:“连闭城不降,先主义之,不强逼也。”

    这个很扯,都打起来了,还讲什么“义”?

    有两种可能,一是兵贵神速,刘备不愿在此多纠缠。二是王连其实投降了,陈寿跟他家关系不错,所以史书为他修饰。

    不过《华阳国志》和《季汉辅臣赞》都同时称王连“固节不移”,看来确实是死守过城池的,而且这事挺有名。

    刘璋投降后,王连被刘备封什邡令,不升不降。

    后来王连表现不错,官至蜀郡太守等,封平阳亭侯,提拔过吕乂(演义名吕义)。

    演义中没有王连,张国良评书中将王连设为麦城太守,关羽死后自刎,倒也显得忠义。

    不过我把所有资料读下来的感觉是,王连并非什么忠义守节之人,只是谨慎而已,因为开战之初,他根本无法确定刘璋和刘备谁能获胜,不敢随便押宝,如果刘备真的下决心强攻,生死关头王连的表现又不同了。

    王连另一个出名的事迹是劝孔明不宜亲自南征,导致南征的事被拖延,这正体现了王连的性格。

    廖立评价:“王连流俗。”廖立虽狂,但看人还是很准的。

    梓潼只有县城,没有关卡,王连固守没起到一点作用,刘备“蛙跳”,直接拿下了涪城。

    刘璋当初曾经在涪城与刘备“欢饮百余日”,《蜀鉴》和《方舆揽胜》记载,唐朝的《富乐山碑》云:“昭烈自蛮荆入蜀,刘璋延之此山,望见蜀之富盛,饮食乐甚,故得名。”

    也就是说,走遍大半个中国的刘备,在涪城看见CD平原的富庶,就象土包子进城一样,流口水啊,相比之下,同样以富庶闻名的荆州,都被称为“蛮荆”了。

    梓潼还属于丘陵地区,踏入涪城,才算是真正进入CD平原,难怪刘备占了涪城,又忍不住要喝酒了,美啊。

    在刘备刚刚发兵的时候,刘璋的从事郑度曾经建议迁巴西和梓潼的人民到涪水以南,坚壁清野,让刘备不攻自破,被刘璋否决。

    个人觉得这些话是后人编造,郑度将巴西与梓潼并列,显然是指梓潼郡而非县,而梓潼郡是刘备在几年后设置的。

    事实上刘备进军迅速,刘璋想迁徙百姓也来不及,现在刘备有了涪城的钱粮,此计也没什么用了。

    涪县曾经做过广汉郡治,城的规模不小,府库也充实,刘备以此为据点休整,等待荆州援军才是正理。

    但刘备对自己极有信心,很快出兵,《华阳国志》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璋遣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刘主于涪,皆破败,还保绵竹。”

    如果各书的叙述顺序没错的话,刘备此时已进驻涪城,刘璝军“拒于涪”只能指“涪水”了,《华阳国志》说,蜀地“津渡甚多”,没办法全部据守,这里爆发的应是野战,在这方面,益州将领与刘备就差得远了。

    益州最强的部队是异民族的蛮兵,但就算这些蛮兵参战,最擅长的也是山地战,而且战事爆发在益州中部,反攻发起得又太仓促,刘璋可能没招募蛮兵。

    以CD平原的富庶,长年驻扎一些不受教化的蛮兵是个麻烦,蛮兵通常放在边界。

    从兵力上来说,刘备接收了白水军,并且几乎全部带走,路上又没受到什么损失,至少有三万余人,之前刘备提出回荆州,刘璋还答应提供四千人,如果到了位,那刘备就有近四万之众。

    要应付周边的敌人,刘璋不可能在CD留驻太多部队,三四万已经是极限,所以在兵力上,刘璝恐怕还处于劣势,面对刘备这边久经沙战的精兵猛将,战败就不足为奇了。

    刘璝,没有其他相关记载,唯一的线索是他的名字……这名字还真有点奇怪,恰好和刘璋刘瑁两兄弟都是“王”字旁,象是兄弟,可惜刘家前两个哥哥取的是“范”和“诞”,不沾边,这个没办法定论,而且用这个推论,那刘琮刘琦也算么?

