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中文网 - 历史小说 - 狼烟晚明在线阅读 - 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

一百六十一章 古寨堡

    一百六十一章古寨堡

    李世忠转弯抹角地提醒、圣天子自己也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是闫民望军报里提到的竟日不停的那场大雨。尤其是那句“据乡人言,本地多年如此。虽利农桑,然大碍于兵……”让圣天子心里“咯噔”一下:甘肃镇不是一直在报旱灾找朝廷要赈济么?

    甘肃本是个军镇,为了强化管理,英宗时设了巡抚职,这一任的甘肃巡抚席俊宇原来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到任后不久,就像前任一样三番五次地上报灾情,要求朝廷赈济。

    朝廷里到处需要用钱,连旁支宗室的俸禄都发不出,哪来那么多闲钱赈灾?不过,朝廷也知道,甘陕那一带民风彪悍,多少总得给点,否则万一发生民变,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于是隔三岔五的会拨些。

    在大明,各地的情形可以大略分成三等。第一等自然是湖广两江这类鱼米之乡,再怎么说,无论官民,与其他地方比起来日子总是会好得多。第二等是鲁豫两广,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第三等便是甘肃镇这样的穷苦边塞。不过事情也不能绝对化,有些极度贫困的地方,官员们的日子反倒比不少地方的同僚还要好些:因为太穷了,朝廷的拨款已经成为定制——有拨款,当然就有油水可捞、吏部考核大计的标准也会宽松得多,其他地方要考核经济指标的完成率,这类地方,没成批饿死人、没酿成大规模民变便可以算很不错啦。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提到甘肃就是漫天黄沙。

    也难怪,“平沙莽莽黄入天”、“塞外风沙犹自寒”、“黄沙百战穿金甲”、“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圣天子到百官,都是读着这些著名的诗句长大的,潜移默化之下,脑子里当然是这种画面。所以每次地方巡抚要求赈济,多多少少总会给一些。

    直到前年,席俊宇提出了一个好主意。

    席俊宇的主意是开“捐监”。

    国朝号称“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读书人享有很多礼遇。比如说,如果你有秀才的功名,就可以“见官不拜”、可以到处“游学”而不需要路引、可以免赋税和劳役等等。

    大明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里面的学生叫“监生”。席巡抚动的就是监生这个念头。

    在大明,监生的来源有这么几种。

    举监:举人会试未中,经翰林院推荐后,可以去国子监念书补习。

    贡监:府、州、县的地方官推荐的本地最优秀的生员(秀才)入监深造。

    恩监:圣天子特批的功臣子弟入监。

    荫监:正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监。

    捐监:也叫例监,通过捐输财物换取入监资格。

    简单说来,如果你十年寒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步直接进入大明体制内,自然是祖宗有德。但大部分人不会这么好命。怎么办呢?要继续深造。最好的深造场所自然是清北,哦,大明叫国子监。什么人能进去?田舍郎里最优秀的那几个而已。然而,等你进去以后才发现,好像你的很多同学跟你完全不一样啊:有的是地方保送生(贡监)、有的是爹娘厉害(荫监)、有的是家里有钱(捐监)、还有不少,是连中国话都不会说的国际友人——琉球、安南(这哥们皮肤好黑啊)、朝鲜等藩属国都有国子监名额!

    这场景,好像有点眼熟呢……

    其实,所谓的监生,更多的是一种身份资质,并不一定需要真的去国子监读书,该干嘛干嘛。秀才本就享有不少特权了,比秀才还要牛的监生,生活中的各种便利就更多了。除了秀才免赋税徭役等那些优待以外还包括:理论上有做官的资格——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只是理论上,慢慢排吧,排个三五十年也许有希望,但对那些家庭背景深厚的,人家就是符合程序,分分钟的事、可以享受公费医疗——生病由官府派人医治、免除各种刑事滋扰等等。除了免税免役,最后一项也非常实惠:大明公差胥吏发财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扩大案情,管你有罪没罪,但凡能沾一点边的全抓起来再说!稀里糊涂进了大牢,你当然想早点出来,该怎么办,不用我教你吧?而一旦有了监生的资格,公差胥吏们就不敢胡来了。

    席俊宇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堪称完美的解决方案:富户向官府缴纳一百石麦豆,就特批给你监生的资格。麦豆入官,遇到灾年时官府就用这些东西赈济灾民。

    这个办法获得朝廷众臣的交口称赞:甘肃乃久旱无雨的苦寒之地,黄沙漫天土地贫瘠,这分明是惠民之举啊!于是提案轻而易举地获准了。这几年,甘肃镇虽然奏报接连遭遇到了遍及大部分地区的严重旱情,三年下来朝廷累计也只拨了五十几万两,便安然度过了,较以往省了两倍不止。

    可为什么闫指挥的军报里竟提到,当地人说本地多年来这个季节一直下雨,还利农桑呢?!

