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皇帝大行(上)
,! 第一百六十五章皇帝大行 洪武三十年八月。 北平府西城的一条闹市大街上,悄无声息的新开了一家粮行,名叫大丰粮行,掌柜姓王,据闻是山西人,入北平城的第一天,便将上百辆满载粮草的大车送进了北平城外的边军大营,然后独自一人进了燕王府,后来燕王殿下竟然亲自将他送到府门外。 这个传闻令这位新来的王掌柜的身份扑朔迷离起来,有人说王掌柜与燕王交情甚厚,也有人说王掌柜与燕王做了一笔大买卖,颇得燕王礼遇。 传闻有很多种,在北平商贾或敬或畏的目光注视下,大丰粮行应运而生,很快在北平站住了脚,而那位粮行的王掌柜,他的身份依然是那么的神秘莫测。 有心人注意到,自从北平府多了大丰粮行以后,城外边军大营里经常看见运粮大车来来往往,满载着粮食运进大营,大车上插着“大丰粮行”的旗幡,迎风猎猎。 一切平静依旧。 朱棣在北平练兵,萧凡忙着扩充锦衣卫,布置京师到北地的情报网,京师的朝堂则一团和气,朱元璋垂垂老矣,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所有政务基本已交给朱允炆打理。 而满朝文武大臣们现在也顾不得勾心斗角,他们的目光同时盯住了朱元璋。 所有人都清楚,朱元璋快不行了,而他一旦驾崩,朝堂势必会面临一场重新洗牌,权力和利益将会重新分配,今日官场上的风光或落魄,不代表明日还能依然风光或落魄。 于是,大臣们私下的往来愈发频繁,清流和jian党皆各自集会,于平静中酝酿一场残酷的权力争夺。 在这样诡异的平静气氛下,洪武三十年渐渐过去了。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朱元璋于宫中再次病倒,昏迷不醒,太医院竭尽全力救治,才将朱元璋救醒,但朱元璋醒来后神志已变得不清,发烧,说胡话,身体状况愈发差了。 已代天子临朝的朱允炆慌忙停了朝会,急匆匆赶往内宫探视。 消息传出,满朝大哗,群臣顿时愈发惶然或紧张,私下走动串联更加频繁。 而宫里的内官各司宦官宫女们,在朱允炆含泪默许下,开始忙碌着准备皇帝大行的丧葬之事,白绫,孝带,香烛,法事等等,该准备的东西一应备妥。 满朝慌乱忐忑之时,唯有锦衣卫都指挥使萧凡面色不改,他像俯视芸芸众生的神灵一般,冷眼旁观众人的喜怒哀乐。 萧凡知道,朱元璋的寿限将至了,史书记载,这一年的五月,朱元璋驾崩,如今已是四月,离他逝世的日子不到一个月了。 命中注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 萧凡将目光投向了北方,那个野心勃勃的藩王,值此非常时期,他的父皇将逝,他……有胆量进京祭拜吗? 北平燕王府。 又是一年春天,艳阳高照后殿左侧花园中的桃林,燕王朱棣与道衍和尚坐在桃林中间的石桌旁对弈。 年年桃树开,今年别样红。 今年,对燕王朱棣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谋划准备了多年的大事,也许很快到了图穷匕见之时。 越到这个时刻,朱棣就越紧张。 这件事的风险太高了,高得让他有些承受不起,因为代价是他燕王一脉的身家性命! 棋盘上烟白交错,均势分明。 “啪” 边角大飞挂。 道衍和尚从容的落下一子。 朱棣眼睛盯着棋盘,心神却不知飘向了何方。 “先生,京师传来消息,本月初,父皇病重昏迷……”朱棣沉郁地道。 道衍点点头:“贫僧已知晓。” 朱棣抬眼,目光复杂的望向道衍,道:“宫里的太医说,父皇恐怕命不久矣……” “贫僧知晓。” “先生……本王该如何做?” 道衍淡淡道:“王爷的意思,难道想回京师给天子送终?” 朱棣低下头,沉吟不语,神色很是犹豫。 