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专利技术价几何
李璟的震怒并不影响大臣们的心中窃喜。 所有人的心理都发生了微妙变化。李丛嘉已经是一个符号,不太可能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了!他太妖孽了,压迫得所有文臣武将心里都颤抖: 整顿军粮仓,弄得官员几乎家家破产。手段之巧妙,算计之精确,人心之把握,让人叹为观止。 收拢数十英才在身侧,个个天姿卓绝,死心塌地:从南唐名臣到战场宿将,从敌国白衣文士到异域杏林圣手,从耆艾老者到俊美女娃,从普通百姓到武林侠客…… 数场血战不顾安危,收买人心真心实意,布局深远意指中原,士农工商兵无所不精…… 回想着这个少年的种种超常表现,所有大臣都在哀叹之余,松了一口气:天妒英才啊! 李璟扫视着各怀心思的文臣武将,心中的悲伤一点点在汇聚:自己这个天才儿子,你怎么说没就没了呢! 他不是没考虑过李丛嘉的安危——在比赛场周围准备了千余大内侍卫,个个精锐。这一千人,就是他准备在南唐军队不敌辽军铁甲重骑时,冲上战场将自己儿子抢回来的! 可是千算万算,就是没有想到人谋不如天定,战斗中平安无事的六皇子,一瞬间就被地xue吞噬! 越想越悲凉,他举在空中的胳膊摆了摆:“我口述,直接拟旨。” 文臣武将们诧异地盯着李璟:你就口头宣旨呗,还拟什么旨啊? 忽然间大家心头一紧:不会是想发布全国的圣旨吧? “第一,兴唐学院和兴唐研究院分离,兴唐研究院改为皇家研究院,由历任大唐皇帝亲任院长。副院长主持工作,暂由五皇子李弘宣担任。任命李涛洋兼任皇家研究院常任副院长,负责研究工作。任命洪承为研究院都监,负责保密事宜。” 大臣们刚要反对,却见皇帝李璟一摆手: “接着记录:兴唐学院教授赵普任和县县令,田群任常熟县令,潘天禧任光州长史,潘佑任当涂县令……” 所有人都一愣:六皇子手下谋臣都分到各处去当县令了?他们可没有经过开科取士,这不符合朝廷的规矩! 但大家转念一想:几个县令而已,谁当不是当呢!这个时候不要刺激皇帝就好! 李璟轻轻落座:“换圣旨,以下为大唐科学技术条例!我读一条,你写一条!” 那个负责写诏书的中书舍人傻眼了:皇帝圣旨不经过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已经是逾矩了!现在大家看皇帝陛下悲伤过度心情不好,没人站出来制止罢了! 但是,国家法令可不是随意颁行的,怎么也得大朝会研究几次吧? 他刚想罢手不写,但李璟的话已经接着说了,他不得不抄笔记下来——这是他的职责。 “我简单说说,你们补充完整,实在不行,就照六殿下的信件抄一份得啦!第一条,明确提出,大唐子民和机构发明的物品,都要申请专利,否则大唐律历不保护它的发明者利益。” 少数大臣明白这话是什么意思,更多大臣直接懵圈:专利是什么东西? “第二条,所有专利申请人一旦申请,六十日内,专利复核机构要予以确认,大唐境内是否有人申请过相同专利。如果没有,就要公示,半年内没有人提出异议,就通过申请。专利申请人可以享受最长五十年的利益。” 听到这儿,大臣们都明白了:就是自己研究出一个东西,可以通过国家保护,得到应分的钱啊! 就在文臣中有人站出准备提出反对意见时,皇帝李璟忽然一摆手:“我不说了,小六子写的那东西太绕口,我也记不全!一会儿让人抄几份,大家研究一下!现在我要把兴唐学院研究的成果如何分配说一下!” 刚刚要跳出来提反对意见的大臣都直起耳朵,生怕落下一句,影响了自己挣钱: 李璟的话很繁琐,有的地方要说好几遍才能表达明白。但是,大臣们可都不傻,一会儿间就听得完全明白了: 一共三十六项即将成用的技术。最好的有五项:琉璃技术、缝纫技术、轮车技术、印刷技术、火药技术。
这其中,火药等十项技术属于军事机密,由枢密院直接接管,每年按用量向皇家研究院缴纳“专利费”。 至于其他二十六项,每项技术只转让五个名额:想取得名额要缴纳高额的专利费和保密费。 其中,大家最看好的缝纫技术,根本没有琉璃技术的专利费、保密费高。 看看没人愿意接手,李璟干脆向民间商会开放,每年高达百万贯的专利保密费,让整个金陵城所有商人都震惊了:琉璃技术是好,可是能卖多少?百万贯还只是一年费用? 三十年,就是九千万贯费用,怎么可能赚得回来? 可是,仍然有两家跳出来争抢:一个是代表运河船工利益的漕帮,一个是大唐商会! 看有人伸头,马上就有人跟进,来自吴越国的一个商会要参加,却被直接告知:必须是唐人。如果是其他国家的,需要举家迁入大唐,而且是在金陵城二百里以内开厂。 这一次全国沸腾:谁都明白,这项技术一定是极容易泄秘而且有很高的价值。 最终,江南大家族冯家、王家、周家、贾家联合,拿下一个名额。 最后一个名额,让皇后钟家拿下——他们的钱来自枢密院,这算是军方投资的。 看皇后都出手啦,两天之内,最后一个名额抢疯了,最终被洪州来的商会得到,立即在当涂县建厂。 李丛嘉的那封信,原话一字不差被传遍八方。 他在比赛之前,完全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整封信都是在交待重要事情。字里行间,透着对大唐的热爱,对整个国家经济、军事走向的担忧…… 信很长,字很小,足足有一两千字,更多的内容都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 因为李丛嘉发生了意外,他的这封“绝笔信”如风一般,随着他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可是,我们的主人公,此时究竟哪儿去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