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开封城内的巷战
自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后,十几万大军并没赶赴边关,而是浩浩荡荡的折返回开封。 一路上几乎没有所遇到像样的抵抗,可以说这行军如同郊游踏青般轻松。一方面由于赵匡胤突然发动兵变,的确太过出人意料,到现在朝廷都没有收到消息就能说明问题,甚至赵匡胤最先折回的几个城池,甚至将赵匡胤的谋反大军当成友军来看待。 至于另一方面,就不得归功于赵匡胤谋逆之前定下的“约法三章”了。这一路走来,十几万大军对于百姓入秋毫无范,若说在两三个月之前,柴荣新逝,定然大家都念着柴荣的好,但如此柴荣已经死了有些时间了,其影响在人们心里慢慢淡化。 百姓更关心的还是自己生活,如果谁能让他们能更安居乐业的生活下去,他们并不介意是谁来当皇帝。当然!如果赵匡胤起兵造反,带兵大肆劫掠,那又当别论,百姓自然会坚定不移的站在柴宗训这一边。 而赵匡胤每到一地,都将事先定好的“约法三章”宣扬出去,既保证底层百姓的生活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同时也保证大周旧有官员利益。最后还说什么只诛首恶,并一定会保证小皇帝和太后娘娘的安全。 赵匡胤实在太会做人了,不论是底层百姓还是其他的大周官员,对于赵匡胤直接矛头直向王溥和范质,他们都是没有太大的意见。自王溥和范质任辅宰以来,的确建树有限,不论是对百姓还是大周官员来说。 而且在亲近赵匡胤一系官员的有心引导之下,关于王溥和范质乃是jian臣的流言更是满天飞。说什么正是由于王溥和范质再三逼迫赵匡胤,最后才逼得赵匡胤不得不反,王溥和范质以前就有侵吞包禁军军饷之嫌,所有的禁军都是活生生的让二人给逼反的。而如今辽国和北汉联手,大部分也是王溥和范质施政不当造成的。 如果王溥和范质二人听见这些,定然有会大咱冤枉,说什么辽国和北汉联手南侵,要是知道到头来不过是赵匡胤的谎话,只怕恨不得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赵匡胤大军开到开封城下之后,历史应该出来的韩通并没有出现,柴宗训隐隐明了也许到了今天这个时候,历史已经或多或少的出现了偏差。开封本来就是禁军的大本营,对赵匡胤来说更像是不设防一般。 早在赵匡胤禁大军快逼进开封城的时候,后知后觉的朝廷终于这才收到消息,骤闻身为“御辽大将军”的赵匡胤居然谋逆造反,这个消息不亚于一记晴天霹霆。朝会整整开了两日有余,可是谁都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今的大周要钱没钱,要粮没粮,甚至连兵都剩不下几个了,又能拿什么抵挡赵匡胤。而收到消息赵匡胤大军今日便会抵达开封城,以至于昨天的朝会竟然没有一个人来,就算是王溥和范质二人也将自己死死关在自己府宅之内,完全闭门谢客。二人应该也清楚赵匡胤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可是事已至此,王溥和范质又能有什么好的办法? 王溥和范质只能祈求上天保佑,至少自己做出这般姿态来让赵匡胤看见,能让对方明白自己没有与之死扛到底的打算,最好能从轻发落。 不得不说王溥和范质二人的这些想法有点太过异想天开,而小符后也是慌了心神,这样事情她亦是头一回遇到。只是在柴宗训面前,她故意的装出一幅镇定的样子出来,只是一个劲儿的叮嘱柴宗训好生的呆在宫中,切不可乱跑。 虽然赵匡胤的“约法三章”小符后也是略有所闻,然而如今这般混乱的局面,尤其手中兵、钱、粮皆无的情况下,更是没有和赵匡胤讨价还价的余地。经过这么多,小符后早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二娘,尽管赵匡胤对外吹得天花乱坠,而且前面两条他似乎已经尽量做得够好了,即使这样小符后也不能不多一个心眼儿。 自古以来,改朝换代都是血淋淋的屠刀,尸堆如山,血流成河。现在形势比人强,小符后也没有了和赵匡胤一争高下的打算,而她唯一希望的就是赵匡胤当面给他许下不伤柴宗训分毫的承诺,至于自己小符后自己她倒是没有想那么多。 在赵匡胤在开封城中的埋有暗子的情况下,开封城几处城门都被打开了,开封似乎对赵匡胤来说已然不设防。 可是赵匡胤进入开封城内之后,却慢慢知道了事情跟他想象的有些不一样。本来呼延瓒也考虑过据城而守,能给赵匡胤造成最大的伤亡,可是柴宗训想都没想就一口否决了。