道衍眼中渐渐散发出锐利的光芒,沉声道:“王爷,你想过你进了京之后会有什么后果吗?” “本王当然想过,我若进京,萧凡那个竖子必然不会放过我,父皇一旦驾崩,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本王软禁起来,然后奏请新皇削了我的藩……”朱棣眼中暴射出愤恨之色。 “王爷还欲进京?” 朱棣长叹一声,道:“可是……本王若欲取朱允炆而代之,大义名分很重要,若连父皇驾崩我都不回去祭奠,天下人将如何看我?我大明以孝治天下,父逝而子不奔丧,我会尽失天下人心,那时还谈何大业?” “唯有保住自己,才能图谋大业!王爷若进了京,恐怕此生只能老死京师,大业更无希望,此中利害,王爷还没看清么?”道衍气定神闲的又落下一子。 朱棣看着眼前局势复杂的棋盘,只觉一阵心浮气躁,心绪也变得紊乱起来。 “本王该如何做,才能不失大义孝道之下却能保全自身?” 道衍把玩着手中的白玉棋子,深沉的笑了。 “趁天子还未驾崩,王爷何不此时病倒?到天子驾崩之时,王爷那时的病情肯定愈发沉重,命已在旦夕之间,动都不能动了,如何进京祭奠?” 朱棣脸上闪过一抹喜色,随即又皱眉道:“可是……父皇快驾崩之时本王恰好病倒,这个……未免也太巧了吧?朱允炆和满朝文武都不是傻子,他们会信吗?” 道衍笑道:“无妨,王爷可以派你的三个儿子进京代父祭奠,燕王病重,犹将所有子嗣派进京师,如此大公无私,坦荡磊落,天下人谁会再说王爷半句不是?” 朱棣疑惑道:“可以是可以,但是……如果萧凡那厮胆大妄为,扣下本王三个儿子当人质……” 道衍深沉笑道:“萧凡没那么大胆子,王爷雄踞幽燕,手握重兵,萧凡不是傻子,绝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他若敢扣世子,擅启兵事,挑衅藩王的罪名可就落在他身上了,再说,他与朝中清流一直势同水火,他若扣下世子,王爷在边境只须稍示兵威,黄子澄那些迂腐大臣就会一齐参劾,届时他自顾不暇,内外交困,后果自然凶险万分,萧凡是聪明人,不会干这种傻事的……” 朱棣闻言眼中泛起一抹异彩,沉吟良久,顿觉脑中一片清明,整个人豁然开朗。 “哈哈,先生不愧是本王的军师,不错,不错!就这么办!明日本王就派八百里加急奏书进京,燕王沉疴渐深,病情严重,哈哈……” “啪” 朱棣神态从容的在棋盘上落下一子。 屠龙局,道衍辛苦布置的一条大龙被朱棣一子轻松绞杀。 道衍微笑着摇摇头,抓了一把棋子往棋盘上一扔,认输了。 朱棣得意的哈哈大笑,笑声豪迈,如虎啸山林,气势磅礴,惊起桃林中的一群飞鸟。 道衍深深看着朱棣,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欣赏。 天子病危,与此同时,远在北平的燕王府也派快马八百里加急奏报,燕王病重,命在旦夕! 满朝大臣或惊或疑,议论纷纷。 萧凡看过锦衣卫驻北平外围的情报驿站传来的密报,然后很随意的将密报往书案上一扔,嘴角扯出几分讥诮的冷笑。 病得真是时候啊!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初。 天子病情沉重,诸王不安,除燕王外,其余诸王纷纷轻车入京。 与此同时,萧凡派出锦衣卫缇骑,遍巡天下,严密监视各地藩王麾下兵马有无大规模调动迹象。 五月初五,朱元璋再次陷入昏迷,天下震动不安,满朝尽皆惶然。 萧凡向朱允炆请示之后,急命五军都督府关闭城门,京师实行宵禁,锦衣卫密探分布进京藩王别院左近,严密监视其动向。 五月初六,朱允炆调京郊大营五个千户领军入驻皇宫,由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统领,替换原皇宫禁卫,同时,萧凡也奉命急调千名锦衣校尉入宫值卫,刀出鞘,弩上弦,宫人若无职使,不得随意外出,违者射杀。 