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宅男的大明在线阅读 - 第三十章 借兵这件小事

第三十章 借兵这件小事

    肃亲王豪格之言激怒了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他的暴脾气爆发,一言不合就要跟吴三桂的关宁军开战。

    “多铎,你先退下!”因先头部队日夜急行军,清军的八旗主力部队及重火炮尚未到达,多尔衮还不想和吴三桂兵戎相见,让李自成坐收渔翁之利。而且这时,多尔衮还心存顾虑,怕李自成和吴三桂的军队联合起来对付清军,这样的话,满清军队很难全身而退。

    “哥,豪格他出言不逊,实在可恨。”多铎咬牙切齿。

    “本王只不过就事论事而已。”豪格也不服气道。

    “豪格,你放肆,关键时刻,不许意气用事,要以大清的大局为重。”呵斥完多铎,多尔衮又瞪了豪格一眼,道:“你也给本王退下!”

    多铎和豪格分别“啍”了一声对方,退回原位站立,怒视对方。

    “现在,李自成有可能招降么?”多尔衮以前也跟李自成联系过,想要跟李自成合作分大明的江山,但李自成没有理会满清。

    “以前李自成不肯和我们合作,现在就更难了。”范文程站出来说:“不过,大明亡了,吴三桂的故主崇祯已死,如同一只丧家犬,我们或许可以派人招降他。”

    多尔衮问:“派何人去比较合适?”

    范文程回答说:“如果摄政王信得过祖大寿,他去劝降外甥吴三桂再合适不过。”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于是诈降皇太极,后逃往锦州城对抗清军。清廷屡次招降不从。直到崇祯十四年的松锦大战,因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祖大寿才又率部降清,虽然被授予了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但这总兵无实权,只是做给大明其他未投降的将领看的虚职。

    “祖大寿?绝对不行。“多尔衮倒吸了一口凉气,摇摇头回答。祖大寿可是一员大猛将,他明显不信任祖大寿,怕他去了吴三桂的大营又复明了,成为大清的劲敌。

    多尔衮说:“四哥(皇太极)曾经让祖大寿去信说服吴三桂来归属大清,吴三桂没有听从。我们不能再放虎归山。还有合适的人选吗?”

    “吴三桂曾与奴才一起在辽东供职。”这时,洪承畴主动站出来说:“奴才愿去说服吴三桂,降清不敢保证。但要他保持中立,不跟李自成一起联合抗清军,臣有七分把握。”

    “哦,本王差一点忘了。”多尔衮点点头,对洪承畴说:“这样也好。只要不让他跟李自成合兵一起,吴三桂提什么条件都可以先答应。万一吴三桂不答应,我们就从喜风口进军,直捣京城,要拿到李自成抢掠的财物,据说有白银数百万两,可以供养我八旗军多年。不过,本王劝你,不要像祖大寿那样一去不复返,本王可没我四哥那么好的脾气,背叛我大清的人,就算跑到天涯海角,本王也会抓回来,亲手碎尸万段。”

    明朝对洪承畴不错,松山之战后,大明朝廷以为洪承畴必死无疑,还因此为他辍朝三日。洪承畴最初也是不想投降清朝,后来终于还是当了汉jian。这时,洪承畴已经完全成了满清的二号大汉jian。

    于是,洪承畴回答多尔衮道:“摄政王放心,臣现在想在新朝建功立业!”

    多尔衮一想也是,范文程也觉得洪承畴去劝降吴三桂合适,便命洪承畴带了一些金银钱帛当见面礼,去吴三桂的军营中劝降。

    吴三桂见洪承畴来劝降,对吴应熊说:“熊儿,你果然有先见之明,满清兵果然是不请自来,幸好我们早有准备!”

    故人相见,吴三桂、吴应熊便宴请洪承畴,桌子上摆的下酒菜都是各种豆腐干,清炒的,水煮的,爆椒的……完全是豆腐干宴。

    这豆腐干宴,是吴应熊特意安排的,吃得洪承畴泪水连连,比任何山珍海味还要动情。

    洪承畴是泉州人,这时洪承畴的老母傅氏,还有妻子莲心还在泉州老家,也就是说,在明朝的地盘。洪承畴童年家中贫寒,十一岁辍学,在家帮母做豆干,每日清晨还要到镇上走街串巷叫卖。

    洪承畴靠着叫卖豆干之余在学馆外听课,才感动了学馆老师,重返学堂,发奋读书,二十三岁高中进士,从此一路高升,飞黄腾达。

    感念昔日穷苦之余,洪承畴一时心塞,劝降的话,半天说不出口。洪承畴当初也是绝食数日,拒不肯降。倒是吴应熊主动谈起向满清借兵之事。

    吴应熊敬了洪承畴一杯酒,道:“洪大人,你来得真是不巧,我父王刚派了使者副将杨坤去向满清摄政王借兵了。你就在这关宁军大营里歇两日,等他们回来,有了结果,我们再议和,你在这里,别的东西没有,豆腐干管饱。”

