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清山变在线阅读 - 第122节 屈打成招(4)

第122节 屈打成招(4)

    第122节屈打成招

    除此以外,汪辉祖还有许多真正便民的惠政。为民造福最深的一件事,是让宁远百姓由淮盐改食粤盐。盐商纳税取得专卖权,行销地区,有严格的规定,宁远定例食用淮盐,由两淮贯下江——长江流过安徽的一段,经江西到湘南九嶷山北的宁远,千里迢迢,运费越过盐价不知多少倍?因此,宁远多吃近在咫尺的广东私盐,几乎家家如此,无足为奇。

    但是贩私盐、买私盐都是犯法的,盐政衙门专有缉私的营伍,经常派出兵去抓私盐。俗语说的是‘私盐越禁越好卖‘,因为每当缉私的风声紧急时,盐价就会大涨,‘羊毛出在羊身上‘,私盐贩子的损失,到头来都加在用户身上。汪辉祖博咨周访,发觉老百姓并不是想捡便宜,而是两淮来的官盐,贵得吃不起。其实,宁远百姓买私盐的钱,比广东百姓买本省官盐的钱还要出得多。

    于是他亲自拟了公文,呈请上官,说‘私不可纵,而食淡可虞,请改淮引为粤引’。公文报出,还未得到答复,他就出了一张告示:民间每户存盐不及十斤者暂不罚。这是因为缉私的兵丁,sao扰过甚,所以作此权宜之计。缉私营因为他断了他们的‘财路’,大为愤怒,向总督衙门告了他一状。湖广总督是状元出身,爱才下土的毕沅,不理缉私营的讦告,下令支持汪辉祖的做法,凡是为了食用而零星购进的粤盐,一律不禁。

    汪辉祖做过两部书,一部叫做,一部叫做,都是服官游幕,阅历有得的真心话。特别是,当朱光第做幕友的时候,就奉为圭臬,他治狱平直,尤善于治盗,在京山县当地极受百姓爱戴。

    接到武昌府转来的公事,朱光第入眼就知道这件案子,非同小可。王树汶临刑鸣冤的奇事,已经通省皆知,朱光第心想:胡体安既有那样的神通,能够层层打通关节,以假作真,自然也会知道王树汶所供的真情,可能先下手为强,将王季福骗走藏匿,变成无可对证。或者,本县的胥吏,亦受了他的嘱托,风声一露,先自通风报信,等自己下令传王季福到案时,已是慢了一步。

    因此,他不动声色,只传谕出巡。这是常有之举,差役都不以为意。朱光第对当地的地理很熟悉,到了西乡,在一座关帝庙,召集当地父老谈话,垂询地方情形。谈到一半,忽然问道:“有个叫王季福的人,可在这里?”

    “请问大老爷,”有人问道:“不知是那个王季福?”

    “必是问的王老师。”另一个人接口。

    原来京山县有两个王季福,一个务农,就是王树汶的父亲,一个却是教蒙童为生的塾师,在村外土地庙设帐。照理,乡下凡有红白喜事,卖田置产,诉讼纠纷,旁及迎神报赛,只要是动到笔,或者与公众有关,必须出个主意的事,都要请教塾师,而况象这样县大老爷下乡的大举动,更非由塾师来相陪不可。因此,这个人猜想,必是因为垫师不曾露面,县官不解,所以动问。

    “回大老爷的话,王老师今天恰好到前村替人看病去了。”先前答话的那人,看一看天色说:“也好回来了,等我马上派人去看。”

    朱光第当然听懂了,心想,这倒误会得好,便点点头说:“如果王老师回来了,便请了来叙话。”然后又装做好奇似地问道:“另一个王季福是什么人?”

    “种庄稼的,就住在溪那头,王家村。是个安分良民。唉不想……。”说到这里,有人连连咳嗽,那人会意,便不作声了。

    朱光第自也会意,装傻不响。谈过几句闲话,将手一招,他那心腹跟班便走了来听候差遣。

    “带几个人过溪,到王家村去。”朱光第贴着他的耳朵说:“好好找了来,不准用强。”

    那跟班应声:“是”悄悄退了下去,悄悄带着差人到王家村去找王季福。

    不过半个时辰的工夫,两个王季福先后都到了。先到的是王老师,是个秀才,长揖不跪,满口‘老公祖’长,‘老公祖’短,极其巴结。朱光第也按照敬重衣冠中人的礼数,以‘老兄’相称,相当客气。

    周旋过一阵,遥遥望见一群人迤逦而来,有他的跟班,也有差人,后面跟着大大小小十来个人。这不用说,王树汶的父亲已经找到了,所以才有这班人跟来看热闹。

    他看到了,旁人当然也看到了,群相惊疑,不知他有何举动?就在这时候,朱光第突然向王老师问道:“老兄可知道王树汶其人?”