京师城中,皇宫内外,一股沉郁凝重的肃杀之气笼罩在所有人的心头,令人直欲窒息。 沉闷压抑的日子过了二十天。 五月二十三日,昏迷多日的朱元璋忽然醒转。 朱允炆这些日子衣不解带,一直在朱元璋床边侍奉,见朱元璋醒来,朱允炆不由大喜,握着朱元璋枯槁的老手喜泪涟涟。 朱元璋虚弱的喘息了几声,颤颤巍巍的伸出手,爱怜的抚摸着朱允炆的头顶,目光中充满了太多的不舍。 “皇祖父!您可醒了!这些日子急死孙儿了……”朱允炆泪流满面道。 “痴儿……朕就算不醒,你也该尽守本分,维持朝政才是,怎么能为了朕而耽误了国事?”朱元璋轻轻责怪,目光却满是疼爱。 “我大明以孝治天下,皇祖父不醒,孙儿如何有心思治理国事?” 朱元璋欣慰的笑了,遍布老年斑的沧桑脸上,流露出慈祥的柔和的光辉。 “朕……怕是阳寿到头了。”朱元璋语气很平淡,仿佛在说着一件与他毫无关系的事。 “皇祖父!”朱允炆惊恐的瞧着他,此刻的他,像个即将被大人抛弃的孩子,那么的无助。 朱元璋的脸渐渐变得严肃,咳了几声,问道:“可曾派兵替换了皇宫禁卫?” 朱允炆含泪哽咽点头。 “各地藩王可有兵马调动迹象?” “萧凡派出的锦衣缇骑回报,藩王兵马并无动静,大部分已入京,唯有四皇叔燕王称病,病情严重。” 神智忽然变得清醒的朱元璋闻言眼中泛起一抹深深的复杂之色。 长长叹息了一声,朱元璋没再多说,只是精神仿佛振作了许多,他的目光一片迷离,眼前似闪过许多旧年的幻象。 “允炆,扶朕起来……朕,要出宫一行。”朱元璋咬着牙,强自撑起虚弱的身体。 朱允炆急忙扶起朱元璋,惊道:“祖父病重,不宜出行,您这个时候出宫做什么?” 朱元璋急促的喘着气,弱弱的笑道:“再不出宫,朕恐怕今生已出不了宫了……” 朱允炆一听顿时又流下泪来:“皇祖父要去哪里?” “京郊……马场!” 守在各衙门中密切关注宫内消息的大臣们听说朱元璋醒了,有的暗暗松了口气,有的则无比失望,不论是失望还是高兴,他们表面上都必须做出一副欣喜若狂的样子来。 闻知朱元璋醒来后的第一个要求居然是出宫,所有人都楞了,不知朱元璋到底想干什么。 不论天子想干什么,这个时候大臣们是不敢反对的。 下午,午门厚重沉实的朱漆大门缓缓打开,众臣守立在宫门之外,见锦衣亲军仪仗出来,纷纷在仪仗两侧跪下,伏地而拜,口称万岁。 皇帝出行,声势浩大,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萧凡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忝居仪仗首领当先开道,他身着崭新亮丽的飞鱼锦衣,袖口绣着四道金线,骑马行在仪仗最前方,头戴金翅盔的大汉将军分列左右而行,朱元璋的仪仗刚出宫门,大汉将军和五军都督府的军士便已封锁了午门通往北城太平门的街道,静鞭数鸣,净水泼街,官员百姓尽皆跪拜。
朱元璋半躺在玉辇上,伸手艰难的掀开辇内的珠帘,浑浊的眼睛扫视着街道两侧向他伏地跪拜,神情敬畏的百姓们,他叹息了一声,然后露出一个复杂的笑容。 此时此刻,这位白手打下朱明天下,光复汉人江山的开国君王,他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谁也无法说清。 京师北郊马场。 这里原是一片农田,朱元璋定都应天之后,将农田收回,迁居百姓,命人在这里种上草被,建成了一片幅员辽阔的皇家马场。 众大臣亦步亦趋跟着皇帝仪仗,惶恐不安的随之来到了马场。 玉辇停在马场边沿,宦官恭谨的轻轻掀开辇前珠帘。 朱元璋睁开浑浊的老眼,望着眼前一片无垠辽阔的绿草地,无神且渐失生机的眼中忽然精光大盛,仿佛连精神都振奋起来。 “扶……扶朕下辇。”朱元璋颤颤巍巍伸出了手,语气带着几分激动难抑。 