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大国崛起1857在线阅读 - 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1)

第七百三十七节 战前的外交准备(1)

    大明驻日公使何如璋失望的走出日本外务省,他的外交活动失败了,日本表示一旦大明跟美军开战,日本将严格遵守中立法。

    何如璋拉拢日本表示,美国不但排华也排日,大明如果跟美国因为排华问题爆发战争,日本也可以从中受益,大明希望日本能在对美作战上,跟大明结成同盟,为亚洲人,黄种人争取生存权力。

    可是日本表示,日本没有加入战争的条件,日本将保持中立。

    何如璋多次游说,都没能说服日本人,日本始终表示将坚守中立。

    这意味着一旦开战,大明将无法利用日本的港口。

    何如璋不知道的是,他跟日本的交涉,在日本政府高层引起的震撼,大明已经打败了法国一次,那次大明胜利之后,日本文化界的反响强烈,正面的声音为主,他们看到黄种人打败白种人,危机感强烈的日本感到了鼓舞,这意味着只要变革下去,同为黄种人国家的日本也能变得强大,从而摆脱被白人瓜分的危险。

    这就好像日俄战争后,对世界非白种人国家的鼓励一样,日俄战争之前,虽然嘴上不服气,但却受到白人至上主义的影响,看到白人在全世界横行,在所有地方高人一等的样子,在非白种人心中造成的自卑阴影十分深刻,日本的胜利,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原来非白种人弱,并不是因为先天的人种低劣,只要通过改革和努力,也是能变强的。

    但日本国小心大,或者说自尊心强,日本文化界在欢心之余,也十分担忧。

    日本思想教父福泽谕吉不断的提醒日本人,日本不能被支那国家所遮蔽,他在1884年就发表了文章,,对西方人一提到东亚,只会提大明和满清十分忧虑,感觉日本被庞大的东亚大陆的倒影所遮蔽,还声称支那人的卑躬屈膝寡廉鲜耻这笔了日本人的侠义,朝鲜人的残酷刑罚会让日本人也被人认为无情。福泽谕吉的文字中,一方面包含着在大陆国家面前的盲目自大,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在西洋人面前的过度自卑,极其在乎西洋人的观感。

    日本的明治维新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西化的很彻底,但却抛弃了自己的根,好像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一样,迷茫、无助、恐慌。

    尤其像福泽谕吉这种西化的人物,更是极力鼓吹日本要全面西化,极力歌颂明治维新中的种种事业,完全蔑视大明的改革和满清的洋务运动,其实这已经不是从文化本身去考虑问题了,而是从思想上在考虑问题,是意形识态之争,因此他极力在来源于中国的东方文化前表现的极度高傲,把东方文化贬低的一钱不值。

    不再使用传统称呼将大陆称之为中国或者唐国,改称之为支那或者支那地区,连大明都包括在内,显然他们不希望用中国这个比较有历史推崇性的名字在描述大陆国家。

    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是这货思想西化,真的是看不上传统文化那一套,不希望日本人继续沉浸在传统的礼仪文化之中,希望鼓动日本人性格中的兽性,推行军国主义。

    他不但对中国文化表现的鄙夷不说,还要求日本人应该摒弃几千年来的唐化成果,写文章进行呼吁。写抨击传统文化,将人类文明分为三类,未开化,半开化和文明开化三种,他们认为原本的日本属于半开化,随着学习西方文明,日本开化了,而中国和朝鲜还是未开化国家,日本有必要用軍队帮助中国和朝鲜开化,显然这货的最终目的是鼓吹进攻大陆。

    最后形成的思想正是所谓的脱亚入欧。

    日本正是有一群这种盲目媚外的家伙,即让日本人在进行革新的时候,可以放下思想爆发大刀阔斧的西化,同时又大肆抛弃了旧传统,也失去了文化自信心,心态极度自卑,甚至有种要求引进欧美人种改良日本人种的舆论,直接就认为日本人种是低劣的了。

    这就是没有底蕴的国家容易犯的错误,衰败时盲目自卑,兴起时又盲目自负。

    后来在日本留学的鲁迅等人也沾染了这种毛病,连中国文字都要废弃,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善中国文化,因为那样的话,中国人就不会读懂古书了,也就不会被旧历史,旧思想所束缚。

    几年前,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满清和日本同时出兵朝鲜镇压,福泽谕吉那时候就开始鼓动战争,写文章,声称满清士兵杀害日本在朝鲜的妇女儿童,还写了给日本民众壮胆,还告诉民众不要害怕支那人的报复等等。