    “王树汶?”王老师当然知道,只是盗劫重案,又牵连者胡体安,怕多言贾祸,所以摇摇头说:“上复老公祖,生员不是本地人,不知道。”

    这就漏了马脚,明明知道王树汶是本地人。朱光第暗中好笑,同时也知道再问是多余之事,便站起来,预备动身。

    “传轿”差役大声一喊。

    在场的人,纷纷起立,而且很快地排成班,恭送县大老爷。朱光第便朗声说道:“大家听清楚了,我带那个王季福回城,决不会为难他。他没有犯法,我只不过传他去做一个证人,问明白了,大概还要送到省城去认一个人。大家可猜想得到,是去认一个什么人”

    于是,或者面面相觑,或者窃窃私议,却没有一个人敢开口。

    “不要怕”朱光第鼓励着说,“尽管说实话。”

    “老公祖,”王老师打了一躬,为他同名同姓的乡农乞情,“这个王季福,平日安分守己,从未听说他有为非作歹的事情。”

    “我知道。看样子是个老实人。”

    然而老实人却做了一件错事。因为本来老实怕官,加上情虚心惊,一见了朱光第瑟瑟抖个不住,竟致自己管不住自己,瘫倒在地,面色其白如纸,象要虚脱似地。

    朱光第从游幕到服官,经手的刑名案件,传讯过的犯人证人,不知多少?老实怕官的人也见得多,何致于这般模样,心里便有了两三成底子,要多带些人走了。

    带的是王家村的地保和王季福的左右邻居。多少年来的规矩,官府传人作证或者有所讯问,派个差人去传唤就是,限期到案,不问此人因此耗时废业,自贴盘缠,这就叫做‘讼累’。朱光第却格外体恤,传集王家的邻居,每人发了一吊制钱,让他们进城好有食宿之费。

    回衙门就开审,却不提王季福,先传左邻,也姓王,“王季福是不是你同族?”他问。

    “是。是小人族中弟兄。”

    “那么,王树汶呢?”朱光第用闲话的口气问。

    “是小人的侄子。”

    一下就可以确定王树汶真的是王季福的儿子,于是朱光第又问:“你跟王季福是弟兄,又是邻居,当然常有来往。”

    “不是。小人跟王季福不和,平时不来往的。大老爷要问王季福的事,要问王天赐。”

    “谁是王天赐?”

    “喏,就是他。”

    顺着他的手指,向廊下一看,原来就是王季福的右邻。

    “好,没有你的事了,你趁早回去吧”朱光第打发左邻传右邻:“你叫什么名字?”

    “小人叫王天赐。”

    “王季福是你什么人?”

    “是共曾祖的弟兄。”王天赐看上去不象乡下人,讲话很从容。

    “你们常有往来?”

    “是弟兄嘛,又是紧邻,当然常常往来。”

    “那么,你对王季福家的事,当然很熟悉罗?”

    “也知道些。”王天赐说,“不过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些事,小人也不便问。”

    “是那些事?”

    王天赐一愣,只是眨眼,是一时想不起的神情,隔了半晌才说:“回大老爷的话,总是家务事。不知道大老爷要问那一件?”

    “我问他的儿子。”朱光第说:“王树汶是他的儿子不是?”

    “是的。王季福就那么一个儿子,给了人家了。”

    “既是独子,怎么舍得给人?”

    “这就不晓得了。小人也问过他,他只是摇头叹气。小人就不便再问了。”

    “王季福家,平时有些什么人出入?”朱光第问:“你是他的紧邻,又常有往来,他家的客人,你自然也有认识的?”

    “是的,有些认识,有些不认识。认识的都是本地人。”

    “这就是说,不认识的都是外路人。”

    “是。”王天赐毫不迟疑地回答。

    “有个胡广得你认不认识?”

    “没有听说过这个人。”王天赐说,“见了面也许认识。王季福是老实人,平时也不大有人往来。”

    “那么,”朱光第问道:“最近这几个月怎么样?是不是常有陌生人到他家?”