    考虑到刘璝为诸将之首,这种时刻被委以重任,与刘璋同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象之后几仗的领军人物,可都是刘璋的亲戚呢。

    冷苞,各种姓书都提到,冷姓本应为“泠”(读零),由“伶”转换而来,从晋朝开始才真正出现“冷”姓,晋之前的冷姓都是误记,所以这位应该是“泠苞”。

    这种偏门的姓,按说籍贯好定,不过查书发现汉时几个姓泠的,散居在全国各地,与泠苞离得最近的,是《华阳国志》中的蜀郡广柔县人泠丰,可假定泠苞为蜀郡人。

    邓贤,在《魏书》中,提到“(孟)达甥邓贤”。孟达老爹孟佗,170年任凉州刺史,则孟达的jiejie生于170年乃至更早都可能,东汉女子十三岁结婚都是常事,213年有一个二三十岁的儿子很正常。邓贤此时与刘备作战,日后反对孟达回蜀也是相符的。

    邓为南阳大姓,而蜀中各地大姓都不见有邓,刘璋军中此时还有邓芝,所以邓贤为南阳人的可能性也不小。

    吴懿,陈留人,三国志中,涪水之战没有吴懿的名字,只见于华阳国志,而且国志提到,这一仗后“懿诣军降”。

    吴懿的meimei嫁给刘璋的哥哥刘瑁,刘焉与他爹有交情,这样的关系他居然先降,置CD的妹子于不顾,是很让人惊讶的一件事。

    而且吴懿不是被抓后投降,而是“诣军”,主动到刘备营中投诚的。

    吴懿这样的近亲投降,对刘璋军的士气可谓重大打击,刘备当即封他为讨逆将军,吴懿是有史可载,刘璋军投降的第一人,这也是刘备发兵后封赏的第一人。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投降,吴懿的形象都会因此受损,所以陈寿抹去了他的名字和投降事迹,另外为了避司马懿的讳,三国志中都将其写为“吴壹”。

    演义中吴懿仅仅一合,就被赵云擒下,刘备问:“投降么?”吴懿说:“我既被捉,如何不降?”投降都理直气壮的啊。

    吴班,壹族弟班,字元雄,大将军何进官属吴匡之子也。

    吴班是否随吴懿一起投降,无资料。

    吴苋,寡居在家,吴懿不可能带她随军,刘璋的性格也不会迁怒于嫂子,应该是CD投降后才有机会被介绍给刘备,变成吴皇后的。

    吴苋的名字,我努力了一个多小时,实在查不到,这个是柏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讲的,老先生没有写别的皇后名,单单提了吴苋,应该是有墓碑县志之类作依据吧。

    涪水阻击战失败,刘璋军退到绵竹县,三国志说这次刘璋派出护军李严督军,华阳国志则加上了江夏费观,在涪水的时候好歹还提了一句“破败”,在绵竹却是直接一个“降”字,恐怕连仗都没打。

    为什么投降得这么快呢?跟下面这个人有直接关系。

    费诗,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攻绵竹时,诗先举城降。——《费诗传》

    作为刘璋军第二个投降的人,费诗是个怎样的人呢?胆小、猥琐么?

    在刘备准备称帝时,费诗是少数敢站出来反对的人,因此被降职外放。

    华阳国志评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陈寿评介:“费诗率意而言。”

    这种直肠子,投降也那么干脆,我想他应该是为了不让百姓受罪,反正局势一目了然,刘璋打不过刘备,何必磨叽呢?

    另一个原因,益州人与东州人不和,费诗对东州人还特别反感,骂过孟达为“小子”,而李严写信给孟达时,却情意绵绵:“思得良伴。”这次督军的李严费观都是东州人,双方很容易出现矛盾,费诗一怒之下投降也是可能的。

    县令举城投降,李严费观等人的军队,只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不降又咋办呢?

    话说自从吴懿降了以后,刘璋为领军人选很是发愁,发现亲戚也靠不住,还得找个有节cao的人,于是就相中李严了。

    李严才到益州几年,怎么会被刘璋看上的呢?

