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2章 善与不善
218章善与不善 话说释如禅师说起《维摩诘经》来,用滚滚长江水来形容还不足以表达,真应了当下那句民间流传的那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这不,只见他话兴正浓,摇头摆脑地又说开了“善与不善”——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是译音。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维摩诘经集注》,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使大家容易修证。 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善、恶为二”,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善不善为二”,这是《维摩诘经》常见的笔调。 不善就是恶,但是不用对立的“恶”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恶还坏,文学上也比较美。释如说到这里,如炬的目光向着张柬之巡视了一下,又说,“你们学文的,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公仔书”,常会问父母书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 所以,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学堂时,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 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原唐朝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可是后来积弱不振,党争不断,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 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结成许多派别,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朝廷也完蛋了。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到朝廷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善与不善”在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 下面再说说妙心目中的“妙意”: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是讲修持的境界。前面已经有位菩萨讲意识境界,现在又来一位,讲悟道以后的境界,第六意识转成了妙观察智。
凡夫不能成道,是因为意识被妄念思想遮蔽、困住了。那么,诸佛菩萨悟道了,还有意识吗?照样有的。 有位学唯识的师父问六祖,这八识转成四智证得三身,要如何转? 这个一转太难了! 凡夫顺着转,所以轮回,能反着转,就成佛。六祖告诉他,“但用名言无实性”,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名相转了,东西的作用不同了,但还是这个东西。等于一把刀,医生用了可以救人,凡夫拿了可以杀人,它的分别在于意识。所以悟道以后的菩萨还有没有意识? 有的。可是悟道以后的菩萨,是否还有困扰凡夫的贪嗔痴?贪嗔痴是凡夫意根上的三业,我们看妙意菩萨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