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陷阱
“糖人”600年前诞生 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早年间,做这种生计的人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集市庙会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小柜子,床头柜般大小,两边钉有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框中间的铜环上拴着根短绳头,用来穿扁担。柜面上放一个圆木盘,上面画着宽窄不等的由圆心向外呈辐射形的格子,里边写着“葫芦”、“大公鸡”、“关公”和“猴子”等等。木盘中心有一个固定在线轴里的转杆,长度比木盘的直径要短一点,转杆的顶头垂着一根小针,转杆停止转动时,小针指着哪个格子,就得哪个奖,奖品越大格子就越窄,命中的几率就越低,最大的格子就四个字:糖豆两颗,那糖豆比围棋子儿还要小。圆木盘底下有个抽屉,拉出来是一块大理石板,用来画糖人的。柜子右上角有个洞用来插草把子,不管吹还是画的糖人都插在上边。 另一头担子的样子差不多,但没有面板,只是一个小炭火炉子支着一口铜锅,里边熬着糖稀,再下面有几个抽屉用来放原料、工具、竹签和木炭。 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谷无名个头最小,身体偏瘦,但是他的力气倒是不小,通过孩童们间的空隙挤到了前面,此时地摊的老板正好做了个猴拉稀,将它放在了案板上,伸出左手露出三个指头道;“三十一个,数量有限,欲买从速……” 老板是个中年男子,看起来虎头虎脑的,不过眉宇之间有一股阴厉,好似与什么阴魂之类的东西接触的有些时间久了,才会如此模样。 “我要……” “我要……” 几名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开始争抢起那个猴拉稀。猴拉稀可是糖人中孩童最喜欢一个,它是用麦芽糖捏成猴子,把糖稀灌进猴儿空腹内,又在猴的屁股下捏一小糖盆儿,再吹捏个小勺子就交给小孩儿。用勺一捅猴屁股,糖稀就流进糖盆儿里。玩过之后小孩可以把糖稀、糖盆儿一一吃掉。 这可是精品中的精品,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像谷无名这中囊中羞涩的孩子,见到了,虽然没钱,但是眼巴巴看着也是一中享受。 最后那个猴拉稀,被一名年纪最大的小伙子买走了,剩下的孩童都一脸期待的看着那名摊位老板,希望他再吹捏一个出来,不过另这些孩子失望的是这摊位老板他不吹捏了。 “哈哈,天色已不早了,我该回家了……” 说话间这摊位老板就开始收拾东西,像是真的要回家一般。 剩下孩童闻言一脸失望的看着那老板,就是不肯离开,谷无名依然也在其中,他的心思是,希望那老板见他可怜,能够施舍一个给他,不过这个想法顾及要破灭了。 这摊位老板收拾好了东西后,看着眼前这群孩童,心里惹开了花,“这下要发大财了,要是将这些孩童,骗到后山上给那邪眉老道……拿自己的好处肯定少不了的……嘿嘿……” 老板看着这群孩子,不像是在看孩子,而是像看一批货物一般,心里还在嘿嘿只笑不已。 “嗯……” 摊位老板故作思索,而后开始说道;“哈哈,那个今天着实有些晚了,这里的灯光光线很是不足,我看不如这样吧,我就住在前方不远的地方,各位要是想要的,不如就跟我一起回家,到时我给你们每人做一个,你们看如何……”
这群孩子虽然有些天真,但是一听这老板的话,都开始犹豫起来,毕竟这天已经黑了,这老板说的他家在不远处,到底有多远他们不知道,这要是回家晚了,万一让家里人担心又该如何是好。 一边是自己期望得到的猴拉稀,一边是担心回家晚了,这让剩下的几名孩童犹豫不决。 “叔叔,我可想要一个那小猴子了,不过……我没钱……” 一声清脆的响声,正在这群孩子犹豫不定之时响了起来,不过话声越往后越小,要不是这摊位老板的耳力不错的话,他还真的很难听到。 “呵呵,没关系的,一个糖人也没多少钱,叔叔在这卖只是卖的一些力气钱而已,不过要是到了我家,我可以给你免费做一个的……” 摊位老板闻言看来眼那名说话的小孩,发现这小孩只有三四岁不到的年龄,于是呵呵一笑的哄骗起来。 “真的?” 这小孩不是别人,就是谷无名,他一听老板这话,很是兴奋的问道。 孩子的天真是与生俱来的,像谷无名这年纪的小孩,一般都还在母亲的怀抱吃奶,那里会自己出来溜达呢! “当然了,要是叔叔骗你,那叔叔就是小狗……” 摊位老板继续哄骗道。 “太好了叔叔,那我就跟你去吧……” 谷无名闻言很是高兴,没想到这天上掉馅饼的事,给自己赶上了,不高兴那才是假的呢!不过他正在走向一个陷阱,这个对于一个孩童的谷无名来说,是不会知道的。 其余剩下的孩童,有的犹豫了下也同意道;“那我们也去吧……” 这时摊位老板乐的合不上嘴,满口的大黄牙直接裸露在外,让人见到不由得想起了黄世仁,眼前的孩子们,就像是杨白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