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辎重之重
者勒蔑向后面一指,对速不台说:“你看,那个就是大汗的大纛旗。” 速不台之前也看到了这个奇怪的旗帜,可确切来说,他都不觉得这是个旗帜,这和他平时见到的旗帜很不同。这个奇怪的旗帜很高,顶上是个三叉矛头,矛头下是个圆盘,圆盘的四周缀着很多的白色的垂缨。他开始还以为这是个族徽之类的东西,就像中原的图腾龙,现在才知道,这就是铁木真大汗蒙古乞颜部的大旗。 速不台对者勒蔑说:“这个就是打仗时大汗的将旗吗?” 者勒蔑摇摇头,说:“这个是镇守大营的大纛旗。还有一只和这个一样的,但毛是黑色的,是苏鲁锭大纛旗,是乞颜部的军旗。苏鲁锭就是蒙古部的战神。” 速不台说:“我晓得了,那到时候就看那个苏鲁锭大旗的指挥就可以了吗?” 者勒蔑笑道:“当然不是,一般来说大军会分为中军、两翼、前锋和后军。大汗是坐镇中军的,这杆大旗是大汗的象征,有它在就说明大汗在,它可是不能随便摆来摆去的。到时候会有几只小一些的各不相同的苏鲁锭战旗,分别指挥左翼、右翼、前锋、中军、后军。但是这次只是带两千人,我想应该不会这么复杂,而且大汗到时候会派他的旗鼓队的士兵来佐助你的,这倒是不用担心。” 速不台一点就透,既然大军有旗帜指挥,自己指挥手下自然也需要旗帜了,这些各色的旗帜就是自己用来指挥调度的了。速不台问:“我要指挥照林部的士兵,该如何用这些旗帜?” 者勒蔑说:“这个就没有固定的说法了,你怎么方便怎么来就是了。” 速不台讶道:“我自己看着来?” 者勒蔑说:“是啊,想做统兵大将就要有自己的一套指挥调度手段嘛,这个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要求。” 这虽然出乎意料,但是速不台倒是巴不得这样,说道:“那真是太好了。” 者勒蔑笑道:“你还是快回去和你的手下熟悉熟悉旗帜吧。” 速不台告别者勒蔑,同那几个人带着旗帜、食盐还有那只布勒刺回到照林部。速不台把旗帜放到了大帐外,哈图穆等人见首领回来了也都围了过来。 特木撤和萨勒根是要随军出征的,显然对这些旗帜更感兴趣,他们问道:“首领,这就是大汗的旌旗吧,这个怎么使?” 速不台笑道:“这个是我们自己用的,没有什么说法,我们一起研究研究吧。” 萨勒根说:“这还是听首领您的意思吧。” 速不台看旗帜有四种颜色,黑色、蓝色、红色、黄色,而且一半是长方形的还有一半是三角形的。者勒蔑考虑的确实周全,但现在他只有三十人,他想,只需要分成三个十人队就可以,带上四个旗帜应该就够。而且感觉还是长方形的看起来习惯,速不台就说:“我看这次我们就带上四只长方形的旗子吧,蓝色的作为我们这一部的大旗,我带十人用这杆黑色旗帜作为一队,特木撤你就用这个红色的旗帜作为一队,萨勒根你用这杆黄旗为一队。” 萨勒根说:“就不到十个人,还用啥旗子指挥,我咋呼几嗓子就够了。” 特木撤笑道:“你还以为是我们照林部几十个人的小战争吗,到时候万马奔腾的,谁听到你说什么。” 萨勒根挠挠头:“那也是。” 速不台说:“今天时候也不早了,明天辰时集合后,把那挑出来的二十八个精骑分成三队,十人我亲自带领,你两个各带九人,我们来演练演练。” 萨勒根和特木撤看起来很期待的样子,特木撤说:“还是用上大旗后像个军队的样,之前在札木合的札答阑部,好多聚在他帐下的部落就有各式各样的大旗,旌旗招展的,看着那真是威武。” 萨勒根也说道:“就是啊,我都迫不及待要试试了。” 速不台听了笑道:“是嘛,哈哈,其实我也很期待。” 哈图穆对特木撤和萨勒根说:“你们两个这次随首领出征,一定奋勇杀敌,不要丢我们照林部的脸。” 特木撤和萨勒根一起说道:“放心吧,首领。” 哈图穆又对速不台说:“首领,我看您带回了许多的食盐,这可真是太好了!还有,不知道这次随军我们要带多少羊作为军粮?” 速不台想起者勒蔑说的,就回道:“是这样,明天你和我带两个人去趟老营,众人之长会分给我们十五头羊,我们自己再带上十五头,另外,”速不台拎起那个布勒刺,说:“他还会给我们两个这玩意。” 哈图穆等人也是第一次见到这奇怪的东西,问:“这是什么?” 