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明天工在线阅读 - 第一五零回 产业升级

第一五零回 产业升级

    朝廷派按察副使、监军道梁之垣宣慰辽南、朝鲜,李彦得到消息以后,立刻召集王国兴、刘文炳等人商议,正如刘文炳所说,李彦并不希望复辽军以及建设中的金州加入外来的势力。

    金州的军政体系,以辽东道统览一切军民政务,其设置与其它地方多有不同,辽东道衙门下设参谋部、后勤部、情报部、作战部等赞画机构,不在朝廷的职官体系当做,名义上也只是为兵备道提供必要的参谋赞画,但实际影响力不容小窥。

    具体执行,则有复辽军、金州卫、工匠和工役两大营,一军一卫两大营,将金州所有的军民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这个体系中的一员。

    工匠、工役两大营管着民匠、民户,具体又分布在不同的工厂、盐场、渔场、农场、矿场、工地等处,统一安排生产和生活。

    因此金州的官吏主要有三种人,一种就是王国兴、刘文炳这些纨绔出身、兵战俱乐部出来的勋贵,复辽军的高层多是这样的背景。

    第二种就是茅元仪、申湛然这种科举不得志的落魄文人,当然茅元仪有些特殊,他的家世决定了他不会落魄,而像申湛然等人,大多拥有华夏社的背景,他们主要是在参谋部、情报部担任赞画,实际打理各种民政。

    第三种就是张国相、马文举这一类出身商人、工匠的,他们大多有着华夏工场的背景,主要在两大营和各大工厂工场,管理生产与物资。

    除了这三种人,还有一类比较边缘化,那就是原来辽民、辽军中提拔的,至少现在担任要职的还不多。

    这三种或者说四种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大明现在的官僚体系中比较边缘化,或者有个别人能够脱颖而出,总的来说。他们想要在仕途上出人头地的可能性并不大。

    也正因为如此,从纨绔、落魄士子到商人、工匠、辽民,这些彼此间差异极大的群体,才能够配合得比较好,开创了金州如今地局面。

    这样的一个群体,并不容易接纳系统以外的人加入。尤其是梁之垣这种名声并不太好的旧式官僚。

    “听说辽阳逃兵高出这次监军广宁。胡嘉栋监军辽东。不知道这位梁大人是什么货色。”刘文炳不屑地撇了撇嘴。发出一阵怪笑。

    “他若只是胆小如鼠。咱们也不用理会。就怕他指手画脚。咱们复辽军地那些。这些家伙哪里懂得?”王国兴也有些不满。不过文臣监军制度从来都有。他们也不好向朝廷提出反对。

    “京里来地消息。这个梁之垣并无军旅经历。且奢华浮夸。他若是到金州来。复辽军自然不容他染指。其他地事情。也容不到他说话。”李彦断然说道:“就是朝廷那边。有很多事情怕是不好解释。不知道这个梁之垣有什么背景。京里还在打探。”

    李彦与王国兴、刘文炳等人一样对这些监军没有好感。辽沈之战。文臣袁应泰、何廷魁、崔儒秀自经死;大将贺世贤、陈策、秦邦屏、杨宗业、梁仲善等人力战死;张铨被俘。不屈而死。

    反倒是所谓地监军高出、胡嘉栋、韩初命、牛象乾、邢慎言等抢在前面跑了。还造成人心慌乱。然而这“同逃五监军”竟然又干起了老本行。实在是莫名其妙。

    这些人事任免并非李彦所能影响。他现在担心地也只是金州这块地方。倒是京里传来地消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先是兵部不给梁之垣银子,后来着登莱巡抚给这梁之垣弄了二十万两银子犒军。以及宣慰朝鲜。

    谁知道这个梁之垣拿了银子,居然也不急着出行,反倒是跑到他的山东老家炫富去了。

    李彦只希望这个家伙永远不要到金州来,但也知道这不大可能,就着人搜集此人的材料,实在不行的时候,就将这些材料抖出来,将他搞死。

    金州这个地方唯一比较丰富的资源就是石灰石,李彦让华夏工场派人过来勘址建了几座水泥厂。陆续投产以后。基本能供应金州本地的需要。

    金州城不仅要建造东西两座棱堡,主城也进行了扩张、加高和修缮。三座城堡连成一体,即便是与从前地辽阳城相比,也毫不逊色,实际上因为大量使用水泥、铁条,金州新城的坚固程度,已经不是辽阳城所能比较的。