    《李严传》:“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李严不肯降曹,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忠烈之士么?所以一到益州刘璋就让他当了CD令,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啊。

    而且李严性格高傲,寻常人都不敢接近他,被乡人号为“李鳞甲”,这种人怎么可能投降?

    可惜刘璋忘了一件事,李严在刘表帐下时,曾任南阳郡吏,与屯在新野的刘备很近,说不定就交往过,而且刘备这次带了无数荆州人过来,他乡遇故交,李严能不心动吗?

    刘焉刘璋是荆州江夏人没错,但那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新一代的荆州人跟他家不熟。

    刘备日后托孤的两大重臣,一是孔明,二就是李严,在荆州时刘备跟李严没点基情谁信啊?

    演义中的李严,与黄忠战四五十合,不分胜负,孔明说:“吾已见李严武艺,不可力取。”武力设定相当高,也算符合史实,刘璋再笨,也不可能派个弱者来统军吧。

    作为蜀汉一度的二号人物,网上讨论文章很多,我就不细说他了。

    费观,字宾伯,江夏鄳人,他的一个族姑是刘璋老娘,自己又做了刘璋女婿,这样亲的关系,也投降了?

    “观建安十八年参李严军,拒先主於绵竹,与严俱降。”——三国志

    “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等督绵竹军。严、观率众降,同拜裨将军。”——华阳国志

    其实费观比李严小二十几岁,现在才二十出头,他能有什么主意?只是以刘璋亲戚的身份来监军的,但遇事还不是听李严的。

    “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三国志。

    话说,年龄真不是问题啊,比如大叔我……

    虽然季汉辅臣赞有写费观,但含糊得很,没什么可说的。费观的族兄费伯仁,是刘璋请到益州的,费伯仁有个族子费祎,不过这时候还小,与刘璋军没什么关系,不必说了。

    总的来说,刘璋军当时主力仍在,新到的李严的费观又没经历过涪水的败仗,绵竹的这次大投降行动,主要还是思想问题吧。

    另外在绵竹,还有一个刘璋手下前来投奔刘备,就是李恢。

    当时李恢只是益州郡的督邮,太守董和举荐李恢到刘璋身边去任职,李恢在路上的时候,正好刘备起兵了,“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于是就自称益州郡的使者,代表全郡去投奔刘备,可想而知,刘备一定欣喜,重用他了。

    李恢既然撒了个谎,以后肯定要想办法圆过去,董和也许就是被他说服投降的,不过这个史料无载,李恢最大的功劳是到汉中去“交好马超,超遂从命”。

    在《华阳国志》里面,只说“马超率众自汉中请降。刘主遣建宁督(邮)李恢迎超。”这里就看不出李恢有说服之功,可能《三国志》替李恢作传的时候美化传主吧。

    原文中的“建宁督”,究竟是漏了一个字,还是刘备新封的职位,这个存疑。

    演义中李恢说马超的一段还颇为精彩,有闲的人自己去翻。

    李恢日后平定南中诸郡功劳为最,所以云南地区的传说中,把关羽的女儿关银屏配给了李恢的儿子李蔚。

    三国志记载:“先主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之后才进军雒城。

    《黄权传》:“及先主袭取益州,将帅分下郡县,郡县望风景附,权闭城坚守,须刘璋稽服,乃诣降先主。”

    刘备在接收了李严军队后,便分兵平定诸县,一来是觉得仗打得太轻松了,没必要四五万人一起去雒城和CD,二来是想多筹集粮草,三也是担心刘璋各县会起兵来援,不如先收服他们。

    这里只说平定诸县,而不是“诸郡县”,窃以为,只限于广汉郡内,最后拿下的估计就是郪县、什邡县、五城县,广汉被黄权守着,所以东边的德阳县也没法平定,要等孔明来取。

    黄权在刘璋准备请刘备时就苦谏过,这次又守城不降,可谓忠臣,日后投降魏国时说:“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就算投降也挺硬气的,很佩服这个人,忠诚但不认死理,也不装。