速不台就把布勒刺给他们介绍了一下,哈图穆取过来,感叹道:“哎呀,这么说的话,这个东西可真是个宝贝啊,弄出这么个玩意来也是不容易呐。” 速不台说:“那可是,听说每个布勒刺都要花一年的功夫才能制好,所以,这东西只作为战时的军粮,这么一袋子,可以让十个人吃上二十天。不过也正是因为做起来麻烦,所以尽量还是少用。” 哈图穆新奇得看着手里的布勒刺,说:“没想到乞颜部还有这等手艺,难怪都说乞颜部的军队吃得好,辎重部队还少。” 速不台一听“辎重部队”,道:“辎重部队?这件事我倒是忘记了。” 一边的弥尔都一听,就说道:“首领带三十人出征的话,一般需要再加上六到十个人来做辎重队伍,但既然现在有了战时的军粮布勒刺,只是行军需要的话,六个人就足够了。” 弥尔都平时的话不多,而且据速不台最近的了解,草原民族对于数字也并不是很敏感,毕竟连文字都没有。弥尔都能说得这么清楚,已经很难得了。速不台心念一转,说:“既然弥尔都这么了解,不如这次的辎重就由你来负责吧。” 弥尔都道:“属下得令。” 速不台一直听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但现在看来,大汗似乎并没有安排说是让粮草先动。而按照他们的对话来看,应该是赶着两千多头羊随行了,颇有点兵马粮草并行的意思,且草原上也不需要带草料,马匹几乎随时都可以得到补充。
人的话,二十来个人一天吃上一只羊,还能喝马奶,有rou有奶也足够了,这比平时的生活可谓是好太多了,每天能有rou吃。这么一看游牧民族的辎重情况,比起中原王朝巨大无比的战争成本,真是太低太低了,几乎就像寻常生活一般。 要知道,辎重的问题其实一直是困扰所有将领的最大问题。《孙子兵法》是一本战略兵书,其中大部分是讲战略层面的问题的,少有涉及辎重。而其实辎重才是冷兵器时代对战争最大的制约因素。 古时候运送粮食那效率是低的可怜的,秦国的军队统一天下时,他们的运粮效率一度低到了1/192,也就是运送192石粮食,能运到前线士兵手里的,可能只有一石。后来秦朝靠水运以及修筑的直道才有所好转,但运粮效率也是低于三十分之一的。 秦朝以商鞅定下的“耕战”国策,举国为战,才能打下天下。所谓“耕战”,就是说全国所有的人,要么打仗,要么为了打仗而储存粮食,不然以当时的条件,秦国四五百万人,想要统一天下真是比登天都难。毕竟能投到战场上的兵力,在秦人举国为战的条件下,最多最多也只能达到人口的5%。但秦人真的就如此做了,因而才能以所有秦人的力量,统一天下。 现在说到的任何一个所谓的“战斗民族”,同秦人相比,都是小儿科了。秦始皇能做“千古第一帝”,是实至名归的。 中原王朝一般是用马拉车来运粮,但如果出征距离达到1000公里的话,算上返程,拉车的马就会消耗掉一半的粮食,如果是2000公里,那最多四分之一的粮食能运到就不错了,这还是考虑最理想的情况。秦朝后来远征百越,从咸阳到广西南宁那是有两千公里了,秦人为了运粮,不惜开凿了灵渠,通过支流,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这对于当时的条件而言绝对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 这种情况在古代从未断绝,汉武帝一生可谓是雄才大略,打得匈奴是“漠南无王庭”,但也是几乎倾尽了国力,而为何打仗会倾尽国力,就是因为后勤供应的困难。 卫青、霍去病等不世名将是无数人用血汗垒起来的,他们带三万人出征,后方可能就有三十万甚至更多的人来保障他们,如此多的青壮年脱离生产,又需要许多的人来供养。这绝对是天文数字的开支,所以汉武帝晚年才会下“罪己诏”。他也明白自己穷兵黩武,虽然开疆扩土,但是也打光了文景之治时留下的财富,人口更是锐减了近乎一半之多。 《孙子兵法》虽然很少提到后勤这个问题,但是也是说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就是说,如果能在敌人的手中得到一钟粮食,相当于自己运送二十钟。这也就是《孙子兵法》中的“因粮于敌”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