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冒牌小太监在线阅读 - 第一百六十九章 叛臣之后

第一百六十九章 叛臣之后

    老祭酒眼见辛十二娘和波护两人在自己这儿讨了个没趣儿,怏怏地仍回到院门处守着去了,这才抑制住心中的激动,转头对打着灯笼侍立在一旁的老仆人吩咐道:“你引着来公子走近前去瞧上一瞧吧。”

    来兴儿迷惑不解地随着那老仆人走到三块墓碑前,老仆人有意将手中的灯笼首先贴近居住的一块墓碑,来兴儿借着灯笼散发出的光亮朝墓碑上看去,不禁惊得目瞪口呆:只见这块墓碑居中工工整整刻着三个大字:来慎行。这竟是一块为自己父亲而立的墓碑!

    身为堂堂三品朝廷大员,老祭酒竟然冒着株灭三族的风险,将父亲的墓碑公然立在了国子监院内!更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己被罚至国子监充做苦役之初,老祭酒分明是有意将自己安排在这座小院内居住,而自己连日来竟没有发现院内就立有父亲的墓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景昭站立于院内不远处,眼见来兴儿走至墓碑前一看之后即神色大变,呆立在居中的那块墓碑前久久不动,出于关心地走上前来,也向那墓碑上看去。景昭比来兴儿大不了几岁,显然没听说过来慎行此人,却因他与来兴儿同姓而大致猜出了几分内中的情由,正要开口劝来兴儿莫要见景生情,过于悲伤之时,坐在石凳上的老祭酒却先开口了。

    “景将军,烦你去院门处替老夫盯着那两位些。老夫有话要单独对兴儿说起。”

    景昭出道不过旬月,就接连破获多起京城大案,即连藏身于睦王府中的波护最终也没能逃过他的追捕,被长安百姓称为“神探国舅”,从方才老祭酒与来兴儿二人的对答中,景昭已猜出眼前这位白发苍苍的国子监祭酒老大人必与来兴儿一家旧谊颇深,眼见得来兴儿犹对此浑然不觉,景昭抱拳冲老祭酒答了声“遵命”,径直来到院门处,守着波护站好,将他二人远远地隔离开来,给老祭酒向来兴儿告知详情创造出了不为旁人听到的良机。

    波护一见景昭横眉立目地朝自己走来,吓得直往辛十二娘身后躲。辛十二娘却因得知了景昭是为国捐躯的景暄的亲兄弟,而改变了替波护杀掉他的初衷,对他变得客气了许多,看着他走过来,分别是在盯着自己二人,居然也没有发怒、阻拦,仍斜倚在院门边站着,脸朝外防着有吐蕃军士突然闯入。

    来兴儿带着满腹疑虑回到老祭酒身边,心里有诸多的疑问需要老祭酒为他解开,却一时之间又不知从何问起。

    老祭酒仿佛明白他的心意,示意他在自己旁边的另一张石凳上坐下,主动向来兴儿说道:“你一定觉得奇怪,你父亲明明是附逆的叛臣,老夫为何还要,或者说还敢在国子监院中为他立下墓碑,是吗?

    实不相瞒,老夫纵是有这样的心思,却也没有如此大的胆量。这三块墓碑都是老夫奏请先帝爷诏准后,才令人立在这院中的。”

    “这又是为了什么?”来兴儿听得又是一惊,忙问道,“家父不是被先皇处斩的叛臣吗,先皇为何还会诏准大人所奏,在国子监院内为家父立下这块碑来呢?”

    老祭酒下意识地抬眼向院门处扫了一眼,见并无异动,这才长吁一口气,回答来兴儿道:“关于此事前后的因果原委,若要仔仔细细说来,只怕眼下情势不容许老夫这么做。我就捡些至关紧要的说与你娃儿听罢,日后如有机会,老夫再一件一件地讲给你也不为迟。

    如今论说起来,此事还要从十几年前讲起:当时,老夫在翰林院任翰林院掌院学士,你父亲来慎行与这院中另两块墓碑纪念之人同为翰林院中最受老先帝爷赏识的三位翰林院学士,其中尤其以你父亲最为老先帝爷所激赏,朝夕伴驾草诏,品秩虽低,却形同宰相,如果不是叛军攻占了长安,老夫深信,你父亲早晚必入阁拜相,成为一代名臣。唉,世道无常,世道无常啊。”

    老祭酒回忆起多年前的往事,唏嘘不已。

    来兴儿数月前与纳玉一道从逻些返回长安的路上,在泾州监军使府中曾听于承恩说起过父亲居朝为官时的一些情形,却没想到父亲当年竟然是皇帝跟前第一位得宠的近臣,不由得屏气凝神,静听老祭酒接着往下说。

    “那一年,叛军攻占长安前夕,老夫在翰林院中得到老先帝爷差人传下的一道急旨,命老夫携同包括你父亲在内的三位翰林学士即刻赶往安远门前候驾,准备伴驾西迁。老夫接旨后遂命人分别赶往三位府上传请,谁知,以你父亲为首,老先帝爷钦点的三位翰林学士竟无一例外地消失不见了。后来,当先皇率军收复长安之后,老夫经多方打探,才获悉,那一日,杨氏权相以有要事相商为名,将老先帝爷跟前最受宠信的三位翰林学士邀至他府上,将三人分别灌醉,有意把三人落在了长安城中,意图借叛军之手替他除掉威胁到他自身的对头。

    老夫多方寻找而不得,只得如实向老先帝爷禀奏。记得老先帝爷立在紫宸殿前,沉吟良久,方对老夫吩咐道:你去传朕的旨意给这三人家中,朕只要他们三人活下去,其余诸事概不责问,待朕将来回銮,只要能见到三位爱卿安然无恙,朕愿足矣。

    兴儿啊,你可懂得老先帝爷这道口谕其中蕴含的深意吗?”

    来兴儿似乎被老皇帝的爱才之心所感动,应声答道:“如果小子猜的不差,老先帝爷当时已经对杨氏权相的不轨之举有所察觉,只是不便明说罢了。有了这一道口谕,也就意味着家父等三人可以随机应变、权宜行事。不过,小子不明白,既然是这样,那么后来家父又何以会被当做附逆的叛臣给处斩了呢?朝廷既然已认定家父为叛臣,又何以会允准老大人您在国子监院内为家父等三人立碑呢?”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