    “小人不知道。这一向小人也少到他家去。”

    “为什么?”

    王天赐口齿伶俐,一直对答如流,但问到这句话,却迟疑着说不上来。这就很奇怪了,极易回答的话答不出来,是他个人有难言之隐呢,还是关碍王季福不便实说?

    朱光第觉得有开导他的必要,便很恳切地说:“王天赐,你不必怕本县待你们怎么样,你们也都知道,我决不会拿你无端牵入讼累。这一案与你无关,你有什么,说什么,讲完了,我马上放你回去。如果你吞吞吐吐不肯说老实话,我要体恤你也办不到,只有押在那里,慢慢审问实情。你想想,这不是你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吗?”

    王天赐原是明白事理的人,不过他确是关碍着王季福不便实说,所以答应一声:“是”想了一下又说:“王季福家的事,一时也说不尽,想不起。不晓得大老爷要我说什么?”

    察言观色,朱光第懂了他的意思。要他自己源源本本地细说,怕事后王季福责他出卖弟兄,若是问一句、答一句就不碍了,因为官威之下,不容不说,是振振有词的借口。

    于是,他想了想问道:“王树汶做了人家的顶凶,这件事你总知道?”

    “是”王天赐点点头,“小人就为了这一层,所以少到他家去。”

    “是怕惹是非?”

    “是的。”王天赐低声答道,“小人本来倒想替王季福出出主意,救他儿子一命,只是……。”他咽了口唾沫,终于说了出来:

    “有一次看到不三不四的几个人,在他家谈了一整夜。王季福眼泪汪汪,问他又不肯实说,小人心里便有些害怕,怕不明不白惹祸上身,所以就不大到他家去了。这是句句实话,大老爷再问小人别的,小人就不晓得了。”

    “很好我派人送你到客栈住一夜,明天说不定还要问你一问,问完了就放你回去。”

    “多谢大老爷体恤小人。不过小人还有句话,要请大老爷恩准。”说着,便磕下头去。

    “你说,能许你的一定许你。”

    “想来大老爷要拿小人的话问王季福。请大老爷千万不要提小人跟他对质。”

    “我懂得你的意思。许了你就是。”

    于是,王天赐的作证告一段落。朱光第将前后证言,细细想了一遍,对案情大概,已有领悟,然后传讯王季福。

    这个老实人,比刚才镇静得多了,因为朱光第严禁胥吏狐假虎威,不时告诫,对任何人犯都要‘拿他们当人看’,这便使得初入公门的王季福,减消了好些惧意。再听他先前作证的那个堂兄弟来告诉他:“大老爷好说话得很,问过三两句话就放我走了。”便越发将胆壮了起来,虽还有些发抖,却不似刚见官时那等吓得瘫倒在地。

    “王季福”朱光第首先就安慰他:“我知道你是老实人,受人所逼,没有法子。我想你也有一肚子苦楚、委屈,巴不得有个可以替你做主的人,能让你诉诉苦。你说是不是呢?”

    听得这几句话,王季福双泪交流。因为县官的话,句句打入心坎,是他想说而说不出,“真正青天大老爷”他放声一恸,“小人苦啊”

    “像什么样子?”差人呵斥着,“不许哭”

    “你随他。”朱光第阻止差人干预,“他心里的苦楚,非哭出来不可。”

    不但哭出来,更要尽情吐露出来。王季福从胡广得路过,看王树汶伶俐懂事,愿意收用他作个小徒弟开始,一直说到王树汶被硬当作顶凶,胡体安如何派人向他软硬兼施,一面威吓,一面拿银子塞他的嘴。源源本本,讲了一个时辰,方始完毕。

    “姓胡的给的银子,小人埋在炕下面,不敢用。”王季福最后说道,“一共十五两银子,分毫不少。”

    “那为什么?”朱光第问:“为什么不敢用?”

    “这是卖儿子性命的钱”王季福哭着说道:“务必求青天大老爷替小人作主,救小人儿子一命。”

    “这……,”朱光第正色说道:“救你儿子,要靠你自己。我拿你解到省里去,臬台衙门大概会拿王树汶提堂,让你们父子对质。那时候你不要怕,有什么,说什么。你儿子的一条命,就有指望了。”

    “是”王季福连连答应:“小人一定照大老爷的话做。”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