    其实谁也不会真的相信事情就是百分百像席俊宇所说的那样,如果做如此之想,未免也太小看朝廷对自己这帮官员的了解了。不止圣上的巡边御史,户部也曾派员,真的查过甘肃镇的粮仓,报回来的结论都是“仓粮确系实贮”,由不得你不信。为此,圣天子还特意赏了席俊宇嫡子一个锦衣卫镇抚使的荣衔呢。

    几骑快马风驰电掣地驰出京师,一路向西,直奔甘肃镇。这是李世忠公公派出的东厂爪牙。

    还剩下半口气的秦太平悬在半空中已经晃悠大半天了。

    秦太平是甘州右卫古寨堡(今甘肃临泽县)辅兵队的一个小头目,古寨堡的老大是百户魏大刀。常言道人如其名,但如果你看到魏百户,绝不会联想到什么威武雄壮的大刀,而是会觉得眼前就是个大肉球——像周围靖安、平虏、板桥、柳树……等各堡的其他百户们一样,魏百户的武职是袭的,这帮名列堂堂大明兵册上的军官,别看名字一个个咋咋呼呼地很能唬人,两三代以前就都变成中小地主了。

    亦集乃附近的土尔扈特部是瓦剌的一支。在大明眼里,边墙外边统统是蒙古鞑子,他们自己并不这样看。比如瓦剌人,通常自称为卫拉特(瓦剌的另一种发音)人而非蒙古人——蒙古同胞在广义上把自己分成两大部分:草原之子和森林之子,瓦剌在卫拉特语里的意思是森林。狭义上还有各个部落。早年间被成祖揍怕了,于是朝贡请封。漠北诸部里,只有瓦剌可以在大明求得弓刀火铳等军事物资,虽然数量少得可怜,也是一种明显的优待。到了也先和英宗这一代双方交恶,打了几次大仗:正统三年亦集乃之战、正统六年丰州之战、正统九年以克列苏之战,还有最著名的那场正统十四年的土木之变。可能是酒量好口才也好,英宗被俘后竟和也先喝成了哥们,然后就被送回了大明!再然后,南宫复辟,成为历史上当了两次皇帝的奇人*。没多久,两家的关系又和好了——其实就算交恶时,大多数战事也不是沿着这里的边墙打的,所以,陕西行都司、甘肃镇数不胜数的堡垒,只存在于大明兵部的舆图上,事实上,它们早已不再具有军事上的意义。秦太平的爹给他取了这么个名字,分明是一种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前几天的那场大雨倒没出什么岔子。明明天已经放晴了,秦太平便把圈里快憋疯了的羊子们放出来吃草透气。没想到突然间乌云密布,一声突如其来的炸雷让羊群受惊四散奔逃,秦太平只好领着手下人四处去找。暴雨不终朝,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但还是有一只再也回不来了——那羊跑得太远,等秦太平寻过来,已经被沙河驿的兵卒们架在火堆上吃得只剩大半个架子了。

    深一脚浅一脚摸回来已经是半夜,然后第二天一大早秦太平就被闻讯大怒的魏大刀叫人吊了起来打。

    没挨几下,有人跑来跟魏老爷说了些什么,魏老爷一怔,然后再也不管秦太平,撒腿一溜烟不见了。若不是亲眼所见,秦太平死都不信这个肉球能跑恁快!随即,魏老爷一家套了车,急忙忙地向西北高台所的方向驶去,把所有半人半鬼的军户辅兵们都扔下了。

    辅兵们巴望着,见魏老爷的车队走得已经看不见了,有人便想把秦太平解下来。可就在这时外面一阵大乱,到处是哭叫声喊杀声,众人一下子炸了窝四散奔逃,再没人管他了……

    秦太平终于被人放了下来。一张蓬着乱扎扎黑黄胡子的大脸凑到跟前开口道:“你娃被吊得个驴球样,咋回事哩?”

    听口音是宁夏那边的,秦太平结结巴巴地讲述了事情经过。大胡子又问:“沙河驿在哪边?有多少人?”

    得知就在南边不远,只有二十几名驿卒,大胡子一挥手,一阵嘈杂的马蹄声,几十骑扬鞭直扑了过去。

    大胡子向后面又是一张手,有亲卫从怀里掏出块馍递过来。“俺姓张,你叫大王也行叫大帅也行,跟了俺吧,咱去杀了那个驴日的魏大刀!”狼吞虎咽地啃着硬馍的秦太平重重地点了点头。

    闫民望带着洮州卫的追兵已经回家了。甘肃巡抚席俊宇,连同甘州五卫的高级军官……哦,好吧,地主们,除了龟缩在甘肃镇、肃州卫、镇夷所等几个坚固据点里眼睁睁看着再无后顾之忧的张虎纵横陕西行都司大掳四方,一点办法也没有。

    张虎救下了秦太平、秦太平带着张虎找到了魏大刀藏的粮食。随即在秦太平的指点和劝道下,抚彝堡、平川堡、四五六七坝堡……几十个堡垒不战而下。

    张虎听了秦太平的遭遇决定不再滥杀,早已不堪忍受各级军头欺凌的农奴军户们别无他路,一股脑加入了张虎的麾下。除了各堡寨的军户,在民籍的贫苦农人加入的更多,旬月之间,张虎这一伙人已扩张到近十万之众,其中可以做战兵的,总有七八千人了。金银细软虽没中原地带那么多,粮食、牛羊和骡马牲畜则远过之。

    因祸得福的张虎再非吴下阿蒙,即便是孙杰再来,也绝无可能一战而胜啦。

    *历史上还有一位,竟做过三次皇帝。您知道是谁吗?别急着百度,好好想想,您肯定听说过这个名字——提示,别往太远了猜?^_^