    这货的理论在日本很受欢迎,可是大明也在变革,他为了贬低大明的变革成果,还是下过本钱的,前几年到大明游历了一番后,回国写文章告诉日本人说大明的变革不过是一种假象,面子上糊上了西方文明的表皮,骨子里还是那一套腐朽的文化,他主要依据的是大明普及教育的教材中大量教授四书五经,他告诉日本民众,在日本飞速革新教育,采用最先进,最文明之西方教材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大明反而在大肆兴办寺子屋。

    日本的寺子屋在日本教育历史上功不可没,主要都是民间教育机构,一般为寺院创办,免费或者只收少量学费,教育平民子弟读书,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放在寺庙中读书,好像寺院里的孩子一样,所以叫做寺子屋。

    这种寺子屋并不正规,教授的知识主要看寺庙的教师水平,大多还是教授传统的儒学,同时为了孩子的生计考虑,他们还传授给平民一些实用的农业知识,很受普通百姓喜欢。

    日本明治维新前之所以能有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识字率,就是这种寺子屋的功劳,在日本全国大概拥有以那16560家寺子屋,由于是寺院,所以老百姓都比较放心,女学生也愿意送去学习,所以寺子屋的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数量的女性,这让江户末期日本的识字率达到了世界最高水准,1850年统计的就学率高达70%-86%,而大明推行普及教育二十年的时候,才勉强达到这个水平。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打着西化的大旗,连这种优良传统也看不上了,看不上传统的教育方式,要求革新为西式学堂,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明确宣布要在全国普及小学,把全国分成80个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大学1所,中学32所。每个中学区设立小学210所。全国办8所大学,256所中学,53760所小学。实际上他们知道21世纪,也才建了两万多所小学。

    但新教学令,要求废除寺子屋,强行要求学生转入政府开办的西式学堂,结果不但没有受到百姓的欢迎,反而是大加抵制,老百姓觉得孩子挤在一起听天书一样听老师将西方科学文化,什么都没有学会,完全没有用,还不如寺子屋中教的农用学问呢。

    结果导致老百姓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政府办的学堂,1873年小学就学率只有28%,1890年才达到50%,直到1905年才达到96%,超过了寺子屋时代的入学率。

    另外政府办学经费,还主要是向穷苦的老百姓征收,这更让老百姓不满,出现了大批捣毁学校,袭击教员的事件。

    不过他们倒是成功的摧毁了所有的寺子屋,通过一项法令,将设立寺子屋的大批神佛合一的神道教寺庙,进行了神佛分离,推行日本本土的神道教,而排斥已经跟神道教融合到一起的佛教。

    日本称之为“废佛灭释运动”,大批佛寺全毁,多数寺院的佛像、佛具被毁,僧侣转职为神职人员,直到1901年,这场佛教文化灭绝运动才结束,而就在这一年,日本一家寺庙重开了寺子屋性质的学校,帮老百姓照顾和教育孩童,但已经改名叫幼稚园了。

    后世一提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必说日本重视教育云云,大体上没错,日本是通过引入西方教育方式,短期内培养了大批工业化人才,可他们的教育也是走了弯路的。很大程度上,日本工业化成功不是教育的成功,反而是工业化的成功带来了教育的成功。

    福泽谕吉批评的大明普及教育为寺子屋,展现的还是日本人对本国旧传统的鄙弃,认为寺子屋就是不好的,这主要是精英的心态,一切向西看,凡不是西化的就不是好的。大明坚持了旧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朱敬伦向士大夫阶层进行的妥协。可也绝不是完全传统的旧学,主要教的还是数学等基础科学。

    不过福泽谕吉将大明教育比喻成日本的寺子屋教育,一定程度上给他打击大明改革找到了理论依据,他的目的还是维护日本式改革的正确性,担心日本政府和民间受到大明影响,而回到旧教育的老路上。

    但是大明打败法国,让福泽谕吉这老小子很尴尬,很多依然对传统儒学抱有好感的文化学者发文质问他,为什么寺子屋的大明打赢了法国,而不是已经福泽谕吉口中“不断地采用西洋文明的利器”的日本打败了白人呢。

    福泽谕吉很是低调了一阵,但随着大明跟美国关系变得紧张之后,他又开始活跃了,他鼓励日本政府要趁着大明跟美国交恶的机会,找机会“开化朝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