    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司马懿评价:“快士也。”

    以蜀国降将做到魏国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黄权之才是极受认可的,当然在“刘璋诸将”里没必要研究黄权在蜀魏的事迹。

    以黄氏家谱,说黄权是汉司徒黄琬的儿子,吐血啊,黄权巴西阆中人,少为郡吏,跟江夏黄琬根本不沾边。

    与黄琬有关系的是来敏,来敏是黄琬的小舅子,而黄琬是刘璋奶奶的侄子,因为这层远亲关系,刘璋把黄琬的老婆和来敏一起接到益州的,来敏是个文人,益州之战没表现,不说他了。

    说起来,到现在为止刘备都一直在广汉郡作战,那么这时的广汉太守是谁呢?

    张肃,张松的哥哥,作为刘璋使节带三百叟兵去见曹cao,因而被曹cao封广汉太守,这可是代表朝廷封的,比刘璋的自封要硬气。

    张肃揭发了张松出卖西川的罪行,大义灭亲,但此后就再无记载了,想来刘备再宽宏,也不会重用他了,那样太对不住大功臣张松了,至于打仗嘛,有刘璋直属精锐部队出马,张肃那点郡兵没表现也正常。

    三国志里有一个张表“时名士,清望逾(马)忠。”

    益部耆旧传:“张表,肃子也。”

    华阳国志:“表,伯父肃,父松。”有些版本写作“兄松”明显错误。

    究竟张表是张肃还张松的儿子?说不清了,张表日后官至后将军,很大的官,估计张松的儿子可能性大点。

    张松张肃两兄弟的事迹除了正史外,还见于《益部耆旧杂记》:“张肃有威仪,容貌甚伟。松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cao,然识达精果,有才幹。”后面还有张松背诵曹cao兵法一事,这个倒不是演义编的,真事儿。

    别驾张松画地图一事也见于裴注引的《吴书》,不过那地图还有法正一份功劳。

    这个时候该提荆州的兵马了,刘备究竟什么时候通知荆州来援的呢?

    具体时间,只有《华阳国志》明确指出是“建安十九年”,但这一年夏天,刘璋就投降了,孔明他们来这么晚?

    按道理说,刘备在建安十七年底起兵的时候,孤悬之军,情势最危险,应该马上求援的,《赵云传》就说:“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但书信是否能第一时间送达呢?

    《先主传》的叙述顺序,则是在刘备入绵竹和攻雒城之间,提到荆州援兵的,而这个时候刘备已经觉得胜利在望,难道只是让荆州派人来接收胜利果实么?

    《演义》说是因为庞统死,不得不请诸葛亮入蜀,这个当然不至于,庞统毕竟只是一个人而已,并不影响大局。

    其实荆州出兵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确保荆州本身的安全,而当时与孙权关系还很好,唯一需要顾虑的是曹军。

    十八年春正月,曹cao大军与孙权战于濡须口,孙权形势不妙,这种时候不说支援盟友吧,也要防备曹cao顺势扫平荆州,肯定不敢将大量部队抽离的。

    到四月曹cao撤走,孔明张飞赵云才敢大举发兵,如果考虑夏季三峡的洪水,则十八年秋出发的可能性更大,花大半年时间与刘备会师比较合理。

    入蜀的路线没什么可说,各书统一,都是溯江而上,当初为了阻止东吴去取益州,令张飞屯于秭归,张飞掌管的宜都郡紧邻益州,想来张飞这次是作为前锋先开拔的。

    张飞第一个要过的是鱼复县,境内有白帝城,刘备后改名永安就是这里了,法正与刘璋书说:“又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福祸之门,今二门悉开”《水经注》里这句话为:“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

    鱼复县夔门(瞿塘峡)的瞿塘关,那是益州第一险要的关口,张飞怎么攻破的呢?

    华阳国志说得很简单:“降下巴东。”鱼复县是巴东郡治,等于说巴东太守直接就投降了,根本没守!