肃立在玉辇两侧的朱允炆和萧凡急忙伸出手,一左一右稳健的扶住了朱元璋不停颤抖着的身躯。 久病深宫的天子终于露面,跟随而来的大臣们顿时泪流满面,痛哭而拜,齐声高喝万岁,马场边沿的路旁顿时烟压压跪了大一片。 朱元璋无视跪拜的群臣,艰难的侧过头,对身旁的萧凡道:“去……牵一匹马来,朕,要骑马。” 萧凡一楞,都病成这样了,还能骑马? 朱允炆急道:“皇祖父龙体未愈,依孙儿看还是改日……” 朱元璋语气渐沉,不耐烦的盯着萧凡道:“快去!” 萧凡躬身应是,然后转身命人在马厩中选了一匹马,牵到了马场边沿。 看着通体乌烟,强健神骏的马儿不耐的用马蹄刨地,不时轻轻打着响鼻,朱元璋目光中的激动之色愈盛。 “允炆,萧凡……” “孙儿在……” “扶朕上马!” 萧凡愕然抬头,与朱允炆对视一眼,朱允炆无奈的朝他点点头,随即眼眶一红,泪水又止不住的流下来。 “是。” 二人一前一后托住朱元璋的双腿,将这位虚弱的老人艰难的扶上了马鞍。 朱元璋骑坐在马上,望着眼前这片属于他的土地,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朕,当年皇觉寺中一个三餐不济的和尚,淮西村间一个衣食无着的乞丐,一晃数十年过去,濠州城中始发奋,鄱阳湖畔火冲天,草原大漠饮虏血,古都金陵创帝业! 这天下,是朕打下来的! 岁月催人老,可抹不去朕开创大明盛世的赫赫辉煌! 心旌激荡的朱元璋,此刻灰暗的脸上又布上几许迷茫。 当年风华少年,如今年华渐老,这一生,朕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当年的敌人,王保保,陈友谅,张士诚……他们都倒在朕的刀剑之下。 当年的战友,胡惟庸,李善长,蓝玉,傅友德……他们也都倒在朕的刀剑之下。 朕之一生,错了多少?对了多少? 骑坐在马上久久无言的朱元璋,神色间布满了迷茫和悲怆。 忽然,他哈哈一笑,苍劲的笑声透着无限轻快和洒脱。 是非对错,凭后人说罢了! 我就是我!我是朱元璋!天下只有一个朱元璋!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迷茫之色尽去,朱元璋仿佛病愈了一般,浑身充满了力气,抖索的手指抓稳了马鞭,狠狠朝后一抽,马儿吃痛,拔足向辽阔的马场飞奔而去。 众臣一惊,看着朱元璋孤身单马的奔向远方,凄凉中仿佛带着无比的悲壮。 大臣们眼睛渐渐模糊,他们忽然感到了一阵心酸,然后众人不约而同朝远去的朱元璋伏地跪拜下来。 萧凡也感到了心酸,这位老人,胸藏宇宙,富有天下,开创了万世伟业,可他,仍是个孤独可怜的老人。 沉默半晌,萧凡也撩起了官袍下摆,推金山,倒玉柱,跪在马场边沿,望着远方已只剩一个小烟点的朱元璋,心情沉痛万分。 朱元璋拖着沉重的病体,耳边只听到呼呼的风声,身体虽已虚弱无比,但他的心情却无比的畅快。 这是一位执拗固执了一生的老人,到死他都在用固执任性的方式,向这个属于他的世界告别。 眼中的景色在飞快倒退,这一刻,他耳中仿佛听到了当年金戈铁马,刀剑相碰的厮杀声,他眼中仿佛看到当年剑舞黄沙,血染征袍的惨烈景象。 如此的熟悉,如此的激荡,原来我朱重八,天生是属于战场的! 英雄纵然迟暮,可我还是英雄! 英雄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猛然勒住马头,朱元璋喘息着望向天际落日的最后一丝余晖,缓缓回首,向身后跪了满地的大臣,还有远处连绵不尽的壮美河山投去最后一瞥。 “锵!” 朱元璋抽出了腰侧的仪刀,雪亮的刀身直指长天,他仰天豪迈大笑,笑声壮烈激荡,声动九天。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