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温解道德经在线阅读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知】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知】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欲】,无【欲】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释义】

    天下皆知美,【知】之为美,斯恶已。

    “天下”泛指“人类社会”,此为古今之通解,即“天下之民”也。“皆”即“都”“全部”,“知”通“治”。“【】”为补充。“美”的意思,字面上看,便是火上正在烤着羊rou。蕴含一种对幸福的憧憬、期待。“斯”的意思为“这”,“恶”即负面的情感、观感。“已”意为“停止”。

    此句释义为:

    我们的社会中,人人都“治”我们的“美”,且将之“治”成这样的“美”,这样“恶”就停止了,消弭了。所谓的“知美”,即是我们一种自我的,心灵层面的思想,指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是“美”字最初意义的延伸,可以形象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是时间尺度更大一些的时代,能够吃得上烤羊,都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是生活水准的代表。向往这样好的,那便是积极的、向上的、正面的。

    故而,人人都在修养自己的身心,套用时髦的说法,就是“积蓄正能量”,且“【知】之为美”,即将我们的“正能量”修成正果,这样一来,社会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不好的一些不道德的现象,就会停止了,消失了。

    相关:

    “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个话题的出现,引发社会讨论,那么这又和老子说的“知美”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皆知善,【知】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者,咬一口烤的香嫩的烤羊,这是什么?这便是“善”。“美”是人们对于美好的、幸福的一种憧憬,而将这种憧憬,变成现实,亲自尝尝,这便是“善”。

    此句释义为:

    我们人人都“知善”,并且将之“治”成这样的“善”,这样一来,“不善”便停止了,消失了。“善”是我们对一种美好和幸福的实现,我们“知”,努力的去实现,并且“【知】之为善”,将之实现,那么与善相对的“不善”,即贫苦、愁苦、空虚都会停止、消失。

    (此句依旧无例,因为很简单,心灵的满足,物质的满足,是可以去恶,去不善的。或者我们说,是物质的小康,和精神的小康。)

    故有【欲】,无【欲】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故”的意思,便是所以。所谓“有无”,指“有欲”“无欲”二“玄”也,“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句释义为:

    所以呢,我们对事物充满了探究的兴趣,是因为我们处于一种超然的状态的时候看到了这个事物,然后才产生的。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读书、游戏、体育运动,都是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的一个过程。)

    一件看着十足困难的事情,则是由许多简单的事情,或者简单的环节所组成的。

    长呢?是由短的比出来的。

    高的地方,那么都是向下倾的,而不是向上仰的。

    “音”在这里,指的是五音,宫商角徵羽也。“声”则是指的音量,再好听的音调,也要有声的大小来配合,不然的话,那就是广场上的《最炫民族风》了,曲子流传广阔,舞者也开怀,可扰民啊。

    “前”是什么?“后”跟着的就是“前”。

    (比如一句话,后面的同学跟上,前面的同学慢一点儿。正是因为有了后面同学的相随,才有了前面同学的概念,不然哪儿来的前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欲】,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圣人”指的便是“理想人”“模范人”。“无为”即“无欲为之”。“教”指的是“影响”,又“教化”也。“有【欲】”,即“有欲以观其妙”之玄也。“弗”是“不”的意思,“恃”的意思是依凭、依仗。

    此句释义为:

    理想的人,模范的人,行事是会考虑大局的。先看清整体的局势,然后再去做。用一个词语来说,那便是“谋定而后动”。通过自己的行动,以身作则,来影响周围的人,而不是嘴里说“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便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们看到天地间的万物,生生不息,而不“辞”,不消亡,是因为什么呢?“生”是什么?“生”就是“生”,和“生儿子”的“生”一个意思。“生而不有”,即指我们看待“万物”的心态,是“不有”,是“无欲”,故而能见“万物作焉而不辞”,何也?观其整体也!

    “为而弗恃”说的,便是做事情,不以自己的观念、身份、地位、资历为凭借。“功成”做好的,完成的,“而不居”,而不占有。说的是我们对待已有的成绩,应当不沉迷其中,过去的功绩,不属于现在。

    未来,说白了,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做,便要“弗恃”“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此句释义为:

    只有不沉迷于过去的功绩、辉煌当中,这样才能“不去”,即“不消散,不败亡”。

    例:

    清末民初,沉溺于“我大清”的遗老遗少;天天说“老子当年如何如何”的人,不管他说的天花乱坠,你便今日看他。

    (过去是不可追的,留下的不过是脑海中的记忆,属于我们的,永远只有现在、未来……未来,也会成为即将的现在,然后变为过去。与其沉溺于“我华夏”的辉煌,还不如踏踏实实做事,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