    宋朝李植的《鱼复扞关铭》说:“鱼复以秭归、夷陵为保障,失秭归、夷陵,则鱼复不可恃矣。”看来顺江而攻的话,鱼复也不是那么可怕。

    象演义中,刘备逃到白帝城后,陆逊还不是杀进来了,全靠鱼复浦上的八阵图抵挡啊。

    另外庞统向刘备献的“下策”是“退还白帝”,或许表明此时白帝城就在刘备手上,(鱼复境内有县城和白帝两座城。)益州大门本身就没关严实吧。

    这个投降的巴东太守不可考,史书上只记载了鱼复县长张裔,但此时应该不在任上,把他放在后面说吧。

    过了白帝之后,《先主传》提到的下一站就直接变成江州了,其间的朐忍、羊渠、临江、平都、枳县都被省略,仔细查了一下,也没找到一丁点相关记载。

    江州为巴郡郡治,就是现在的重庆,作为川东第一大城,这里再不打一仗就说不过去了。

    张飞骂严颜的时候,说:“大军至,何以不降,敢逆战!”这说明,前面的各城投降都成惯例了,突然遇到一个不降的,以至于张飞会惊讶和愤怒。

    《张飞传》:“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

    此后包括《资治通鉴》在内几乎所有书籍,都将严颜定为巴郡太守,但是……

    《华阳国志》记载:“入巴郡,巴郡太守巴西赵筰拒守,飞攻破之。获将军严颜。”

    既然有更详细的记录,那么当然是华阳国志更可信了。

    陈寿为什么会搞错呢?其实他和常璩看到的原始资料应该是一样的。

    《华阳国志》:“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严颜是巴郡人,这里没写错,是陈寿理解错了,把“巴郡”理解为“巴郡太守”的简称,当时确实常有这样的用法。

    一个常识是,汉制不允许在本地任最高长官,巴郡人做不了巴郡太守的,虽然汉末大乱,偶然有违制的事例,但一般情况下还是会注意的,太守鼓动家乡人造反太容易了。

    《水经注》:“至建安六年,刘璋纳蹇胤之讼,复为巴郡,以严颜为守。”

    这一条应该是郦道元根据《三国志》推测的,但也不排除建安六年时严颜真是郡守,后来退休,建安十八年时助新太守赵筰守城。

    益州敢于抵抗的将领不止严颜一个,严颜之所以被后人传诵,主要是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这里所说的断头将军,是战国时巴国将军巴蔓子,他以割三城为代价请楚国大军支援,胜利后用自己的头颅抵偿这三城。

    严颜因为这句话,此后名声与巴蔓子并列,二将军的故乡更被朝廷命名为忠州、忠县,但严颜终究没有断头啊。

    张飞义释严颜,待为上宾,两人都落得好名声,双赢,华阳国志对严颜的评语是“壮烈”。

    严颜此后的结局,史料无载,有后世的碑文说他在刘璋降后自杀,但不可信,真要有这样壮烈的事迹,史书还不大书特书啊?

    有人说严将军之名,是因为后来蜀汉封了将军,但从前文可知,严颜在刘璋时就被称为将军了,而蜀汉的各种史料中,都没有严颜的名字,甚至没有一个姓严的官员传世。

    忠县乌杨镇汉阙,据推测是严颜的,并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可惜挖出的汉墓被盗空了,无法得到更多严颜资料。

    巴郡真正的太守赵筰,没有交代,要么被杀要么逃走吧。

    拿下江州后,张飞孔明北上,赵云顺长江西进,这个先放在一边,回头看看刘备征益州中最惨烈的一战,攻雒城。

    进了绵竹后,刘备显然觉得刘璋军太弱了,完全没难度,所以分兵取各县,只带了一部分军队前往雒城。

    雒城不仅做过广汉郡城,更是汉朝多数时间的益州州治所在,超级大城啊,城墙高就不说了,重要的是粮食充足,刘备大军在这里就傻眼了,足足攻了“且一年”!

    雒城守将刘循,是刘璋的亲儿子,这个是绝对不会投降的,刘备终于尝到了益州军的厉害。

    话说这个刘循可不象吴懿、李严、费观之流,临时抓来督军的,《华阳国志》记载,当年刘焉将治所从雒城迁到CD时,“留孙循(一作修)据之”,也就是说,这个刘循在雒城已经呆了近二十年!