柴宗训认为这开封城中绝对埋伏得有赵匡胤的细作,若是据城而守,如果赵匡胤安排的细作趁机打开城门,将会两面受敌,得不偿失。 见柴宗训说得有理,呼延瓒父子都没有坚持,直接就放弃了城墙和城门,呼延琮麾下近五百多人,化整为零,藏于各大街小巷之间。待赵匡胤大军经过,或事先挖下陷阱,或突发冷箭,叫赵匡胤十几万大军吃足了苦头。 只要事成之后,呼延琮麾下仗着比赵匡胤禁军更熟悉开封城的每一步,跑得比兔子还快,迅速消失在赵匡胤大军视线之中。可是下一刻,他们又或许又出现在某个街头,某个巷口再次发起攻势,打赵匡胤大军一个措手不及。 此刻!开封城中所有百姓都紧闭门户,开封百姓不像其他百姓那么好骗,他们经历的乱事实在太多太多,不论赵匡胤说得多么好听,在大局未定之前,最好将自己关在屋中不要出来,这显然已形成了共识,这也是他们交应对乱局的最有效策略。 原以为开封城城门开后,就算是控制大局了,骤闻大军遇袭,而且还不止一处,几乎开往各个方面的各路大军都遇到了袭击。 如此只是一两处也就罢了,这么多处同时遇袭,赵匡胤自然不会天真的以为这是遇到的零星抵挡,相反是事先有预谋之事。赵匡胤也不得不佩服这伙人的勇气,据遇袭的军队禀报,对方并没有多少人马,只是打了就跑,滑得跟泥鳅一般,抓都抓不住,让人头疼不已。这在开封城的大街小巷,空有庞大军力并不能施展得开。
领军之将无奈之下,只得实情相禀,赵匡胤得知此事第一刻,就询问遇袭各方,是否知道对方是何人领兵? 但呼延瓒父子二人皆是聪明之极,事先并没有打出旗号,反而叫赵匡胤不知从何下手。赵匡胤也是领兵多年征战沙场之人,迅速的反应地过来,清楚对方占着地利的优势,而赵匡胤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他手下足足有十余万大军,却是占了军力优势。 当下!赵匡胤吩咐各路人马暂停冒进,每条街头,逐一排查,以赵匡胤十几万人马,却是还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可是赵匡胤亦怕手下士卒万一被对方激怒,一不小心将怒火发泄到百姓身上,那他便前功尽气,赵匡胤再三叮嘱,不论各路人马,如查能敢有冒犯百姓者,定斩不饶,这条军令比起在其他地方的确又要严了几分。 而呼延瓒却是掌握了几分游击战的精髓,专挑单街独巷,赵匡胤人马一分再分之下少得只有十余人的时候动手,仗着他三人武艺高强。一双钢鞭如入无人之境,叫赵匡胤大军吃足了苦头,以至于最后消息都到赵匡胤处,都说有一个手持双鞭之人,凶得如同煞神一般,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大家都是阻将不住。 得知这条线索,赵匡胤心中多少已是有些明了。大周武将之中使用双鞭的可以说屈指可数,这也算是一奇门兵器,一开始他就有些怀疑是呼延琮了,可是没有证据而已。呼延琮对于大周的忠心,赵匡胤也是心知肚明,对于呼延琮的儿子呼延瓒,赵匡胤本人还颇为欣赏,确是有几分“虎父无犬子”的味道。 而赵匡胤唯一想不通的一点就是,依他对呼延琮的了解,此人虽然忠义无双,但却不想会想出这般滑头战法之人。如果说呼延琮据城而守,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赵匡胤会相信;说呼延琮退守皇宫,最后拼得力竭而亡,赵匡胤亦是能够接受。 要是赵匡胤知道此事跟呼延琮的关系不大,基本上都是他最欣赏的呼延瓒一手导演,只怕会气得吐血。然而!赵匡胤始终占有军力优势,就算呼延瓒父子再如何运用地利,说到底他们手下也不过五百余人而已。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赵匡胤的大军不断推进,呼延瓒父子的活动空间也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从一开始没有任何伤亡到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伤亡。随着赵匡胤大军不断的向皇宫逼进,呼延瓒父子手下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可是这样呼延瓒父子也是没有办法,背靠皇宫,他们背后就是小皇帝柴宗训和太后娘娘小符后,若是他们再退让,赵匡胤大军便会冲进皇宫之中。呼延琮就早就打定主意,到目前为止,尚无为大周尽忠至死之人,他愿意做这第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