    更重要地是有了水泥以后,筑城进度大为加快,水泥的填充、粘合,以及预制件的制作,让筑城变得更加简单。

    不过在城墙越修越高以后,新的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如何将沉重的预制件吊上合适的高度和位置。

    李彦在处理军政事务的间隙,一直很关注工程中的技术问题,毕竟在这个时代建造一座水泥结构的城堡,还是一种全新地尝试。

    对于这种高吊作业,李彦并不陌生,工地上常见的吊车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当然,想要在现在的条件下做出吊车也不大现实,李彦还是将思路提了出来,让精作坊的人去尝试。

    不过也不是没有收获,李彦就在工匠的帮助下设计出一种最简单的手动葫芦,虽然因为用的是蜗轮而不是齿轮,效率有些偏低,好歹能发挥出作用。

    李彦对工匠的重视,甚至让条件最好地复辽军都觉得嫉妒,复辽军的用度都要遵循严格的标准,行为更是强调纪律,而新成立的金州精作坊,不但享有各种物资的优先供应,而且可以尝试做任何事情。

    精作坊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如今的精作坊已经将生产制造转移给各个工厂,其本身更类似于研究室。

    当然,精作坊同时也拥有最强的制造实力,这保证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东西。

    起重机只是最新确立地一个项目,精作坊在做地研究项目还有很多,其中机床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李彦一直在精作坊以及华夏工厂中推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以使得这些机构能够依靠自身地力量。进行技术地积累、研究和突破。

    但是精作坊的研究方向一直都受到他的影响,这一次刘铁锁也是带着精作坊的一部分骨干力量,在金州建起了分部,京畿的技术力量则由徐洪照看着。

    刘铁锁这次还带来了精作坊近期取得的一些成果,包括一直在研究地几种新式机械车床。

    利用水力、螺杆,在榨油机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冲压车床。可以将金属物料冲压成为一定的形状。

    但是因为压力的原因,这种冲压车床只能加工较薄的板材,最好是铸造成型以后,再使用模具冲压成型。

    对冲压件的试验表明,其机械性能要比铸件更好,比锻造件略差,其精细程度与模具有关,至少能够保证冲压件的尺寸大致相同。

    “可以让机器厂多做一些出来,有了冲压车床。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铁叶甲的甲片,从而让更多的将士装备铁叶甲。”

    李彦对冲压车床地用途十分看好,如果模具能够过关的话。或许能够制造出更精密的零件,譬如齿轮一类,即便是达不到足够地精度,也可以简化加工的复杂性。

    如果能够解决齿轮的制造问题,那么李彦心目中的工业化蓝图又将添置一件重要的利器。

    华夏机器厂的车床谱系,已经从最初的钻床,增加了冲压床、锯床与刨床,因为刀具的限制,锯床只能切割比较薄的金属板。或者金属条,用处并不是很大,刨床同样也是只能刨削狭窄地平面,或者是小工件。

    虽然如此,每一种新的机械车床功能的实现,都是为未来增加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些车床,终究会在使用中发展、进步、完善。

    此外还有两种机械正在试验当中,一种是金属轧机。一种是拔丝机,拔丝工艺,古代已经有了,不过要在机器上实现,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轧机倒是更简单些,但要提高加工能力,使其更加实用,倒也不是那么容易。

    “做得很好!”对于刘铁锁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他提出的设想一一付诸实践。李彦确实很高兴:“说吧,你想要什么奖赏。只要是你想要的。”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少爷的后面留下自己地名字,”刘铁锁似乎已经摆脱了从前那种容易急躁的脾气,只有熟悉他的人才知道,除了研究新的机械,其他的事情似乎真的很难影响这个矮小的老头了。

    “没有问题,这些机器都将用你的名字来命名,”李彦笑呵呵地说道:“老刘,你那几个徒弟都不错,就没想过收个作儿子?你要是有这个想法,我可以给你主持。”

    李彦知道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很讲究传宗接代,刘铁锁似乎没什么家人亲戚,看他孤苦伶仃地,李彦也想让他地个人生活更好一点。

    刘铁锁听了李彦的话,果然有些心动,这件事便算这样定下来了,不过李彦要先征求那些学徒地意愿,无论怎么说,李彦的潜意识中并不希望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迫使别人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精作坊的成绩让李彦决心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尽早实现这些机械的实用化,现在的问题是水力车床的使用受到水力场地的限制,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应用。

    因此刘铁锁所带来的另外一件试验品,就显得更加重要,那就是李彦做梦都想要的蒸汽机!