    只要刘循的素质稍微象点样子,二十年时间足以令城中百姓归心了,而他对城中的人力物力也一定了如指掌,能够坚守这么久便不足为奇了。

    这不是简单的围城,说此仗惨烈,因为庞统就是死在雒城下的,正史中可没有什么“落凤坡”。

    《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张国良是读过史书的,所以在评话里安排庞统在“落城”下,被刘璋的侄儿刘珍公子射死。

    身为军师中郎将,有必要这么拼命,冲在第一线么?这个倒不是不可能,很多三国名将都有先登上城的事迹,庞统虽然是读书人,但从没证据表明他文弱啊。

    其实说到“流矢”,古代的箭虽然能射几百步,但太远就没准头了,所以指挥官离城一两百米的话,可能都觉得挺安全的,走近点方便给士兵下令加油吧,但“流矢”这个东西,那就是指乱飞的箭啊,守军可能确实没本事瞄准你庞统,但乱射一通的话,如果你运气很差……

    还有一个恶意的猜测,既然被称作“流矢”,可能是本方射手开弓上弦的时候,手滑了……

    不过我个人更喜欢下面的猜测。

    张任,之前曾经提过他与刘璝等人在涪水阻击刘备,在那份将领名单上,张任排在刘璝与泠苞之后,地位似乎并不太高。

    《益部耆旧杂记》里,则是说“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结果张任又变成第一顺位了。

    不过管他地位如何,张任终究是败将中的一员,没什么光彩,演义为什么单单设计他射杀庞统呢,只因为名字好写点?

    原来《益部耆旧杂记》还有后文,退守雒城后,“任勒兵出於雁桥,战复败。禽任。先主闻任之忠勇,令军降之,任厉声曰:‘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乃杀之。先主叹惜焉。”

    涪水出战的那一票将领中,只有张任出现在雒城之战,而且还有这么忠烈的表现,演义给他单独安排一场戏是必须的。

    那么就要说说庞统死亡的另一种可能了,假定庞统很本份地呆在后方指挥,城墙是不会走的,那么只能是守军冲出城来射他了。

    想想这个场景,庞统正在挥动小旗,忽见城门大开,一彪人马杀出,劈波斩浪,转眼已到近前,庞统哎呀一声刚待转身逃命,却听弓弦声响,已被一箭穿心!

    马上老将收弓,待要回城,却已来不及了,只见左有黄忠,右有魏延……

    史书上没说严颜是老将,但却说了张任自称“老臣”,严颜守城,张任则是出城奋战,严颜说得壮烈,头终究没断,而张任是真的以身殉国……

    巴郡多山,蜀地多水,人们一向认为蜀郡人文弱,有谣语作“巴出将,蜀出相”,但张任证明了蜀郡也有英烈。

    还是《益部耆旧杂记》:“张任,蜀郡人,家世寒门。少有胆勇,有志节,仕州为从事。”

    也许,出身寒门的人才会这般忠勇吧,刘焉父子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更容易让他效死。

    张任的资料太少了,还有两条也附上。

    《华阳国志》评价:“张任守节故主。”

    李膺《益州记》:“张任与刘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于雁桥,战败是此也。”

    忠烈之士人人喜欢,所以历来对张任评价不错,而老的苏州评话里面说,童玄(渊)童子康有三徒一外甥,大徒弟西川都督枪祖张任、二徒弟宛城侯枪王张绣、关门徒弟赵云赵子龙,外甥是“懒泼将军”臧霸臧宣高……张任地位设得很高。

    也许觉得这天南地北几个人放一起太扯了,张国良评话省掉童渊这回事,只说张任是枪祖宗,张绣是枪王,跟赵云都没关系,评话中张任在酒宴上力敌黄忠魏延二人,战场上一枪击败黄忠,强悍之极,评话里严颜还是张任的老师……

    就算演义里让张任与刘备为敌,射死庞统,都无法抹杀张任的人气,三国迷公认刘璋军第一大将——张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