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节 存在的意义1
人的存在意识的寄托方式在被寄托对象属性上分为:他人和他物(事件)。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极端情况下会选择舍生取义,比如“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毅然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了革命献身的革命烈士们;被火烧死的捍卫真理的布鲁诺。他们自身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留下他人、他人的精神、真理来证明他们的存在。 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印证存在?除了在平面上展开量的存在,还为了更长时间的存在。如果个体死亡,那么他的“物质体”不复存在了,但是他作为“精神体”仍然存在。正如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而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懈怠”、“责任扩散”,因为我是“无名氏”所以,这个事情不足以证明自己,他人不知我有多努力,没有“在他人心中建立精神存在”作为动力,我也就没有做这个事情的动机。相反的“社会促进”是因为他人明确看着自己的努力,有“在他人心中建立自己的存在”作为动力,个体就会更加努力。 甚至有些人选择“自杀”,是用不存在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呼唤得到他人的关注,呼唤精神存在。 心理的核心就是要感知到“自我的存在”,在与他人互动的心理机制上,实现“自我存在的感知”这个结构和程序是极其复杂的。 此时此地,我的自我意识感觉到你是帮助我印证我的存在感的,此时我们就是共同存在,让你感觉好,就是让我感觉好。 此时此地,我的自我意识感觉到你在削弱我好的感觉,你不承认我,那么你我就是敌对存在,此时此地,驳倒你,让你感觉不好就是我要做的事。总之我要感觉好。我的自我意识,就是要无时无刻不接受印证我存在的东西。 相处地好:你的存在对于我来说是正性的,你的存在可以辅助、帮助或者正面影响我的存在,或者可以扩大我的存在。 相处敌对:你的存在在扩大的同时我的存在必须缩小,你是以压制我,获得显示你存在的力量。例如:被负感。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赞同和敌对的原因。自我价值保护倾向是潜意识里的,是根深蒂固的,是我们的情绪判断“正确与否”的标识。 所以,与人相处的时候,要把自己放在共证存在的位置,这样最靠近心灵和潜意识。放在反对存在的位置,将招致最大的厌恶。失去了一起存在的作用,则失去了所有。 我们来讨论出现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还记得鲁迅先生对看客的描写吗?为什么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看客?为什么祥林嫂向别人讲述自己的孩子如何被狼吃掉的时候,一开始人们都愿意驻足聆听并品评一番。听到别人打破茶杯的一瞬间,是不是有稍许快感?为什么我们看到或听到别人的东西破碎会有快感?为什么坏事传千里,人们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喜欢玩味别人的苦难,喜欢“幸灾乐祸”?为什么人们喜欢看“悲剧”?为什么人们会自认为高贵地去体验那些“令人愉悦的忧伤”?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虐猫”,而使虐猫变成了一种交易?为什么人会想要侵犯别人? 这里面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在潜意识里你与其它生物存在资源竞争关系。别人的痛苦会带来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