    原来使用蒸汽推动叶轮的结构一直无法达到实用的程度,后来李彦才让刘铁锁研究活塞式冲程结构的蒸汽机。

    在半年多的研究以后,试验性的蒸汽机一直都在改进,刘铁锁这次带来的庞然大物,据说已经能够提供极大的力量。

    通过皮索,与蒸汽机连接在一起的是一款大型的锯床,刘铁锁在李彦和其他赞画、工匠的面前,展示了由蒸汽机带动了最简单地木工锯床。

    展示的结果相当完美,除了需要推动木料,在锯割的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其它的人工cao作,这才是真正的机器。

    这台蒸汽机已经能够让李彦感到满足,虽然在制造成本、热效率、具体应用等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但眼下这一台蒸汽机也完全达到了实用的程度。

    在李彦看来,蒸汽机有着广泛地应用前景,但在目前。蒸汽机的用武之地又显得很少。

    就成本来说,蒸汽机的制造成本,以及耗费的燃料,算下来并不比人工便宜,而大明有着很多没有田地可种的流民,不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还有就是蒸汽机的体型比较大,很多地方都无法使用。

    李彦想来想去,觉得能够率先应用蒸汽机的,首先还是纺织。这个产业的规模大,金州也确实足够地可以cao作手工纺车的人手。

    华夏机器厂已经能够生产水力纺纱机,将水力设备换成蒸汽机。就能够造出蒸汽纺纱机,从成本上来说,未必更划算,却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李彦觉得可以试一试。

    与大生商谈在金州设厂地事情也有了眉目,不仅天津夏氏,苏松会馆也有意在金州设厂,厂房已经动工,设备正在购进。李彦就让机器厂赶制几台蒸汽纺纱机,金州纱厂或许会成为世界上第一座蒸汽工厂。

    蒸汽机的另外一个应用方案就是抽水机,这个问题在滦州的煤矿和遵化的铁矿中就经常遇到,矿井中经常积水,需要排干以后才能挖掘,使用人工的方式太过缓慢,李彦就让刘铁锁在蒸汽机的基础上开发抽水机,并提供了大概的构想。

    此外,就是将蒸汽机使用在车床上。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是机械钻床、木工锯床,如何结合起来,并取得最好的效用。

    还有就是李彦非常看好地冲压车床,相对来说,冲压车床可以实现的工作很多,如果能用蒸汽机带动的话,那将会是很完美的组合。

    不过这些都不是李彦最想弄的,蒸汽机的构想实现以后,李彦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什么纺纱机、抽水机。而是蒸汽机车。也就是火车,以及蒸汽轮船。

    如果说人力不会成为大明发展的瓶颈。因为大明有着太多太多的人口,那么交通绝对是这个时代影响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地关键因素,尤其是大明的幅员是如此的辽阔,使得李彦迫切地想要解决交通的问题,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虽然知道这并不容易,李彦还是让精作坊抽调了一部分力量,以深入研究蒸汽机,以及蒸汽机车和轮船。

    火车与轮船想要造出来还需更多的时间,就算是造出来,要投入使用,达到实用的程度,也要经历一个发展的过程。

    不过李彦已经尽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去发展交通,为了修造金州城,数万劳工在工地上辛勤劳作,也包括从附近山地上采集石块。

    有计划的开采打通了山间地道路,开路与采石被集合起来,首先打通地就是金州到大孤山水泥厂、大孤山码头这一条线。

    丘陵上面修路虽然不容易,但平缓的山地在数万劳工大军地奋战下,倒是算不上什么障碍,何况这条线本来就有道路,只是窄了些,而且也不是很长。

    现在拉出来的这条路只能算是路坯,李彦的计划是能修筑一条水泥道路,能够并排通行两辆四轮马车还要有富余。

    这个计划在水泥供应量日渐增加的情况下,部分路段已经开始试着修造,毕竟这也是第一次用水泥来修路到底行不行,或者说应该怎样弄,大家的心里都没底,先试验,再总结,然后再改进,这是华夏工场一脉所坚持的工作方式。

