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温解道德经在线阅读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释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圣”者,“理想人”“模范人”也,又“王”也。古之禅让,有德者即为“理想之人”“模范之人”,有德者得位,而王天下,听民之诉,宣政于口,故而为“聖”也。在这一章中,主要意思取后者。“智”者,一目可知也。“巧”者,寻机而入也。“利”者,“可欲”也。

    此句释义为:

    没有了“圣”,即没有了管理者乱来,放弃了没有“慧”的“智”,这样百姓的“利”就会多出百倍。没有了等级尊卑,没有了不对等的付出、回报,民就又有了“孝慈”了。没有了那种给人钻营的空隙,潜规则,没有了那种“可欲”,“不见可欲,使民不为盗”也,故而就“盗贼无有”了。“无有”,意为不可见,却明明有之之“有”也,指“欲望”

    解:

    “绝圣”不是要打倒统治者,因为一个社会的运行,是需要“圣”的存在的,这里的意思,应该是限制统治者的权力,使之不能胡为。“故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弃“智”,“智”无“慧”,便只能是苟且之智,有之,无益于“大道”,背道而驰也。故而限制统治者权力,使之不敢胡乱作为,放弃了没有“慧”的“智”,即别有用心的智,如此,民的“利”,好处,就是以前的百倍。

    “仁”我也说过,是等级,是尊卑的观念,周礼谓之仁也。“绝仁”,社会淡化了等级尊卑的观念,趋于平等。抛弃了那种不对等的“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饭之恩,拿命来全,合适么?),这样一来,民就六亲和睦了,儿子孝敬,老人慈善。家庭不和,从何而来?等级尊卑也。

    一家人,和和美美,何必非要分出个尊卑呢?父亲只要威严,儿子只能听话,夫妻也要一个人说了算,这样死板的生活,如何能够打心底里“孝慈”呢?家,就应该有家的样子,家不是上下级的,家是不应该有这样的尊卑的。一个家,只有让人感觉到安心舒心,可以毫无保留的放松,那才是家。

    “巧”这个字,我们经常说“赶巧”,你正吃饭,人家来了。你正瞌睡,有人给你送来个枕头,那么巧是什么,明白了么?就是钻营,就是走潜规则啊。所以绝了这一条,透明化公开化,堵住了这样的“巧”,然后弃了“利”,即指的是“可欲”,这样一来,盗贼也都“无有”了。没有了“利”的欲望和动力,还会为“盗贼”么?不会。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此句释义为:

    “此三者”,即前文所言之“三者”,“以为文”,描述出来,“不足”,不够。所以呢?“令有所属”,还有别的方面,“所”就是位置,“属”便是指范围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样一来,就“绝学无忧”了。

    解:

    “素”是白的,简单的。“朴”是朴实、质朴。这说的是要我们看问题的时候,透过表面的五色,看到里面的“素”,保持一种朴实的心态、作风。即“玄之又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功成弗居”也。

    “私”者,个人也,人之道也。“欲”者,见“利”而“可欲”也。这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控制我们的人之道的秉性,控制私欲,“寡欲”这个不太好解释,非要说的话,就是减少“红眼病”,别见了别人比自己好过,就眼红嫉妒的不行,见了一些利益,就什么都顾不得了。

    那么什么是“绝学无忧”呢?

    就是说社会做到了前“三者”,个人做到了“令有所属”者,那么就算是没有了这些所谓的学问,没有了诸子包括烤制在内,教诲的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总结:

    本章对社会提出了三点,对个人提出了两点,一公一私,相互照应,彼此间联系紧密,需要综合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