    “找摄政王借兵?”洪承畴大吃一惊。

    吴应熊说的满清摄政王,当然不是多尔衮。吴应熊当然不会傻到让吴三桂去向多尔衮借兵,而是向满清的另一个摄政王济尔哈朗借兵,这是吴应熊的借兵计,目的是让满清八旗兵和李自成的主力部队厮杀,还可以挑拨济尔哈朗和多尔衮的关系。

    杨坤带着吴三桂的借兵信,那封信上写着:“大明国平西伯宁远总兵吴三桂顿首,谨致大清国摄政王麾下:三桂初蒙先帝拔擢,以蚊员之身,荷宁远总兵之任。京师人心不固,jian党开门纳降,致先帝不幸,宗庙灰烬。

    今贼首称尊号,掳掠妇女财帛,罪恶已极,天人共愤,众志已离,其败不待数日,我国积德累仁,民心未失,远近已起义兵,羽檄交驰,山左江北,密如星布。三桂蒙受厚恩,怜民罹大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盖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机,诚难再得之时,念之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吾朝酬报大清相助,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酬,不敢食言。”

    这封借兵信落款署名是大明平西伯吴三桂顿首,时间是甲申年四月。

    杨坤和郭云龙带了吴三桂的亲笔信,到了京城北边的长城外,到了满清驻兵大营,按照吴应熊的吩咐,故意走错军营,没直接到济尔哈朗的镶蓝旗驻地,而是走到豪格的大帐外。

    豪格当时正在帐内,和手下家臣图尔格、遏必隆等人商议入关的事。

    豪格对多尔衮这次将八旗十岁到七十岁的男子都倾巢带出,相当不满,对遏必隆说:“现在除了亲领的两白旗,还有多铎,其他人并不甘心受多尔衮节制。一旦我们入主中原,多尔衮兄弟战功赫赫,必然会大权独揽,到时多尔衮就不是夺我们议政权那么简单了。所以这次入关,我们必须保存两黄旗的实力,还要立下大功,不然以后我们就得任多尔衮两兄弟宰割了!”

    遏必隆说:“现在多尔衮独断越权,他原不是说出征之事要问右真王(济尔哈朗),现在他将八旗都带出,盛京空虚,只有礼亲王率老弱留守。”

    杨坤和郭云龙故意在豪格的大帐外高声说:“平西王吴三桂的特使求见大清国摄政王。”

    豪格和图尔格、遏必隆听说吴三桂的特使到了,出了大营,看看怎么回事。

    见到杨坤,遏必隆呵斥道:“你们眼瞎吗?摄政王大帐外是两白旗,我们这外面是两黄旗。”

    杨坤说:“不对呀,我家伯爷说摄政王营帐外是镶蓝旗。”

    “镶蓝旗?”豪格一听,很好奇地问道:“吴三桂要你见右真王(济尔哈朗)?”

    “是的。”副将杨坤点点头,道:“我家伯爷说右真王乃是大清国排位第一的摄政王,出兵之事要求他首肯才行。如果他能帮助我们打退李自成,我们伯爷愿意将宁远城献给他,还将禀明新皇,承认北朝。”

    “献宁远城?”豪格一听,这借兵条件很有诱惑力,此前诸王和多尔衮在锦州约定,谁能拿下宁远城,镶蓝旗二十牛录和镶白旗的十个牛录就给谁。而且明清之间,对和议最积极的,一直是后者。豪格的父汗皇太极一直认定满清应坚守东北为国,并不惜居于明朝属国的地位,只要天朝每年能“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即可。作为回报,清国上贡明朝每年貂皮千张、人参千斤。至于国界,皇太极都想好了,以塔山为清国界,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在连山一地设立互市的集散地。只是崇祯朝野中所有大儒,思想腐朽不堪,打不过人家,还都竭力反对与满清“蛮夷”讲和,因为这让他们想起南宋的靖康之耻,想起南宋向金国求和的屈辱。

    豪格心想,如果自己和济尔哈朗联手,击败农民军,拿到宁远城,让明朝承认清朝的正统地位,济尔哈朗不仅不用交出此前因战败宁远而交出的二十个牛录镶蓝旗兵,还能得到阿济格镶白旗的十个牛录,自己也算完成父汗遗愿,为大清国立下绝世奇功,这样一来,就可以拉拢人心,完全能压倒多尔衮俩兄弟,让济尔哈朗做回名副其实的满清第一摄政王。

    “哈哈,借兵是小事,好说。”肃亲王豪格不知这是吴应熊的计谋,心里十分高兴,马上乐呵呵带着杨坤等使者直奔满清摄政王济尔哈朗的大营,去商议吴三桂借兵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