    实际上金州的水泥厂产量逐步扩大以后,最大的影响并非是金州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泥供应,而是滦州的水泥不用再通过海船送往金州。

    滦州水泥厂初建时是为了满足车船厂、煤铁厂的建造,后来是支持金州攻略的需要,做了较大的扩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水泥在建筑上表现出来极大地优势。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修造木结构,或者低矮的单层砖瓦房来说,尚且用不上这种价格高昂的“泥灰”,更不用说大多数人家住的还是泥坯房。

    水泥的用途,更多还是体现在大型的建筑上。

    金州水泥厂地投产。使得水泥的供给不必继续局限在内部,金州在向山东的商人展示、推销水泥,滦州的水泥同样需要寻找销路。

    水泥的特性在于使用方便简单,黏结牢固,最大的优点却在于不怕水。

    使用了水泥建造的车船厂、煤铁厂等于是水泥用途的一种展示,除了高大宽敞,整齐划一的厂房,煤厂那块平整结实,不怕雨水地广场。让很多人啧啧称奇。

    而在天津车辆厂也有这样的一片广场,而且连接车辆厂与官道的道路也正准备修成水泥路,聪明一点地人已经能够想到。像修广场一样修成的道路,会是怎样的模样。

    华夏车辆厂生产的两轮、四轮马车,甚至三轮脚踏车,在天津与北京都已经有不少人使用,虽然绝对数量不多,但影响力很大。

    不过很多人买了四轮马车以后,用得并不多,就是因为道路太差,而很多买车的人在水泥广场上试车的时候。充分体会到那种平稳、快速的感觉,已经有不少人在议论,要是京畿的道路都修成那个样子,乘坐四轮马车出行,便是再舒服不过了。

    至于天津造船厂,则用水泥修造船坞和码头,这充分展示了水泥在水中也能凝固的特性,更是引起了很多人地好奇。

    水泥厂也专门编写了有关水泥特性与用途的小册子,建房、筑路、造桥、修堤等等。凡涉及到土木的地方,都可以使用水泥。

    零星有些大户人家修造房屋的时候,也会买些水泥使用,但毕竟要在民房上广泛使用,还需要一个逐渐推广认知的过程,而且水泥的风格与砖石的风格截然不同,在审美观念没有转变之前,水泥还只能作为黏结材料,不会被用在建筑物的表面。快速扩大水泥销售的方法。最好是介入一些大型地工程。譬如皇陵工程,皇极殿工程。不过这些地方因为风格与传统的问题,也不可能大规模使用。

    此外就是像金州那样筑城、筑路,用水泥造桥,修筑堤坝也很方便,只不过大明现在几乎是倾全国之财力在辽东,几乎不会去考虑造桥修路,水利失修的情况也很严重。

    原本,李彦并没有指望这方面有什么突破,没想到京畿的官商勾结起来,竟然说动了朝廷出钱,计划修造一条从北京到通州的水泥路。

    李彦开始很想不明白,虽然通州到北京的这条路并不算长,但水泥的价格也不便宜,这条路的花费也要个十几万两银子,不知道朝廷怎么会舍得的。

    后来看到邸报才知道,这条路地预算高达五十万两银子,水泥作为主要材料,水泥厂地报价也不过是十万两,这其中的水分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负责督建这条路地,更是李彦整日牵挂的老熟人,日渐得宠的大太监头子魏忠贤。

    按照明朝的财政体系,田赋与盐税为两大主要收入,田赋归属户部,盐税则入内库,虽然辽东战事紧张,靡费甚多,不得不加征辽饷,但那主要是由户部、工、兵各部筹银,与内库无关,所以经常有官员要求皇上发内库的银子犒军。

    万历的时候,皇帝一毛不拔,到了泰昌、天启年,先后拿出了几百万两的银子犒军,与此同时,修陵寝、修宫殿,甚至皇族的婚礼,都是几十万、上百万两地下拨。

    由此可见,大明的内库还是有些银子的,要不然也不能够拿出银子修建京城到通州的水泥路。

    这样的情况在地方上也有不少,有些商人倒卖水泥出去,与地方上的官吏勾结,修路修桥,倒是做了不少好事,这其中的猫腻当然也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