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百年繁复在线阅读 - 第五十一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之贤臣罹难

第五十一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之贤臣罹难

    也就是拓跋焘在小小的悬瓠县城闹出巨大的笑话期间,留守在平城的崔浩和太子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裂痕,由此产生了一件最大的冤案。

    就在北魏太武帝出征期间,崔浩任命了冀、定、相、幽、并五州郡守,将太子拓跋晃任命的郡守全部予以罢免,这些官员统统由崔浩精选的汉族知识分子担任。无奈之下,这些被罢免的拓跋族官员灰溜溜地回到平城,都去太子东宫哭诉,指责崔浩擅专朝政。

    太子拓跋晃不能放任不管,找到崔浩,据理力争。说:“先前征派的州郡人选,都是些在职已久,勤劳问政的干部,所以才提升为州郡牧守,崔公你新征的人选,应该在各州郡、部曹历练几年,或为属员,或为副职,其后提升才是,这是历来对新任官员的一个试用期。你这一来,完全打乱了我的部署。”

    崔浩蛮横地说:“我以司徒之职,任命委派吏员,这本来是份内之事。况且,这五州郡人选也已经上任,既成事实,就这么办好了。”

    拓跋晃在灭佛和官员任免这两次事件中和崔浩的较量都失败了,心里很不舒服,回到东宫,即招集拓跋部落的望族大户旧门阀,罗列崔浩的罪状,等皇帝回来之后,去向皇帝告御状。

    几天之后,皇帝终于回到平城。太子急忙拿好罪状,去到皇宫,却没见到皇帝,拓跋焘刚回来又到东郊狞猎去了,还要两天才能回来。

    拓跋晃心生一计,又刊列崔浩一条罪状,命人表奏太武帝。然后对中书侍郎,领著作郎高允说:“圣上对《国史》暴露国恶一事十分震怒,要追究你们几个著作者的责任,高公要免祸,唯有将责任全部推到崔浩身上,到时候我才好帮您说话。”高允没想到太子这么关心自己,噙着眼泪点头应允。

    太子拓跋晃见高允中计,听说皇帝回宫,急忙带着高允去向皇帝请罪。拓跋焘因《国史》事件正在气头上,一见到高允就指着他的鼻子怒骂:“朕命尔等撰修《国史》,原是为了彰显我拓跋家族的文治武功,想不到尔等不仅不正面颂扬,连朕的祖宗三代都骂了个遍,你们这不是饱修国史,而是暴露国恶。你说是谁指使你这么干的?”

    高允也是个忠直耿介的“笔头公”,跪在地下不卑不亢地说:“秉笔直书是史臣的职责,没有谁指使我,‘国史’都是我一人撰写的,微臣这是秉承良心,尊重事实,书就千年信史。如果圣上认为不妥,要剐要杀,都冲着我来!”

    听了高允的话,父子二人都大吃一惊,没想到大臣中又出现一个“笔头公”。拓跋焘气得无语,好半天才哆嗦着说:“好,好好!算你狠,你是个硬骨头,朕饶你不死!”

    太子拓跋晃罗织罪名,本来是为了构陷崔浩,没想到耿直的高允会一人揽责,事态完全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了。拓跋晃见势不好,赶忙启奏说:“众所周知,国史并非高允一人所为,崔浩身为总编修,罪在不赦。况且,将国恶丑事勒石铭立,置之于通衢大道,糜费国家资财,沾污先祖形象,皆他一人所为,理应由他承担责任。”拓跋焘好半天才咬牙切齿地吐出一个字“斩!”

    原来,那天拓跋焘从东郊狞猎归来,路过祭坛,见祭坛东边竖立着一块石墙,长百步见方,朱漆两个硕大的字《国史》,读书识字的人不少人围观,不识字的人则听识字者念读,上面一条一条记录着拓跋部落的事迹,从什翼犍被杀,到拓跋绍弑父,甚至连拓跋珪“灭清河,诛万人”的疯癫举动,字字刊刻,历历在目。

    老百姓看了《国史》,虽不敢开腔,却是或摇头,或吐口水,显得厌恶和不满。拓跋焘再询问还在施工的工匠,听说平城还不只这一处,凡是在通衢大道上都有这类石刻,而且造价不菲(当然,下面的包工头会贪污不少的工程造价款),只是东郊祭坛这一列石刻,就耗费巨资达三百万两白银。

    拓跋焘没想到石刻会有如此昂贵的造价,心里认定崔浩贪污了不少银子。皇帝气愤地站在石刻前,再一读太子的奏章,果然句句是实,这崔浩实在是恶毒攻击圣祖,往拓跋家族脸上抹黑色。崔浩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出手,显然是图谋不轨。拓跋焘气得两眼直冒金星。当即下令有司擒拿崔浩,问案查办。太子拓跋晃闻讯,所以才紧忙带着高允去向皇帝请罪。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一辆囚车载着一个白发苍苍的囚犯,停在平城南面的刑场上,囚犯被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得嘴唇干裂,两眼昏花,口中喃喃嚎叫:“水水-----”

    守卫的兵丁怒骂着:“你这死囚,临死还想喝水,我恰好带得有水,让我来喂你。”士兵说着,跳上囚车顶栏,松开裤带,哗哗哗昏黄的臭尿直淋在囚犯的脑袋上。周围的士兵见状哈哈大笑,都纷纷掏出小鸟,向囚犯一阵猛烈的喷射。

    不用再说,读者已经知道,在囚车里受此侮辱的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历经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的三朝元老崔浩。受此屈辱,崔浩悲凉地仰望苍天,凄惨地嗷嗷嚎叫,几里路之处都能听见他的惨叫声。这样,折磨了囚犯几天之后,拓拔焘才下令将崔浩斩首。

    崔浩被斩,受牵连的还有清河县崔氏家庭同宗、崔浩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甚至崔浩的属吏宗钦、段承根等名臣一百二十八人。

    关于崔浩之死,一千五百多年来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最根本的一点是认为,崔浩以庇佑汉族为一生的基本准则,见有蛮夷之邦窝里斗,如征伐赫连勃勃,攻击柔然,剿杀沮渠,崔浩则大力支持,拼命鼓动皇帝成行。以便让这些蛮夷之邦在互相残杀中自取灭亡。而一旦遇到与汉族宣战,崔浩则找出各种理由予以制止,千方百计阻扰,总是把这样的动议扼杀在萌芽状态。

    从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来看,笔者认为:崔浩要保存汉文化的一点血脉流传永世,这是可能的,而且完全是自觉行为。若说他想“光复汉业”,以他一个精明的知识分子,以一人微薄之力,不论怎样说他都不可能脑袋进水到肿胀的程度。

    总之,一个深思熟虑的汉族官员遇到了一个冲动型不计后果的异族君王,造就了历史上这场的冤案。精心制造这场冤案的正是拓跋焘父子。冤案传讯全国,不仅北魏,南国刘宋的知识分子也都纷纷扼腕叹息。作为教材告诫后人,撰写史书得留心项上头颅,为尊者讳,为王者讳,不惜制造假历史,美化统治者。所以后来史书信史者少,皆是因此谬种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